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快速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白山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白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白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白山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自身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市委
2、、市政府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市等历史机遇,围绕“保增长、惠民生、调结构、上水平、抓稳定、促和谐”,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433.2 亿元,是 2005 年的 2.7倍,年均增长 1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3524 元,是 2005 年的 2.8 倍,年均增长22
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216 亿元,是 2005 年的 4.3 倍,年均增长 25.4%;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 43.2 亿元,是 2005 年的 3.4 倍,年均增长 27.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 25.3 亿元,是 2005 年的 4.7 倍,年均增长 3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 543 亿元,是 2005 年的 7.2 倍,年均增长 48.5%,五年累计完成投资 1592 亿元,是“十一五” 预期目标的 2.1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39 亿元,是 2005 年的 2.4 倍,年均增长 19.6%;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16.2:51.4:32.4
4、 调整为 10.4:60:29.6。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 91 亿元,公路总里程达到 6375 公里,比2005 年增加 1026 公里,公路密度达到 35.6 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了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三道沟至集安界边防公路、长白山旅游机场;开工建设了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靖宇至松江河铁路。完成市区投资 72 亿元,建设和建成了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等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工程,城市供水能力达到 9.4 万吨/日,城市供气普及率达到 20%,供热能力达到 1100 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显著提升,被国家评为十大生态旅游城市。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明
5、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文化和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80.4%,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填补了白山市没有全日制高等院校的空白,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提高到 86.5%和 94.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12以内。市实验小学、长白山奇石文化城、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广电大楼、市医院门诊楼和住院部、体育场综合楼、轮滑训练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被授予“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称号,并获得松花石、松花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356 元,年均增长 13.5%,农民人均纯
6、收入达到 6134 元,年均增长 12.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1.3 亿元,比 2005 年增加 284.5 亿元。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 20.3 万人、90.9 万人、11.5 万人、19.1 万人和 19.3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 36.8 万人;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15.6 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7%以内;完成“六路安居 ”工程改造面积 954 万平方米,安置居民 13.8 万户,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 29528 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恢复、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
7、等生态环境工程稳步实施。累计退耕还林 16785 亩、小流域治理 14 条,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83.2%,城市绿地率由 10.5%上升到 2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6.9 平方米增加到 9.1 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318 天以上。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单位 GDP 综合能源消费量比 2005 年降低 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 2005 年分别下降 29%和10%。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全市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由2005 年的 53%提高到 2010 年的
8、 70%。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确权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2010 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 1.3 亿美元,是 2005 年的 10.5倍,年均增长 60.1%;引进市外资金 251 亿元,是 2005 年的 11 倍,年均增长 61.8%,五年累计引进 741.3 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12.4 亿美元,年均增长 10.8%。表 1:白山市“十一五” 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主要指标 单位 计划目标 实际完成
9、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00 433.2 1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30839 33524 22.5全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31.9 43.2 27.6地方级财政收入 亿元 13.4 25.3 36.2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70 1592 4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1.6 139 19.6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 % 80 70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2 1.3 60.1五年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1.4 12.4 10.8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4 15.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0000 16356 13.5农民人均纯收入
10、元 5000 6134 12.9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3.7 人口自然增长率 2.4 0.12 城镇化率 % 68 森林覆盖率 % 83 83.2 单位 GDP 综合能源消费量降低 % 22 22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10 29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10 10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经济总量偏小,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步伐较慢,经济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基础依然薄弱,科技人才缺乏,科技产出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县(市),特别是市直经济发
11、展速度不快、质量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 济 外 向 度 不 高 , 缺 乏 深 入 广 泛的 合 作 意 识 , 出 口 对 经 济 增 长 拉 动 作 用 不 明 显 ; 中 心 城 市 功 能 不 完 善 , 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就业压力增大。(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和加速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将做出重大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动下,我市新能源、新材料和旅游等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期,经济增长由外需增长向
12、内需拉动转变、由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转变、由依赖国际资本向培育本土资本转变,将为我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对外开放全面升级带来机遇。从我市环境看,我们已经争取的五项国家政策和即将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随着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城乡道路及水运的不断完善和长白山旅游机场航班的增加,我市将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更要正视存在的挑战。我市正处在夯实基础、扩充总量、调整结构、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白山市列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在享受国家
13、政策的同时,也对能源、矿产冶金产业的发展和满足城市建设空间等方面带来压力;国家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使我市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过程中的要素集聚难度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多,我市的复合地板、人参制品、硅藻土等出口产品将受到很大影响。总体上看,“十二五” 期间仍是我市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白山市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后来居上的 “成败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突破发展瓶颈制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大提速,实现吉林东部城市率先崛起。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14、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区域经济大提速这个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加快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培育壮大“三五二”产业,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打造吉林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使白山迈进全省较发达城市行列,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二)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发展原则。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经济
15、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开采业向产业多元化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原料生产向终端产品生产转变,从城乡二元矛盾向和谐统一转变。坚持“三动战略”原则。全面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以投资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以项目促进要素集聚、产业提升;以创新推动大发展、快发展,实现快速崛起、后来居上。坚持“三化统筹”原则。统筹推进工业化、生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工业化推动生态城镇化,用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用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走工业化、生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之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强化资源优化
16、配置,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市区一体化发展原则。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沟通与配合,统筹规划市区产业布局、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要素市场完备、基础设施完善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区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坚持民生为本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整
17、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节能减排取得实效,生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力打造吉林东部崛起新的增长极。经济实力更加壮大。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益、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力争经济实力进入全省中上游水平。到 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240 亿元,年均增长 2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 570 亿元,年均增长 22%;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10.4:60:29.6 调整为 7:53:40;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 120 亿元,年均增长 23%,其中地方级财政
18、收入实现 80 亿元,年均增长 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391 亿元,年均增长 23%。城乡特色更加鲜明。中心城区建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辐射带动、人口吸纳、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融入周边城市 2.5 小时经济圈的山水园林城;县(市)城区依托资源及产业优势,建成区域性中小城市;建成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镇域经济比较繁荣的特色城镇;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均等化。到 2015 年,城镇化率达到 77%,新农村市级标准化示范村达到 260 个。社会事业更加协调。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 2015 年,全市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5 年,
19、初中阶段巩固率达到 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主要卫生指标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9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2900 元,年均增长 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300 元,年均增长 13%;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17.5 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 28 平方米和 25 平方米;逐步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全覆盖。生态环
20、境更加优化。到 2015 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83.2%,林木蓄积量达到 1.89亿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 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0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3%;单位 GDP 综合能源消费量降低 1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8%,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9%,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6%。表 2:白山市“十二五”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要指标 单位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长 (%) 属性一、总量结构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33.2 1240 23 以上 预期性第一产业 亿元 45 87 14.6 预
21、期性第二产业 亿元 260 657 20.8 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 亿元 216 570 22 预期性第三产业 亿元 128.2 496 28.6 预期性三次产业结构 % 10.4:60:29.6 7:53:40 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33524 94380 23 预期性全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43.2 120 23 预期性地方级财政收入 亿元 25.3 80 26 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9 391 23 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 % 70 85 预期性城镇化率 % 68 77 预期性二、生态环境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万公 顷 9.05 9.05 约束性森林覆盖率 %
22、83.2 83.2 约束性单位 GDP 综合能源消费量降低 % 22 16 -3.5 约束性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 万吨 按省要求确定 约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万元元元按省要求确定 约束性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29 5 约束性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10 8 约束性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9 约束性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6 约束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50 70 预期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60 预期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40 65 预期性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 % 80 95 预期性三、对外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 元 1.3 3.2 20 预期性外贸
23、进出口总额 亿美 元 1.87 5.7 25 预期性其中:出口总额 亿美 元 1.65 5.0 25 预期性四、自主创新 RD 经费占 GDP 比重 % 0.03 1.8 预期性五、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6356 32900 15 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134 11300 13 预期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5.6 17.5 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 % 3.7 4.6 以内 约束性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 米 26 28 预期性农民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 米 22.6 25 预期性六、社会发展 总人口 万人 132.6 133.9 约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 0.12 1.9 约束性人均受教育程度 年 9.8 10.5 预期性初中阶段巩固率 % 97.7 99 预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80.4 95 预期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20.3 全覆盖 约束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人 90.9 全覆盖 约束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万人 2 全覆盖 约束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