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 19491990主编:石安海2010 年本书是对 1949 年至 1990 年间建成的、位于广州及周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优秀建筑实例资料的汇集与评论,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对“岭南建筑”作一些深入的研究与审视。“岭南建筑”是个常常引起人们讨论的概念。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里, “岭南建筑”一词有时是指一些位于岭南地域的、具有某种或现或隐“岭南风格”的建筑,有时是指贯穿于建筑设计之中的某些特定的设计理念,有时又是指那些被称为“岭南派”的建筑师设计的作品这取决于评论者的观察角度。就像一部已发表的文学作品(或是别的艺术作品) ,作者本人已无法干预读者的解读。对待“岭南建筑”似乎也是
2、这样,评论者可以凭自己的艺术偏好与观察角度给出解读与评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寻求界定更为清晰的“岭南建筑”的概念,否则就无法开展更为深入的讨论,更无法升华为科学的理论。基于此,本书的编写,企望能有助于读者形成关于“岭南建筑”这一概念的比较一致的、更加清晰的认识,并籍此提高对建筑艺术的认知与欣赏水平,加深对建筑历史的了解。本文是对本书所收录的建筑实例的一个导读绪论,但对于建筑学学生或建筑爱好者,我们建议在浏览建筑实例之后再来看这篇绪论,以避免先入为主。读者如果希望通过阅读本书对“岭南建筑”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希望不是在开卷之前,而是在掩卷之后。这篇绪论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评述部分有代表性的建
3、筑实例;接下来,在评述这些风格、规模与功能上各不相同的建筑实例的基础上,归纳它们的共通之处,分析“岭南建筑”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内在本质。最后对个别问题加以说明。在结束语中,探讨从 1949 年到 1990 年间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对今后建筑创作的启发。本书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来编纂的:首先尽可能收集与这些建筑实例相关的历史事实,对某座建筑即便是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也尽可能陈述并注明来源。继而考察分析建筑、建筑师以及建筑设计的经济社会背景。按照这样的线索,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弄清楚“岭南建筑”的内涵,从而也令我们进一步领悟建筑师与建筑设计的真谛,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一、岭南建筑实例(19491990 年)考
4、察为了客观地评论建筑或建筑师,我们暂且将理论研究放在一边,先考察本书所收录的部分建筑实例及其建筑师,看看能从中得到什么认识。为了便于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大致按照建筑落成时间的先后,叙述那些在风格或功能上有代表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起着创新开拓的作用,并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21951 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近代以来,商业贸易始终是广州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更使得广州成为新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因此,1949 年到 1990年期间,商品展览用途的建筑始终是广州建筑实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类型之一。1949 年
5、 10 月 14 日广州解放,1951 年政府就为恢复因战争受损的商业贸易并促进生产而提出举办以内贸为主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当时广州缺乏合适的商品展销场地,政府决定利用西堤附近的一片废墟场地,尽快兴建展馆。不久以后,建成计划中的全部 12 幢展览建筑(通常被称为“文化公园建筑群” ) 。首先由林克明制定场地规划,然后组织来自广州市建设委员会、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广州市设计院、广东省设计院、广州市铁路局等不同部门的建筑师,分头设计各展馆建筑,主要建筑师有林克明、夏昌世、谭天宋、余清江、陈伯齐、郭尚德等。文化公园建筑群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11.72 万平方米的场地被规划成密
6、集的道路网与较小的街区,这承袭了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城市商业区的特点,方便大量人流货流进出;其二,各展馆建筑几乎全部采用了不拘一格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这与此后政府建筑常采用的古典主义风格、苏联式风格以及 1970 年代的简省风格明显不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夏昌世 1设计的水产馆,立面明快,入口处采用细小圆柱与低薄檐口,内部功能组织合理。建筑外表保留混凝土原色,仅以几何线条与面积造型,没有附加多余的装饰,也较少意识形态方面的宣扬。简美不凡的水产馆反映了建筑师自由的、现代风格的创作心态。即使在今天,仍常令人感觉耳目一新。除了水产馆,还有郭尚德设计的手工业馆,陈伯齐设计的省际馆,黄远强设计的水果蔬
7、菜馆,冯汝能、朱石庄设计的食品馆,谭天宋设计的物资交流馆等。除了广州商贸经济活动的需要以及建筑师本人的风格倾向外,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化公园建筑群得以建成,还归结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在建国初的经济恢复时期,一批早年留学西方或日本,有真才实学的建筑师,抱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与信心投入创作。这段时期的建筑,反映出设计师的理念与当时的世界建筑潮流是同步的。他们与后来成为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师的贝聿铭是同辈人,其中不少建筑师既有坚实的学科基础,也富有文化艺术修养与创作热情,以致半个世纪以后,仍然有人对文化公园建筑群的“前卫” 、 “新潮” 、 “不落伍”感到惊叹!其二,文化公园建筑群很幸运地得到了当时地方
8、行政领导的支持 2。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朱光与市建委副主任林西作为文化公园建筑群以及后来一系列广州城市建设项目的主管领导,对建筑艺术具有相当的品鉴力。不管是从风格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工期与预算的角度,他们显然是支持文化公园建筑群的现代主义风格的。朱光本人善吟诗撰文,颇好艺术 3。林西籍贯为历代文人辈出的安徽黟县。这样的行政领导,既有艺术品位又兼包容之心,给予当时的建筑师们不少创作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公园建筑群被建筑学报不公正地点名批判以后,这批建筑师仍然能够在珠三角地区继续从事建筑设计尽管建筑师们的创作抒发之心已不得不大大收敛 4。相比之下,其它地方有过类似经历的建筑师或许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9、与同时代国内其它很多地方比较起来,广州的建筑师的确拥有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不仅是风格1 夏昌世(1905-1996 ),广 东新会人,1923 年赴德留学,1928 年毕业于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建筑与建筑历史专业,获工程学硕士学位,1932 年获图宾 根大学艺术 史研究院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代表作有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华中工学院校园规划及建筑群、 华南工学院教学及 办公楼群、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及附属医院建筑(今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肇庆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华侨医院(合作)等。2 我们不能忽略行政决策者(或业主)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如果行政决策者采取不同的选择,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与德方思
10、新区或许就不能建成。3 朱光(1906.101969.3),广西博白 人, 1930 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就读于 博白县中学、广州国民大学。 1955.11960.11 担任广州市 市长,著有广州好、 珠江之歌 等诗词集。4 同时期,夏昌世 还设计了华南工学院 图书馆(1953)、肇 庆鼎湖山教工休养所( 1954)、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56)等项目。1973 年,夏移居德国弗 赖堡。3上的,也有政治环境上的。原因之一是,岭南地区人们的观念比较开放宽容,更注重务实求利,相对来说,不热衷于过激的政治争论,这或许是珠三角地区数百年来与西方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影响所致吧。现代风格的建筑在
11、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曾成为政治运动中被批判的对象。华南土特产交流大会展览场馆建成三年之后的 1954 年, 建筑学报创刊后的第二期刊发了人民日报转来的一封读者来信,文中将文化公园建筑群的现代主义风格贬为“美国式” 、 “香港式”的“方盒子”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臭牡丹” 。这样的指责在今天看来很难令读者信服。此后很长时间,整个中国也极少再出现这种富于艺术表达的现代风格建筑了尽管 1960、1970 年代由于预算拘促而不得不选择投资少、风格与装饰简省的建筑形式 5。文化公园建筑群在 19551956 年间,曾三次举办广东省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广交会”前身) 。1956 年被用作文化公园
12、,淹没在围墙高树之中,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线。庆幸的是,广州毕竟在 1950 年代初就建成了这批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且得以保留至今,成为后来岭南地区建筑师的实例教材,耳濡目染之下,熏陶了不少后辈建筑师。1952 1957 年,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受时任华南医学院(即后来的中山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柯麟邀请,夏昌世于 1952 1957 年先后主持了医学院及紧密相连的第一附属医院的规划与医疗教学建筑群设计。新建、扩建 5 座教学楼(建筑面积 10318 平方米) ,计有病理楼( 1953) 、基础科楼( 1957) 、生理生化楼( 1953) 、解剖楼( 1953、 1957 年两次扩建) 、
13、药物科及寄生虫科楼( 1954) 。 6夏昌世在场地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都十分注重因地制宜,尽可能减少土方量、拆房量以节省开资。考虑到起伏的山岗地形,以及广州夏季炎热多雨、阳光猛烈、夏季主导东南风向等气候特点,教学楼选择了利于采光通风的行列式布局,住院大楼选择能保证南向病房数量的 “工 ”字型平面。又通过阶梯式的竖向设计改善了空气对流以维持被动自洁功能。在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设计中,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性与实用性,夏昌世不避繁难,结合现代建筑物理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手段,检验不同的结构选型、空间布局方式、建筑层高、墙厚、遮阳通风隔热构件乃至窗洞尺寸的差异,并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严格的经济成本核算。以
14、对附属医院 “工字楼 ”的三排纵向承力墙结构设计为例,初步方案选择砖墙承重,墙厚按楼层由下而上用 2 砖( 1 层) 、 1.5 砖( 2、 3 层) 、 1 砖( 4、 5 层) 。后经详细核算,夏发现 “中排改用钢筋混凝土梁柱比较节省建筑面积约3.2%,而且差价不大 ” 7,最终选择了中间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承重、两侧为砖墙承重的三排纵向 “龙骨 ”结构。在应对广州常年炎热气候方面,夏昌世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他注意到当时每年 4、 5 月份,广州市民便会搭起竹木凉棚遮盖屋顶及东南西三个方向的窗户来应对炎炎夏日,每年如此,不仅费财费力,且易引起火灾。他认为 “在设计上适应使用要求,实质上就是
15、对人关怀的问题。 ” 8在中山医学院医疗建筑群设计中,特别考虑到广州长夏炎热,引入了多种遮阳隔热通风,使室内温度较之室外降低 4 6C。著名的 “夏氏遮阳 ”9就是在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中率先创新采用的。5 1960 年代,政府曾 颁布规定,将建筑造价限制在较低的水平上。由于实在无多余的资金投资于城市建筑与各种基础设施,1960 年全国第九次计划会议上,曾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规划”。6 中山医学院基建委员会工程组,中山医学院教学楼,建筑学报,1959(8)7 夏昌世、钟锦文、林铁,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建筑学报,1957(5):33 页8 中山医学院基建委员会工程组,中山医学院教学楼,建
16、筑学报,1959(8) :30 页9 “夏氏遮阳”:通过计算广州地区夏季太阳运 动轨迹以及造成阴影的 规律,以及在中山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医疗教学建筑群历时 7 年的实践中不断检验与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永久性遮阳散热结构。 “夏氏遮阳” 经历了不断的改进:1952 年采用建筑南侧露廊遮阳,1953 年采用 综合式遮阳板(生理生化楼),1954 年为双重水平式遮阳板( 药物教学楼),1955 年结合通风考虑的棱形断面木百页遮阳板(中山医学院门诊部扩建),1957 年混凝土预制百页板(工字楼)。早期遮阳板的技 术“惟挑梁仍现场捣制”、4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的设计与建造,充分体现了夏昌世注重 “对人关怀
17、 ”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他将医疗教学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物理、地区气候适应性以及精细的成本核算充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当时 “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的 “建筑方针 ”。这种源于 “对人关怀 ”并将功能、技术与经济充分结合起来的设计理念更成为后来岭南建筑师们固承的创作原则之一。1993 年,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在建成 40 年后获得了由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优秀建筑创作奖 10。这个中国建筑界颁发的最高奖项是夏昌世一生中获得的唯一建筑奖项。1955 年,中苏友好大厦1955 年建成由林克明主持设计的中苏友好大厦位于流花路,占地 11.4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97万平方米,用于苏
18、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的巡回展览。在建筑形式上服从于政治主题,采取“日丹罗夫式”风格,宽阔立面、厚实的廊柱、雕塑、半围合的广场、富于表现的装饰等要素无一不备。这与 4 年前建成的同为展览功能的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化公园建筑群大异其趣。中苏友好大厦于 1974 年改建为中国商品交易会(流花馆) ,原入口被后来加建的大面积玻璃幕墙作外墙的南楼所遮挡。林克明早年留学法国里昂建筑学院、曾随 Tony Garnier 工作 11,于 1929 年设计过广州市府合署,擅长 1920、1930 年代流行的中国民族古典建筑风格。这是当时国民政府极力倡导的“中国固有式风格” ,政府的楼堂馆所常采用这类形式 12。 “中
19、国固有式风格”能较好地体现典雅、庄重、宏伟的意图,或许也因此,林克明被选中设计中苏友好大厦。林克明一生基本上生活在广州,其建筑作品也几乎全部位于广州,其中较为人所知的还有位于中山纪念堂西侧的广东省科学馆(1958) 、位于黄花岗的广东农业展览馆(1960)等。这些建筑几乎都可归入民族古典建筑风格范畴。值得提到的是,中苏友好大厦采取了苏联式建筑布局,但没有照搬苏联式装饰,在风格、装饰上体现了设计师善于折衷、融合的能力。与稍早建于上海的苏联展览馆相比,风格与规模上有较大差异,后者外观上几乎就是俄罗斯海军部的翻版。但从总体风格上讲,中苏友好大厦与那种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如北园酒家,1957)或现代主义
20、特点的建筑(如文化公园建筑群,1951)不属同类,体现了岭南建筑风格上多元纷呈的特征。民族古典风格几乎贯穿了建筑师林克明的设计生涯,这部分地源于其巴黎美院派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也受这种风格所带来的建筑设计创作的成功所激励。他在 1930 年跟从吕彦直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被聘为建设工程顾问) ,1929 年独立设计了民族古典风格的广州市府合署大楼(中标)。计划经济时期建筑预算常常非常有限,这使得林克明在设计时必须尽可能地在形式、功能、不宽裕的投资与较短的工期之间取得平衡,为此花了不少心思。在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 (1995)一书中,林克明对建筑风格方面的叙述很少,不但对现代主义只字未提,甚至对自
21、己惯用的民族古典风格也没有多做表达,倒是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功能、投资与工期方面的要求颇多肯定。由此可以看出,体现政府意图是林克明从事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这也使他能够在政府体系内长期担任主持广州建筑“未能便利于施工” ,为便于施工,1957 年中山医学院基础科楼与华南工学院化工楼已“全部使用预制构件”。 华南工学院化工楼东、西、南三侧甚至采用了不同形式的遮阳措施,大量使用了 预制的“个体综合式” 遮阳构件, “在遮阳处理上更发展了一步”。夏昌世曾撰文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 通风(建筑学 报, 1958(10):36 页),提出利用气压差形成气流带走热量的天面隔热层,以及其它遮阳隔
22、热措施来解决建筑降温的设计问题。10 根据中国建筑学会的公布,1950 年代获奖的作品有:上海曹阳新村、建筑工程部 办公楼、北京 电报大楼、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和平宾馆、北京儿童医院、北京饭店西楼、武汉东湖客舍(老甲、乙所)、同济大学工会俱乐部、北京工人体育 馆、首都 剧场、北京天文馆、外贸 部办公楼、中山医学院医 疗教学建筑群、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汉医学院同济医院。11 杜汝俭等编,中国著名建筑师 林克明,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12 推翻满清,民国成立乃至北伐成功,这些 20 世纪初期的重大事件激起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在一系列公共建
23、筑中体现“中国固有式风格” 。5设计技术方面的领导职务。部分地因为这个原因,林克明并不常追求民族古典风格以外的更多的建筑艺术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林克明曾自称崇拜法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柯布西埃 13,但其后来的建筑作品中已很难找到柯布西埃的影子,也许是时代环境的影响所致吧。尽管林克明本人偏好民族古典风格建筑,并在一些建筑方案讨论时保留己见,但以其建委副主任的地位,也通常接纳同时期其它更偏好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师,如夏昌世、陈伯齐、佘畯南、莫伯治等。有自己的偏好,但也宽容其它风格存在,是这个时期广州建筑师群体所共同持有的态度,这似乎也是岭南地区宽容共存的社会观念在建筑领域的反映吧。1957 年,
24、北园酒家1949 年以后直至 1980 年代,广州一直持续不断地增建贸易商品展馆、酒家、宾馆,其规模与延续的时间几乎超过同时期国内任何其它城市。这与从 1957 年正式开始的一年两届的“广交会”密不可分。为满足广交会期间蜂拥而至的客商(最初是数千客商,后来迅速增加到数万)的住宿与餐饮需求而不得不陆续扩建、新建一批展馆、酒家、宾馆,这构成了 1960、1970 年代广州重要建筑项目的绝大部分。在这些项目之中,有不少属于岭南园林风格的酒家,1957 年扩建的北园酒家、1961 年扩建的泮溪酒家、1962年扩建的南园酒家均属此类。北园酒家原是始建于 1920 年代的一处园林酒家,当时建筑场地还只是城
25、市郊区。1957 年,莫伯治、莫俊英等在设计北园酒家扩建项目时,特别注意秉承岭南园林的特点,意图在占地面积仅 2014 平方米的狭小之地通过传统建筑样式、回廊与水石植物营造别有韵味的空间。1958 年夏天,当时正在华南工学院建筑系读书的林兆璋在一次座谈会上问梁思成:“梁先生,您最赏识广州哪栋建筑物的设计?”梁思成毫不迟疑地回答:“北园酒家!”二十七年后的 1985 年,已是著名建筑师的林兆璋主持设计加建二层北园酒家接待厅,仍然注重营造地道的传统岭南庭院。在中国园林中,岭南园林独具一格地表现了雨打芭蕉、十里荔红、渔舟晚唱、敞厅迴廊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并且,这些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广大华侨心目中
26、的“家乡”概念。参加广交会的华商侨商多数祖籍广东 14,久别故地,自然乐意在北园酒家这样的场所洽商叙旧。在北园酒家就餐,兼品岭南佳肴、园林二美,犹如回到“四乡” 15。也因此,北园酒家扩建改造后曾长期作为接待政要与客商的场所。因此,在 1960、1970 年代,广州的园林酒家得到了政府重视和发展。家宅庭园在农业富庶、花木茂盛、河塘密布的珠三角地区并不少见,莫伯治在北园酒家的设计中适宜地将岭南私家庭园与公共餐饮结合起来,这将岭南园林酒家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广受赞誉,以致后来逐渐流行开来。典型的岭南园林酒家将南方传统建筑样式与水池假山、植物曲径等构成的小型园林结合在一起。酒店规模可大可小,小
27、者十来围(桌) ,多者可达数百席。在建筑特点、功能、空间利用上极力体现岭南地域特色包括内部装饰、园林景观、建筑形式、空间尺度等。园林酒家在珠三角广受欢迎,除了景观环境富有趣味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因为经济较为富庶,商洽宴请的需求比较大;另一方面,岭南人好美食,从“早茶”至“夜宵” ,耗时绵长,因此人们乐意去有更多趣味的饮食场所。在北园酒家扩建设计中,还应强调两点设计特色。其一,因时制宜,主动搜求地道的传统建筑建材构件。除了建筑师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一件古旧的门框或木雕,一批百年前的青砖的真正价值 16。那个时代市面上买不到所需的传统建材构件。据当时参与设计的人回忆,设计小组先后十几次到“四
28、乡”13 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l8871965 年),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 鼻祖, 20 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14 历史上,广东对 西方开放早于中国其它地方。因各种原因( 劳工、淘金、逃荒)移民南洋( 东南亚)、北美、欧洲的 华人中的绝大多数为广东人。15 珠三角人民将广州省城周边的农村小镇称为“四乡” ,这里是众多海外 华人华侨的宗族祖屋所在地。因此,“四乡”也有故乡的意思。16 据莫伯治,这 些老旧建筑的木构件,往往被当成柴火 烧掉(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建筑学报, 2000(5)。又据闻,1980 年代霍英 东先生修建南沙天后 宫,所用青 砖以低廉价格购 自佛山
29、某处被拆除的老建筑。6采购从古旧建筑上拆下来的装饰构件。这样做,也降低了成本,北园酒家扩建完成后,造价每平方米仅60 元,只是当时造价定额的 75。50 年后的今天,真材实料的传统建材构件已非常稀少。其二,因地制宜,外隔内敞。北园酒家场地周边要么是吵闹的城市道路,要么是外单位建筑,出于营造安静私密的就餐环境,建筑师通过高墙(仅开装饰性小窗)将酒家与外部隔离开来,酒家内部则互相通透,浑然一体。值得一提的是,北园酒家的成功并没有成为设计师的“教条” 。1961 年扩建泮溪酒家时,同样是园林酒家,同样的设计师,莫伯治却不再沿袭“外隔内敞” ,而选择内外开放。因为泮溪酒家周边是景色宜人的荔湾公园,开放
30、则可将公园景致借入酒家的厅堂之中。从这些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可看出,岭南建筑设计师们头脑中的建筑始终是置于人的各种真实需求之下、置于建筑的具体环境中。众多建筑实例一再证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是岭南建筑师们共有的特征!1958 年,广东省科学馆1958 年建成的广东省科学馆是林克明设计的另一个中国民族古典风格的公共建筑,不过是简化版的与 1933 年他本人设计的华丽的市府合署(现广州市政府)相比而言。广东省科学馆总建筑面积 8850 平方米,主体部分是 900 人的大会堂。建筑师熟练运用民族古典风格设计手法,整个建筑外观比例匀称,大屋顶与建筑主体配合适当,显得优雅不俗。尤其可贵
31、的是,建筑师充分考虑了位于其东侧的,由吕彦直设计、建造于 1931 年的中山纪念堂的尊崇地位,在体量与形制上,广东省科学馆因风格与后者一致而又自居其次,使得两组建筑并不冲突。这正是建筑师林克明曾说的“凡恰到好处者,便是美观。 ” 17 不论是擅长民族古典风格的林克明,还是执著于现代主义的夏昌世,乃至后来的佘畯南、莫伯治等建筑师,追求建筑单体与环境的协调融合是他们的共同理念。从他们设计的建筑看得出来,这些建筑师对人文传统与自然环境总是心存敬畏与顺从,认为还存在某种更持久的力量使文明延续、使生命不息。也因此,当时绝大多数岭南建筑师并不单纯追求高大的建筑体量,不希望自己设计的建筑压制周边原有的人文或
32、自然环境,反而力图营造共存和谐、各得其所的空间秩序。1962 年,山庄旅舍出于接待高级别贵宾的目的,1962 年广州市政府选择当时地处偏僻的白云山南坡一处不多见的山间溪谷,建造一处后来称为“山庄旅舍”的宾馆,用于住宿、餐饮、会议、休憩。山庄旅舍由莫伯治、吴威亮设计,本世纪初期又经莫伯治、林兆璋主持改造。为追求将建筑隐藏在山峦密林之中,设计师没有采用传统建筑样式而选择了更为简省“低调”的现代主义风格 18一组现代主义风格的、规模不大的低矮平房建筑,按照直线收敛、逐渐上升的空间序列修筑于谷地之中。我们在 1951 年建成的文化公园建筑群与夏昌世的一些作品中都见到过类似的风格。为什么当时设计师选择现
33、代主义风格而不是别的呢?我们推测的是,现代主义风格没有大屋顶,没有对称形制,没有过多的装饰与色彩,有助于实现设计师“林中有雅舍,近觅不得见”的设计理念。同时,朴实简洁的造型,与山林溪泉更能融为一体,更能使居者感受休闲隐逸之韵味。当然,部分原因也在于并不充足的预算。山庄旅舍的设计师对现代主义风格的运用十分娴熟成功。这得益于建筑师多年来对“天人合一” 、“人地合一”理念的参悟。建成后的白云山庄旅舍很好地体现了设计师的意图:毫无装饰,尽可能减少建筑构成细节,建筑与连廊保留混凝土原灰色等,使得建筑在茂密的山林中完全不凸显。宾客置身其中,但见茂林溪流水池,袂然山林之中,相忘于人间纷乱。这,正是山庄旅舍建
34、筑的魅力所在,或许也是设计师的着笔意图吧!白云山庄旅舍建成至今,受到了其所接待的一批又一批宾客的广泛认同。建筑师莫伯治在完成设计 38 年后撰文总结道:“纵观这个阶段建筑创作的主要倾向,便是注重与历史和环境的对17 林克明,什么是摩登建筑,广东省立工专校刊, 1933 年 7 月。转 引自彭长歆,杨晓川,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 新建筑 ,2002(5)18 当然, 现代主 义建筑发展到今天,它的某些支派已不再追求 简省低 调了,表达的反倒是奢华、张扬。笔者7话与沟通,建筑造型、建筑环境既保持地方特色,又赋予新意,体现了新时代的审美意趣,被认为是岭南建筑与岭南庭园相
35、结合的新进展,这些建筑与环境的塑造,实践了多年来我对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19境界的追求。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20秉承与山庄旅舍相似的设计思路,莫伯治及其团队还陆续设计了双溪别墅(1963,与吴威亮合作) ,矿泉旅舍(1976,与陈伟廉、李慧仁、林兆璋合作) ,这些建筑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65 年,友谊剧院1960 年代初,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和各类文艺汇演的需要,广东省政府决定修建一处综合性剧院,这就是 1965 年 8 月 16 日建成并对后来一段时期剧院建筑影响深远的友谊剧院。40 年来,剧院接待过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数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以及上千个中央与省
36、级剧团,许多国家元首及国内领导人在这里观看演出。即使在今天,友谊剧院的简美实用、匠心独运仍然令建筑爱好者赞叹不已。尤其是考虑到其建造的时代背景,就更加敬仰有加。现在看来,友谊剧院最终能建成,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建筑师佘畯南本人的独立创作精神;其二,时任地方领导陶铸等所给予的支持。佘畯南 1941 年 10 月毕业于唐山工学院建筑系,有机会接受现代建筑设计理念。20 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建筑流派是对此前流行的古典风格的变革。如果我们进一步追溯历史,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是对中世纪僵化繁复艺术的一种变革,但后来这种艺术形式自己也走向僵化。到 20 世纪初,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一些人
37、开始主张后来被称为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想,推崇简省实用,避免建筑造型与空间形成对人的压制,主张建筑服从于功能、服从于使用者。这些主张受到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兴阶层的支持。佘畯南在初中毕业时已立志要独立走“人生之路” 、 “做人民的建筑师” 21,佘畯南(也包括夏昌世、林克明、莫伯治等建筑师)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1960、1970 年代 22,仍然能够设计出友谊剧院这样广受赞誉的建筑,难能可贵!根据曾参加过友谊剧院设计的谭卓枝(现任广州市设计院高级顾问)回忆,佘总当年主持友谊剧院的设计,一反过去剧院追求气派华丽的做法,而选择简洁大方、经济实用,既突出演出功能,又创造出流畅而富有现代感外观。尤其
38、是剧场与园林式建筑相结合,山石水池环绕,草木丰茂,布局精巧,建成后成为全国剧院设计争相借鉴的典范。如广州黄花岗剧院就留有友谊剧院的影子 23。张锦秋曾评论说,广州友谊剧院“名满神州” , “应列入广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24佘畯南本人心中也非常清楚其所设计的友谊剧院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他认为,建筑要为“人”而设计,并认为“投资省、材料低也可以搞出高水平设计,优秀设计应是价廉而物美的” 25。佘畯南后来主持或参与设计的作品甚多,其中包括著名的白天鹅宾馆、汕头国际金融大厦等。因其所设计的一系列影响广泛的建筑,佘畯南于 1997 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值得一提的是,友谊剧
39、院的设计不但得到了拍板领导的首肯,建造期间以及建成以后似乎也没有遭受多少责难非议。这样一种包容创新的社会舆论背景也是岭南建筑师们得以实现自己抱负的外部条件。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创新、宽容、务实本身就是岭南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岭南建筑得以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更为自由的表现形式的基本条件。如果将这些建筑创作放在更加完整的历史背景中去观察,我们常会发现在他们灵活适宜的创作背后,隐含着岭南建筑师们一贯的设计理念。正是有了文化公园建筑群、北园酒家、友谊剧院等建筑实践和逐渐成熟、充满自信的设计理念,后来的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等具有划时代意义建筑的产生也就显得自19 文震亨(明), 长物志,商
40、务印 书馆,1936(莫伯治原注)20 莫伯治,建筑 创作的实践与思维 ,建筑学报,2000(5)21 参见 1933 年佘畯南 18 岁初中毕业时在同学纪念册上的留言。曾昭奋主编, 佘畯南选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2 1960、1970 年代,整个国家处于 “短缺经济”状况,不得不被动节约 。当 时的建筑设计方针为“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23 广州友谊剧院斥资 1 亿恢复 40 年前岭南园林建筑风貌, 信息时报,2006-03-16 24 张锦秋,岭南 报春第一枝, 佘畯南 选集,曾昭奋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5 维基百科,“佘畯南”条目8然而然了。1
41、975 年,中山纪念堂贵宾室中山纪念堂是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设计的中国古典复兴风格建筑,于19281931 年间建成。20 世纪 70 年代,广州市政府提出在其主体建筑(5000 人会堂)一侧修建一处贵宾休息室,由佘畯南、钟新权设计。中山纪念堂是一座中轴对称的纪念性建筑,体量较大,细节丰富,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宾室倘若设计不当很可能影响原有建筑的整体观感、风格与环境。这种情形有点类似当初贝聿铭设计巴黎卢浮宫广场的博物馆入口所面临的挑战(1988) 。佘畯南对贵宾室的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采取与主体建筑雷同风格是不适宜的, “有如母女同穿一样的衣服,
42、重复单调而呆板” ,在美学感官上容易产生混淆,客观上弱化了中山纪念堂的尊显地位。因此最终采取的是与民族古典风格迥异的、简洁低矮的现代风格,追求在色彩与体量线条上与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保持某种对比性,以求维护后者的独立与尊显。这体现了建筑师所追求的设计“立意” 、 “建筑是对人的研究”的理念。此外,贵宾室内部设置的小尺度庭园也广被认可。 “清晰细腻,温馨可人” (戴复东语) 。这个后来增添上去的贵宾休息室很快就被视作为中山纪念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后来,佘畯南在谈及建筑设计中的取舍原则时说:“做任何事都有得有失,建筑设计更是这样,要抓主要,失次要,不要只抓个体而失掉总体,不要只抓局部而牺牲全局 26。
43、 ”这样的话看似浅白易懂,但其中蕴含的观察与探索体会却不是三言两语能够传递的。1976 年,白云宾馆广州宾馆(1968,27 层)之后,广州高层宾馆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进步体现在 1976 年建成的白云宾馆上。白云宾馆高 33 层,在结构设计与施工方面有诸多创新,设计创作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考虑。主楼单体风格上,白云宾馆秉承广州宾馆的某些设计理念,但在裙楼设计与外部空间组织上,则首次将岭南园林与高层宾馆建筑相结合。具体方式是在裙楼中尽力营造光亮的大空间,在现代结构的室内空间中适当安排岭南庭园,通过室内或半室内的园林要素组合,营造一种人与自然、现实与传统、物质与人文的结合,而这些,不正是岭南建筑师们一
44、直在追求的吗?不就是莫伯治所说的“注重与历史和环境的对话与沟通”吗!建筑物本是人所设计建造的,但人自身却是大自然创造的。老子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白云宾馆的建筑师似乎完全不受当时“战天斗地” 、 “人定胜天”等社会风潮的影响,在娴熟运用简省的、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中表达自己对“道法自然” 、 “慎终追远”的理念。这样的理念,积淀在岭南建筑师们思维与记忆的最深层,外显在他们的建筑作品当中。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宾馆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于 1973 年立项 27,直到 1976 年 10 月才建成并投入第 40 届广交会使用。建造周期较长,一方面因为白云宾馆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说明涉及
45、广交会的建筑十分重要,以致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基建立项。广州市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白云宾馆设计小组” ,由莫伯治、吴威亮、林兆璋、陈伟廉、李慧仁、蔡德道等设计师组成。1976 年,矿泉旅舍矿泉旅舍,又名矿泉别墅,有客房 200 间,于 1960 年代后期改建几栋汽车修理厂仓库而成,最初只是一组普通建筑。具有建筑史意义的再一次改建设计由当时“白云宾馆设计小组”于 1976 年完成。建筑师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传统岭南园林与源于西方的现代风格建筑形式结合起来,在矿泉旅舍上又实践了一次被公认是成功的创新尝试。我们可以看看 1987 年世界建筑史的描述:“(矿泉旅舍)自 194926 何镜堂、李 绮 霞,
46、现代岭南建筑 创作的杰出代表,佘畯南选集,曾昭奋主编,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727 1970 年代,广交会期 间“住房紧张、车辆不足、 饭馆不够” 的问题已非常 严重,甚至引致周恩来 总理 1972 年 11 月 2 日批示:“此三件事非解决不可” 1972 年批准“广州外贸工程立项”,中央拨专款 6000 万元。1973 年周总理曾听取汇报,指示广 东省委“ 不要松 劲” 。9年以来首次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探索,而且至今是一条新路。它将喷泉的浅浅水塘置于 3、4 层的客房之间,成为院落花园的风景焦点。这个水塘延伸至南翼的地面上,形成供人消遣的内部空间。在此内外空间的处
47、理上,水池与开敞的空间以平板桥、之字形走廊和悬挂楼梯划分着,精心布置的山石、小溪、树木,创造出完整的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效果。 ”281983 年,白天鹅宾馆1976 年底“文革”结束,1978 年底开始改革开放,1980 年代初国家允许外商投资。与此同时,广交会的规模继续快速扩张,一大批高级宾馆酒店在广州陆续建成。其中同时具有空间地标与建筑发展里程碑意义的,是 1983 年建成的白天鹅宾馆。设计白天鹅宾馆的仍然是曾经设计过山庄旅舍、友谊剧院、北园酒家、白云宾馆的那批建筑师。由于业主要求通过国际招标确定最终设计方案,以佘畯南、莫伯治为主的设计团队决心将这座建筑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最终在中港外三
48、方角逐中胜出。白天鹅宾馆建成之际就广受赞誉。除了简洁浑厚的 25 层的主体建筑本身在功能布局、新技术运用上颇多创新外,白天鹅宾馆在多个方面完美体现了设计师的意图。多功能、半开敞的裙楼在白云宾馆基础上又得以提升,不但内部的“水石庭” (即“故乡水” )园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特意营造大界面的临水空间。当建筑空间从单体延伸到外部环境时,设计就进入了另一个境界,白天鹅宾馆也是这样。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的莫伯治后来总结道:“现代主义、地方特色与生活情趣的有机结合,是白天鹅宾馆创作成功的关键。 ”29 很多人都十分欣赏白天鹅宾馆简秀挺拔的主楼造型与中庭园林,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设计师对交通问题以及与沙面
49、近代历史建筑群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考虑。白天鹅宾馆有 843 间客房与 30 个餐厅,每年两届广交会期间将带来大量的机动车交通流,这是当时的广州道路条件所不能承受的。而白天鹅宾馆所在的沙面(原英法租界)又是始建于 1860 年代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群,已被列为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不允许也不可能满足大量的机动车通过。权衡之下,设计师选择了占用一些白鹅潭(珠江之一段)水面单独建高架引桥,将白天鹅宾馆与人民南路、沿江路连接起来以避免直接穿越沙面。多年以后证明,这是在其特定的环境下,不失为各得其所的选择,广州不但增加了一处白天鹅宾馆这样的地标建筑,沙面历史建筑群也基本上得到了保护。1987 年,天河体育中心进入 1980 年代,国家经济社会日趋繁荣,千栋万栋建筑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佘畯南、莫伯治、何镜堂、郭怡昌、林兆璋等过去活跃的岭南建筑师,要么在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主持建筑教育,要么在广州各大设计院主持建筑设计。也因此,在广州的高校与设计院,青年建筑师被不断培养出来,并开始发扬一直以来不断沉淀积累的“岭南建筑”理念。其中,天河体育中心就是由一批年轻建筑师担纲设计的。1980 年代初期,尽管为举办广交会修建了一批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