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23 一、学位点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 是为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军部队提供各类装备和进行海洋工程设计、建造的工程技术领域 , 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 的 意义。我国 目前 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船舶 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制造 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 将产生 重要影响。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研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已形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 结构性能、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性
2、能、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性能与优化设计、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控制与自动化、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等 7 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显著的专业学科特色,成果显著。本学科目前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及国防预研项目,同时也与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科研经费充足,具备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学科条件。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 次创新实践型人才。 本领域硕士生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先进方法与手段 ,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
3、与海洋结构物、船舶动力装置研究、设计制造及管理工作。 三、学制 学制为 3 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 6 个月。 四、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性能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静力强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冲击损伤、疲劳断裂与极限强度,结构优化设计,可靠性理论与风险评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环境载荷,船舶结构性能测试与分析技术及船舶制造工艺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原理、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研究;开展及虚拟造船、智能造船、模块化制造、现代造船模式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游艇、高性能船、海
4、洋平台及海工船舶、新能源动力船舶等高技术船型的设计与研发。 3 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 本方向致力于现代造船工程管理技术、船舶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管理、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研发与应用。 4 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性能与优化设计 本方向致 力于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优化匹配及动态仿真、船用柴油机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船舶动力装置匹配设计与性能分析、传热传质强化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 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控制与自动化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性能分析、智能柴油机与动力装置设计技术、船舶轮机自动化技术、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
5、与应用。 6 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 本方向致力于船舶舱室振动噪声仿真预报、舰船声隐身设计技术、船舶主辅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复杂推进轴系振动控制技术、机械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技 术、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学 位 公共 学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研究 32 2 秋 第一外国语 96 3 秋 课 课 数学物理方程 48 3 秋 专业 基础 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 48 3 秋 4 选 2 高等结构力学 48 3 秋 高等工程热力学 48 3 秋 水下噪声原理 32 2 秋 专业学位课 船舶先进
6、制造技术 48 3 秋 3 选 1 高等传热学 48 3 春 机械动力学 48 3 秋 非 学 位 课 公共 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春 必选 知识产权 16 1 秋 文献检索 16 1 春 专业 选修 课 专业英语 32 2 春 必选 数值分析 32 2 秋 计算流体力学 48 3 春 实验流体力学 32 2 秋 实践课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分析 32 2 春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载荷与动力响应 48 3 春 高性能船舶原理与设计 32 2 春 船舶 与海洋结构物冲击损伤强度 32 2 春 海洋平台强度 32 2 春 结构可靠性原理 32 2 春 船舶制造工艺力学 32 2 春 可
7、靠性理论与风险评估 32 2 春 现代造船工程管理 32 2 春 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32 2 春 船舶与海洋工程试验技术 32 2 春 实践课程 造船成组技术 32 2 春 船舶检验 32 2 春 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前沿技术讲座 32 2 春 学科前沿 课程 船舶技术经济论 证方法 32 2 春 燃烧理论与技术 32 2 春 现代测控理论 48 3 秋 船舶优化方法与设计 32 2 春 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装置设计 32 2 春 船舶轮机自动化技术 32 2 春 振动理论及应用 32 2 秋 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32 2 春 振动噪声测试技术 32 2 春 实践课程 振动噪声仿真技术 32 2
8、 春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32 2 春 实践课程 高等内燃机学 32 2 春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32 2 春 暖通空调新技术 32 2 春 数字化设计基础 32 2 春 热力系统分析与优化 32 2 春 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 32 2 春 其他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6 六、学位点相关规定 1、实践教学要求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倡导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不少于4 学分。 2、学位论文要求 其它学位论文要求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 理的规定(江科大校 20155 号)等文件要求执行。 动力工程领
9、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06 一、学位点简介 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的能源转换、传输、利用理论、技术和设备的工程技术领域 ,致力于 工程领域中的能源 高效 转换、传输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属于 21 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信息、材料三大前沿领域之一。 本学科既是一门完整 、 独立的学科,又与其它科学领域,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 料科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因此,动力工程 领域涉及 的相关学科领域有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包括电厂热能动力、冶金热能工程
10、、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等学科 )、 动力机械及工程 (包括内燃机、汽轮机、锅炉与换热设备等学科 )、流体机械及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 、制冷与低温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控制技术等。 1、设置时间 2014 年 10 月。 2、主要研究特色、师资队伍、科研条件、研究项目和主要成果 动力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特色与方向包括动力机械与设备的燃烧与排放控制、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传热传质强化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制冷空调与低温工程、新能源技术与应用。 动力工程领域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41 人,教授 8 人,副教授 9 人,高级实验师 2
11、人 , 拥有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 1 人, 江苏省 “ 青蓝工程 ” 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1 人,省 “333工程 ” 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人选 1 人,省 “ 六大人才高峰 ” 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 1 人,江苏省 “ 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 人,省 “ 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 人 。 动力工程领域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建设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 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11 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预先研究和工程应用有机结合的科研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课题 10
12、0余项。 3、研究生就业方向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内能源与动力工程行业企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硕士生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本领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理论、技术手段和试验方法,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检验及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备从事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研究能力。 三、学制 学制为 3 年。 四、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动力机械与设备的燃烧与排放控制 主要从事动力机械与设备优化匹配及动态仿真、 船用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前后处理技术、内燃机有害物生成机理与控制技术、新
13、型燃烧系统、 进排气系统优化设计 、 燃油喷射与燃烧室的匹配设计 、低污染燃料发动机技术研究。 2 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 主要从事低噪声动力机械设计技术、船舶舱室振动噪声仿真预报分析、舰船声隐身设计技术、船舶主辅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主动与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复杂推进轴系耦合振动控制技术、旋转机械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技术、舰船动力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3 传热传质强化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主要从事 纳米流体等功能流体强化传热 传质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强化传热传质机制及流动和传热特性控制方法 、 电子设备中高热流器件散热及微小型热控元件强化散热技术与方法 、 强化传热传质的新原理
14、与新方法研究 ,以及能源与动力系统中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4 制冷空调与低温工程 开展地热能转换和地热直接利用、新型燃料动力船舶空调制冷性能、 VAV 船用空调系统运行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开展船用高温空调系统、舰船制冷机组、大型渔船冷冻冷藏、船舶舱室环境气体监测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空调系统舱室内热舒适性及空气品质分布规律研究、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与空调系统能耗性能分析。 5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 从事太阳能的热利用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光热光电转换与综合利用技术、光氢燃料电池发电互补技术、太阳能制氢技术、金属储氢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复杂系统的设计优化技术研究;开展混合导电材料对电化学反应机理的影响规律
15、研究及杂质元素和催化剂尺寸对其催化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燃料电池电池堆的设计与优化研究;从事海上风能、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研究。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 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研究 32 2 秋 必选 第一外国语 96 3 秋 数学物理方程 48 3 秋 专业 基础学位 课 高等流体 力学 48 3 秋 选 2-3 高等工程热力学 48 3 秋 高等传热学 48 3 春 机械动力学 48 3 秋 专业学位课 燃烧理论与技术 32 2 春 2 选 1 能源与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 32 2 春 非 学 位 课
16、 公共 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春 必选 知识产权 16 1 秋 文献检索 16 1 春 专业 选修 课 动力工程前沿讲座课程 32 2 春 必选 非 学 位 课 专 业 选 修 课 振动噪声测试技术 32 2 春 实践类必选 4 学分 热力系统分析与优化 32 2 春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32 2 春 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32 2 春 氢能开发与应用 32 2 春 动力机械排放控制 32 2 春 振动噪 声控制技术 32 2 春 高等内燃机学 32 2 春 双语授课 新能源技术 32 2 春 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 32 2 春 振动理论及应用 32 2 秋 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 32
17、2 春 动力机械性能仿真与优化 32 2 春 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与优化 32 2 春 振动噪声仿真技术 32 2 春 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控制技术 32 2 春 节能原理与技术 32 2 春 暖通空调新技术 32 2 春 转子动力学 32 2 秋 燃料电池技术与应用 32 2 春 动热质传递过程仿真技术 32 2 春 专业英语 32 2 春 其他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6 六、学位点相关规定 1、专业实践要求 进入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或校外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进入导师安排的科研开发性质企事业单位;结合本人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等实践活动;深入职业领域参观座谈、 调查研究,或采用案例编写与分析和实习
18、相结合的形式;具有专业领域相关岗位实际工作经验,且正在工作的研究生,在本单位完成实践。 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无工作经历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 2、学位论文要求 论文选题应与本学科领域相关,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 和实用性。 机械工程领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01 一、学位点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 2011 计划”)长三角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
19、新中心的协同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学科(学科方向:船舶与海工机械装备先进设计制造)、“十三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50 人,其中,正高职称 14 人、副高职称 26 人、博士学位教师 37 人;拥有双聘院士 1 人、讲座教授 2 人、江苏省产业教授 3 人、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 2 人、江苏省突贡专家 1 人,其他类型人才 9人。本 学科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先后派出近 20 名骨干教师前往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习与合作研究。 本学科
20、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共享国家级平台 2 个,拥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等省级平台 4 个,建成一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其中,获得省级优秀工作站 3 个)和校企共享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研究生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装备条件和实验环境。 近五年,本学科共主持国家级项目 10 余项,省部级项目 40 余项,科研经费总 量达 5000 余万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参与)、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和三等奖 2 项,其他科研成果奖 10 余项;授权发明专利 90 余件,发表各类研究论文 400 余篇(含三大检索论文 100 余篇),撰写专著 5 部。 二、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 ;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品行 端正 ,身心健康。 2、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 现代研究手段 ,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依托工程类研究项目,着重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培养具 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 能够在机械 工程领域内 胜任工程 项目的研究、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