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主流媒体新闻专业素养的一次成功展示2008 年 11 月 3 日,新华社发出报道:“重庆出租车司机因运价低等全城罢工” 。这是一篇让人忧喜交加的报道。忧的是,在除公交车外,出租车是百姓最重要交通工具的山城重庆,因打不到车而无法出行的市民会不会对司机们的做法由不理解而产生怨恨;而司机们得不到市民的理解,自己的要求如果又得不到恰当的回应,全城罢工最后会不会出现恶性演变?喜的是,主流媒体对胡锦涛总书记 6 月 20 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明的“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以及温家宝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终于有了较为
2、深刻的领悟和切实有效的实践,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创下了一个“破天荒” 。一、一则中国罕见的“罢工新闻” 11 月 3 日早 7 点钟左右,重庆街道上竟不见一辆出租车。8 点左右,许多等车的人都开始抱怨,后来听说出租车罢工,就赶紧去挤公共汽车了。罢工的主要原因有三:市道路运输管理对黑车整治不力致使黑车泛滥、运价低、出租车公司对挂靠的个体车收取的管理费过高。9 点 47 分,新华社记者发布有关事件的第一篇报道时,罢工仍在继续。 2从以上内容看,新华社对重庆 11?3 事件的报道可圈可点。假使对照于胡总书记 6 月 20 日讲话后的其他一些报道,比如,瓮安 6?28 事件的头一则报道,其可喜之
3、处就更加显现。它不但具有时效性、透明度,而且还以客观报道为宗旨,勇于突破定式观念的束缚。 1时效性极强 11?3 事件发生后几个小时,第一时间的消息就由新华社这样的权威信息源发出。这意味着主流媒体掌控了信息发布和澄清事实的主动权。反观瓮安事件,发生于 6 月 28 日下午,直到第二天晚上,现场记者才首次发回题为“我省依法妥善处置瓮安 6.28 打砸烧突发事件”的报道,而此时大量虚实难辩的消息早已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以至于 7 月 1 日20 点 24 分,在贵州新闻办为通报“瓮安事件”而举行的发布会上,各方记者提问时所依据的,竟然都是传闻。白岩松 7 月 14 日曾以“为什么不更早地让老百姓明
4、白真相?”为题,在央视新闻 1+1中这样表述他对此事件报道经过的感知:“从这个女孩不幸的溺水身亡一直到今天已经接近 20 天了,我非常痛心于其中的六天,困惑于其中的三天,感慨于其中的两天,然后喜悦于其中的一天,但是更期待的是明天” 。 2透明度极高 新华社的 11?3 事件报道叙述清晰准确,透明度极高,尤其是其标题,直接点明“罢工” 。 “罢工” ,指的是雇工集体停止工作,以支援对雇主提出的诸如提高工资,或改善待遇之类的要求, “运价低等”和“罢工”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顺理成章。如果没有这个事实为前提,擅自将这样的集体行为定性成“罢工” ,那肯定是主观、武断、有失公允。瓮安36?28 事件
5、发生后的那第一则官方报道,告知公众的竟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处置结果,这无疑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极大侵犯。凭什么在公众还未得到官方对事件任何如实报道之前,就已将事件定性为“打砸烧”?又凭什么以为公众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会相信该事件已得到“依法妥善处理”? 3时代性鲜明 由于主流媒体这次能正确领悟胡锦涛总书记的“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 ,以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为己任,与时俱进,这则“破天荒”的罢工新闻可谓建设性地突破了叙事界限,体现出主流媒体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是我们的新闻传播逐渐成熟的标志。 “罢工”这一词语出现
6、在中国国家通讯社对国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让人感到不一般,甚至有人觉得它“惊心动魄” 。一位主流媒体的记者根据所采访的市民反馈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用了一个定义清晰的词语:“罢工” ,以期客观地表述出租车司机要求改善经济待遇的集体行动。这原本应该是情理之中的平常事,但有鉴于这是国内罕见的罢工新闻,它才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以往遭遇国内群体性突发事件,媒体往往会动用“群体性事件” ,或诸如“一些人” 、 “不明真相的群众”之类的词语。瓮安 6?28 报道便是其中一例: “6 月 28 日下午,瓮安县城发生一起严重的围攻政府部门和打砸烧突发事件。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
7、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4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 。 可怎样的人才是“不明真相的群众” ,又有什么依据可以证明他们是“不明真相的”?他们何以会一“煽”就“动”?这样的表述本身就有藐视公众理解力之嫌;“群体性”事件这个词语不仅概念不清,失之笼统,而且长期以来总是和聚众闹事,影响政府部门正常工作等“恶劣”行径连在一起。所以,如用“群体性”描述重庆出租车事件,不但混淆视听,而且很有可能激化矛盾,使事端升级。而若像报道 2004 年 78月间发生在银川市、2006 年
8、7 月间发生在北京市等与出租车有关的事件那样,使用“停运”这样的表述,就可能让人误解为出租车公司也参与其中。重庆 11?3 事件发生的原因,则是作为雇员的出租车司机对自己经济权利的主张和要求,其抗议的对象恰恰是管理部门和公司。这样一来,要想确切而明晰地表述这一事件,非“罢工”一词莫属。然而,在我们的认知里, “罢工”总是同诸如资本家、剥削等一类与我国体制性质相矛盾的字眼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的宣传,也总是强调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每个人的利益都同国家的利益相一致,不存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更谈不上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罢工”一词也就从我国解释自身制度的话语系统中被剔出,以至于我们如若使用“罢工
9、” ,必须要有“西方资本主义”等词语为其前提。然而,无论是诸如此类的事情早已有之,只是我们无法正视;还是新环境下的新情况,眼下的事实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庆出租车司机因运价低和出租车公司对挂靠的个体车收取管理费过高等,不得已采取集体抗议的这种方式,本质上看是名副其实的“罢工” ,5既不能与“停运事件”相提并论,也不可混同于以往媒体所表征的“群体性事件” ,而“罢运”则还是在使用修辞技巧,犹抱琵琶半遮面?D?D 因为“运”不“运”其实最终不属于工人或雇员自身权利的范畴,它取决于管理部门或公司。 从这一视角看,新华社的“罢工”报道的确不同凡响:其高度的透明性背后,是政府的自信心和执政能力的加强,是主流
10、媒体挑战自我、挑战定式思维的决心。它明智地摒弃了陈词滥调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字眼,把尊重客观事实和保障公众知情权放在首位,清晰准确地报道事件,发布了一篇公正、客观、较为详实、很有公信力的新闻报道。正是主流媒体这次所进行的及时、透明、全面的报道,整个事件才得以平和顺利地解决。 二、一次公众、媒体、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华社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则很有公信力的信息,产生了解疑释惑,消除矛盾的效果。据新华社后续报道,尽管出租车司机罢工给重庆市民带来不便,但他们对司机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认为罢工的目的不是涨价,而是让管理部门和出租车公司降低“规费” ,并打击其中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与此同时,这样的报道也
11、为出租车司机们赢得让政府倾听他们说话的机会,而政府也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对社情民意有了切实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应对,仅用了大概 35 个小时就成功地化险为夷。据报道,11 月 34 日,该市罢工出租车达 8000 辆6之多;5 日上午 8 点,主城区出租车全面恢复正常营运。在极端状况消除后,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通过一场官民对话进一步化解冲突。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当地市民的热议。这恐怕从某一方面看,又是一个“破天荒”:这是地方最高领导人首次与“低层利益诉求群体”面对面座谈。这次座谈的透明度也非常高:新华社、重庆主要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对此座谈会的全过程进行了现场直播。重庆
12、市党政机构在本次危机处理中,没有将自己和市民看作互相对立的双方,更没有颐指气使、居高临下。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硕士的薄熙来,在对话过程中基本使用询问句,比如: 出租车司机代表说:我们五六年前每个月能挣 3000 块钱,现在只有 2000 块钱左右。薄熙来:这是什么原因,你算过账没有?司机代表答,“一个是堵车很严重,一个是加气难,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运价确实太低了。现在黑车也特别多,有时还要打出租车驾驶员。 ”薄熙来:“谢谢,讲得很好,而且 90%我都能听懂。我慢慢在习惯大家的口音。 ”司机代表说:“对出租车的处罚有点过高。 ”薄熙来:“现在主城区罚一次款得罚多少钱?”司机代表答:“第一次 5
13、00 元,第二次 800 元,第三次 1000元。 ”薄熙来:“一直这么高还是最近加的?”司机代表:“最近又加了。”薄熙来:“刚才讲到的这个板板钱(“份儿钱” ) ,大概一个月得交多少?”代表说, “一个司机大概 4000 多元。 ” 收听、收看座谈会的人当场发出这样的感慨, “没想到会这样,薄书记非常亲切,这个事件的处理方式也很民主,非常完美” 。政府处理此次“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得到了广泛好评,政府形象也由此得到提升。7重庆市有的出租车司机认为,虽然核心问题出租车既得利益集团构建的利益分配机制还未得以解决,但政府这次处理问题的方式使他们相信, “解决现在的种种矛盾是有希望的” 。 结语 李
14、长春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 。从这种意义上看,重庆出租车罢工之始末,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公众、媒体、政府通过良性互动促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妥善解决的成功范例。 有评价说,重庆党委和市民之间的“对话没有争吵、没有火药味” 。此番评论看似表扬,但内涵却不免辛辣:它意味着这样的对话并非常见之事,所以值得拿出来专门点评。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今社会
15、,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由此而论,媒体素养的良好体现,应该形成惯例,而不仅仅是“破天荒” ,换句话说,11?3 事件中所显现出的公众、媒体、政府之良性互动,应该只是一个开头,而不是结束,这样既能提高我们主流媒体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建设好和谐社会。 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是新闻事业的准则,但8这说到底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2008 年似乎是个多事之秋,对其所发生事件的许多报道,都有不尽如人意之憾。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年即将结
16、束之际,主流媒体以及政府领导人在重庆 11?3 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新闻素养,可谓是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概念的一次成功表征。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主流媒体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让人欣喜的表现? (作者系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同济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注释: 均见新华社月日电讯 http:/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 年 04 月 25 日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 08-06-30 07:37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2008 年 10 月 24 日 09:59:28 新华网来源:新闻实践 人民时评:由贵州“瓮安事件”叩问信息公开陈家兴 2008 年 07月 03 日 18:0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http:/ http:/ 7. 14 11:23 白岩松评瓮安事件为什么不更早地让老百姓明白真相? 9http:/ http:/ 2008 年 11 月 11 日 03:22 第一财经日报:薄熙来与“直播民意” 南方报业网来源: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8-11-07 09:10:30 作者:吴红缨 2008.11.7 新报中国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