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典例展示(原创题)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人口发展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到 2007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 1.53亿,占总人口的 11.6%,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可以说是“未富先老”。材料二 近年来,“民工荒”的惊呼之声占据了媒体的大
2、幅版面,近日又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城市,企业出 6 000 元月薪竟招不齐技工,16 万元年薪难聘高级技师。材料三 (1)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有三个明显的低谷,A 低谷对应的时段是 。B低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2)材料一中提及“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 (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是 。“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 。(3)“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带来哪些问题?(4)结合材料二分析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局面?(5)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研究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后,提出了两个不
3、同的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观点一是继续维持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另一观点则认为应适度放宽人口政策,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你同意哪个观点,试说明理由。答案 (1)19591961 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70 年代初)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2)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3)“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能导致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寂等问题。(4)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措施:对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
4、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5)观点一。虽然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已在 1%以下,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以每年 8001 000 万的速度增长。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不能放松。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观点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造成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供应紧张、社会负担加重等。抢分热身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8 年全国两会,继中国社科院叶廷芳教授与 28 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尽快停止执行独生子女条例之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亦建议,
5、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适当改变,中国不能长久维持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部分专家建议实行“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缓解人口老龄化冲击,同时使人口总控不超过 15 亿。材料二 材料三 2000 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 1970 年的 3.343%和 2.585%下降到 1999 年的 1.523%和0.877%;我国育龄妇女初次平均生育年龄从 1970 年的 20.8 岁上升到 1999 年的 23.57 岁。2004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 129 988 万人。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 593 万人,出生率为 1.229%;死亡人口 82
6、3 万人,死亡率为 0.642%;全年净增人口 761 万人,65 岁及以上的人口 9 8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7.6%。(1)由材料判断,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 型,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2)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次生育年龄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关系和原因。(3)2004 年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增加了 0.02%,其原因是什么?(4)2004 年 4 月 15 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申请生育二胎的标准有所松动,但上海市并没出现申请“生二胎”的热潮,相反,有许多独生子女夫妇甚至有暂时不考虑生育的计划,这说明 ( ) 上海市民的育儿的功利观念淡化 上海市市民无经济能力抚养更多的孩子
7、 上海市进入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社会责任感不强 上海市进入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更多地追求事业进步,把生育计划推迟A. B. C. D.(5)2007 年为中国传统猪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已婚夫妇都选择在“金猪年”生育子女,这对我国的人口发展有何影响?(6)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谋求我国合理的人口容量应采取哪些措施?答 案 ( 1) 现 代 人 口 基 数 大 , 每 年 净 增 人 口 多 ; 65 岁 及 以 上 的 老 人 数 量 增 加 , 比 重 加 大 ,人 口 老 龄 化 速 度 加 快(2)随着我国育龄妇女初次生育年龄的推迟,会促进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从而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因为
8、初次生育年龄的推迟,不仅延缓了整个社会的生育过程,而且使得实际生育人群范围变小。(3)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而老年人的死亡率相对高些。(4)D(5)使我国的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容易形成人口生育高峰,不利于我国的人口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展及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6)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2.(2009广东佛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材料一 尽管从 1973 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 3 亿以上,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 2010 年人口将达到 14 亿,到 2050 年将达 16 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增长图材料三 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2000 年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1)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 。(2)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提
10、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 。(3)到 1998 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很 (填“低”或“高”)的。(4)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 ,原因是 。(5)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6)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 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7)为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图中的 ( )答案 (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11、速度(3)30% 低(4)很少 人口总数多(5)人口数量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6)C(7)C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章末检测一、选择题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变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其中老龄化进程加快,出现较多长寿村和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以及人口迁移率明显上升等我国人口变化的重要特征。据此回答 12 题。1.“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饮用水质量好
12、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2.(2007山东文综)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答案 1.C 2.A(2009陕西汉中模拟)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34 题。3.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4.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
13、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自然增长率高答案 3.B 4.D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 10 000 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据此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回答 56 题。年龄 014 15 60 岁 60 岁以上 总计人口数 2 000 6 500 1 500 10 000甲死亡率(%) 0.6 0.6 2.5 3.7人口数 3 500 6
14、000 500 10 000乙死亡率(%) 0.75 0.7 2.2 3.6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决 定 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率 的 是 出 生 率 与 死 亡 率 人 口 出 生 率 由 人 口 基 数 决 定 , 基 数 大 , 出 生 率就 高 死 亡 率 由 人 口 数 量 决 定 , 人 口 越 多 , 死 亡 率 越 高 人 口 增 长 数 量 与 人 口 基 数 有 重 要关 系 , 一 般 人 口 基 数 越 大 , 增 长 数 量 越 大A. B. C. D.6.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乙地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甲地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
15、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甲地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A. B. C. D.答案 5.C 6.B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 710 题。7.曲线表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 乡村城市 B.城市乡村C.城市城市 D.不固定8.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 ( )A. B.C. D.9.影响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 D.气候因素10.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 ) 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在迁出地,对环境造
16、成巨力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A. B. C. D.答案 7.B 8.A 9.C 10.D2008 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据此完成 1112 题。11.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 ( )A. 制造业高度发达 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 C.大量征兵抗战 D.畜牧业水平高12.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使东北人
17、口金字塔最有可能接近于图中的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 )答案 11.B 12.A(原创题)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 3 个产业工人中就有 2 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 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 2.26 亿。读图完成 1314 题。13.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C.广东、浙江、上海 D.上海、新疆、云南14.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
18、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答案 13.C 14.B 21 世纪教育网(2009辽宁阜新模拟)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 1516 题。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15.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 光照 地形 土壤 热量A. B. C. D.16.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 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
19、,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 B. C. D.答案 15.D 16.B二、综合题17.(原创题)读“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图 1)和“1850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图 2),回答问题。21 世纪教育网图 1 图 2(1)两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 (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3)根据图 1,这一时期我国人口
20、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和 。(4)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战争、 、 的发展、 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 的改善等。(5)20 世纪 70 年代后,美国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 。答案 (1)国内人口迁移(2)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4)自然灾害 工业化和城市化 新资源 环境质量(5)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18.(2008广东省毕业测试)下图是“我国 2000 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1)
2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21 世纪教育网(2)引起上述规律的原因包括(双选) (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 C.宗教 D.人口总量(3)上述分布规律与我国的人口密度规律呈现出什么关系?(4)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答案 (1)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 世纪教育网(2)AD(3)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4)人口数量与分布或者说人口承载力、一个地区合理的人口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21 世纪教育网本试卷由 21 世纪教育网 http:/ 21 世纪教育网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