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能源的定义2. 能源的分类3. 我国的能源特点4. 我国及世界的能源利用状况5. 能源危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战争6. 能源危机的应对及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也可以说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 具体一点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地球上能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
2、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法:1.按来源分。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 1)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3)地球和其他天体
3、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 70 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 2900 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 2000 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1)一次能源,即天然能源,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 (2)二次能源,指由一
4、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此外,按能源性质分为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根据能否造成污染分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以能否再生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按能源
5、的形态特征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由市场分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世界上中国是目前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我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 年,煤炭保有资源量 10345 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 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
6、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 6.19 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 1.76 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 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
7、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
8、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 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虽然在生产方面,自解放后,能源开发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快,造成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低下。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 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我国城市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 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已十分突出:污染严重、尤其是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
9、煤产生了另一种污染-酸雨;能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煤的消耗量。对于农村,我国能源供应短缺,我国农村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但农村所用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 14%左右。而作为农村主要燃料的农作物桔杆,除去饲料和工业原料的消耗,剩下供农民作燃料的就不多了。即使加上供应农民生活用的煤炭,以及砍伐薪柴,拣拾干畜粪等,也还不能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因此,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状况是相对落后,形势比较严峻的。在全球,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73 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 57.3 亿吨油当量,2003 年已达到 97.4 亿吨油当量。
10、过去 30 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 1.8%左右。在这样的增长中,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过去 30 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 1973 年的 35.1%下降到 2003 年的 28.0%,欧洲地区则由 1973 年的 42.8%下降到 2003 年的 29.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 1973 年的 68.0%下降到 2003 年的 55.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
11、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也凸显一个特点就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 2003 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 87.7%,其中,石油占 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 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 12.3%。相对于我国
12、现状,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明显要先进。/自从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命脉。历史上曾有两次石油危机:1973-1974 第一次石油危机产生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为打击以色列与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使出狠招:10 月 16 日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减少生产,并实施对西方国家的禁运,使油价从 3.01 美元每桶增加到 11.651 美元.随着阿拉伯国家 1100 亿美元的巨额收益,伴随着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保守估计,此次石油危机至少使全球经济倒退 2 年,另一次是 1979-1980 由两伊战争引起.两大产油国的战争造成国际油价飙涨,再次使西方国家遭受打击.以美国为例GDP 增长率由 197
13、8 年的 5.6%下降到 1980 年的 3.2%,直至 1981 年 0.2%的负增长。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就要看看拥有能源的多少。但是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于是在各个大国之间引发了一些与石油有关或纯粹是为了石油的战争.为了争夺对世界资源与能源的控制权,导致了两场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 31个国家 15 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伤亡人数达 3100 万,其中死亡 1000 万人,军费支出与战争损失共计 3877 亿美元.二战中这个数字成倍增长.7 年的战争中有 60个国家参与,总伤亡人数达 9000 万人,死亡了 5000 万人,直接军费支出 1117亿美元,物质损失 3 万亿美元.冷战后美苏两
14、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资源与能源展开了 40 多年的冷战. 1990 年的海湾战争。当时美国总统老布什曾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权落到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会遭受大毁灭性的灾难.于是联合西方国家发动海湾战争.期间油价曾飙升至40 美元每桶.不过由于国家能源机构的及时运作,再加上沙特阿拉伯的支持,很快便度过了这次石油危机。一系列的能源战争像中东石油,南非的黄金和金刚石,扎伊尔的铜矿等等永无宁息,甚至是愈演愈烈。像最近些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日钓鱼岛之争和东南亚国家在中国南海肆意妄,还有就是现在的利比亚战争,不管是打着幌子的还是表面意思明确的,其实都是一个目的指向能源。目前
15、世界上主要的利用能源是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其中主要为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但非再生能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而且目前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 11801510 亿吨,以 1995 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 33.2 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 2050 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 131800152900 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 2300 兆立方米,将在 5765 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 亿吨。1995 年煤炭开采量为 33 亿吨,可以供应 169 年。 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 6 万吨,根据 1993 年世界能源委员
16、会的估计可维持到 21 世纪 30 年代中期。 核聚变到 2050 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但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 21 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 事实上,近 10 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我国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17、因此就要努力找出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更换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一场新的革命。目前地球上的可再生能源开采面积大而且容量可以说是用之不竭。如风能,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 10 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又如太阳能,据 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太阳系还能存在 45 亿年,每年太阳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费量的 1.5万倍 。 又 如 氢能,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 75%,因此氢能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水是氢的大“仓库”,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将是地球上所有化
18、石燃料热量的 9000 倍。氢的燃烧效率非常高,只要在汽油中加入 4% 的氢气,就可使内燃机节油 40%。此外还有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等。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其开发利用增长率远高于常规能源。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 27%。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 2020 年新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 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总的比例将达 30
19、%,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环境要求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战略选择。到 2004 年为止,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 1%、8%、4.3%和 6.8%;2010 年达到 7.5%、20.5%、10%和22%;按目前发展趋势,到 2020 年将都提高到 20%以上;到 2050 年,德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达到 50%。韩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从 2004 年的 2.1%提高到 2010 年的 5%。日本和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也从 2004 年的 3%和 7.5%提高到了 2010 年的 10%左右,到 2020 年将分别达到 20%和 15%。我国同时也制
20、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 ,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确定了明确目标。纵观当今世界能源利用状况,我们仍然以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并且面临着枯竭。从目前新能源发展状况来看,发展力度仍不够大,对多能源结构的转换仅处于过渡或者说是只是开始的阶段。所以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是人类目前一项重要并且紧迫的工作。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更是迫在眉睫,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追赶上他们。参考文献:国外对世界能源情况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佚名、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是历史 佚名、中国风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 张文焦、张永战、能源与环境保护 孔祥应、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新能源的开发前景 佚名以及其他相关著作。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