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年福建教师招考 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的反应。感受性及其变化: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感觉相互补偿、联觉、敏感化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应用:(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
2、供感性材料。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三者配合使用,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完好的效果。(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2、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3、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如活动卡片,活动
3、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4、根据感知的组合律,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要求在直观教学中,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6、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三) 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视察力。既能巩固观察所获得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1.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2.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的能力(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三)指导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1.观察要有步骤、有
4、计划地进行2.运用多种感官,勤于思考3.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全面细致地观察4.观察时要运用言语(四)要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另外,持之以恒的观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对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一点比观察本身的收获更为重要。(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备用性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
5、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记忆过程:识记(无意识记、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保持(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动机说,同化说),再认或回忆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以小学生为例,一般而言,凡是引起小学生强烈情绪体验,易于理解的事物记忆较快 而且记忆保持时间也较长.一般来说,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 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 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 富
6、,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一般来说,小学生回忆能力随 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外在线索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分类记忆法、系统化记忆法、直观形象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操作记忆法)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4、合理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多样化(4)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5)适当过度学习(6)注意对材料的复述(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
7、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和图表所标志德意义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立体几何为例,使学生建立在正确的空间概念,正确理解空间图形的性质,了解空间元素的位置关系都有利于发展
8、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材,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幻想,不应该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立项,把幻想通创造想象结合起来。(4)思维及其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简介的、概括的放映,他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品质:广阔性与深刻性,敏捷性与灵活性,条理性与逻辑性
9、,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类型: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品质及其培养:个体思维品质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一般来说,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以下特点: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
10、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创造性及其特征、概念: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因素:智力因素、知识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成长过程,实践活动;家庭、学校、社会)1、家庭中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2、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创造性组成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师、学生活动开展)3、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发展
11、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创设有利环境,营造创新氛围(社会、家庭学校)、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于创造技法的训练,掌握创造策略(1)创造性思维方式训练(发散性思维、侧向思维、直觉思维)(2)创造技法的训练3、塑造创造性人格,激发创造潜能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技法创造灵感。(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算法式、启发式)、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表
12、征、心理定势、功能固着、迁移影响、动机强度、人格特征)1、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即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定势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下的影响下,人会对刺激情景以某种方式进行反应,定势对于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这个关键却常因受事物固有的功能观念的限制而不易被突破。3、已有的知识经验。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13、,就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情绪因素对解决问题有的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肯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相反的,否定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因素对解决问题也可产生影响。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认识的兴趣等,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动机,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效果,动机水平或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相同。总体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成正比。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具体事务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务叫原型。原型启
14、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6、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性格等个体因素对于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能力强者,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强的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表现出优势。(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根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指向性、集中性)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注意的特征(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功能:
15、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主要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新颖、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教师在教学中药考虑学
16、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汇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使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此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
17、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用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产生疲劳,而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
18、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如边听课边记笔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1)4、形式运算阶段(11-15)(1)命题之间的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5)思维的灵活性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
19、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起)情绪特点:情景性、冲动型、暂时性情感特点: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情绪情感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热情。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绪、情感的调控方法: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学会心理调整,保持愉快心境;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 认知调节法、语言调节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释放法等。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帮助中学生学会合情合理的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培养中学
20、增强挫折的耐力,学会调节情绪、情感的本领。什么是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的人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向往,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与教育1、教育教学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学科知识内在的情
21、感成分,吩咐学生的理智感。(3)实行愉快教育,环节情绪紧张2、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1)认知调节法(2)合理宣泄法(3)理智调节法(4)转移注意法(5)幽默法(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意志:人在有意识的活动中,同克服内在的和外在的困难相联系,而坚持实现行动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品质的培养:人民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集体实践活动对于意志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主
22、要做法有: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世界观即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的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才能使学生拥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实践活动
23、时,教师应注意:(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任务,同时又是他们能及的。 (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与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3、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 (自我评价,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例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
24、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于教育需要:是有机体内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里倾向。 (种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学生的兴趣与教育:(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课堂教学要更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25、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中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兴趣。(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使他们认识只是海洋的浩瀚无边和起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的情绪;另外要位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是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重获自信心,发现特长。 )(2)能力及其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作为顺利
26、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的种类(1)能力才能和天才(2)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一般能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测量:(1)智力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3)个体的主观女里和事件活动学生能力的培养:(1)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要注重运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3)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4)注重培养学生
27、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注重完善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气质于教育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狼嚎的气质品质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症学生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是,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家庭、学校教育
28、、同伴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3、主动感对内疚感(4-5)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7、生殖感对停滞感(25-50)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死亡)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
29、类、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我国: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学习的基本理论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
30、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起重要作用;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生动机与学习 效果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是否有利于社会集体)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理论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