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评论(课前讨论),人民日报客户端:一些人借口反腐省掉应有的职工福利,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中央“打虎灭蝇”,腐败分子纷纷落网,效果显著。然而,欢欣鼓舞之时,人们却发现,一些执行者在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应有的职工福利。 这绝不是中央反腐倡廉的本意。,反腐败,反的是三公消费,反的是个别官员的权钱色交易、任人唯亲、买官卖官、欺上瞒下,反的是个别垄断性企业存在的高收入、高消费、高福利的灰色腐败,反的是个别单位假借“职工福利”之名侵吞国家资产、串通起来寻租、分肥的腐败行为。对这些形形色色、或隐或现的腐败行为“零容忍”,老百姓拍手称快。 但中央的八项规定,反的绝不是职工的正常福利。一年就那么几个节假日
2、,单位这时慰问基层员工,发一点福利,全体员工捧着节日福利喜气洋洋,这是多么体贴民心的好事,和腐败有多大关联?,然而现在的情形是,一些单位中秋节的二斤简装月饼没了,甚至妇女节女职工的体检也没了。还有群众反映,因为单位领导干部要节俭过春节,基层职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年终福利,也被“名正言顺”地不发了。职工积极性可想而知了。这岂不是歪曲了中央的反腐本意? 原因何在?,很简单,歪嘴和尚吹喇叭经念歪了,是一些执行者故意而为之。这些人中不乏邪门武功的高手,面对中央反腐倡廉“降蛇十八掌”的刚猛掌风,他们想用“乾坤大挪移”借力打力,卸力于百姓。这样做,既可以让自己少受伤或不受伤,还可以通过拿掉职工正常福利的方
3、式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更有甚者,有人想以此举诱发人们不满情绪,进而迟滞中央反腐步履。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执行者不敢担当,沉迷于形式主义,为了乌纱帽从众而行,从不考虑群众的诉求,缺少郑板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正人情怀。,反腐倡廉,贪官的感觉应是“高天滚滚寒流急”,百姓的感觉却应是“大地微微暖气吹”,只能如此。在保持“官不聊生”的同时,还应逐渐提高中低层员工的职工的工资,保持职工正常福利的稳定,实现收入、福利的货币化、透明化和稳定化。职工的正常福利如果得以稳定、透明化,腐败官员反而更没有机会搭职工福利的便车,将很难再利用职权给自己规定超标超高福利。,人们坚决支持中央反腐倡廉,但反对
4、一些执行者借反腐之名拿掉职工应有福利的做法。反腐的最终目的之一,其实就是为了增进公众福利。服务于基层职工、低收入者的各种正常福利,在反腐过程中不仅不应缩减,发放的范围和数额,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扩大。应警惕“歪嘴和尚”运用太极推手卸力打力、以其人之道反施他人之身的“太极手法”,进一步采取措施,纠偏稳正,确保反腐倡廉的大力实施和顺利进行。,王传宝:新闻腐败非个案那么简单2014年09月05日07:32环球时报,上海警方日前侦破一起以舆论监督为幌子、通过有偿新闻非法获取巨额利益的特大新闻敲诈犯罪案。涉案的21世纪网主编和相关管理、采编、经营人员及两家公关公司负责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案涉数
5、十家企业。涉案者21世纪网依托的是南方系21世纪经济报道,尽管该网在财务上独立核算,但很难撇清与21世纪的沾连。透过披露该案的新闻,可以看出,该网的经营模式和操作手法之不道德,堪称没有底线,以至于触犯法律,让人震惊。,如果说新快报记者陈永洲的案发,中国财经媒体圈的一些黑幕已为人所知;央视财经频道郭振玺、芮成钢等多人被带走侦查,更让人警醒。此次,21世纪网再次案发,更应深度反思:财经媒体圈到底水有多深?产生这样毒瘤的生态是怎样的?个案查处能净化生态吗?新闻寻租的空间有多大?扼制新闻腐败,需要怎么样的制度建设和法律规制,等等。现在新闻寻租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由零打碎敲向集团作案转变;二是利益模式固化
6、、有成熟系列敲诈套路;三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让敲诈防不胜防,一些自媒体也跟进分食;四是涉足领域更加广泛,且有逐步高端化、专业化之势;五是一些公关公司和媒体联手作案,敲诈者多为谙熟证券市场规则的专业人士。这些特点反映出在市场压力下,一些传媒从业人员甚至机构,职业道德严重沦丧。加之监管不到位,让敲诈有恃无恐。,我们习惯说,个别不良新闻人的不法行为,污染了传媒生态圈,让新闻人蒙羞。但从上述多案来看,有偿不闻、有偿新闻乃至新闻腐败、新闻敲诈,绝不是个案这么简单。新闻业的风气需要整顿。作为社会监督者,新闻业如果不能保持专业、中立、恪守本分,那就像法律工作者不能秉公执法一样,污染的不是水体而是水源。新闻
7、业内长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乐观;而一些规制性的措施之乏力,也让人担心。如果我们的传媒业风气不纯良,又如何建立公信力?又如何参与国际新闻竞争?有一批容易被收买的新闻人,又如何能够保证新闻的公正、甚至宣传导向的不跑偏呢?新闻腐败连续被查处,也给我们以提醒:任何领域,如果没有信息透明和有效的监督,即便是监督者本身也会把持不住。监督无禁区,反腐同样没有禁区。媒体领域同样也应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以及法律的强光之下。(作者是南京政治学院教授),祝华新:互联网并不必然导向公民社会,本文作者祝华新先生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这是他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传播研究中心首届论坛的演讲,根据演讲速记整理而成。
8、摘自共识网2014年10月6日,原题为网络社群:政治引领与政治吸纳,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知识分子,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这体现了政府对网络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一种新姿态,承认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借助互联网对政府的公共治理提出批评,提出建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提出,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新意见阶层”,这就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阶层。中央统战部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出现了“新社会阶层”,即5000万在非公经济企业中投资和做高管的人群。如果说“新社会阶层”是新兴的民间经济力量,是
9、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同盟军;那么在新闻宣传、意识形态、社会管理领域的“新意见阶层”,就是公共治理、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依靠力量,至少是“统一战线”可以争取的同盟力量。,导读:,1、早期的网络舆论发源地是论坛/BBS、博客,那时候网络信息载体不像今天的微博、微信这样激情四溅,动辄擦出思想的火花,甚至个人的恩怨。我主张,在微博微信时代不要丢掉博客,用博客为微博疗毒。某种程度上,今天的微传播是有一定毒性的。,2、今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某种程度上使智力递减,戾气递增,不是一个很理性的讨论问题的课堂。一方面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这种讨论不容易凝聚成理性的社会认知
10、。,3、互联网一方面扩大了公共空间,但另一方面很可能以微博微信微传播为代表,又壅塞了公共空间。互联网上网友无节制、无规范的网络讨论,并不必然导向公民社会的成长。有些时候还会使一些暴力的气氛蔓延,甚至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雍容大度的大国风范。,4、关键“网络意见领袖”与体制之间的关系,他们与体制的合作性、建设性,或者对抗性。体制的边界在哪?我觉得不是眼前的某个具体的管理政策,能不能说就是两条边界。第一条边界,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包括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1982年宪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第二条边界是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据此,分成“浅左”、“深左”、“浅右”、“深右”。,
11、主要观点,论坛博客:思想的梳理,情感的沉淀微传播:越是边缘化,越是激进化互联网并不必然导向公民社会“意见领袖”与体制的合作性或对抗性网上左翼的声音略占上风右翼网友的智商优越感徒增民众反感消除职业网友,从边缘回归主流如何做强做大主流舆论?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关系长治久安,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中国的论
12、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 。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早期报纸无评论:小报(邸报 ):“一律原文摘录,不加评论”(方汉奇),、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论语学而 孟子:孟子梁惠王荀子:劝学 韩非子:五蠹 墨子:非攻,、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韩愈:师说 柳宗元
13、:三戒 欧阳修:朋党论 苏洵:六国论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主编出版,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提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
14、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 。,(一).王韬的政论,1.王韬政论的影响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 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2.人物介绍,王韬(1828-1897) :中国近代报刊政论第一人,1874年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主张变法自强。主张学习西方,认为“变古以通今者势也”,要求对封建制度进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令富民出其资,贫民惮其力”,发展资本主义雇
15、佣关系。又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认为“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所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3.王韬循环日报及政论的特色,循环日报: 1874年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由黄胜、王韬等集资创办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之一。政论特点:1.王韬认为文章重在表达自己思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都能看懂。 有感而发,议论时政,直抒胸臆。2.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平易朴实,畅达清晰,不事雕琢,行文浅显易懂。 在阐明观
16、点、陈述论据、安排材料及段落衔接等方面都非常严密,有一种逻辑力量。3.冲击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二).梁启超的政论、时评,1.梁启超政论、时评的影响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
17、语法”“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变法通议自序,3.人物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有影响的政论家 ,著有饮冰士合集。他使时务体(又称报章体,即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的议论文)脱离了传统的议论文,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裁,奠定了现代新闻评论的基础。,4、报刊政论及其特色,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 。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 。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新闻评论的雏型,是由古
18、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5、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主办人狄平子),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事一议,大致相当于现在报上的“短评”或“编后”,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 。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 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报刊评论的体裁样
19、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陈独秀的政论:谁能救中国?怎样救中国? (1932.11.17)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 邹韬奋的小言论 :肉麻的模仿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 毛泽东的社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1)鲁迅(18811936):一生共发表杂文550多篇,其杂文特点: a、现实性 b、生动泼辣 c、短小精悍,(2)邹
20、韬奋( 18951944):韬奋文集 其小言论特点: a、平民语言(如硬吞香蕉皮,讽刺旧中国军阀爱面子) b、爱憎分明,笔锋常带感情 c、说理精辟,赋予辨证思想,(3)张季鸾(1889-1941) :季鸾文集,其最辉煌的时期是主持大公报笔政的十五年,1940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大奖。 a.文章基调:抗日 b、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公正 c、文章富有感情,张季鸾社评的写作原则,大公报奉行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不仅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和发行宗旨,也是张季鸾写作社评的最高指导原则。这一指导原则在实行中具体表现为“立意至公、存心至诚、忠于主张、勇于发表”的言论信条。 作为一张独立的民
21、间报纸的社论主笔,张季鸾言论的“四不”原则首先表现为“立言为公”,即“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其次,表现为言论独立,即“不以言论做交易”,不为政党所用,不为权势所迫,也“断不为金钱所左右”;其三,表现为持论公正,即不随声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而是态度严谨,分析客观,判断公正。,张季鸾社评的选题范围及政治态度,虽然自1926年11月7日起,大公报社评取消了署名制,“若干重要文章且多系大家商讨后由一人执笔”。但在张季鸾担任总编辑的15年间,大公报绝大多数社评出自他手。由于兼具文人的深厚学养与报人的职业敏感,他的社评往往目光
22、敏锐、视野开阔。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局的变动,其社评的选题范围和关注重点也不断拓展或转移:从百姓疾苦,到政府腐败;从时局变化,到前方战事;从国内事变,到国际形势凡属值得评价、需要议论之事,几乎均有涉及。,当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候”,季鸾先生以他的一支笔,在报坛上纵横驰骋,集中体现了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因此周恩来当年对人说,做报人,要像张季鸾那样,“腾龙飞虎,游刃有余”。而毛泽东则认为他是“士林矜式”,“功在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1)1949年至1957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 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
23、论明显增多,(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 评论题材的扩展 评论体裁的丰富 评论比重的增加 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报刊言论版的出现,示例:深圳特区报言论版“群言”,示例:中国青年报言论版 “青年话题”,、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 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 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 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3、网络言论的
24、出现,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 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 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 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一、融合化趋势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二、个性化趋势,评论栏目的个性化 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 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三、开放化趋势,选题范围的开放性 选题方式的开放性 议论方式的开放性 结论方式的开放性,四、专业化趋势,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 评论主体的专业化 评论方式的专业化,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