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方餐具的演变历史,其中包括筷子和刀叉的发展过程,论述了餐具变化的浅层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方餐具进行深入剖析,其目的是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工具设计差异性的根源,因此首先对中西方餐具的造型比较分析;进而对中西方餐具的使用方式进行比较;最终结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化分析出餐具差别的本质原因,并对未来餐具设计提出要求。 (要求 300-500 字)关键词:哲学;比较;餐具;设计;使用2目 录(三号黑体,行距为单倍)中文摘要 绪论 1一、XXXXXXXXXXXXXX *(一)XXXXXXXXXXXXX(二)XXXXXXXXX(三)XXXXXXX二、X
2、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一)XXXXXXXX(二)XXXXXX.XX、结论 *附录 XXXXXXXXXXXX(如果有附录,应列入目录)*3前言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性。通常解释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 、 “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本文希望从更深层挖掘它们差异性的本质原因,从而对发展中国风格的设计引发一些思考。4一、 中西方餐具的演变历史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在饮食文化及吃饭习惯上呈现出很多差异,形形色色的餐具正是不同用餐习惯的结果
3、1。而无论哪种餐具都是手的延伸,比如盘子,是人们手掌的扩大和延伸;而叉子则是手指。目前全球人们使用的进餐工具包括:匙、筷子、刀叉。筷子的起源时间大约在周代,最早出现在生长竹子的地区,最早命名为“箸”,但与江南水乡的民间忌讳相冲突,因此改名为“筷”中国历代筷子种类繁多,春秋时期有象牙筷、玉筷,秦汉有沉淀淀的铜筷、铁筷,大唐盛世时有华丽庄重的漆筷、金筷、银筷等。刀的发明源于燧石的碎片,它质地坚硬且边缘尖锐,可刮、切割食物。但刀子使用中出现的很多不便问题,最终导致叉子问世。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叉子只有两个尖齿,主要在厨房里使用切大块主食的时候来固定食物用,见图 1。刚开始使用叉子时,用它吃饭常被视为一种
4、矫情做作的行为,食物没叉好,掉落在地上更会遭到一片嘲笑,因此叉子是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后才慢慢被大众接受的。图 12 刀和叉 knife and fork反过来叉子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导致了刀子变化。比如,由于叉子插取食物的功能已经比较好了,刀子的顶端就没有必要再设计成尖锐的。在不断使用试验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食物,如豆子和较软的糕点,用两齿叉很难插取,因此设计师又把叉子进行改良设计,就变成现在的餐叉的造型,两齿、三齿、四齿叉并存,且各有不同的用途,分工非常细致。通过对这三种餐具历史的简要叙述,我们发现真正的设计,就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而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
5、机,都是解决社会上具有共性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最能引发感动、最具魅力的地方 3。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概述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形、器” ,其中“味”是最关键的, “色、形、器”反应于视觉, “香”反应于嗅觉。总而言之,就是使人们感受到美味刺激,增强食欲,给予人们“味感美学” 。中国饮食文化内涵则可以用四个字归纳:精、美、情、礼。精于食器品质,美在视觉体验,情融交杯换盏,礼导饮食细节等文化寓意完美地体现在中国饮食中,饮食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手段,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将生活艺术化。西方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截然不同,这里的“西方”主要指当今的欧美国家。他们认为
6、1赵红群 等编著世界饮食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42 (美)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丁佩芝,陈月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第 13页3 (日)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 朱锷译.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1,第 40 页5食物就是用作充饥的,必须以营养作为第一位,因此西餐非常讲究营养搭配,时常忽略味道,虽口味千篇一律,制作快捷,营养丰富。可以说,西餐是营养重于味道,这是其一。众所周知,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制度、哲学、科学、宗教等等。西方各国都是私有制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在饮食过程中也体现出这样的印记分餐制,各吃各
7、的。这样做的优点是:卫生、节约,尊重个体需求。可以看出,中西方饮食文化无论从形还是质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同时它们也物化在餐具的设计中,使中西方餐具设计大相径庭。 (此部分论述薄弱,应加强)三、 中西方餐具使用方式及设计比较分析餐具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使用形式和使用程序。 “使用”是动词,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动作,一是使用者人的动作;二是被使用的物的动作,两者一致才有意义 4。从使用的角度分析筷子、刀叉设计的不同与共通之处可能会发掘出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我们评价其他中西方生活产品及设计思想都会有一定帮助。首先从餐具使用形式来看,大多数中国人都用右手握筷,左撇子例外,但也有很
8、多在小时候就被纠正过来。因此,用餐时左手空闲出来,偶尔用来托着小蝶或饭碗,右手起主要作用。从使用程序来看,使用筷子没有什么先后次序,夹到食物送到嘴里就可以,非常直接。并且大部分食物都可以用筷子夹,大如不规则的肉骨头,小如花生米,软如豆腐,粘到打糕,不论是否完全适合,统统一双筷子搞定。从餐具造型设计来看,筷子造型比较单一,主要在线面处理和长度、直径上做一些改变。目前市场上的筷子种类尺寸繁多,笔者力求寻找一个标准的统一尺寸,但经调查发现,收集的十几种筷子的长度和直径基本没有完全一致的,见图 2,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筷子造型虽简单,但细节变化很丰富细腻。筷子造型表面看起很简单,然而笔者对 10 个
9、 2岁左右儿童进行测试后,发现当儿童最初接触筷子时,并不会像我们成年人那样习惯性地用一只手夹握,而是一手抓一根筷子相互敲打。这是儿童潜意识行为,但由此可以假设如果筷子作为一种新型产品问世,人们是否不用学习就知道怎么使用它呢?是否也会像儿童初次接触筷子这种对他们来说很新鲜的事物一样,不知所措呢?从对那 10 个儿童的观察得出的结果应该比较明显地说明,筷子的造型所传达的语义其实比较模糊,必须经过努力学习、练习才能使用自如。然而在筷子的设计中巧妙应用了杠杆原理,以手抓握点为支点,筷子夹取事物的范围很大,使用熟练后会感觉仿佛是手指的延伸,灵活自如。 西方餐具的使用中,人们会左右开工,一边切一边叉,吃得
10、也是有条不紊。因此,左右手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劳动” 。使用刀叉时存在程序问题,必须先切割,再插取,仿佛工作时要先做计划,再进行任务实施,条理清晰,富有一定逻辑性,并且针对不同质感的食材,要用不同的工具取食,分工非常明确。西餐的餐叉主要分成两齿叉甜品叉、三齿叉沙拉叉、四齿叉主餐叉,餐刀刀刃、刀柄的造型变化也非常丰富,并且产品语义比较清晰,扁刀柄和立体刀柄的设计都使人们能很准确地抓握餐刀,而叉子的使用就更简单易掌握,不需要过多练习。对相同的十个儿童做观察实验,把叉子(叉头不尖锐)摆放在儿童面前,其中 8 个儿童会握着叉柄尝试扎东西,由此可推断,叉子的形态语义是比较明确的,即使没有使用经验的人也会
11、自然而然地掌握它。从产品语义角度分析,刀叉的设计语义仿佛更明确,而筷子比较模糊、笼统,需要别人教,才能学会使用,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十几亿人口熟练使用筷子。究竟什么因素导致4柳冠中 编著. 事理学论纲.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第 24 页6中西方餐具设计得如此大相径庭呢?原因可能很多:不同地域可以取食的食物种类不同,可以用来制造餐具的材料不同,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经过长久沉淀变成了生活习惯。当最初社会上大部分人习惯用筷子或刀子进餐后,这种习惯就很难被打破,人们会沿着不同的路一直走下去,并清除一切障碍,力争不断完善他们使用的餐具。中西方餐具的设计虽然存在极大差别,但在设计方法上也有很多
12、共通之处,对于我们设计其他产品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食物种类的发展变化,中西方餐具设计也在不断完善。比如前文提到三齿叉的出现,以及叉子由直变弯的过程,都是在不断适应食物的特性而做出的改变。筷子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细节上也有修改,比如早期的筷子是圆柱形,而现在许多筷子一头呈圆柱、一头呈方形,这样利于手的抓握。我们从中得到很大启示:器具的进化源于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才会设计出不仅有用、好用、更是人们希望拥有的产品。二是无论筷子还是刀叉的设计都精简到极致,没有一点多余的部件。它们简单而不简陋,从筷子线面的处理到叉子弯曲度的设计都是无数设计师、人民大众的生活经
13、验的结晶。设计本应纯净、简单,太多的附加功能只能破坏产品原有的意味、浪费材料和能源,繁复的设计不会流行太久,因为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图 2 筷子 chopsticks 四、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性与餐具差别为了进一步发掘两类餐具设计差别渊源,我们发现运用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性能够一定程度地解释其中的本质原因。(一)用中国传统哲学观解读筷子的设计中国古代哲人特别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认为圣人信奉宇宙一体性的观念,并以此作为检验天下万物的工具,这是一种系统观的思维方式,系统观着眼于组织性、偏重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对整体加以理解,并且把关系当做基本的研究对象 5。筷子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筷子永远成双使用
14、,两根竹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并且在设计中还强调物与人的统一结合,如果没有手在其中作为支点,也不可能实现杠杆原理。正如中国的有机论自然哲学观点,强调部分与全体、内在与外在、源与流、结构与功能以及天与人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筷子只有在使用中才会体现出它的奇妙之处几根手指、两根竹棍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取食世间美味,因此很多西方人都以学会使用筷子为荣。中国传统思维不从具体质料和能量层次的分析中去认识具体事物,而是偏重于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去对整体关系加以理解。并且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所特有的一种循环运动观可以尝试解读筷子上千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原因,这种观点强调整体稳定和协调性。与之相对应
15、形成了中国古代哲人以5刘大椿 著科学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 301-304 页7“应变”为目标的“全体” “用中”的思维格局。对自然的把握讲“中道” ,对道德的践履讲“中庸” ,对人生的追求讲“中和” ,以中为标的,用中以保全整体 6。中庸实践思维是一个体系, “中”之所以为真、善、美,必须在这样的一个思维框架中才能理解,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行动,其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和谐”状态,这样的价值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7。在中国传统器具筷子的设计中也体现“中”的原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允许瑕疵的存在。(二)用西方哲学观解读刀叉的设计而西方采用的还原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它着眼
16、于基本元素,强调用分析的方法把对象层层剥离,从而纳入某个构造性的理论模型。因此在刀叉的设计中也影射出这种哲学思维,首先用刀分割事物,然后用叉取食,不同质感的食材都会得到相应的处理,每一步操作都充满逻辑性分析,整个进餐过程仿佛一个严谨的实验,而刀叉则是其中的实验器材。在西方文明的背景中,自然规律是至高理性的造物主所制定的法规,一切自然过程都必学遵从它们。西方的刀叉设计是经过几代改良后的成果,其功能、美感、材质都不断改进,但进餐时要使用好多种餐具,始终感觉有点繁琐,这恰恰与他们的哲学观相吻合。西方哲学观强调逻辑推理,它们假定在人之外有一种永恒的、统一的、抽象的自然秩序,人只有运用观察、实验、假说和
17、数学演绎的方法,才能解释和重新表述出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自然法规。因此,一旦出现实验“器材”刀叉的设计需要改进的时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能含糊。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带动下,产品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传统生活工具餐具的设计而言,也应该提出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注重品牌效应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曾几何时,丝绸、瓷器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古代西方只有皇室贵族、达官显贵才能买得起昂贵的中国丝绸,那时的“中国丝绸”品牌想必相当于今天的 LV、GUCCI 吧。而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反观中国的餐具却没那么风光,我们
18、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树立自己的餐具品牌。我们不能一直沉睡在过去的军功章上,只有不断努力探索,开创具有竞争性、民族性、兼容性且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打造出一个优秀的中国餐具品牌。二是节约型设计思维节约型设计的意义就在于以资源的最优整合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用节约资源的绿色健康理念经营个人的消费行为,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在消费活动中, 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健康,还要考虑下一代的消费需求和健康 8。当今信息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制作餐具的材料也非常丰富,以筷子为例,目前有不锈钢筷子、竹筷、木筷、塑料筷、象牙筷以及银质的等。竹筷是首选,它无毒无害,而且非常环保,还可以选择
19、本色的木筷。但是,由于材质的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设计师应该致力于发展新型的制造6赵克理 著. 顺天造物.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第 11 页7杨中芳 著. 如何理解中国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9,第 249 页8 魏小红 刘子健 著. 节约型设计的构建思想与方法J. 包装工程,2006 第五期,第 257 页8健康筷子的材料,比如,可以把竹子经过精加工后使其表面非常光滑、密度加大,这样它既无毒无害,又便于清洁,还不会藏污纳垢。节约型设计主要从材料、能源节约技术的研发、设计思想等方面考虑。信息是全球共享的,在
20、这种环境背景下,我们既应该将现有的新技术、新材料服务于我们的设计,也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利用信息传播手段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化风采。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中,设计出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的生活工艺品中国餐具。参考文献及引用资料1 赵红群 等编著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42(美)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M丁佩芝,陈月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第 13 页3(日)原研哉. 设计中的设计M. 朱锷译.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 40页4柳冠中 编著. 事理学论纲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1,第 24 页5刘大椿 著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第 301-304 页6赵克理 著. 顺天造物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第 11 页7杨中芳 著. 如何理解中国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9,第 249 页8魏小红 刘子健 著. 节约型设计的构建思想与方法J. 包装工程,2006 第五期,第257 页参考文献及引用资料不得少于最少 8 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