1、1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审美文化拓展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研究所主办的“新形势下的新发展:2008 审美文化拓展论坛”于 2008 年 10 月 24 日至 25 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该次会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冬应邀出席。 与会发言者围绕审美文化当代发展的基础原理研究、审美文化与传媒艺术融合共通的机遇与挑战、审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拓展的可能性与实践问题、审美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了审美文化这一前沿学科在学理建设和功用实践上的新发展与新问题。与会者认为,作为当
2、代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审美文化研究不仅仅致力于美学原理的普适性探讨,更要将审美视为一种地域性的、语境性的现象加以理解和阐释,从具体现象的把握入手,揭示感性审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人的本质力量。 。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历史语境的进一步形成,面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以及电子媒介推动文艺产业化的进程中,新时代向人类提出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挑战,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以更加切近现实的方式介入人的现代性进程,使美学研究更具审美活力和实践性品格,打造审美文化2研究的开放性格局成为关注的焦点。 “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这次会议总的主题。针对审美文化当代发
3、展的基础原理研究问题,蒲震元教授作了题为互动与融通关于深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浅见的发言。他首先指出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研究面临着“多元景观中的困惑” ,包括“概念界定的困难” 、 “适用范围的分歧” 、 “研究方向的殊异”等 ,进而指出当前的任务不是执着于从“学科建构”的意义上来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而是应该直接肯定它所带来的那样一种直面现实、关怀现实、介入现实以求得美学的更大价值实现的立场和态度,从而使美学真正获得新的生存能力和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建议: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注意从学理(学术精神)上促进当前审美文化研究中两大研究趋势的互动与融通;重视研究方法方面的互补与有机统一,高度重
4、视“历史还原” 、 “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张法教授认为“审美文化”的提出是对传统美学现代性的挑战,审美从“超功利”到“美是功利的”的转化、交叉学科的出现使我们必须思考审美文化着重在“审美”还是“文化” ,文化中的任何现象是否都可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他以广场文化为例,指出由以往的政治仪式向花园式的转变就突出了审美因素。所以审美文化中有很多矛盾对立的因素,但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并且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形式,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张永清教授则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审美文化论著中的两个突出的问题,即我国审美文化方面的相关著述原创性少、描述性多;现实性
5、、实践性差。所以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审美文化如何定3位的问题,审美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自己的聚焦点;二是审美文化应该突破现有的知识框架,弥补知识结构的欠缺,从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汲取养分;三是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 在现代文化产业中,大规模的文化复制行为,使审美的非功利的文化创造走向功利的为市场诉求而进行的文化生产,使文化的接受由侧重审美价值、膜拜价值走向市场的展示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同时演进。这就为审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范周教授在题为文化产业视野中的审美文化反思的发言中以“798 艺术区”和“大芬村”为例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属性和“创意”属性,都是本质
6、属性。文化产业是介于文化性和产业性之间的一种间性存在。如果从主客体两方面的辩证关系来论述,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体现了人类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从而具有审美性质,可供人们审美观照、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并可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审美愉快的文化 。耿波博士的题目正好与范周教授的相反,名为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反思 ,以“超级女生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因素的创意策划”和“功夫熊猫中形式化的规律组合的中国元素”为例说明文化产业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审美形式感。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即是文化创造主体与产业逻辑客体之间保持审美张力的产业形态,所创造的就是霍金斯所说的“想像与现实的交汇点” 。 北京
7、师范大学的赵勇教授从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审美审美文化的变迁。他指出上世纪 80 年代的发展势头,已经预示着审美文化将会有进一步走向昌盛的可能性。然而,从 1990 年代开始,审美文4化却进入到一个衰退期和终结期,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文化形式消费文化。审美意识形态主要从精神层面为人们输送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人们更注重心灵世界的内部建设,更愿意关注和讨论种种形而上的命题。 论坛最后由张晶教授总结,他提出今后将整合更多学术资源,在审美文化基础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文化的实践性、文化产业等方向进行探索,引导当下社会审美风尚、各种形式的审美批评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建立良好的文化秩序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