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新闻中心-中国网 时间: 2009-07-17 责任编辑: 柴永强摘要: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以 5的速度递增,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增速将高于 GDP 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将会出现非均衡增长。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将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
2、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总量规模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注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结构重组中实现技术进步。关键词:城市文化 产业创意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料显示,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 220 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 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中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 GDP 已经超过 3000 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 GDP 均超过 5000 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 GDP 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消费重心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一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概述中国的文化产业伴随改革开放产生,发展壮大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一)发展历程回
4、顾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一些文化单位在以文补文工作中开展经营活动,部分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使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属性显露出来。进入 90 年代,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发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颁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据国家工商总局资料统计,19901998 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由 12.1 亿元,增加到 83.7 亿元,增长了近 6 倍;文化产业机构由 6.8 万个,增加到 9.2 万个,增长了 35%;从业人员由 49.5 万人,增加到 72.1万人,增长了 46%。与此
5、同时,社会所办的文化产业发展更为迅猛。1990 年,社会所办的文化产业在总量上还远远小于文化系统的,到 1998 年,社会所办文化产业的机构总数已经是文化系统的 2.7 倍,从业人员为 1.5 倍,增加值为 1.5倍。初步形成了由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图书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艺术培训市场、广告传媒市场等门类构成的文化市场框架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获得了高速发展。同时,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长空间的文化产业门类,涌
6、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明确了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5 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结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利润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2005 年城乡居民收入较 2004 年增长幅度更大,全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总量在 8300 亿元以上,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总量在4150 亿元左右。2005 年,中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 260 部,连续第 3 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其中只有 90 多部在主流院线上映过,而观众真正能在主流电影院看到的只有 30 多部。这一年,中国电影国内票
7、房收入为 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33%。海外票房超过 16.5 亿元,电视播映市场 11.5 亿元,电影综合收入共达 48 亿元。国产影片共在国外及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举办了 27 次电影展;共选送 263 部次国产影片参加了 101 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 18 部影片在 24 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 32 个奖项。2005 年,中国国产动画片实际生产数量已突破 4 万分钟,超过19932002 年中国国产动画片产量之和。2006 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转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
8、职能转变的结果,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功能定位和责任的确认。2006 年中国电影的产量和票房继续稳步增长,电影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截至 2006 年 11月 16 日,已审查通过的电影故事片混录双片共 303 部,其中,数字电影占到了 35.3,计 107 部。2006 年 11 月份统计,共摄制完成的纪录片有 11 部(其中 3 部长片)、动画片有 7 部(其中 3 部长片)。(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2007 年,文化产业发展在增长速度和结构优化两方面都表现了较大的活力。根据以下省市当年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对 GDP 增长量的贡献率继续比上年提
9、升,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各行业所占比重继续提升。民营文化企业为主要经济成分的那部分文化服务行业高速增长。在文化服务业中,新兴文化服务业比重上升较快。大众型、商务型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在文化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最高。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所占比重有所回落。文化产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1 北京市文化产业现状数据显示,孙安民: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2007 年 9 月24 日。2007 年 1 月2008 年 6 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 6238 亿元,同比增长 21%,高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文化
10、产业设定的年均增长 15%的目标;文化产业利润增长 31.4%,增速大大超过总收入,显出“高利润率”的特点。据市统计局数据,2006 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895 万人,资产总计 6161 亿元,业务收入 36148 亿元,创造增加值 812.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0.3,比 2005 年增长 159 。2007 年 111 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 3827.67 亿元,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19.4;实现利润 217.92 亿元,同比增长 28.7;上缴税金 156.62 亿元,同比增长 22.5。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产业支柱地位进一
11、步明确。据预测2008 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附加值将超过 500 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 GDP 的 9%。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2007 年)比重已经超过上海,位于全国之首。2008 年,北京进入奥运文化经济高潮阶段。文化经济领域的优势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品牌获得广泛的国际市场认知度。首都文化产业的效益在奥运会前后各 3 个月达到会期的水平。2 上海市文化产业现状2007 年,上海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 6233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6.9%。全年总产出达到 2718.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7%。实现增加值 683.2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 14
12、.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 5.61%;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6%,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0.8 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为 44.61 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716% ;实现增加值 436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5%,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幅 1.4 个百分点,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3.9%,比上年上升了 2.3 个百分点。文化相关产业年末从业人员为 17.72 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28.4%;实现增加值 246.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3%,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实现增加值 182.49 亿元,比上年增长 8%,占
13、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的 74%;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用品销售实现增加值 63.96 亿元,增长 5.1%,占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的 26%(见表 1)。从分行业数据来看,受众面较广、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发展很快,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已连续两年位居文化服务业中经济规模最大的行业。而以广告和会展等商务型文化服务业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发展也十分突出,2007 年,实现增加值总量和增长速度都仅次于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位居第二。2007年,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三个行业的增加值达到了 330.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5%,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14、近一半,为 48.4%(见图 1)。在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领域,民营文化企业为主要经济成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 年,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 125.83 亿元,占文化服务业增加值 28.8%,比 2006 年增长 23.1%。3 深圳市文化产业现状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支柱。主要有动漫、影视剧制作、出版印刷、旅游娱乐等行业,是深圳文化产业的优势行业。据深圳工商管理局统计,深圳现有影视剧制作经营机构约 120 家,年制作影视剧产量超过 20 部,且多为热播剧,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影视动漫产业年生产能力逾两万分钟,并创作出全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与此同时,电影市场成绩
15、喜人,票房收入突破 1 亿元,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城市。成立了报业、广电、发行三大集团,出版业年出版图书逾 700 种,年增幅达 25,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数量年增幅达20。2007 年,深圳报业集团总收入达到 17.8 亿元,而发行集团年营业额也达到 4.5 亿元。全市印刷业年工业生产总值达 288.75 亿元。4 江苏省文化产业现状2007 年,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587.35 亿元(现价,不含个体经营户),比上年净增 15010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30.68%,其增速在 2006 年比 2005 年增长 27.97%
16、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幅继续保持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007 年,江苏文化产业增长速度(30.68%),不仅比全省 GDP 的增长速度高 1588 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第三产业的增速,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5.9%)高 1478 个百分点。2007 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 107.1 万人,文化产业岗位吸纳的从业人员比2006 年的 90.1 万人净增加了 17 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4618.14 万人)的比重为 2.32%,比2006 年提高 0.35 个百分点;2007 年江苏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 1.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幅明
17、显超过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幅度。全省文化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 316.89 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 36.09%,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53.95,比上年提升了 0.69 个百分点。2007 年,以新闻出版、广电、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 156.53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2.24%,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2665% ,比 2006 年下降了 2.64 个百分点。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 16036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53%,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18、的 27.3%,比上年提升了3.33 个百分点。在文化服务业核心层和外围层的 7 个行业类别中,2007 年,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29.9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2212% ,所占份额最高,居第一位;第二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9.17 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15.18%;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居第三,实现增加值 49.72 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8.46%,其余依次是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和新闻服务业。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270.46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32.33%,占全省文化产业
19、增加值的46.05%,比 2006 年下降了 0.69 个百分点。从相关文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实现增加值 237.24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32.67%,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40.3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实现增加值 3322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2992% ,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5.66,与 2006 年相比,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回落 051 和 019 个百分点。2007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30%,比 2006 年(2.02)提升了 0.28 个百分点。比 2004 年(1.72%
20、)提升 0.58 个百分点,呈逐年提升之势。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比 2006 年的净增量为 150.10 亿元,其对全省 GDP 增长量的贡献率为 3.83%,比 2006 年(3.15%)提升 0.68 个百分点。2007 年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增加值占文化产业的比重由 2004 年的 48%下降到 40.39%;文化产业中流通和服务的比重由 2004 年的 52%上升到 2007 年的 5961% 。文化产品流通和服务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5 湖北省文化产业现状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2008 年第三季度,湖北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2.2,比第三季度 GDP
21、 增幅高8 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总量的 4.28%,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湖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337.58亿元。这一数字表明,虽然受雪灾、汶川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群众文化消费受到一定抑制,但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仍呈持续增长趋势。从 2008 年第三季度湖北省文化产业分层情况看,核心层增加值 115 亿元,外围层增加值80.16 亿元,相关层增加值 141.87 亿元。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比例分别为 34.1%、23.7%、42.0%。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发展较快,增长幅度在第二季度 32.1%的基础上提高到第三季度的 33%,对全省文化产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
22、的推动作用。第三季度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 41.82%。6 湖南省文化产业现状2007 年,湖南省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44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5%,占 GDP 的比重 4.9%,提高 0.4 个百分点。全省出版图书 4762 种,报纸 88 种,期刊 246 种。期刊出版量共 10457 万册,图书出版量共 30350 万册。全年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 142.8 亿元,利润总额 11.83 亿元。年产原创动漫 2.8 万分钟,居全国第一。(三)发展前景展望未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其一,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增速将高于 GDP 的增
23、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体制改革展开并逐步深化,会极大地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给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其二,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将大幅度地增长,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巨大。其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将会出现非均衡增长的局面。其四,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将逐步形成。其五,中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
24、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域增长极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1 上海市着力打造特色创意产业基地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4 年 10 月,上海市首家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正式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成立。2005 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及上海 20042010 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据统计,上海市
25、已有 18 个创意产业基地,近 30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集聚了 1 万多名创意人才。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上海全市 GDP 的 75 。2 北京市重点培育六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科技和创新实力突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20042008 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培育六个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初步测算,2005 年产值达 960 多亿元,占北京市 GDP 的 14以上。其中,软
26、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 780 亿元,总量规模占全国的 13。北京市现有两万多家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 10 万人,仅工业设计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 110 亿元左右,并创造了1000 亿元以上的关联效益。3 深圳市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国际、国内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2004 年,深圳市推出了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并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包括动漫产业、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产业。深圳市还规划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 8 万多平方米,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
27、功能。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更是保持了 40以上的高速增长,拥有一支两万多人的设计队伍,2003 年设计业总产值就已达到 8506 亿元。深圳的平面设计全国领先,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两万人。工业设计占据全国 49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造型、产品、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仪器仪表、轻型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此外,南京、青岛、大连、成都、杭州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飞阶段,总量规模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
28、度低、结构不合理。据 1998 年统计,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26%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08% 。而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部分项目合计)仅占其经常性消费支出的 48% ,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定阶段,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总是会推动文化需求的上升,因而刺激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的生成,以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合理方式,缓解供给不足的状况。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速度快,文化需求也在觉醒之中,但是市场化的
29、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就造成城镇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不相匹配:一方面,是巨大的潜在需求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大量无效的产品供给,以及更多的文化资源不能产业化。因此,需要通过市场体制和机制构建来加以优化调整。(一)文化消费总量偏低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总体水平和经济普查后调高的人均 GDP 相比,文化消费相对比重下降、总量偏低,增长速度不突出。2006 年中国文化消费总量约为 4685 亿元左右。据测算,如果人均 GDP 达到 1600 美元,恩格尔系数应为 33%,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 20,实际消费总量应为 20100 亿元。根据这一算法,2005 年中国人均 GDP
30、就已超过了1700 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 4150 亿元左右,可以认为中国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低于 1/4。文化消费总量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在城镇消费者方面,居民收入扣除衣食住行、医疗、养老和教育准备等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其实很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由国家统包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逐步改革为由国家与个人共同负担,导致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中国文化市场开放程度过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缺乏,潜在需求得不到开发。(二)存
31、在文化产业低水平供求关系与非对称结构性矛盾从绝对值来看,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从需求方面说,200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了 849 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 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6280 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 4998 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 949 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 19%。按照中国目前大约有 4 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 3796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 2253 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
32、乐类支出 280 元,总计达到 2520 亿元。这样算下来,中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 60006500 亿元之间(6314 亿元)。从供给方面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1998 年或 1999 年)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 6000 多亿元(1998 年 6240 亿元),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为 18129 亿元(1998 年),国内旅游收入为 283192 亿元,图书报刊为 355 亿元,邮电通讯是 1235.1 亿元(1998 年),音像制品为 127 亿元(广告业等尚未计入)。以上两项大致相符的数字,分别从供需两个方面描绘了中国文化市场的规模
33、,可以看出,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由于还存在各种体制性问题,所以它还是一种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文化市场巨大的供求差别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经济安全问题的隐忧。目前,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经达到 9 万亿元左右,银行存款约 7 万亿元,随着中国在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们对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真空。加入 WTO 后,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大举进入,迅速占领中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有限开放”的政策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可能会在不长
34、的时间里遭遇严峻挑战。(三)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低,市场开放度不足从人员规模看,仅以文化部所属文化产业机构为例,截至 2007 年,中国文化企事业机构共 33 万个,这里包括了艺术演出团体、影剧院、图书馆、群艺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从业人员共 16615 万人;从经营规模看,以音像业为例,中国音像制品的生产、复制单位近 600 家,每年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盒带、VCD、CD 和 DVD)两万种约两亿件(盘),平均每家企业年生产 34 万件,月生产不足 3 万件;而销售单位约有 7 万个,每年全部正版音像制品销售两亿件,平均每个销售点一年不过卖 3000 来件,日平均竟不足 10 件。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
35、度低的问题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中表现得极充分。中国新闻出版体制与传统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共同特点: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是以一定级别的行政机构为“上级单位”,并且建立在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这些新闻出版单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组;新的需求一般产生于新的行政机构,通过新的拨款来建立,同样先天不足。长此以往,新闻出版机构就随着行政机构的膨胀而膨胀起来。这些新闻出版机构大都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据统计,中国报纸有 2038 种、期刊有 8178 种、出版社有 500 余家,电台电视台共 3000 余座。这是一笔经数十年积累形
36、成的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不迅速对其加以整合、优化,转变其经营模式,增强其竞争实力,必然成为国际性传媒巨头的猎取对象。2003 年以来,文化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提出了“新文化发展观”,使一线文化机构逐步脱离与政府的关联,开始向市场主体转变,但目前中国的文化市场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也没有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参与改革的国有文化机构难以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企业化运作,因而也就难以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明显不足,且行政特性明显。出版业是文化产业中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但其企业化和股份化进程仍
37、然缓慢,重要原因是文化资本市场缺乏开放竞争。出现了国有出版发行机构和民营渠道的双重关系,一定程度造成国有文化资本的流失。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中国文化产业资本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已经形成平分天下的局面,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已经不占优势,需要考虑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和“反垄断”的关系。需要逐步取消已经“企业化”的国有文化机构的产业政策保护。(四)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间文化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不突出由于中国存在东中西的经济发展阶梯性差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资本相对集中,逐步成为文化资本输出地区,而西部地区由于资本缺乏,其投资机会则好于东部地区,成为吸纳投资的最佳区域
38、。另外,文化产业的行业结构在不同等级和特点的城市中也表现不明显,一些城市发展文化产业超出了自身的技术、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限制,出现竞争危机。(五)文化产业的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正在形成尖锐矛盾20 世纪末,中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1998 年,中国政府职能部门不再直接办刊办报,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切断了新闻出版单位与各个政府机构的传统依附关系;2000 余家报纸和 8000 余家刊物被“逼”上产业化运行的轨道。1999 年,开始了传媒集团和多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2000 年,“传媒概念”走红股市,开始尝试传媒集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后浪推前浪,
39、从分行业的、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整体性改革的阶段。但是,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困扰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其中的核心产业门类如传媒产业,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点,又是党和国家的宣传渠道。如何基于这些特点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康发展,又保证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六)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形成战略矛盾,资源潜力产业实力转化能力不足文化差异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比较优势。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为
40、中国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需要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以现代手段和产业水平开发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其中,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因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而启动(1996 年),但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家发展战略,还没有将其上升为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层危机。(七)WTO 规制与现行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之间存在矛盾WTO 是一种法律体系和政策系统。WTO 所形成的诸多协定、协议,广泛涉及文化产业
41、的各个领域,有关文化产业的规章条例主要包括在 WTO 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规则中,即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则也就自然地成为各成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贸易政策的文本基础,这就必然地要给这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带来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响。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90 年代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构筑起来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以及由这个系统建立起来的文化管理机制,包括: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
42、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基本上涵盖了现行文化产业领域。中国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系统,基本上都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并不是为加入 WTO、或根据 WTO 原则而制定的游戏规则,因此,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这就出现了现存政策的目的性与 WTO 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中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因此,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重。这样一来,在整个政策的价值规定、功能及政府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中,应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较差。而所有这些都是与WTO 贸易自由化原则、
43、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等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和内在的规则冲突。中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颁布,已经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制对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和制度上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行政垄断、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企业产权关系改革等,因此,旧有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还进一步激起了新的冲突。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统并未因机构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合并而失去政策效能,还出现了新机构执行旧政策,“新瓶装陈酒”的现象。中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已经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系统的创新支持
44、,预期的改革效果并未出现,于是政府也就难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战略转变。对中国来说,顺利进入 WTO 的关键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系统创新的有机联动,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不能实现整体性创新,中国文化产业在 21 世纪的发展将受到巨大限制。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集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
45、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加之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中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
4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四)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
47、有关规定,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继续实行出版物增值税先征后退的办法和发展电影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要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加紧研究制定适应入世后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允许广播影视业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本重组、兼并,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2007 年,是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的第一年,体制改革的效应将开始全面释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03 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应进一步加快存
48、量领域国有文化资产之间兼并、重组、整合的速度,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中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型的文化产业格局将有利于政府对文化产业实施基于市场的内容监管,推动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的形成。(五)关注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结构重组中实现技术进步20072008 年,文化产业中技术和资本的影响正在加大。应大力推动宽带和移动通讯技术的结合,建设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及商业平台,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促进文化信息商业模式的成熟,活跃资本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重组。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