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165.50KB ,
资源ID:3223165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2231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价值的真实意义.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价值的真实意义.doc

1、1【正文】价值的真实意义摘 要 本文探 讨了物品的效用量化和生 产量化的问题,推导出了价值的计算方法,明确了价值的真实 意义,并 进一步论证了价格的形成机理,总结出了很多与经济学基础理论有关的新观点。关键词 价值,效用,价格。 一、引言 亚当斯密最先研究了有关价值的问题,并把把价值分成了两部分:“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1这种区分是很客观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像是没有太多的异议。因为任何物品的价值总要表现出一定的交换能力或曰购买力,这种购买力除了用交换价值表示之外还可

2、以用我们非常熟悉的价格来说明:即价值越大的物品,价格越高;反之,则价格越低。不过价值与使用价值又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其中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正像斯密早就注意到的那样:“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 ”2我们还能举出使用价值很“大” 、交换价值也很大的物品,例如原始时代的弓箭、现代的很多高科技产品等等。一句话,不能简单地用使用价值的大与小来衡量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大与小。这让人感觉到,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三者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确定的量度关系,只是价值与交换价值有着明显的、密不可分的比例关系。正因为此,斯密

3、把价值分成了两部分,重点研究了价值的产生和交换价值的衡量问题,从而把使用价值独立出来并放在了一边。在斯密看来,价值由劳动构成并可以用劳动衡量,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对此斯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认为:“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最初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3不过斯密也注意到了劳动并不是衡量价值的直接可操作的标准,因为很明显,生产各种物品的劳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 年,第 25 页。2 同上,第

4、 25 页。3 同上,第 26 页。2动一般是不同的,可价格未必与劳动中的某种定量比如时间、数量等严格成比例,所以斯密认为:“劳动虽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估定的。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但是,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诚然,在交换不同劳动的不同生产物时,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困难程度和精巧

5、程度,但在进行这种交换时,不是按任何准确尺度来作调整,而是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 ”1这种议价实际上就是在调整着商品间的交换比例,正是基于市场的这种自动调整作用,一定会把两个不同的劳动量通过货币反映出来,由此斯密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等量劳动,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对于劳动者都可以说有同等的价值。 ”2 这一结论很有用,起码澄清了价值的观念问题,作为具有价值的财富确实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不是从交换中得来的。但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当要按照不同物品的不同价值完成彼此间的交换时,这一结论就显得缺少实际指导意义了。因为我们不知道该用什么可度量的

6、量去衡量不同的劳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数量的价值进而又是不尽相同的价格,所以从劳动过渡到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必然会脱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准确的综合衡量价值的数据或方法,自然也就无法构建出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衡量价格的数据以及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斯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为了确定价格的具体数值,斯密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商品的生产过程分析了价格的实际组成部分,得出了另一种决定价格的结论即由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生产收入决定论。但工资通常反映出就是劳动者的价格问题,地租和利润也一定要先有商品的价格才能求出相应的数值。如此论证的结果不论用什么样的“真实”与“名义”加以区分,必然要陷入到循环论证中,

7、价格的具体数值是不可能确定的。正是萨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物品的有用问题,把价值和使用价值都理解成是物品的效用。萨伊认为:“人们所给与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有用的东西能维持人的生命,有用的东西可制为衣服,有用的东西可能给人抵御狂风烈日如房屋等,有用的东西能满足人的嗜好和虚荣。后两者也是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东西大抵是装饰品。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这是千真万确的,没有用的东西,谁也不肯给与价值。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 年,第 27 页。2 同上,第 2829 页。3现在让我把物品的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我还要接下

8、去说,创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财富。这是因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由构成的。 ”1正因为如此,所以萨伊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数量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生产所提供的效用估计。 ”2但在怎样衡量效用的问题上,萨伊并没有专门去研究,而是从生产的角度对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此来探讨价值的决定问题。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是很充分的,正像萨伊阐述的那样:“懂得价值或更确切地说可交换价值这个性质的根据,就能了解它的由来。社会财富项目所以带有价值,是因为要获得它们必须付出代价,而代价就是在生产方面所作的努力。 ”3确实,没有需

9、求就没有必要去生产,而生产势必会遇到生产方面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把这两方面的因素联系到一起,这正是决定价值的关键。萨伊没有给出定量的结论,只是得出了一个定性的说明:“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一种货物的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比例地上升;反过来也是一样。换句话说,物价的上升和需求成正比例,但和供给成反比例。 ”4这就是供需决定论,似乎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把效用和生产问题都考虑进去。李嘉图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5 这样李嘉图就基本上否定了效用的作用,是单一地坚持着劳动决定论的观点。李嘉图同斯密一样认为没有区别劳动性质的必要,理由也是市场会自

10、动加以调整,但李嘉图把劳动的涵义扩大了:“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与投在它们生产上的劳动成正比;这里所谓劳动不仅是指投在商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而且也包括投在实现该种劳动所需要的一切器具或机器上的劳动。 ”6为此李嘉图举了一个评定袜子的交换价值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但问题在于,怎样具体地把一切器具或机器上以及其它形式的劳动分摊到生产出来的每一个商品中呢?假如真的能够分解,从理论上就能推断出各种物品的交换比例完全可以按照计算出的真实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进而证明劳动衡量价值论是正确的;否者就说明还暗含着别的因素,价值的大小不能单由劳动时间或者劳动量决定。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证

11、明机器在生产中的作用,看看这种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假设劳动用生产率(单位数量/小时)表示,符号为1 政治经济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1963 年,第 59 页。2 同上,第 59 页。3 同上,第 320321 页。4 同上,第 325326 页。5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商务印书馆,1962 年,第 7 页。6 同上,第 19 页。4w,这样就能得到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设为 t)为: t = (机器寿命机器制造时间)/( w机器寿命)。从中不难看出,当机器制造的时间相对机器寿命不是很大时,通常也就是这样,机器寿命总是机器制造时间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其数值就变成了 t = 1/w。这就说明,机

12、器制造的时间对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的影响不是很大,机器的劳动时间在其中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改变作用因而可以忽略不计(加上原材料和工资等情况也相对如此) 。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没有机器,只用简单的工具劳动的话,其生产率是很低的,正是因为有了机器设备等其生产率才成倍地提高了,可这种提高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只用累加进去的机器制造的时间就能表示清楚的。当没有机器时,生产率(w )中的时间无疑会很大;有了机器之后,时间将减少,但要增加相应的机器制造的时间,这样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 t 的减少程度就变得很不确定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确实创造了具有价值的物品,但不能简单地用劳动时间去直接衡量价值。全部的问题在

13、于,劳动或生产总与具体的物品有关,抽象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想要用劳动时间的多少不可能直接代表价值的大小。马克思正因为把生产只抽象成了用劳动时间来表表示,作为交换价值“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1,这样就严重脱离了现实。而边际效用论者又想用物品的效用去直接衡量物品的价值,这同样也是不全面的。由此我们不难想到,惟有把效用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才是求得价值的根本出路。用穆勒的话来概括就是:“价值的两个条件:效用和获得的困难。 ”2不过关键又在于,该如何对效用和生产进行量化呢?不论是穆勒的综合还是马歇尔的的综合其实都是试图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解决价值进而是价格的决定问题,以求得到某种原理性的

14、东西。但正因为其中的供给和需求的定量并非是最基本的事实,所以从中只能得出供需平衡论或是供需均衡论;这些都是定性的表示而不是定量的结论,也就不能成为基本的原理。这样我们的任务和突破口就比较明确了,这就是要深入研究效用和生产的量化问题。本文正是从效用量化和生产量化的角度入手,要探讨需求、生产、价值、价格等等这些最为基本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进而为经济学重新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物品效用的量化(一)效用问题简单来说,效用就是对需要的满足。一种物品要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1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50 页。2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 年,第 499 页。

15、5那它一定有着某种效用,进而必然有着某种程度的使用价值。由此我们不难想到,效用、需要、需求、满足、使用价值等等,其意思是相通的,都是与人直接相关的;或者从人的角度来看它们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针对人而言才有一定的意义。只是当我们具体思考其中的量的问题时,立刻会遇到正如马歇尔提出的那样的疑问:“当我们说到一种欲望必须满足时,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心目中的结果怎样呢?这种结果是不是包括死亡在内呢?还是这种结果只是造成力量和精力的丧失呢?换言之,必需品究竟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还是维持效率所必需的东西?” 1确实,很多物品,特别是国家需要的物品,对我们个人来讲有没有都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其多与少就

16、更无所谓。为此可以把日常需要的物品界定为生活用品或居民消费品,再进一步缩减可以称之为生活必需品。但就是对这些必需品的使用我们也会遇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例如:一个人在一天甚至几天之内不喝水都不会有生命危险;同样,一个人在几天之内不吃任何东西除了难受之外也不一定会立即死亡;如果天气不太冷的话又没有什么约束不穿衣服也能照常生活,还有其它等等。由此看来需要量好像很不好确定,想要确定的话似乎已经超出了实证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不过我们也不难想到,或者说可以这么设想,就吃喝来讲,如果不吃不喝的时间加长到足够长呢?对于这种情况的结果谁都十分清楚,残酷的事实早就给出了“实验”证明:就人来讲,连续不吃不喝又不会有生

17、命危险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不正常的饮食量要么给人带来生命危险,再不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这些都是非正常的,是不可取的。由此反倒证明,就平均来讲,我们每天必须要满足一定量的对食物和对其它物品的需求;否则就意味着死亡,只不过经历的时间会有长短不同的差别而已。对穿不穿衣服之类的问题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当然会有对方便、安全、美好、幸福等的表示生活质量的不同衡量标准与具体内容,既然已经处在某一进步时代了,那就理所当然地应该用这一时代的标准和具体内容来衡量,凡是不如从前的,那就说明社会以及生产倒退了,如果不加以改善、稳定或提高终会危及到众多人进而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这同样也是一个生

18、死存亡的问题,只不过呈现出来的时间要更长久一些。或者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生产的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改善生存条件,对能起到这种作用的任何物品都是必需的,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对需求方式和需求量之间会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可以用基于这个时代的、对不同的物品的不同的需求量表示之,但需要或需求的本质一般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例如,我们对交通的需求就是如此:这可以通过行1 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 87 页。6走实现,也可以通过骑马、坐马车或骑自行车完成,当然我们现在一般都是使用汽车、火车、飞机这些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来达到目的。这样对一定量的汽车、火车或飞机的需求就成为了具有时

19、代标志的交通需要,其物品自然也就成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必需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一段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来讲,一个人在一天中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量是一定的,其中变化更多的是同一种类之间不同物品的相互替换问题。当然,这种替换一定是可行的,并且总是由进步的替代落后的,形成的趋势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正是这种替换的不同,形成了时代的不同,形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社会发展不同,进而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仿佛每一个人对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都可以不同而又能照常生活下去。但只要略作抽象思维即从需求的分类角度来看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如果取一定的时间、地点、人口来分析,人们的需求在结构上

20、即大的分类上基本上是不变的;要是有什么改变的话那也是很缓慢的,绝不会在一朝一夕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当我们从吃的、穿的、用的、物质的或精神的这种更高层次来考虑需求时,其比例相对来讲总是处在某一稳定状态,其数量也就相对不变。例如,单就饮食来讲,基于健康的道理,饮食科学会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该吃多少,吃多了吃少了对我们都没有什么好处,其成分与量的合理搭配才是最可取的。当然,由于民族的不同、地区的不同以及时代发展的不同等等,会形成很不相同的饮食习惯。但这就是“偏好” ,或者说是由偏好造成的吗?显然不是这样,所谓的偏好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其中的需求不会因物品的形式不同而带来实质性的差别。事实上对于

21、任何一个民族来讲,偏好所反映出的正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最佳饮食习惯,其中的很多特征或特点都有着天然的道理,都可以用饮食科学加以解释,从而形成了各个民族的“偏好” 。这种“偏好”与“偏好”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只不过在形式上会略有不同或很不相同而已。例如,当我们在热带地区生活时,其吃的各种东西当然应以热带地区出产的最为方便和可行,因为温带或寒带地区的东西不生长在这些地方。其它的情况也类似,不同地区的不同产物只要是一类的都具有广泛的可替代性,功能或用处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像我们称之为“粮食” 、 “蔬菜” 、 “水果” 、 “肉类”等等的样式会很不相同,但起到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等物品的基本作

22、用即从类的高度来看是完全相同的。服装的情况也是如此,不论是什么样的款式和质地,首先都要满足冻暖夏凉等的一些生理上的自然需求,其次又是最可行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突显出身份、地位等等的引申需求。但总的来讲对于不同的服装总能归为某种一致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相通的且又是可比的,像款式、颜色、面料等等并不是服装的本质差别。所以当我们研究比如对饮食的需求时,就可以从中抽象出像对主食的需求7量、对菜的需求量(菜中又可以分为对蔬菜和肉类的需求量) 、对水果的需求量、对饮品以及嗜好品的需求量等等这样的常量,也就是说对需求是可以分类并进行定量分析的,其效用的数字就可以用这些常量来分别表示并确定下来。类似地,对服装的

23、需求也可以分解成对衣服、裤子、内衣、外衣、便服、制服、礼服等等的确定量。为了区别民族或地区以及时间的不同,我们只要再把同一类或同一种的物品进一步细分就可以了。例如,当我们提到主食时,这可以是米饭、馒头,也可以是面包、意大利面条等,对爱斯基摩人来讲更多的是指海豹肉等等。但这不要紧,对于一个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对其中的任何一种物品的需求量或搭配量一定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在相当的米饭、馒头、面包、意大利面条、海豹肉之间吃任何一种物品或取某一个搭配组合都可以吃饱,即都可以满足对主食的需求。如果非要把需求与“偏好”联系在一起,那“偏好”仅仅是需求的一种误差。当然,当我们具体地确定需求量时还会遇到一个很

24、实际的问题,例如:一个胖的人总要比叟的人吃得多一些,一个身高的人总要比矮一点的人同样做一件裤子所用的布料要多一些或多很多,好像存在着人与人对需求量的绝对差异。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就平均来讲,这种差异是不大的,对此可以视为是属于统计方面的问题,其结果对需求的本质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只要统计工作做得好,其中的误差是可控制的,这种差异就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可以把这种差异称之为经济学误差,就多数人来讲这种误差确实不是主要的问题。对于某些超常的需要量我们也可以这么处理,或者把其按照像女性用品那样进行另外的特殊分类加以区别。关键在于,我们只要能给出一个表示需求量的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具有

25、普遍性,其经济学误差的大小就不会影响到推理的逻辑正确程度。即只要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其经济学误差就是一个实际问题。(二)效用量化的单位及方法1时间的单位当我们分析需求量时,首先必须确定一种时间单位;否则所有的量值都会变得很不确定,进一步的推理就会产生混乱。比如,当我们从市场中购得 10公斤装的一袋大米时,这显然不仅仅是为了一天之需的。对于一个人来讲,这10 公斤大米相对一天的正常需求量当然很多,但从一年来考虑很可能远远不够,其实这大概是一个人 20 天的需求量。如果我们不事先确定好时间单位,其量的多与少就无从论起,所谓的“边际”自然也就没边了;基本量没法确定,其边际当然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对于

26、出售者来讲,如果按照一天来衡量其第 20 斤米的作用确实会小些,但要按照一年来衡量哪斤米的作用都会被放大,依据边际效用论的想法每斤米的价格定在什么位置上才最合适?实际上在现实8生活谁都不会这么思维,当我们购得一定数量的物品时就是针对这一数量的全部需求,其中的具体需求量有很多自动累加的因素在起着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可以调整的、具有共识性质的时间单位。也就是说用不着谁来评价或判定,买卖双方都会心照不宣地明白,某一全部数量在正常情况下要是做饭的话可供多少人在多长时间所需。买多买少只不过是调节了人数和使用期限,这与商家无关,当然对于原来已经确定好的“一对一”的价格在任何“一对一”的情况下就没有变动的必要

27、,即任何数量都在同一“边际”中。当我们判断一个物品“贵不贵”时,往往与绝对价钱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其中不自觉地也有一个时间因素起着衡量的作用。例如,我们谁也不会轻易就断定 50 元一袋的大米要比 20 元一袋的大米贵 1.5 倍,这完全还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袋大米各是多少公斤。如果两袋是同质的大米,前者是 25 公斤而后者是10 公斤,这说明两者的贵贱是一样的。之所以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加进时间单位来衡量两袋大米的消费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如果 10 公斤大米够一个人吃 20 天,显然 25 公斤大米就足够一个人吃 50 天,两袋大米的意义都是让一个人在 1 天能得到 1 斤大米的需求;这相当于每人每

28、天在大米上都要花费相同的钱数,所谓的贵贱自然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那么,该取多长时间作为时间单位最合适呢?就时间本身来讲,它们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几乎用任何一种时间来作为计时单位都可以。但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以一天为最基本的、最短的重复周期度过的。这样用一天作为时间单位是最合适、最自然不过了,因此我们就用一天作为时间单位。又因为一天等于 24 小时,所以我们就用一天的 24 小时来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用符号 T0 表示:即 T0 = 24 小时,称 T0 = 24 小时为一个人的生命常数。生命常数的涵义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按一天 24 小时来计算并度过的,这也是需求的最基本的

29、计量时间单位或周期。2物品的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表示其量的格式,比如面包的单位用重量来表示,水的单位用升来表示,衣服的单位用件或套来表示等等,对这种标注方法任何人都非常熟悉并能理解,因此我们只要继续沿用已经约定俗成的各种方式就可以,无须再另外创设一套标注系统。但很多物品在出售时其数量未必与一个人一天的需求量保持一致,为此我们只要再另行把各种物品的实际需求量算出并标注进去就可以了。比如,当我们用某种统计的方法算得每一个人在一天中对面包的需求量为 500 克时,只要标注出 500 克面包就可以了,而不必细究这到底是由“几个”面包组成的。我们把这种需求量用符号 D 表示,除

30、了标注具体的数量之外还要标注物品的名称,例如 500 克面包,2 升水等等。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在一天之9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是不会变的,所以可以把这种需求量看成是当下的常数或常量,并把时间单位也表示进去,用 D/T0 的形式表示;T 0 就是时间单位,D 就是物品的单位。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人在一天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的通用表达式为:D/T 0。例如: 500 克面包/24 小时,2 升水/24 小时等等。为了方便起见和基于习惯,我们把这个量化值称之为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并用符号 U 表示,这样量化后的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就是: U = D/T0。使用价值的涵义是:一个人在 24 小时(一天

31、)中对某种性质的物品达到饱和满足程度的需要或需求量。对于物品来讲这就是物品的效用针对人有实际意义并可用于计算的效用,对于人来讲这是与一个人的生命的存在、好坏或健康与否联系在一起的必需量。通过这种量化方式我们把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曰效用真正落实到了具体的数值上,把人、时间和物品的数量以及性质统一在了一起。为了计算的便利,除非必要,一般我们不把“一个人”的单位标进去,即使用价值就是专门针对一个人而言的。至于比如 500 克面包或 2 升水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刻消费掉的,共分了几顿,每顿的消费量又是多少,这些都是更为细节的问题,对理论方面的研究不会有什么影响。三、生产的衡量及量化方法表示生产的数量通常都用

32、生产力或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内的产量表示,用公式来表达就是:产量 = 数量 /时间。如钢产量可以写成:10 吨/每小时,100吨/每天,30 万吨/每年等等。其中在数量方面是不必标注物品名称的,这或许已经用文字做了说明,或者根据叙述的内容已经十分清楚了。时间的衡量也因实际需要而定,几乎任何一种时间单位都可以使用。这么做在各种叙述中是非常可行的,也不会带来什么不便。但在比较不同物品的产量时,特别是要涉及到计算问题,不一致的结果就必须换算,使得可比性降低。衡量人的劳动能力往往与人的身体有关,即一个人的力量、智慧等等身体因素越好这个人的劳动能力就一定越强,可以说与身体因素成正比。其中往往体力占有更重要的

33、作用,一个身体越强壮的人总是劳动能力越强的人,这意味着在一天之中可以劳动更长的时间,或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完成更多的劳动任务,即劳动成果与劳动时间之比相对较大。如果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劳动能力就是:成果 = 数量/时间。当时间一定且合理时,劳动得到的数量越多当然劳动能力就越强,这也等于数量与时间之比的比值越大,用成果代表这种比值就是成果的数值越大反映出一个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劳动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这主要包括人和简单的工具。至于劳动的过程如何,问题就复杂得多。这主要表现在得到同一结果以及能得到什么结果的差10别上,因时代不同其过程和所能得到的结果都将很不相同。任何一种劳动总要表现出人的作用,这也可以

34、称之为只有人才具有的能力,同时还要用到一些工具或用品等,当然还得要有由自然认可的可能,不论过程如何目的都是想要获得某种结果。虽然过程很复杂,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正像萨伊概括的那样:“所谓劳动,实际上只不过是人类役使自然力而已。 ”1但当劳动过程进一步复杂化,不但要用到工具、用品还要用到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技术等等时,人的作用似乎就越来越不重要了。实际上我们已经不称其为劳动而称之为生产了,此时得到的成果好像更多的应归功于像机器设备和技术等的资本因素的作用。在一项具体的生产中,人们往往不再简单地用人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去衡量生产的情况,仿佛不引入资本的概念就无法评价其生产成果,这就是所谓利润的指

35、标。不过问题在于,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忽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使得我们很难分清楚一件产品到底是由劳动得来的还是由生产创造的,即产品是劳动的还是生产的。同时,这么做的结果也不见得让我们对生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反倒会带来很多困惑。这就像马歇尔表示的那样:“生产的这个字易于误解,通常应当避免使用或加以解释。 ”2正因为此,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些看法甚至是对立的,所以对像劳动、资本、利润等等的性质、意义到底都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始终就没有统一过。实际上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生产是离不开人的,任何复杂的生产只不过是简单生产的集合,再往回倒推就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积累。

36、所谓生产更多的指的是一种过程,其中的最小阶段必然是由一个个相同或不同的劳动组成的。只是由于历史进步的原因,所有那些初始的劳动都被后来发展起来的最为先进的“劳动”即生产取代了。例如生产一部汽车,从大的方面来讲这要先有机器,想要生产出机器必须先有钢铁,为此要先去采矿,采矿可以被看成是最初始的生产,这完全可以用原始的人工劳动来完成。当然,要是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么做将非常没有效率,也是不必要的。既然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阶段,即意味着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机器和汽车,那我们就可以把已有的机器和汽车直接用于采矿,也就不必再以最为原始的劳动方式去完成任何劳动或生产任务。可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已有的机器和汽车即所谓的资本是从那里来的?在这个例子中,从理论上来讲机器和汽车都还没被造出来呢,自然无法直接代替原始的人工劳动。当然,我们同样明白,这是由之前的生产循环得来的,而之前的成果又是由更为前期的生产循环创造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生产确实是一步步循环发展起来的,即由生产简单的产品到复杂的产品,生产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劳动随之从简单、复杂进而1 政治经济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1963 年,第 62 页。2 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 84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