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统筹理念在纯农业地区的科学实践探索崇州是典型的纯农业地区,近年来,在“全域成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引领下,以更宽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多的办法、更快的步伐,运用城乡统筹理念探索纯农业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培育互动主体,强化城乡产业带动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是支撑。崇州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城乡互动主体,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畜禽、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和竹林“六大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桤泉高新现代农业、花果山生态观光农业、丰丰现代循环农业、江源无公害蔬菜“四大现代农业园区”;开发羊马花卉、街子旅游、花果山生态农业、怀远林竹产品、白头循环农业、桤泉高新农业、三江无
2、公害蔬菜“七大特色农业区域带”。依托“农业专家大院”,推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县、镇、村三级专业化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提升科技兴农效益。努力壮大新型工业。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立足家具、制鞋、新型材料“三大百亿产业”,推动农民变为企业工人、产业工人和小业主。目前,已建成国家鞋类产品和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创“中国名牌产品”3 个、“中国驰名商标”2 个、“国家免检产品”7 个、“四川省名牌产品”3 个。近日,成都获批建设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将落户于崇州。建成后,因东部产业转型,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工业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或将落户我市,为我市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将发
3、挥“引擎”作用。强力推进旅游产业。着力建设“一中心、两走廊、四个片区”:以中心城区文井江水上公园为中心;加快崇(崇阳镇)羊(羊马镇)、崇(崇阳镇)街(街子镇)两大旅游走廊发展;以古镇探秘、温泉养生、高山运动、旅游休闲、商务度假为主题,加快打造以街子 4A 景区为核心的“北部崇州”;以道明为核心的白塔湖休闲度假区、以公议为核心的花果山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以羊马为核心的生态湿地公园“四大旅游区”,加快形成游、购、娱配套协调的人文旅游格局,实现旅游富民。夯实互动基础,强化城乡载体促动项目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互动的突破口,坚持规划优先,夯实城乡发展的载体。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坚
4、持规划优先战略,围绕规划编制、规划执行、规划监管三个环节,按照城镇组团、产业分区的思路,着力完善城镇规划、村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农田保护、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生态保护为主的城乡总体规划和门类齐全的专业规划。着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乡镇规划监管员派驻制度,实现规划监管重心向农村倾斜,确保规划刚性执行,逐步实现规划满覆盖。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扩(改)建,完善功能配套,提升“一区多园”功能布局和人口增长需要。二是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及集镇建设,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三是优化农民工进城环境,打破户口身份限制,取消对农民工进城
5、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成立农业劳务合作社,支撑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充分安居乐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重点镇、重点区域、重灾区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全面完成 8.72 平方公里核心区主体工程配套。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灾后住房重建,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建设。强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创新互动机制,强化城乡内在驱动 创新产业经营机制。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土地银行”、“股田制”、农业设施“租赁制”和“小业主、大园区”等组织形式,推动土地资源合理流转;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生产要
6、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二是建立农村城镇化带动机制。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村级改革中,充分体现“三问于民”的科学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三是建立企业民营化发展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活企业发展原动力。创新建设投入机制。一是加大项目编报。从国家、省、成都市出台的政策举措中挖掘项目,从灾后重建中拓展项目,从全市农业资源中转化项目,抓好项目编制申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实现“四个一批”,即: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三是加大政策支农力度。建立财政逐年增加、税收返还逐年增加等刚性扶农政策,实现农业由弱到强的转变。创新人才开发机制。一是加快农民劳动技能,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民变民工;二是鼓励能人创办实体。采取土地、资金、劳动入股等形式,引导农民进企业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推进农民变股民;三是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民变市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努力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城乡新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