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时代共和国水利建设成就一、引言 中国土地辽阔,河流众多。我们祖先最早便是于黄河两岸定居生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远古流传至今,生生不息。可见河流对我国的贡献,比海洋、湖沼、山川等要大得多呢! 然而河流既有利之处,也有弊处。自古以来,水患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就如去年的长江水灾一样,破坏了无数的家园,淹没了无数的农田、土地。不少人家破人亡。长江洪水成因于暴雨,因为长江流域气候特征是季风气候,因季风而形成降水,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一旦下游宣泄不通便形成水灾。 上古时代曾有大禹治水,及后洪水依然为患,至现在还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水利工程对中国的经济、农业、工业等都极为重要。古时治水皆着重于“蓄”
2、 ,忽略了“排” ,光是蓄水而不排涝泄洪。此举只能治标,而非治本。河流与人类的关系相当密切,经济、航运、农业、发电、工商业等皆与水利的建设有密切关系,所以必须搞好水利工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量投入资金、人力及物力,积极建设水利工程。至 1980 年已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排涝、发电等多项工程。其中主要有葛洲堤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及三门峡工程等,决心将害河变为造福社的利河,解决水患,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水利事业 水利这一名辞首见于史记河渠书,1 也就是武帝时塞瓠子决口之后,在上位者才争相谈论水利。河渠书上曾引用夏书:禹抑鸿水所叙述禹引洪沟,通达汉云梦,三江五
3、湖以及菑济,往下到凿离堆,泾水再到汉代时候的穿漕渠,阻塞河堤溃决等。也就是一切如防洪、灌溉、漕运等事业,对水的控制以及水的利用已经完全包含了,与今日水利工程专家有着相同的目标与理想。 古时人们已经了解治水能防止洪水灾害,进而加以控制利用。所以当时已有水利专业人员出现,他们对治水有一套规划、理念。以当时治水的主旨以及法则而言,自神禹以来,不断根据当时的需要以及形势而时常改进,但是治水主要还是可分为疏、引、导、防及束等阶段。到今日这时代则谈论到蓄水间题而为第六阶段,每一个阶段并非不兼用其它治水方法,而治水不外乎以上所述六种方法相互为重用,也就是时势的趋向。但若择要举纲,六个阶段亦有其可划分的界线。
4、例如今日谈论水利是偏重于蓄水,并不表示古人不知蓄水,只是当时筑坝的技术未达完善,因此无法谈论蓄水的问题。常谓洪范所称“鲧鄄洪水,汨陈其五行”之鄄,即是筑坝,而不是筑堤。如通鉴纲目载“鲧乃大兴徒役,作九仞之城,九年迄无功。 ”这些都已很明白的表示并非后世所说的堤防。现在将每一个治水阶分述于下: 第一治水阶段:疏排时代,禹有鉴于鲧用围堵法治水失败,因而应用排疏法治水,从禹治水成功的那年起(公元前 2268 年)直到魏文候任李惺为相之年总共为 1866 年,是为第一期,此一阶段治水以排除水患为主,而禹的时候黄河第一次改道,是在其最后二百年中(公元前 602 年) 。 第二治水阶段:引灌时代,目的在引
5、水灌溉农田,中等河流大多开凿用来灌溉,即贾让治河三策,其中策实际上是引用河水来灌溉农田。有所谓“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 ”水利二字,也是在此期中所酿成。第二阶段上至引漳之时,下至王景治河之年(公元 67)共479 年。2 在这时期,以西门豹引漳江到王景治理汴江,并不是说在此期以前中国没有灌溉,或在此时期之后中国不再谈论灌溉;更不是说自此以后,中国不再谈论防洪与排水。只是在此一时期中,水利工程专家们谈论水利问题时以引水灌溉为主要目标。 第三治水阶段:导运时代,自引溉期而踏入导运时代的开展,实在受到时势推动而进入导运阶段。其目的在沟通长江,淮河的运道,通漕运。而该期间最大的
6、成就,为王景治理黄河,经历 981 年之后才改道,而中国的南北大运河也在此期中完成,该期终于贾鲁治河之年(公元 1351 年)共 1800 年。第四治水阶段:防守时代,自导运时代进入防守时代,河道的变迁与政治重心的南移实为其主因。由于政局混乱,以致河堤长期失修而发生洪患。及后,贾鲁治河努力于修守,3 但黄河改道非常频繁,故不免疲于奔命,因此这个时期最为短促。至潘季驯出现,4 治河技术才更进一步。他提倡束水攻沙的方法,在其第三次任总理河道时所应用,所以就以此年为划分时代的界线。共 227 年。第五治水阶段:束约时代,这时期可说是防守时期的延伸与发展,此一期实际上仍然以治河工程为要,而治河工程重点
7、于防守。这阶段强调治河必先治沙。从潘季驯到清末共 333 年。5 第六治水阶段:中国的水利事业,如上所述,自大禹治水以来四千多年,历代都有创造并加以发扬。西方对治水亦很有成就,文艺复兴时期雷河那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rci 1452-1519) 所著的水的流动与量计一书,被传教士传到中国。而熊三拔所著的泰西水法于公元 1612 年印制发行,广泛流传。当时明朝大学士徐光启常与西来教士交游,更研究泰西水法等有关治水书藉,有志应用于世,可惜清廷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直到鸦片战争才打开海禁,因此使中国的水利学者,无法再吸取泰西的新智识,以致水利事业停滞不前达三百年之久。6 1949 年
8、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进行了多次的治水工程。淮河、黄河、长江、运河、辽河、松花江、珠江,七大流域都先后进行规划治理。不论筑坝防洪发电,修堰引水灌溉,国家参与程度,群众动员人数和总投资额,都远远超过了历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由 1952 年至 1980 年近三十年间,国家用于水利的资金近 800 亿元,其中地方及社队自筹也近之百亿元。建成大量的防洪、灌溉、排涝、发电等工程设施。主要是:整修、新修堤防、圩垸、海塘 165,000 公里;疏浚整治排水河道,开辟排水出路;修建大型水闸 241 座;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56,000 万座(解放前有大中型水库 23 座) ,塘坝 640 万处,总库容
9、量达 4000 亿立方米(包括电力投资的库容 1100 亿立方米) ;建设万亩以上灌区 5000 多处;机电排灌动力由解放初的 9 万多马力发展到 7000 多万马力;机电井从零开始发展到 209 万眼;水利结合发电装机 900 万千瓦。 这些水利工程发挥其效益,初步控制了普遍的洪水灾害,延迟黄河的决口时间,稳定七大流域。另外,农业方面亦得到发展,全国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38 亿亩发展到 7.1 亿亩,灌溉耕地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初步治理了易涝地 2.6 亿亩,占全部易涝耕地面积 76%。其次,每年为工业和城市人民生活提供的水量达数百亿立方米,解决饮用水的问题。7 1997
10、 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收入各类资金 370 亿元,比上年增加6.3%。全国新增灌溉面积 2092 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 1716 万亩,修复水毁工程 34.8 万处;新建、维修、加固水库 1.31 万座,堤防和渠道 28 万公里。 1997 年乡镇水利完成总投资 13 亿元,新建工程 142 项,新增日供水能力 110 多万立方米,受益人口 177 万人,解决了 1000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1980 年全国小水电发电量达 127.19 亿度,占全国农用量的 39.62%。小水电已经成为农村的重要能源。 1997 年水利系统新开工中小水电站 120 万千瓦,建设规模达 800 万
11、千瓦,完成投资 160 亿元,新增装机 180 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 800 亿千瓦时,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8 1981 年全国水利管理会议提出,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此后,各地水利部门集中精力加强了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例如:“三查三定” ,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计划。又推行经济责任制,以调动管理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程经济实效。各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积极利用自己管謢范围内的水土资源、设施、人力和潜力,开展综合经营,实行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管理单位增加收入,为职工改善生活,提高管理单位经费自给率。据统计,1982 年国家管理单位多种经营收入已达八亿
12、多元,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实现了自给或自给有余。另外,各地继续贯彻国家农委批转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加强农田水利工作责任制的报告精神。至年底,全国已有 60%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责任制。其中山东、山西、四川、贵州等省,由于领导的重视,因而点带面,分类指导,进展较快,成效也较大。实行管理责任制的成效是:1、从根本上解决了无人管理的问题,促进了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养护;2、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的结合,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3、设备完好率提高,能源消耗减少,用水成本降低。与此同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还普遍推行了以合同制、承包制和按受益面积分摊任务到户的农田水利建设责任制,改变
13、了过去吃“大锅饭”的作法。9 一般来说,我们只知道“大跃进”是与“大炼钢铁”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在“大跃进”的年代里还有“大兴水利”和“大搞群众运动” ,这是与“大炼钢铁”并驾齐驱的内容。1959 年展开的“水利运动”又简化成“建库修坝运动” ,有统计说,现在的水利设施,大部份都是以前“水利运动”所留下的产物。据中国水利年鉴统计,1990 年底共有水库 83,387 座,其中库容大于 1 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有 366 座,而 1000 万至 1 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则有 2499 座,1000 万立方米以下的小水库就有 80,522 座。事实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七十年代初,水利还有一次“小跃
14、进” ,建成了一批水坝,当时之水库的数量多不胜数,堪称世界之最。10 1997 年引入水利部重点工程建设共 14 项。其中引入国家重点工程水利项目的有: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治淮骨干工程、治太骨干工程、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 8 个项目。1997 年,这 8 项国家重点工程共投资 813,946 万元。11三、农田水利开发 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地方的经济还是以农为主,因此必须搞好农业。若在这方面搞得不好,那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中国人口高达十二亿,国民的粮食主要来自农田,万一因农田工作不好,引致缺粮,危机随时出现人民抢购粮食,粮食价格高涨,出现饥荒,社会动荡 农
15、田开发首重于“水” ,故此农田水利是十分重要的,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迅速,成绩显著。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日益丰富。在水利资源的利用上,已经由单一的水源利用和开发,发展到蓄、引、提相结合,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灌溉、排水、除涝、治水、发电、养殖的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结合高产稳产农田的基本建设,农田水利与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平整土地等其它农业建设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很多地方形成了以建设高产农田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同时,随着林、牧业社队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人民生活的改善,诸如牧区水利、农村人畜饮水、多种经营
16、基地的水利建设等,也都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各地还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因地制宜地兴修了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2 1981 年 7 月国家农委批转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加强农田水利工作责任制的报告 ,一年来,落实工作进展较快,到 1982 年年底,在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落实管理责任制,和新建农田水利工程使用国家补助费推行合同制,承包制的约占 60 至 70%,责任制的形式多种多样。 推行农田水利责任制,是农田水利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的效果是:1、落实了管理责任制,固定了人员,明确了责任,不再吃“大锅饭” ,根本上解决了无人管理和管坏一个样的问题。 2、把管理人员的责、权结合起来,调动积极性,不
17、仅能管好工程用好水,而且能促进多种经营的开展,实现工程管养经费自给有余。3、加强了对设备的检修保养,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提水成本,提高了水利资金的使用效果。 4、按劳取酬,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一年来,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责任制也有新的变化。如有的地方以大队或工程为单位,成立灌溉服务公司。有的以河系、灌区、井片为单位,超社队行政界限建立水利工作服务中心,把水利管理责任制和技术服务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还办成了具有多种经营项目的经济实体,使水利管理逐步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科学化。13 四、水运中国共有大小河流 5 万多条,湖泊九百多个,具有发展水运的
18、优越自然条件。但是,现在全国除江苏省外,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内河航运事业日益减弱,有的处于很困难的局面。全国内河航里程由 1961 年的 17.2 万公里减少到目前的 10.9 万公里。内河航运的货运量在五种运输方式中所占的比重,从 1957 年的 14%下降到 1981 年的 7%。内河航运成为交通运输中突出的薄弱环节。 为了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事业,1982 年交通部在机构改革时,增设了内河航运管理局,各省、市、自治区也加强了内河航运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82年,全国内河航运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 1981 年增长 7.2%和 12%。其中长江航运局在 1982 年完成的货运量和货物
19、周转量,分别比 1981 年增长6.7%和 14.8%,开创历史最高水平。14 1993 年长江区域内河航道长度占总交通线长度的 17.5%,几乎是全国水平 8.8%的两倍;同年内河航运完成的客运量占总容运量 4.52%,高出全国水平 2.62%,而旅客周转量占 4.75%,内河航运完成的货运量占总量的 14.4%,货物周转量占 25.31%,俱为全国水平的二倍多。内河航运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居重要地位。1992 年江苏省和上海市内河航道长达 25,779 公里,接近当时公路里程。1990 年江苏省长江产业带内河航运货运量 14,296 万吨,高于同时公路货运量。15 至 1997 年底,中国拥有
20、内河民用运输船舶近 26 万艘、2200 多万载重吨,与 1995 年相比虽然有所下降,但船舶平均吨位上升,全国内河货运仍呈增长态势。1997 年,全国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 8.5 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880 亿吨公里,分别比 1995 增长 16.4%和 18.5%。内河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42,600 万吨,其中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 2200 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3 万国际标准箱。长江是中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其航运情况如下: 武汉至城陵矶段:长 250 公里。在临湘以下航道维护水深 3.5 米,可通行 3000 吨级轮船和 3000 吨级驳船组成的船队。城陵至宜昌段:长 470 公
21、里。荆江河道蜿蜓曲折,浅变复杂,每年枯水季有 20 至 80 天不能保证标准航深 2.9 米。 宜昌至重庆段:长 660 公里。滩险很多,经过不断整治,航道水深已由建国时的 2.1 米增至 2.9 米。目前宜昌至重庆间最大可行驶 1500 吨驳船,载货 1600 至 2500 吨。1985 年出川运量 443 万吨,预测 2000 年达到 2300 万吨。在三峡工程建成前,川江航道再略整治。重庆至宜宾段:长 385 公里。除重庆至兰家 81 公里河段可通航 800 吨级驳船外,其余只能通航 300 吨以下的船只。16 现在计划重点整治长江口航道,用十年左右时间,达到航深 12.5 米,保证第三
22、、四代集装箱船能进出上海港。同时自下而上逐段整治平流航道。芜湖以下航深达 7 米以上,武汉以下航道 4.5 米以上,重庆以下达 3.5 米,并延伸千吨级道至水富,同时实现航道维护管理现代化,提高全年通航保证率。17 在水运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内河航运形势更好。江南运河包括苏南和浙江内河航运量达到 2 亿吨,其中苏南段航运量达到 1.2 亿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内河航运繁忙的区域。五、水力发电 新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黄河的治理上,已建成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等一批发电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装机容量的增加:中国的水力资源相当丰富
23、,总蕴藏量达 68,000 万千瓦,占世界第一位。解放前,发电量只有 43 亿度,装机总量 16 万千瓦。解放后,到 1981 年底。全国发电量已达 3093 亿度,装机总容量达 6900 万千瓦。 2、大批电站建成和合理分布:解放前,90%以上集中于东北地区和沿海几个大城市。解放后,国家除了积极扩建原有电厂外,还大规模地在新兴地区和电力薄弱地区兴建电站。 由 1961 年至 1970 年,水电平均每年占总发电量的比率为 17%,1971 年至 1980 年为 21%,1981 年至 1990 年为 22%,即自 1971 年开始,水电每年大概占发电总量的两成,其余八成为火电。到 1991 年
24、底,全国共建 500 千瓦以上的电厂 3467 座,其中水电站达 199 座。19 1997 年全国电力工业基本建设完成投资 1339 亿元,其中水电完成 244亿元。全年基本建设新增 500 千瓦及以上发电机 1490 万千瓦,其中水电 340千瓦。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于 1997 年 12 月 8 日如期实现截流,为水电站2003 年或提前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 六、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全长 5464 公里,流域面积达 75 万平方公里。黄河是一条骜桀不驯的河流,几千年来黄河的洪水和泥沙给下游人民带来过难以估计的灾难。历代政府为控制它、驾驭它,不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时至今天,黄河的
25、安危仍然是中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 1949 年的五十年以来黄河度过了七次较大的洪水险情,无一次决口。五十年来治河的成果归纳起来可分为下列几项:1、加强下游堤防:黄河首要问题是防洪,建国后对下游两岸 1350 多公里的大堤,先后进行三次全面加高厚,堤身一般加高二至六米。此外,还采用“淤背固堤”的方法,确保大堤不决口,缩小灾害。2、开辟金堤,东平湖水库滞洪区: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排洪力上下不一,因而出现壅水,就有决堤的危险。唯一的办法便只有牺牲局部地区来保护大局,所以选择适当地方开辟滞洪分洪区。五十年代初就在艾山以上先后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和修建了东平湖水库。3、整治下游河道:黄河是一条高于
26、两岸地面的悬河,含沙量高,冲淤变化难测,主槽游离不定。由于河槽极不稳定,潜在的危险很大。为保护滩地免受水流淘刷,因而修建了一系列护滩工程,用时还建立许多堤坝等导流工程,将河槽固定下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整治,河道已经控制,河势稳定。4、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这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根本。五十年代初中国便组织各方面有关专家对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一千平方公里以上的二十条支流进行了综合性的水土保持勘察工作,治理措施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植树种草,兴建引洪漫地小型水利工程等,以减少土坏的侵蚀。 5、大规模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到目前为止,黄河干流已建成刘家峡、监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三门峡等大型水电枢纽。另外,现在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