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综述摘要 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同时深入探讨人地关系、综合讨论人和自然关系是综合自然区划的重要内容。建国近 60 年来,对中国自然区的划分也提出过各类方案,而随着社会发展,单一地对自然或者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划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综合自然区划相关文献,阐述了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目的以及划分原则,并对各类典型区划方案展开分析,得出各区划方案的特点。对综合区划发展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并做出评述、归纳,得出其发展动向和趋势。关键词 综合 地理 区划方案 原则 PS: 学弟学妹们,若要当作业上交记得修改哦(*_*)0 引言综合自然区划能全面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
2、,每个被划分出来的区域,有其各自的自然特征、发展历史及开发利用方向。对其内容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查明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结构特征,还可为拟订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自然区划是根据地理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进而按区划单位来认识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 1348。建国以来,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并曾提出过各类概念。如:林超于 1954 年提出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黄秉维于 1958年提出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以及赵松乔于 1983 年提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等。本文将通过阅读中国综合自然
3、区划(草案) 、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各类相关文献,对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区划方案作一概述。1 区划目的、原则及方法1.1 区划目的近百年来,区划研究的目标有较大变化 2410。20 世纪 50 年代,研究目的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2411,同时也要为教育、科学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不同等级的分区,各有不同重点服务的对象 3126。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2411。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干扰,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并使之与经济发展想适应,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4、要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区分不同区域的主要环节问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节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可续依据,生态区划就是以此为目的 41。1.2 区划原则在中国区划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方案的提出、同一地域范围不同的区划方案之所以存在差别, 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区划工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区划原则, 或对同一区划原则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5707。在历史发展时期曾提出过一系列划分原则: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多级划分原则、主要为农业服务原则、发生学原则、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整治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划,这些原则都是进行综合区划时所必须的。但最终在综合区划中,仍以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进而确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论准
5、则,并以此来指导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随着社会发展,在综合区划在进行区域划分时,同时考虑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把自然要素与资源、社会经济作为同等重要的组成成分看待,不偏重于任何一方 6516。1.3 区划方法与划分指标体系迄今为止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有益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景观制图法、定量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等,近年也出现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分析方法等。它们各有特点和差别, 也有一定的联系 41。其中,3 S 技术在区划研究中有广阔的前景,为综合区划研究从静态走向动态并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无论何种评价体系,
6、所有选用的地域划分指标均应是能够反映综合地理区域分异的主要特征。与综合地理区划有关的各类指标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既区划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标应有区域可比性,能反映动态、可以量化便于操作。所得结果是划分区域发展状态地域类型的依据可作为综合地理区划的基础 7193。2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历程 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禹贡一书,就划分全国为“九州” 。其后,陆续出版了汉书地理志 、 徐霞客游记等优秀区域地理著作 8196。现代自然地理区划工作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虽受
7、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然而其分区的基本轮廓和区域单位的名称等不无参考价值 943。如 1931 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我国现代自然地域划分研究的开始。随后黄秉维于 1940 年首次对我国的植被进行了区划 2408。2.1 建国后区划方案发展建国后,为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迫切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得到迅速的发展 943。中国自然区划是在竺可桢的倡导下,于 1956 年提出的,其区划的观点由黄秉维、林超教授提出。而任美锷、曾昭璇在热带划分上,分别提出了准热带、半热带来取代南亚热带的观点。1985 年由赵松乔主编的“中国自
8、然地理总论”出版,首先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三个大区。但至今关于热带亚热带界线的划分,仍有争议 106。下面则依据方案提出时间分别简述。2.1.1 综合自然区划基本轮廓的建立罗开富方案1954 年,罗开富为编纂中华地理志分区自然地理而提出了一个区划方案。首先根据是否受夏季风影响,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大半壁 11379。其中,东半壁由北而南按温度及其在土壤、植被上的反映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四个“基本区” ;将垂直分异突出的康滇单独作一“基本区” ;西半壁则根据地势及其所产生的温度差异,划分为蒙新、青藏两个“基本区” ,共七个“基本区” 。又按地形为主要依据,进一步将 7
9、 个“基本区”划分为 23 个“副区” 8189。该方案的提出建立了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的基本框架,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罗开富依据相似性原则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山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首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山地丘陵划入华北区。但是该方案仍以非地带性单位划分为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的不多,且在区划方案中未用到自然综合体概念、综合指标。同年,林超、冯绳武等人为编写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大纲时提出一个区划方案,即首先将我国分为东西 2 大部分,然后根据气候状况划分东西部 4 个地方、10 个地区。最后,根据地貌划分 31 个区、105 个亚区的五级区划方案 3126。2.1.2 以土
10、地利用和水利服务为主要目的黄秉维方案1957 年初开始,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开展了一个较大规模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并于 1958 年,由黄秉维教授主编出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按照自然区、热量带和亚热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一级) 、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二级) 、自然省(第三级) 、自然州(第四级) 、自然县(第五级)等单位系统(前二者为零级),将全国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六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十八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二十八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以及九十个自然省 1242。其中自然地带和亚地带是整个区划方案的主要分类单位
11、。此次区划,着重考虑了直接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按照地表自然分异的规律,选取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单位出现于一个共同系列的原则,每一级单位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与划分方法 135。该方案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并且有完整的综合区划理论和方法做指导,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第一次提出的三大自然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规律,并且明确提出中国综合区划的主要任务:为农、林、牧、副、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依据,重点是为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划分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的方法,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对后来区划方案影响很大。但是在该方案中划分等级单位过
12、多,应用不方便,命名的名称过长,不易记忆和应用,同时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极大。2.1.3 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结合任美锷方案1961 年,任美锷、杨纫章针对黄秉维方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将全国分为八个自然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西北、青藏),二十三个自然地区和六十五个自然省。方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主要分异因素,在同一单列系统在较高级单位中就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两种规律统一起来,是本方案的一大优点。并且抓主要矛盾,利于认识各区本质,利于指导生产。但是,8 个自然区作为起始单位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无法与当前区划相对应,同时也没有反映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区域差异;而柴达木盆地的归属
13、问题也存在较大问题:在地质上应该与青藏高原相联系,但景观则与西北区相似。2.1.4 以发展农业为目的侯学煜方案1963 年,侯学煜等综合研究了以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全国自然区划。首先按照热量指标,将全国划分为六个带和一个区域(温带、暖温带、半亚热带、亚热带、半热带、热带及青藏高原区)。而水热状况、地貌、土壤等都是决定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再按水分和温度状况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九个自然区,并对各个自然区的农业配置、安排次序、改造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轮廓性意见。该方案在划分时结合大农业,在不同区划等级中都反映出农业利用特点,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但区划的理论方法比较薄弱,这是其明显不足之处。2.1.
14、5 三大区划分的提出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1980 年,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再一次编写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 。首先把全国划分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再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划分为九个带,把西北干旱区域分为二个带,青藏高原区域也分为二个带;然后根据地貌条件划分全国为三十七个区 139。三大区的划分阐述了自然条件不均衡性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例影响,区域划分也严格区分了热量带和温度带。但是该方案区域划分与类型划分混淆,区划的界线对一些特殊地区也不合适。2.1.6 区划理论的深化赵松乔方案1983 年,赵松乔提出了 3 大自然区,7 个自然地区,
15、 33 个自然区与自然亚区和自然小区的共 5 级区划系统 8189,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用同质异量指标进行区划。赵松乔方案吸收了前 5 个方案主要优点的同时精简了区划等级,也明确提出区划与土地类型是相互联系的。2.2 区划新阶段生态区划、景观区划方案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中国的区划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就表现在以下 5 个方面:区域划分突破地理学学科范畴,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迅速展开。如杨勤业等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方案;傅伯杰、刘国华等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方案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由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逐步向综合区划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更加扩大。由最初的指导农
16、林牧渔各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向全球环境变化及响应对策、国土整治方案支撑、生态重建与恢复、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拓展;区划信息源更加丰富 141401。1988 年侯学煜先生在其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中以植被分布的地域差异为基础进行了全国自然生态区划 15342,该区划方案是中国最早直接冠以生态区划的研究成果。1999 年,杨勤业、李双成提出了 3 个生态大区、16 个生态区、52 个生态地区的三级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 16598。2001 年,傅伯杰、刘国华等提出了 3 个生态大区、13 个生态地区、 57 个生态区的三级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175。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
17、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的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18356。 3 综合自然区划发展动向综上所述,中国自然区划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国以来,我国的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主要服于农业生产,而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也都有着其深刻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背景。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及社会的客观需求,区划已由初期的感性认识、单项自然区划发展到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技术手段也由简单的个人行为、专家会商、指标体系划分发
18、展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2406。区划的目的将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对资源、环境、生态综合分析,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并在区划过程中将加大地球信息科学的运用,深层了解地域分异的过程,提高决策水平。所以在未来区划过程中在继续深入有关理论方法探讨的同时,构建更为严密、完整的区域划分体系。在充分研究自然地域分异的基础上,逐步加强自然与人文的研究,并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经济等因素,对各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后再展开区划。而现代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南涝北旱日趋严重等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国环境正在逐步变化。而同时人口的迁移、聚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地理空间格局。
19、因此,对中国的区划研究应在宏观地域分异规律背景下,结合区域发展状态与趋势的评价,构建合理的区划框架,这对加强我国在综合自然区划基础理论、方法论以及实践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黄秉维,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地理学报.1958.24(4):348350.2杨勤业,吴绍洪,郑度.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2002.21(4):407408.3林超,冯绳武,关伯仁.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草案).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油印稿),1954:126.4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002,.21(1):13.5倪绍详,中国综合自然地理
20、区划新探索N,南京大学学报,1994,30(4):707.6葛全胜,陈般勤. 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J.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516-523.7郑度,傅小锋.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999.19(3):1931948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5,(10):l87213.9任美锷,包浩生主编. 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1992.07:43.10中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自然区划概要.科学出版社,1984(2):57.11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地理学报,1954,20(
21、4):379-394.12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区划初稿,科学出版社.1959:183185.13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地理学报,1983,38(1):1-10.14高江波,黄姣,李双成.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地理科学发展.2010.29(11):1400140115程叶青,张平宇.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6.26(10):34243425.16杨勤业,李双成.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生态学报,1999,l9(5):596-601.17傅伯杰,刘国华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生态学报,2001,2l(1):1-6.18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科学,1997,17(4):356-364.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