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建大学精神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群体中的一支生力军,担负着为地方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担负着繁荣地方文化事业的重担。因此,探讨地方高校如何塑造大学精神与培育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1.研究目的大学精神的重建研究,目的十分鲜明,就是以理性的思考中国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深刻讨论其背后的原因以及理论意义(1)理论意义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是伴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引入而萌生和发展形成
2、的。1898 年,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就是国人在变法维新、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睁眼看世界的震惊中做出的知耻后勇、救亡图存的自觉选择。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追求民主自由精神的直接表达,它将“德先生”和“赛先生”馈赠给中国大学,使其成为大学精神最可宝贵的财富与核心内涵。1917 年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进行改制,首先确定了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属性,规定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为使命;明确了“学”与“术”的分离,使大学区别于专门学院;同时奠定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 ,至此中国大学精神得以基本确立。中国大学精神在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但直接推动了大学自身的改造与
3、进步,更催动和激励了一代代大学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大学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意识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中国大学精神,在中国的土地上又有着自己的特色,民族的荣誉,国家的尊严都在她身上展现无遗。可是近年来,出现一些拜金主义合享乐主义,严重地冲击了大学精神的真正含义,在此,探讨大学精神的重建有着深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许大学精神现在并未垮掉,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励自省的态度,才能在现在和未来的大学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中国的现代大学精神究竟是是泯灭还是重振,则要看现代的理论建设者,是否勇敢,是
4、否执着,是否忠诚于大学精神所代表的真正含义。这一理论建设的意义,就在于他能为现代中国大学的在世界范围内崛起,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和思想准备以及智力支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现实意义。(A)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核心学术竞争力,创造力。 以我校为例,21 世纪初,中国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严重落后于世界知名大学,民国时期,河北大学(津沽大学)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常青藤联盟)齐名,是北洋三雄之一,在南开天大之上,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康奈尔大学排名世界前十五名内,而我校则远远落后于此水平,这种差距是从何而来的呢?这种状况在其他高校更是常见,为什么我们
5、落后总是落后,先进总是先进呢?中国大学要想打破马太效应,要想走出落后的状况,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走出目前的发展范式,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式、理论探索和精神重建。德国人是在二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日本人也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相比之下,中国的重建,仿佛要慢世界半拍似的。也许经济不是落后的唯一理由和借口,中华文明特有的人文精神才是现代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中西方文化并没有好坏之分,就比如物质和反物质,都是两个同等的概念,判断好坏的标准是,他们自身是否合理的发展了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两个概念用一个标准去做比较,这种比较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B)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人文精神,熏陶现代公民人文素
6、养,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谐的大学精神重建,能从文化的角度,给公民现代人文素养的熏陶,提升国民素质水平,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发展环境。(C)维护社会平衡缓冲两极分化,更新中国大学血液和骨髓 传统思维的定式已经深深渗透在国人的血液中,更何况这还不仅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而更多地是一个既得利益的问题。这种只盯着世俗功利的“实用理性”正是我们近一百年来在现实生活中一贯失利的文化心理根源,它其实早已经不“实用”了。可惜的是,至今国人尚未意识到传统“合纵连横”式的“策论”的局限性,反而以为我们的一切现实问题都是技术问题和策略问题,大批知识分子为此争论不休,却无法阻止整个社会精神生活和文化层次的下滑,由此也
7、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仍然不能摆脱危机。西方文化则有截然不同的极为优秀的素质,即“为知识而知识” 、 “为自由而自由”的超越性,它集中体现在西方大学精神中,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所缺乏的。所以,远水才能真解渴,文教兴国是决定民族根本命运的最高战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速度最快。二、 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动态。根据我们收集的各种资料,大学精神重建这一命题研究资料是很丰富的,比如姚国华学者著述大学重建 ,深刻讨论了全球性文化战略的视角下中国大学的重建,另外还有很多学者专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这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学精神重建的理论基本是可靠的,方案基本是可行的,但是一旦实施下去,问题则层出
8、不穷,这种阻力与中国的泛大学运动不成熟不彻底有密切的关系。泛大学运动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大学集体对那个时代精神的塑造,这种塑造也许不是由大学本身发起的,但是具有类似大学的精神普及的特征,所以,广义的泛大学运动,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此不作赘述。马太效应的出现摆在我国高校前面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可能出现在中间位置,要么做最好的,要么被别人吃掉,做最好的,那么就要经历社会变革的巨痛,但是这种剧痛,只是暂时的,一旦过去,则只是过去;被别人吃掉的后果就是学校被除名,类似于军队里的取消番号,悲惨的命运和竞争现实摆在面前,经过一小部分人的抉择选择了短暂的剧痛,可是广大公民并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我国的大学需要崛起
9、,需要重新构建大学精神,需要超越前人奠定的基础,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点是令人非常尴尬的,学术与民众脱节,这种研究不能关切人民利益,就不能发挥研究的最大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严重的学术浪费。2. 国外研究动态由于国外的资料不够丰富和语言障碍的限制,只找到一些翻译的版本资料参阅。外国的大学精神重建任务并没有中国那么紧迫,一方面,西方大国多数建国比较早,现代教育基础坚实,教育改新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丰富,有大量案例可以参考,而中国则没有这种优势,弥补的方式只能是不断地以积极的心态去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大学精神的本土化,中国化,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内核范式,和成功
10、的体验。另一方面,一些外国的文化氛围较我国大陆更加开放,能提供这种精神层面的无意识凝聚,因此给与大学精的关注,并不如中国强烈。中国社会在转型,因此是敏感期,高校改革方向并不是明确的,其实是模糊地,照抄欧美经验显得没有面子,不抄的话却也提不出什么新理论来,中国高校正在这个尴尬中,徘徊不前,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3. 大国崛起和大学崛起的理论适用不久前的大国崛起理论和我们要强调的大学精神重建,有着相同的理论适用性,大学崛起,根本是大学精神的崛起, “我们可以依靠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做一个文化大国,也可以依靠经济的增长做一个经济强国,更很容易通过技术的模仿和创新,做一个技术大国;但是要成为一个能够把民
11、族统一与多样有机结合起来,把持续的政治认同与可控制的政治局面统一起来,把对外战略与国内发展统合起来的政治大国,则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这不仅需要自信,更需要我们能以平常心来处理各种关系。 ”大学崛起,应该借鉴大国崛起的现代战略思想和一系列理论成果,借鉴别人的东西能避免自己走弯路。历史学科就是给人们提供参照的学科,想问题办事情,总要有一定的参照物,历史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供我们去衡量自己的平衡点,大国崛起理论和历史需要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析。三、 论文提纲1.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作用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内化
12、社会先进文化并以创新为取向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大学精神虽不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样直观、可测量,但由于其精髓已浸透和附着在大学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上,使人时刻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感染力。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这六种精神各自独立,但又相互统一于大学精神之中,共同构成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 ”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
13、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学同样需要信仰与精神的支撑。大学精神的存在,决定了大学教育活动中的人和大学教育的价值与品质。翻开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大凡杰出的大学校长及其大学教育活动,无不闪烁着大学精神的光辉,给后人以鼓舞和力量。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是蔡元培倡导的大学精神,他用这种精神,引领一批学人开创了具有一代“风骨”的北大精神。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处在这种变化中的大学更需要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只有被体现出来,才能够真正被人们所感受得到,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自己的风格,气质,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主要有教师(含有学校领导)、学生、校风、
14、校气、文化。大学精神究其根本,是一所大学其全体大学人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及奋斗目标的浓缩和升华,是一所大学的基石和支柱。 总而言之,大学精神就是以大学为载体,以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为媒介所孕育出和体现出来的大学的独特气质,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大学人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2.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精神迷失及原因分析问题。大学精神是一所现代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是大学的精髓所在。而如今大学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新时期必须重建大学精神,发扬学术自由的精神,坚持大学的独立性,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性与功利性的关系,为 21 世纪的中国一流大学目标
15、的实现创造条件。大学精神是大学各个共同体之间共有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它是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能。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艰难的整体转型阶段,高校里同时运行着多种目标、结构、功能完全不同的机制,行政化、企业化的办学模式成为中国大学的普遍特征,属于大学的共性价值目标严重淡化或模糊,导致大学精神的严重缺失。而大学精神的重建,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需要从院校历史、现代管理、校风培育、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做出持续的努力。当前,正是由于大学精神的缺失,致使行政化、官本位、金钱崇拜渗透到大学,造成了大学的产业化倾向、学术浮躁和制度缺失,急功近利、实用
16、主义甚至学术商业化,影响着大学师生的思想,造成了学术道德和水平的滑坡,学术不端、学术造假便有了滋生的土壤和环境。因此,治理高校的学术造假,呼唤我们重建和弘扬大学精神,社会期待着高校的学术回归理性和尊严,也期待着大学精神的重塑。3. 大学精神主要面临的问题与危机。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政府、社会与大学的关系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过重,打破了三者应有的平衡关系,造成了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氛围的商化、大学行政人员的官化,大学文化的世俗化,严重挑战大学的办学理念.要重塑大学精神,就必须改变办学模式,还学术以自由,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要弘扬大学精神,就是要继承过去大学的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要有兼容和自
17、由的精神,也就是要百家争鸣.目前,大学精神主要面临的问题与危机有如下三方面。(1)大学过度行政化,失去独立、自主精神大学精神之所以能够形成、发展。 自然 离不开其载体大学,我国的一流大学都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孕育出了独具一格的大学精神。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 ,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科学民主” ;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活泼开拓”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像清华、北大、南开这样一些国内一流大学,它们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由此而产生的大学精神自然也具有难以模仿性,然而即便是清华、北大、南开这样的知名大学,在高等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的阶段这一过程
18、中,它们的大学精神也在逐渐迷失,在新民网看到题为北大:大学精神何处觅的一篇评论文章,文章中说:“从 2007 年 11 月 5 日开始,北大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若发现不能证明北大学生身份的人,校方会劝告他们自觉离开教学楼, ”这一举措虽然为北大的学校管理提供了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大学应有的包容和接受的精神。新民网上的这篇评论就认为现在北大对旁听生持排斥态度,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校园管理问题,实际上却反映了其大学精神在逐步迷失的这样一种情况。 今天,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正逐步改变高等教育单一化的路径,转而选择多元化的路径,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在应运
19、而生,如高职院校、民办大学等等,但是,与这种多元化路径相适应的高校体系和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和控制大学,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单位,在学校内部表现为学术权力弱化、学术权力从属于行政权力,这样就难以实现大学的科学民主管理,教授治学、治校的智慧和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北大拒绝旁听生的这一措施就是学校出于行政管理方面的考虑才实施的,但是如果从学术角度来考虑的话,那么这种措施是根本不可以实施的,然而行政权力强化,学术权力弱化最终导致了这样一种令人惋惜的管理措施。总而言之,大学这个载体被过度行政化,大学独立性难以保证,学术自由难以实现,使得独立、自由的精神失去了依托,逐渐地消失。大学
20、是科学的摇篮,是社会活力的源泉,是现代社会的火车头。但在如今的一些大学中,个别管理者沉迷于权力乐趣,一些教育者纠缠于创收与私利,一些天之骄子变得放纵与厌世。诸多现象,既有体制原因,也有机制问题,错综复杂。究其实质,关键在于大学精神的缺失。这是人才培养和国家未来的重大隐患。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痛指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 “大学精神”就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大学之“大”是大在精神。大学培养人才是“立人”而不是“造机器” 。在当前这样一个日趋功利化的时代,我们要重建大学精神,不能仅仅停留于实用知识的普及,更应着眼于价值观的构建。或许,今天的大学有必要重温“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2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教师、学生认识偏差,失去创新和批判性精神一所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有特色的大学必定有一位或几位大师,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研究,在做人方面同样颇有建树,在他们身上肯定体现着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正如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然在高等教育 大众化阶段,不可能每一所大学都会有大师,这也是教学资源配置的结果,普通的教师(包括教授) 才是大学教师资源的主要构成,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的 发展 ,从而对大学精神产生影响,然而在现阶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对待科研学术活动都有所偏颇,其中学术腐败是所有问题
22、中最严重、也是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这种风气之下,大学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怎么能够得到传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外,其他类型的学校也应势而生,这样更多的学生就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然而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投入规模却滞后于学生增长的速度,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无法更好地监督、引导学生,导致学生思想产生偏差,认识错位,产生一系列诸如逃课、厌学等问题,更不用说形成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他们是大学精神的吸收者、传承者,而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受到外界以及学校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盛行,学术能力薄弱,普遍缺
23、乏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大学精神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了。良好的校风、校气,深刻、简洁的校训都是一所大学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然而在现阶段,每所高校的校训基本一样,相差无几,毫无自己的特色而言,这样以来,大学肯定难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3)大学精神品质削弱,商业气息浓厚,失去人文内涵。大学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它能够体现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生命力,是一所大学其全体大学人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及奋斗目标的浓缩和升华,是一所大学的基石和支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因素介入到高等教育中来,使得大学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大学文化教育功能削弱,大学一定程度上弥漫着商业主义的气息
24、,而大学特有的精神品质却日渐削弱,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怎么谈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这样以来,大学精神的实质在现阶段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对于大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就无法真正地发挥。 “学术造假” 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系列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术造假事件被披露出来,不少知名高校也未能“幸免 ”。大学精神崇尚诚实、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道德”, 提倡以德立身、立说、立世,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而德的核心内容就是诚信,所谓“人无信不立”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精神尊重学术,敬畏学术,决不用假学术来欺世盗名,不将学术商业化。学术是博大精深的,也是缜
25、密细致的,搞学术永无止境。 对于高校学术造假的原因,有人把它归咎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量化管理学术和科研;有人认为是高校的学术浮躁所致,各高校盲目拔高标准、盲目定位 ;也有人认为是我国大学的制度缺失使然。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也的确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诸多问题。然而,不管是制度缺失,还是学术浮躁、抑或是教育产业化,都只是产生学术造假的外在原因,究其根源,其实还是大学精神的缺失。3. 针对前面的问题,给出重建大学精神的建议和措施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的大学精神在逐步迷失,这种迷失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
26、地步,制约了我国大学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为适应时代和未来的需要,重建大学精神是我国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建大学精神。(1) 政府应审时度势,处理好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学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政府对大学的财政、规模、布局、 科学 研究等方面都在加强控制,政府和社会在大学制度的建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政府也不应违背这种发展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科学、合理管理高校,依法落实高校自主权,支持高校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和建设,以适应大众化的发展趋势。(2) 高校要找准优势,清楚定位 .大学精神之所以能
27、够形成、发展、传承,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这样才能称之为大学精神。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高校迷失大学精神,其原因就在于定位模糊,那么要找回迷失的大学精神,首要的工作就是根据自己的传统、资源、特色、优势和外部需求等,确立正确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凝练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 (3)建立健全学术评估和监管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影响了学术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鉴于此,应该在高校建立专门的学术评估和监管部门,可以允许一些教师长时间地从事某项科研活动而未出成果,未发表 论文 ,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支持,这样能从制度上
28、保证学术的独立性、创新性,防止学术腐败。与此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并进行专业素质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教学活动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术自由,也才能使教师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其所在大学的精神。 (4)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大学精神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因素的介入,社会生活的多样性造成了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在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一面的同时,要看到他们不足的一面,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并参与其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思想,吸
29、收、传承先进的文化,从而有助于大学精神的重建。(5)促进教育独立化根据教育独立思潮的范式,教育应该脱离政治和经济,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受到政治环境或者经济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就会或多或少的偏离它的本质,人文主义的灌输和启发,苏格拉底是倡导产婆术的。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 “,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 产婆术 “。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
30、早的启发式教育。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现代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也许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些相似,又同苏格拉底教学法有几分相似。中国教育必须要敢于尝试,因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仅仅是起步阶段,尚属于幼年时期,各个方面发展都不成熟,没有丰富的经验,都是参照其他国家的教育从制度到教学内容,搬过来的,有时分析国情不清的话,或许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社会环境,对于教育的改革和变革,必须保持宽容的态度。还有我们的媒体,必须用良心说话,正规的传媒还要好一点,但是一些不负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炒作,拿教育问题开玩笑,在这件本该严肃的事
31、情上,显得不够严肃和庄重,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开玩笑,有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许中国教育的改革会遭受挫折,但是没有挫折就没有进步,任何事物都是在挫折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和淡定的心态,给中国教育一些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这件事情,才是以积极的心态真正的解决问题。四、 研究方法1. 实证主义知识论。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通过文献研究假说检验新知识的流程在本研究中试图分析大学精神缺失的事实现状这一具体现
32、象,归纳材料,分析材料,运用实证主义的逻辑,得出结论。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占了本研究的大部分比重。首先进行学习性研究:为了解学科领域,发现课题与方法,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为论文做准备;然后,进行定位性研究:为了确定你的研究在该领域中地位。文献综述的主体;最后,进行跟随性研究:随着研究发展而进行的补充。具体则通过撰写文献综述的方式,详细展开研究。3.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具体的我们通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的相关角度,分析大学精神重建背后的深刻问题,从而避免了单一学科角度的片面性。4. 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西方大学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分析两者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得到所需要的观点和结论。另外还通过理论
33、的对比,现实的差异,来分析大学精神重建的种种问题。五、 进度安排1. 第一、二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选题,审定,最终确定研究方向2. 第三至六周:收集参考资料、中西各方面文献,包括中西专著,报刊,论文成果,适当听取他人建议,集合网络,最大程度丰富一线资料。3. 第七周:资料汇集,重点讨论研究核心实质,方向,以及下一阶段的任务分配,包括文献总结整理,研究高度的提升方面的思考4. 第八至九周:开题报告集中整合,撰写5. 第十至十二周:最后修改,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最终定稿6. 第十三周后四周:论文集中撰写六、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大学精神重建和大学崛起乃至大国崛起的理论适用性编制借鉴历史学研究
34、范式,分析三者的相似处,可以互相借鉴,吸收先进的经验教训,可以算作一点创新,当然这也可以归为研究方法中去,看区分的不同角度,换个角度,也许事情的原因就比较明显,2.团队合作:时间紧凑,任务繁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团队合作的特点,应是简洁高效,这有简洁高效的合作才能彰显出团队合作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在团队内合作中,必须简洁高效,这是工作方法上面临的新问题,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敏捷性,大脑的灵活性。3.大学精神,这一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实体,解释这一实体时,会有些困难,大家都知道在说的是什么,可是用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这就锻炼了我们的书面用语的表达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
35、的名词,这就锻炼了我们信息检索的能力,当代知识爆炸,信息量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挖掘自己想要的价值,也是一种能力和方法。从选题方面的创新性做的还是不够充分,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一次做大型的开题报告,这正说明了,做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七、 参考文献1. 文汇报:大国成长需要保持正常平和心态,2009 年 12 月 31 日2. 大学市场化趋势与大学精神的传承,赵婷婷, 高等教育研究 ,(京)2001 年 05 期第16 页3. 欧阳康:重建大学精神没有固定模式,2009 年 2 月 9 日, 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驰4. 大学重建 ,海天出版社 2002 年 9 月,姚国华5.
36、 大学之未来 :大学精神的重建与发扬 ,常艳芳,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高教研究6. 胡适留学日记 (1915 年 2 月 20、21 日) ,载胡适留学日记 ,卷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7 关于创办柏林大学的详细讨论,请参见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五章19 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运动和柏林大学的创办 。 8.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著,梁志学等译: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讲、第三讲、第九讲和第十讲。 9. 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著,车槿山译: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北京:三.联书店,1997) ,第九章知识合法化的叙事有关论述。 10. 周作人: 北大的支路 ,载苦竹杂记 (长沙:岳麓书社,1987)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