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加强民生改善,增 强后 发优势关注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关注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做到在科学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 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所谓民生,其基本内涵就是国民的生计、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要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现实的
2、价值追求是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民生问题 不解决,民众“ 衣食 ”没着落,社会就难以稳定。所以必须把“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做到高度重视、保证领导到位,完善政策、保证措施到位,全面落实、保证工作到位”;必须怀 有紧迫感、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2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更加注重发展就业、教育、卫生、民政事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继续努力。(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3、以人 为本” 作为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和核心,其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它的第一要义则是强调满足人或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或主体的需要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坚持“ 以人为本”,从根本上 说 ,就是要使一切发展真正成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发展,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解决民生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证。 我国改
4、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劳动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3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件大事抓好,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民生问
5、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一)提高认识,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 的主体本性要求,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确立以民生为根的理念。要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尤其是要切实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从解决百姓吃饭、住房、看病、孩子上学等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其次,确立以民生为先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民生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6、最后,确立以民生为重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就要像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 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二)加快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4发展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加,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虽然富裕不一定就会产生和谐,但穷困肯定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危机四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生 产力的
7、这 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 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三)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是民生之基,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做出更大的努力。医疗是民生之需,党和政府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优先做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做好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险、失业保险等; 要健全和完善针对 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援助、扶持、保护体系,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将扶贫济困、解难救危工作制5度化、经常化、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