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18.57KB ,
资源ID:3184897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1848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兰州大学协同创新实践.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兰州大学协同创新实践.doc

1、【协同创新特稿一】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兰州大学 张正国随着我国创新活动不断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高水平大学具有学科综集、人才荟集、研究力量密集等优势,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源头,在协同创新链条中的作用日渐凸显。积极推动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让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一、制约协同创新的因素分析我国经济科技

2、发展到今天,内部的竞争机制依然需要,因为这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多种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作为解决复杂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和新的切入点,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全新组织模式。但协同创新知易行难。难在哪里?首先,从科研管理体制来看,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分离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科技体制机制落后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我国科研机构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三大部分构成,分属不同部门、区域和企业,长期处于半封闭半竞争状态,自成体系独立运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互脱节,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分立、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活动分离,没有形

3、成完整的创新体系,难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难以在前沿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难以带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难以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其次,从科技投入渠道来看,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重复立项、多头申请、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科技投入层层掌控,立项者各自为政,研究者多头申请,造成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力量分散、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研究效果和成果应用效果不佳,年年增长的科技投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浪费惊人,弊病丛生。第三,从科技资源配置来看,缺乏有效整合科研力量的资源配置平台,产学研合作与分工链条不健全不完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技人员、科技团队无法充分共享资源、

4、展开合作,一些重大、前沿科技问题往往出现恶性竞争,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难以建立有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 “别人有不如自己有”、 “自己有不如独自有”的心态相当普遍,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十分普遍。第四,从科研组织方式来看,散兵游勇、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方式大量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活动复杂化、交叉化、综合化、现代化趋势。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寄望于通过相对封闭的科研活动在科研过程中获得竞争性优势,科研人员考核机制、科研项目遴选机制、科技成果评选机制不利于协同创新,使得科研组织化程度低,产学研各环节间缺乏有效链接,科技资源使用效率难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

5、效率难以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以加快进行。二、构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分析国内外创新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最重要的经验就在于打破行业、地域、部门的界限,切实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科技活动组织能力,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充分合作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从而实现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协同创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创新效果,实现重大突破。高水平大学要在协同创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起到创新链条中的核心作用,就需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制约高水平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因素,既有国家、区域层面的体制机制因素,也有其自身的体制机制因素

6、。高水平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时,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所在地区在项目、平台、经费、组织、评价等方面给与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来说,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根据科技发展规律和创新活动特点,形成国家目标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竞争与合作相结合、部门之间分工与协调相结合的国家科技政策体系,建立部际协调机制,着力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体系。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到今天,最重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就必须提高国家在科技资源上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形成倡导、鼓励、支持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

7、和体制机制,把国家支配的科技资源着重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区域来说,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的关键所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桥梁作用,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鼓励和支持企业同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加大对产学研用结合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若干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能够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一批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大协同创新项目。从大学本身来说,高水平大学要从自身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做起,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和支持环境。充分用好现有的国家政策,打破高水平大学与其它创新主

8、体间的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共同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探索与研究领域相近的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作机制,探索和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机制,在人员双聘、学生实践、研究合作等领域建立开放的模式。在科技资源方面,以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探索在实验室、研究基地建设方面的新模式。探索科研设备、科技情报共享,实验室、实践基地共用,科研人员双聘等各种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大型科学仪器等科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协调创新链,既可以有效节约科技资源,也可以使高水平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尽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9、,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加强科技成果的孵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建立大学与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紧密联盟高水平大学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生力军,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更是产生创新知识、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使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它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多学科的知识积淀,宽阔的学术视野,思辨的学术氛围,勇于质疑的求真精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民主平等的教学方法,多个场域的实践锻炼。这样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条件就不是某一个学科、学院和学校所能够营造的,也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能提供的,

10、它必须通过协同创新才能生成。这就要求高水平大学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招生制度的改革,积极思考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注重人才创新意识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实践的应用。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要提高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促进学科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之间的协同创新。因为对现代科技创新来说,不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必须通过多学科、多方面

11、的协同创新才能实现。作为国家协同创新的有生力量的高水平大学,就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引导,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要着眼于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要主动适应国家的重大战略、企业的重大需求、地方政府的发展模式,以产业链

12、的生成为基础着手与各创新主体联合建立创新基地、实验室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攻关科研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我校近年来和金川公司的合作就是双方协同创新的尝试。金川公司与我校的合作早在2000 年就已开始,双方在许多科研领域进行合作,金川公司在我校设立预研基金,合作共建“兰州大学-金川公司金属化合物联合实验室” ,并荣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选的“2006 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 。2011 年 9 月 16 日,金川公司与我校签订了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我校与金川公司的协同创新合作,已成为校企双方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创新合作中双方形成

13、了“紧密型、渗透性、创新型、开放式”合作关系。由此可见,这种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就是要各创新主体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等方面相互协作,最终联合攻关重大科研命题、突破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多元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将会使得知识的创造、传播、转化变的更加迅速与快捷,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不可低估。四、融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每一所大学的发展无不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大学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将自己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结合起来,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突破思维的禁锢、冲破校园的藩篱,探索区域内各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领域和路

14、径,以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建立跨领域、区域的创新联盟,凝聚协同创新力量,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近些年来,我校倡导把实验室建在西部的厂矿企业,把论文写在西部广袤的土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与甘肃 14 个市州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涉及全省 82 个县区中的 61 个,科技合作覆盖率达到 75%。同时,学校把服务地方的覆盖面向新疆、宁夏、青海、内蒙等省区延伸,服务区域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与国家大型骨干企业金川公司、

15、兰州石化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服务;与中核集团公司404 厂的合作开创了学校与军工科技企业合作的新局面。通过协同创新,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如以我校为依托单位的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及选育的基础研究获得“973 计划”立项支持;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已成为国际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研究最重要的观测站之一;自然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力学学科研究群体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的合作成果“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学校主持完成的“十一五”期间加大实施西部

16、大开发战略力度的政策建议上报中央得到采纳,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反对新疆分裂主义活动的文化对策研究咨询报告受到高度重视,出版中国西北区域发展蓝皮书 、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 、 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 、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等著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较高水平。 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获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 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 、 西北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 、 百年敦煌学史研究中标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事实证明,坚持做西部文章,走协同创新之路,是兰州大学在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

17、路。协同创新出效益,协同创新出水平,只有走协同创新之路,才能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今天的世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协同创新。许多国际性的科研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都是协同创新的结果,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国际空间站计划、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等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胸怀、更大的担当,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要求,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部署协同创新,充分汇聚校内优势科技资源,选准重点领域、特色方向和突破口,广泛联合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上的创新力量构建若干个协同创新中心;从人事制度、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方式、科研基地建设模式等方面着手,深化内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合力,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卓有成效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发挥高水平大学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社会进步的“推动机” 、政府决策的“思想库” 、 知识创新“策源地” 、教育改革“试验田” 、扩大开放“桥头堡”的作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