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8KB ,
资源ID:3182183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1821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低碳论文.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低碳论文.doc

1、题目: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求:谈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一下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途径正文:近年来,气候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每年世界各处都要发生很多由于环境恶化而造成的重大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罪魁祸首就是大量的化石能源燃烧后排放的 CO2 破坏了地球大气的碳平衡,引发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所谓的低碳经济一般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虽然这

2、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但这却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进行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因此,中国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第一,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过去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造成了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势必会使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和我们所追求的发

3、展低碳经济相违背。第二,来自能源结构的挑战。煤炭是我国的最主要的化石能源,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 CO2 是天然气的近两倍,因此以煤炭主为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第三,技术水平的挑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第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缺乏低碳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导致在经济和市场发育程度和交易能力低,因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没有碳交易定价权,造成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极度缺乏的尴尬境地

4、。第五,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强制减排的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再加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势必会利用国际舆论施加压力,迫使我们在能力范围以外进行强制减排。虽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它也为我国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这与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

5、排放、抢占未来国际市场的根本途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可谓是又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当然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与资源、环境不能和谐共处的现状,开始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的比重,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增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下去。通过这次的经济变革,可以形成更加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切实履行中国“到 2020 年碳减排 40%-45%”的承诺,更好地树立我国对全球事务负责任的

6、形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过去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大多是依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当这些都达到一定量的饱和值时,我们又该依靠什么来拉动经济增长呢?毫无疑问,低碳经济将会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功臣。在这个科技决定一切的现实中,它有着巨大的利益空间,在不久的将来将有很多新兴产业与之有关,甚至可能出现由于其核心技术的垄断而导致新一轮的国际排名发生变化的情况。在全球低碳经济兴起之时,

7、中国应把握时机,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这个崭新的低碳时代!分析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问题,我们应结合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切实制定出属于我们的发展道路。从政府机关而言,首先要进行政策引导、法律规范低碳经济发展。只有经过国家统筹规划,才能让这个新兴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成为世界上的领跑者。同时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做支撑。目前,我国低碳技术

8、的研发能力较弱,为此政府要加强对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起国家级的低碳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同时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并在引进低碳技术的同时努力消化,找到其技术的精髓,进行二次创新。第三,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我国有丰富的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还以火力发电为主,核电占总电量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 20 多年。为此,我国必须从发展火电为主转变到以发展核电为主轨道上来,加快发展核能,大幅度提高核能消费比重,并加速

9、形成产业化规模。第四,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要加快低碳经济的立法工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律保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最大化发挥我国的制度优越性。第五,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改正,为今后全面实行做铺垫。从我们公民角度而言,很多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尽量减少一

10、次性用品的消费;减少私家车的出行率而改乘公交车;多买低碳产品,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乘以 13 亿这样一个基数,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同时,我们要多向周围群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和构建低碳社会的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每个公民的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调整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我们要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唯有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才有可能在未来这个低碳社会中抢占先机,先发制人。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为祖国推进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出一份力,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