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44KB ,
资源ID:3186511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1865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业经济管理7.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业经济管理7.doc

1、1第七讲 农业与农村劳动力问题一、农业与农村劳动力的概念社会劳动力是人口的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是两个概念。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劳动力和国有农场中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和国有农场中都有许多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国有农场什么都办,搞了许多二、三产业。具有农业户口的农业劳动力。国有农场的人是非农业户口,国有农场中的农业劳动力不包含在内。农村劳动力:居住在农村范围内的劳动力。具有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包括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我们常说的 9 亿“农民”指的是具有农业户口的人,男女老幼都算,既不等同于农业劳动力,也不等同于农村劳动力,完全是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户籍制度的存

2、在把问题搞得复杂化了。二、农业与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一)数量我国过去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总量过大。1950 年我国人口即达 5.5亿,数量庞大,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 19531957 年出现了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 34.7与 24.1,年平均绝对增加人口达 1400 万。19581961 年期间,由于严重的食物短缺,人口出生率锐减。但 19621973 年,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 33.8与 25.6,年平均绝对增加人口达 2300 万。此时才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此后计划生育政策逐步严格

3、,但由于生育适龄人口过多以及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不够得力,19821996 年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 21和 15,年平均绝对增加人口达1500 万。近年来虽然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达 1000 万左右。由于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队伍相应扩大,就业压力空前巨大。马寅初(18821982 年)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就十分关心我国的人口问题。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准备,于 1957 年 6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了题为新人口论的书面发言,在此前后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并在不同场合就我国人

4、口问题多次发表演讲,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马寅初逆着人口愈多愈好、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存在人口问题的教条主义之风,提出了我国存在人口问题的崭新观点。马寅初认为,人口发展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就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表现出许多矛盾来。针对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现实,马寅初提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实属刻不容缓,控制的办法就是计划生育,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不幸的是,马寅初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他的真知灼见被束之高阁,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引起了最高决策者的重视。人们沉重地说“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 (马寅初著新人口论 ,

5、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执行了一种优先发展、甚至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重工业必然导致“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重工业吸收就业的能力是比较弱的。与此同时,由于追求“一大二公” ,追求纯洁的社会主义,限制甚至取消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必然导致就业门路的狭窄。这两方面因素相结合,必然导致2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城市无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我国实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但如此,为了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有1800 万知青“上山下乡” ,大量人口从城市流向农村,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成江编著老知青

6、图文追忆中国三代知青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年) 。当然,知青“上山下乡” ,还有其他目的。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才对工业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广开就业门路,对多种经济成分的限制也逐步放宽了。由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时至今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仍然是很不相称的。2005 年,农村人口有 9.49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72.6%,农村劳动力有5.04 亿,农业劳动力有 3.00 亿,从人口角度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虽然 2005 年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的比重只有 12.5%。(二)质量劳动力的质量

7、是一个比较复杂和难以确定指标的概念,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身体素质,指劳动力的健康程度、体质强弱、寿命长短、营养状况、抗病能力等。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越高,体力状况就越好。我国农民的动物性产品消费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文化素质,指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我国农业劳动力中的低学历者和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科技素质,指劳动力所具备的科技知识水平,反映在劳动力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的数量、质量以及运用于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上。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的比重较大,农业劳动力所掌握的技术大多为传统技术。受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加上农业职业教育乏力,绝

8、大多数农业劳动力对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素质,指农业劳动力根据市场信息来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农业劳动力经营管理素质较低,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收与反馈能力差,协调能力不强,不利于农业劳动力参与市场竞争。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不高。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向城镇,形成“民工潮” ,这些流向城镇的劳动力是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主体变成了妇女、儿童、老人,被人们戏称为“386199 部队” (38 指妇女,61 指儿童,99 指老人) ,农业劳动力总体质量有下降的趋势,这对农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三、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利用率问题(一)影响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利

9、用率的因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资源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劳动力的利用率,二是劳动生产率。前者表明劳动力利用的程度,后者表明劳动力利用的效果。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实际参加劳动的人数,是从数量或外延上考察劳动力的利用。影响农业和农村劳动力利用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劳动力自身的健康状况、技术状况和文化水平等主观因素,而且还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如自然资源、土地制度、人地比例、多种经营的开展情况、农村工业发展水平、耕作制度、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状况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程度等等。(二)提高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31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合理的

10、劳动组织是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必要条件。劳动组织的实质是劳动者之间的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和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家庭承包制,使过去统一的集体劳动变成了分散的家庭劳动,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组织形式使劳动者的劳动与其物质利益密切地联系了起来,而且也比较好地适应了农业劳动本身的特点,即农业劳动的季节性、分散性、连续性以及难于核算性等。因此,现阶段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组织形式,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2在农业各部门之间合理地分配劳动力。像国民经济各部门一样,农业各部门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合理的比例关系可以使农业各部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1、。3不断向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就是要不断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所谓深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追加更多的劳动,不断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所谓广度是指不断扩充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包括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滩以及可用于水产业的淡水水面和海域,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另外还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服务项目,特别是产后的收购、包装、运输、加工、储藏、分级、销售以及信息等各项服务,这将为农业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领域。4不断把农业和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农业和农村中劳动力过剩是一种必然现象,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加强城镇建设,吸收大批剩余劳动力。另外,上面提到

12、的各方面都是在一定劳动力数量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劳动力利用率高低的问题,而是人口过多,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过剩又难以转移的问题。所以,控制人口,压缩劳动力再生产的能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才是头等大事。还需要一提的是,过分地强调充分就业也会造成一些问题。只强调充分就业,而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造成低效率、平均主义和低的生活水平,而这些结果反过来又会造成更高的就业率、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劳动力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必须正确地理解提高劳动力利用率的意义,提高劳动力利用率要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四、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一)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

13、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自然条件,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等。这些条件优越,就可以用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高;这些条件恶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下降。1949 年以后,由于人口剧增,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过度垦殖耕作使土地条件及其他自然条件恶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在下降。经济条件,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状况。如果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积累水平也就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现代农业比传统农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条件,包括人口增长速度、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非农部门和城市转移的速度以及非农部门对农业的影响力。假如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农业

14、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速度加快,那么每一个农业劳动力所拥有的耕地面积就会相对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相对提高。(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综合起来讲就是不断改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为了更具体地分析,可以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简化为使 L=p/t 式的值增大,即增加产量(或产值)p,降低劳动消耗 t。怎样才能增加产量(或产值)p 呢? 首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充分是指尽可4能地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资源投入量增加,产量就相应增长;合理利用就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布局,把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项目与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

15、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其次要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要增加公共积累,特别是劳动积累,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另外还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大量投入和使用现代的农用生产资料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机具、化肥、农药、薄膜、良种、配合饲料等现代生产资料和耕作栽培制度、饲养管理制度等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 t 就是减少劳动的投入量,提高劳动效率。 要合理地配置劳动力。在数量上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不能毫无效益地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在结构上要合理搭配,不断促进分工与协作。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分

16、工就越细,劳动效率就越高。协作是分工引起的必然现象,分工越细,协作就越密切。科学的分工与协作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投入获得较多的劳动产品。农业生产劳动分工包括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生产空间上或地域上的专业化。农业劳动协作主要是各个生产环节和整个生产过程的相互服务和共同劳动,如统一购买化肥、良种,统一耕作、防治病虫害,统一收集和销售产品以及其他各项服务活动。因此,真正的由农民自愿组建的合作组织可以节约大量劳动,提高劳动效率。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产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劳动量投入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劳动力质量水平的高低。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首先是要在农村普及

17、基础教育,办好农村职业中学,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采用各种形式(如短训班、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次是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民中去,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另外,要全面抓好农村各种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关键的问题是调节好生产关系。现阶段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特别是要稳定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农业经营形式,使劳动者的劳动与物质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五、农业与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与转移(一)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与转移一般来说,随着农

18、业的逐步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地甚至绝对地会逐步减少。这已被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农业劳动力过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规律。我国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人口与耕地、人口与粮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城市和工业部门还没有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及转移的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并不表现为一部分人的失业,尤其是在土地使用权分散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其他就业机会,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失业保障制度,过剩的劳动力就只能在狭小的土地面积上竭尽全力地追

19、求最高产量,而不考虑农业经营利润。这样,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虽然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但其所创造的价值只相当于甚至低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耗量,而这一部分劳动力又不能分离出来。所以,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往往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着。为什么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呢?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农业生产经营可以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而其他产业则不可能如此。在农业中,产品可以全部或大部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只要能生产出足以养家糊口的产品,无需进行任何成本核算。因此,农民在劳动中考虑的只是人多少干一些,人少多干一些,而不去考虑劳动力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的5合理比例关系。这样就造成劳动力的过多投入,以及共同贫穷的后果。农

20、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劳动场所分散而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劳动力不可能象工业那样分工精细和协作密切。没有分工和协作的强制性,往往是多几个或少几个劳动力并不影响农业生产劳动的正常进行。根本的原因在于落后国家的农业还处在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状态。如果是完全的商品经济,由于竞争的压力,生产经营者必须进行全面严格的经济核算,以实现用最少的劳动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的目的。因此,多余的劳动力投入是不可能的,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就会从“隐蔽”状态转为公开的失业状态,象城市工业中的情况一样。但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留在农业内部不能带来任何收益,只能使全体农业劳动者更加平均

21、的贫穷化。所以,整个社会必须创造环境条件,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内部转移出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以及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某一部门的就业容量等于该部门的总产值除以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总产值: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则该部门的就业总量的变化取决于该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如果生产规模不变,则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前景取决于非农产业自身的发展前景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二)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结合在一起的。张五常:现在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大概是 70%80% 。中

22、国经济要想现代化,农业人口一定要大量减少。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时,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当时没有人想到农民会因此统统搬到城里去,一点准备也没有,城市人口短期内暴升十几倍。但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经济发展是历史上最快的。明治维新并不是特例。二战后,逃难者、偷渡者、内地移民潮水般涌入香港,20 年间人口涨了 10 倍,但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户口控制,经济增长很快。所以农民想去城市就让他们去吧。 (南方周末2000 年 4 月 14 日)全国政协委员刘茂才:1998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总数为 1.38亿人,这些人中间至少有一半以上已不依靠农业收入生活,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至少有1

23、 亿人已不依靠农业收入生活。把这 1 亿人放进城不可怕不会影响这些人自己的生活;不会影响目前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留在农村的人可以增加 1/8 的耕地;将大大促进劳动分工的发展;可以扩大城市消费;城市化可以从 1998 年的 30.4%提高到 38.4%。但是,90 年代我们没有及时这样做,结果影响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三)制约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1农村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

24、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根据这一规定,土地在地理学意义上被分割为一个一个的社区,由生活在其上的农民集体所有(实际上这种所有权是不完整的) 。农民可以因为自己与生俱来的社区成员资格而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承包权,在他的户籍离开社区时这样他就不再是社区成员了则必须放弃土地权利,但是他无权向集体要求补偿。比如,农业户口的学生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户籍改为非农业户口,这种情况在我国非常普遍,但是我们从未听说有人因为放弃了土地权利

25、而要求集6体给予补偿。同时,由于农村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强,许多农民把土地看作是最后的生存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对许多农民来说,放弃土地权利的所得远远小于所失,所以即使早已脱离了农业生产,也坚决不放弃土地权利。这样一方面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是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将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这些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2户籍制度1958 年以前,我国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可以自由迁徙。1958 年 1 月 9 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

26、例 ,从此宣告了中国特色户籍制度的诞生。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向市场,传统的户籍制度与新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传统的户籍制度最大的弊端是,割裂了城乡,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结构,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使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脱节。目前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已经降到了 15%以下,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却仍然高达 70%以上。农民进入城市,从事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付出心血和汗水,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却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和城市户口的人员同工不同酬。而且,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的

27、主流社会,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经常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他们的子女只能在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民工子弟学校”中接受教育。这些情况显然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当然,户籍制度的改革应该是积极稳妥的、循序渐进的,不能一下子以新换旧,否则会导致经济和社会秩序失控,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更加严重、住房因人口迅速膨胀而短缺、社会治安恶化等。3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高素质的劳动力,择业范围广、就业路子宽,还可以得到较为优厚的工资待遇。素质低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不能从事技术性工作,不但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28、,而且工资待遇是低水平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尽管总体上供过于求,但是高素质劳动力并不过剩,甚至短缺。例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 年 4 月对全国 40 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 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 14%,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素质不高显然是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至少应做到这样几点:提高农村人口的生育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农村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重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和回乡知识青年的素质,他们是农村劳动力中的骨干和中坚,提高他们的素质,他们可以发挥领导和带头作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