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发现与挖掘奥运赛场外的文化新闻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同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世界上不会缺少新闻,只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而对于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文化记者来说,体育新闻的激增并不意味着文化新闻的缺失,只要有一双善于再发现与再挖掘的新闻慧眼,一样能写出不同一般的佳篇。 文化报道,发现“别样”奥运 奥林匹克运动会除了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外,还有它内涵丰富的文化魅力。历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仪式是奥运会有机组成部分,向世人报道这些活动也与奥运赛场上的赛事一样,重要且必须。因此,各类媒体上也发布了大量相关主题报道。但是,从新闻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这些常规活动的精彩报道
2、,还只能说是在“报道新闻” ,而不是“发现新闻”。 所谓发现新闻,指的是没有明确的第三方提供新闻线索或新闻源,而是靠记者自身的“新闻眼”敏锐感触现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将这些细节中“隐藏”的,大部分人尚未体察到的新闻事实挖掘出来,予以发布。 事实上,采集圣火、火炬传递、吉祥物征选及开幕式和闭幕式演出2等并不是奥运会文化内容的全部。与有组织的固定文化仪式活动相比,历届奥运会期间社会自发性文化生活则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魅力,也给文化记者提供了“发现新闻”的巨大空间。 如何挖掘和利用好这块空间,写出不同一般的精彩报道?解放日报文艺部在奥运会期间推出北京奥运文化特色系列报道的尝试,文化记者
3、绕开体育竞技的“露天舞台” ,从蕴含在赛事的其他细节中发现文化奥运的亮点。 首篇名为不以金牌论英雄,不因国别吝掌声北京奥运见证国内观赛文化逐渐成熟 (解放日报 8 月 18 日)的报道,记者从观众喊出“杜丽不哭”的口号切入,抓住“痛失首金后,北京奥运开赛第五天,中国选手杜丽终于赢得了迟到的金牌,与此同时,中国观众也赢得了一块象征文明观赛的金牌的细节,认为杜丽不哭是本届奥运会最温暖的口号之一,主场观战的中国体育迷们所展现的优良观赛表现和观赛心态,让世界耳目一新,也成为精彩赛事之外的另一道人文风景。”并运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北京奥运见证国内观赛文化逐渐成熟的结论。报道见报后,引起读者好
4、评和专家的称道。 此后, 有朋自远方来北京人的微笑更有魅力 (8 月 20 日) 、中国红、国槐绿、琉璃黄、青花蓝给北京奥运抹上绚丽的人文底色 (8 月 21 日)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族戏曲北京奥运放大了中国文化 (8 月 25 日) 、 观视频、看花絮、写博客、转热帖网络上的奥运尽显人性温暖 (8 月 26 日) 、 变注重“说什么好”为“怎么说好”北京奥运用“世界语言”表达“中国心声” (83月 28 日) 、 全球 45 亿观众观看北京奥运转播小荧屏创下大记录(9 月 1 日)等 6 篇报道后续跟上,与首篇共同形成了一组成功的系列报道。 这组系列报道通过民俗、戏曲、礼仪、网络、荧
5、屏等多方面文化形态,多角度地展示了与奥运竞技赛场无关又有关的“人文奥运” ,也向读者传播了一个赛场以外的奥运文化环境。 而这一个“别样”奥运的报道工作,无法由忙于报道每日赛事的体育记者来完成;同时,尽管这些细节就发生在人们身边,却很容易因没有“提炼”出来而被忽略。在此情况下,采写这些报道就成为文化记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发现细节,挖掘“幕后”新闻 “提炼”这些隐藏着的新闻事实,需要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细节的眼睛。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讲述他成功的秘诀时,总结出了广为流传的名言:“魔鬼在于细节” ,意即无论一座建筑多么恢弘,只要细微之处留有瑕疵,这件作品就算不上成功。 对新闻作品来说,也是
6、如此,倘细节采写不妥会毁掉一个作品。反之,如果能够善于认知细节,那么就是“天使在于细节” 。 仍以奥运文化报道为例,如果给“失语”的文化记者以自辩机会,其理由不外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比赛不是文化活动,怎么4可能报道出文化新闻? 事实是否如此呢?2000 年国际奥委会委员会提出:“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须是多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 ”雅典奥运会结束后不久,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社会学科教研室主任孙葆丽教授指出:“人文奥运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概念。 人文奥运涉及更多的是
7、精神、文化层面。”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赛事,更代表着一种全球共通的文化理念和一场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盛典。这种理念,需要媒体的积极引导与传播。 许多主流媒体也通过一些富有细节的报道不经意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如奥运会开幕前的 7 月 28 日,新华社摄影记者申宏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发回的一组图片,分别展现了新闻中心内随处可见的中国书画、印章、盆景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装饰物品,也借此细节向世界展示了北京奥运会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又如浙江日报集团旗下浙江在线 8 月21 日发表的一篇名为人文奥运细节见证 ,分别从北京的自觉排队现象、无障碍设施、甚至北京街头行人的微笑
8、等“小”细节来展现了人文奥运这个“大”题目。 这些,都显示记者从细节中发现新闻的能力。如何发现并挖掘新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实现。 首先,通过细节比较发现新闻。不同细节间的纵横对比,可以帮助记者迅速、准确把握未知事物特点,有效发现重要新闻。 5以不以金牌论英雄,不因国别吝掌声北京奥运见证国内观赛文化逐渐成熟一文为例,记者之所以得出结论,是基于新闻细节比较的基础上。许多人还能清楚记得,1988 年体操王子李宁失手汉城奥运赛场时,当时国人给予李宁的是几乎铺天盖地的指责,但是这一次杜丽在首金失利后,普通的中国观众更是从内心发出“杜丽不哭,你已经尽力”的 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面对中国
9、队的失败,观众的理解多过了以往的“气急败坏” ,而面对中国队对手的实力,掌声也代替了曾经的“嘘声四起” 。从冷冰冰的“李宁,你怎么了?” 到温暖的“杜丽不哭”两个截然不同的口号对比,引出了往届奥运会观众观赛心态的历史纵向对比,最终引出了藏在这些细节背后更重大的新闻事实:中国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国人也拥有了更开放、更包容的胸怀。这不能不说,是细节比较的功劳。 其次,通过转换角度看细节发现新闻。 以上述奥运文化报道中的有朋自远方来北京人的微笑更有魅力为例,记者指出:决心当好第 29 届奥运会东道主的北京人,让每条街道变得更加清洁,近乎处处鲜花盛开,甚至粉刷了临街的全部房屋,让外国宾客感到“赏心悦
10、目” 。有外国记者对首都精神文明办新闻发言人提出疑问,这是否是因为北京人好面子?发言人解释说,这不是好面子,这是好客的待客之道。这就是换角度看细节之后的全新看法。而记者也从中得到启示,得出“为迎接奥运会,使城市更人性化,北京市民被要求待人以礼。知礼、学礼、行礼已经成为首都市民的时尚”的新闻事实。6再次,通过多层次细节分析发现新闻。 对细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层层剥笋式的分析,有利于拓宽思维能力。作为一名记者,面对掌握的多方面细节,如何拿捏和取舍能直接体现其业务能力的高低。迅速判断新闻细节的性质、相互关系和价值,剥离与新闻事实主体无关的干扰因素,抓住核心线索并组织相关素材进行新闻写作,也是记
11、者发现力的基本表现。 以奥运文化报道中的观视频、看花絮、写博客、转热帖网络上的奥运尽显人性温暖为例。网络上的“花样”百出已是众所周知,如何要从这样一个“营养过剩”的内容资源中,找到记者所需的细节并为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提供依据,成为摆在记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最终,记者选取了三方面,即“民间视角助推奥运报道、 花絮资讯补充奥运全景、 文明网络促进人文奥运”等细节来为文章谋篇布局。这三方面兼顾网络私人博客的内容特色、网络官方媒体报道特色及兼个人与集体为一体的网络论坛活动特色,涵盖网络全局有效避免“以偏盖全”的同时,也通过细节切入避免了“高大全”式的空洞。 画龙点睛,切忌“因巧失真” 必须明确的
12、是,通过细节发现新闻是一种良好的业务能力,但是仅凭一鳞半爪的细节“生造”新闻却有悖于职业道德。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失去了真实,新闻只能变成拙劣的谎言或虚构的文艺作品。也因此,通过细节“发现”新7闻,绝不是想当然。认知和把握细节的首要前提是细节必须绝对真实。否则,就会造成整篇报道被读者怀疑。对新闻记者来说,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掌握大量细节的有效方法,但是如果要据此分析得出结论,就必须考证这些细节绝对真实。尤其是在重大赛事如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文化报道上,任何一个不真实的细节都会被眼尖的读者挑出来。 二战结束之后,菲律宾在美国的帮助下打退了日本的侵略,重新回到了被日本占领
13、的国土。当时记者写报道:麦克阿瑟将军和罗慕洛(菲律宾抵抗运动领袖)跳下冲锋舟,趟着齐腰深的海水重新踏上了解放了的菲律宾国土。记者很得意,认为写出了麦克阿瑟和罗慕洛的英勇,那么迫切地要踏上祖国的土地。美国人也很高兴。但菲律宾人笑了。因为麦克阿瑟将军身高 1 米 90,罗慕洛身高 1 米 50,如果海水到麦克阿瑟的腰,罗慕洛就要呛水了,如果海水到罗慕洛的腰,那才及麦克阿瑟膝盖。这一句“齐腰深的海水”到底是谁的腰?细节让人怀疑,读者就会产生疑问,进而对整篇报道质疑。 同时,还要善于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判断能力认知和把握细节。同样的细节素材,在不同的记者手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4、不同的记者对细节的提炼和视角的选择功力是不同的。所以,在把握了细节真实之后,记者还要培养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认知和把握细节。 并非所有细节都是受记者器重、受读者欢迎的细节。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记者来说,要明确新闻写作需要的细节必得是有鲜明特点同时能够点明新闻事实的细节,是“画龙点睛”的细节8以及与新闻主干密切配合的细节。过多过杂的细节不仅会防碍读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如果选择不当,还会在逻辑上彼此矛盾互相“打架” 。比如奥运会人文报道的内容中,并非绝对尽善尽美,在整体和谐的大环境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受欢迎的杂音。这时就需要记者站得更高,看得更全,也能更有效地选择和把握新闻细节来表述新闻事实。 可以说,对能够提供新闻线索的新闻细节,无论界定如何,基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新闻的可能状态,是新闻记者进入事件的能力关口,同时也是一种对新闻记者的使命召唤。用好了,它是天使;用坏了,它是魔鬼;无视它,就绝对不上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 (作者系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 参考文献: 1.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 2.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3.罗新星:我国媒体在北京奥运报道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第 2 期 4.许建中:要善于发现新闻 青年记者2007 年第 8 期 5.李卓:从细节中发现魔鬼,中国记者2008 年第 7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