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9.50KB ,
资源ID:3226557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2265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扩张.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扩张.doc

1、城市扩张、城市化与城市功能提升已成为席卷全球的城市发展潮流。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城乡差距的拉大、区域竞争的加剧等问题,日益困扰着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全面加强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充分把握城市化与城市功能发展的规律,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宁波城市功能健康发展。本课题组着重研究了在新型城市化这一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宁波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及开发培育问题,以期对推动宁波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有所裨益。一、新型城市化战略是优化提升城市功能的正确途径在现代经济中,城市应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的载体。作为市场中心的城市不仅仅是商品市场的中心,更为重

2、要的是要素市场的中心,是信息和服务聚集和扩散的中心。从功能意义上来界定城市化的新内容,就是要在城市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主导产业。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和应对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把城市化深入推向新阶段。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基本内涵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核心在于把城市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城市的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能够促使城市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向注

3、重城市功能提升、内涵发展转变,也是推进宁波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和大力提升宁波城市功能的正确途径。二、宁波城市功能布局现状与评价城市功能布局的承载体为要素,是各类企业、人力、资金等要素在城市空间区域上的分布形态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前者体现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后者体现为城市功能关系结构。随着宁波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城市的转变调整,产业、人口、用地结构、城镇体系格局相应变化,新空间随之涌现并蓬勃发展。宁波市委市政府适时制定并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更高水平发展。(一)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总格局1、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现状及评价“组团式”发展是当

4、前和未来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宁波城市总体结构虽然在近期规划上提出构建以三江片为都市核心区, “一主三副”四大组团(主中心 中心城区组团、三个次中心奉鄞组团、余慈组团和象山港组团)的网络化组团式空间总体结构,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市域空间结构仍然呈现为“一核五副”的分散结构。一核指三江片中心城区,五副指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五个副中心城市。这种主 次中心式组团结构是一种跳跃性的组团模式,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扩展和区域发展方式。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作为多中心发展的一种模式,对于缓解和消除由于单中心结构的高度集中集聚所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的确具有很大作用;同时副中心也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集聚

5、而有所发展,从而避免投资建设的分散或重复浪费。然而,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展,资源要素日益紧张,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仍显得相对分散,空间集约不够,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利用处于低水平,从而影响市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其次,除主中心外,各副中心各自为政、自谋发展的“行政区经济”特征明显,各次中心组团之间缺乏功能上的分工与协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夺资源、恶性竞争的现象。2、城镇体系现状及评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波市域城镇体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初期的“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到十五时期的“一大五中十五小”梯度型市域城镇体系。近几年来

6、,宁波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都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原有城镇体系发展基础上,宁波城镇体系初步呈现由都市区核心(中心城) 、都市区外部组团(余慈地区、奉化鄞南) 、二级中心城市(宁海、象山) 、中心镇(13 个) 、一般建制镇(41 个)五级城镇体系构成的格局,其中重点城镇为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以及 13 个中心镇。总的来说,目前宁波市城镇密度比较高,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有 8.9 座城镇,城市化率也在不断提高,2006 年底已达 57 %,但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不同,城镇分布受制于经济、人口、交通、政策和地理条件等因素,总体上呈现“北部密集,南部松散”的特点,南北地区差异明显。交通要道两侧分布

7、的小城镇多而散,等级趋同,这种情况在初期对于工业化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有较大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能级较大的城镇中心将资源和人口集聚起来,反而对于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宁波城市功能支撑要素的结构现状及评价1、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沿路、沿湾、沿海三条产业带;沿奉化江甬江发展轴与沿杭州湾南岸和东部滨海线发展轴,两者交叉构成的 T 型结构初具雏形。2、产业层次逐步提高,产业结构 2007 年调整为 4.455.340.3,但与发达国家城市“两个 70%”(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高达 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 70%)相比,还需要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3、人口地域结构分化,人口向

8、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加强,城市化率不断提高。4、人口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二、三产业中仍以低技术和知识水平的一般从业人员和外来务工农民为主,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5、城市用地结构中三产和居住用地比重上升,工业用地比重下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6、 ,但区域分布不够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依赖地方财政投入,投融资体制还不够健全。三、宁波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及培育的路径选择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区域竞争日益增强,新型城市化的“集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内涵要求也为宁波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了新命题。为此,宁波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注重城市特色功能培育。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及培

9、育最终落脚于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关系结构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使之适应并服务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宁波城市功能定位于建设具备高能级的综合服务功能、开放型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在此指导思想下,本课题组提出了优化和提升宁波城市功能的总体设想,即:由目前的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优化转变。具体内涵是指:以构建宁波大都市区为目标,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区组团(中) 、余慈组团(北) 、象山港组团(南) 、四明山生态组团(西) 、甬舟一体化协作组团(东) ” 五大组团为节点的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一)城市总体结构优化路径: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转变1、构建市域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如前

10、文所述,鉴于目前宁波市的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存在与城市功能发展提升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加以转变和优化调整。优化的方向应是多中心发展模式中的更高等级形式,即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这种网络式多中心网络式组团结构较之主次中心式组团结构,更加注重各中心组团之间的横向多层次分工协作关系,强调在市域整体发展的统一框架内,兼顾各中心的发展重点和特色。首先,通过市域内统筹安排各类要素资源,加强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配置优化,减少重复和浪费,避免要素的过度集中,并适当向不发达区域倾斜。其次,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分工协作,构建高效科学的“竞合”关系结构,通过差异发展和平衡发展相结合,推动市域统筹发展。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

11、建议:(1)建立组团之间强有力的统一协调组织机制和机构。除中心城区组团外,余慈组团、特别是象山港组团还大多只停留在规划概念层面上。实际上,组团内部各区县之间的交流协作还只限于低层次程度,少有大的“动作”和合作项目。尤其是象山港组团内涉及鄞州、奉化、宁海、象山四个县(市、区) ,行政主体多,利益关系结构复杂。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协调组织机制和相应机构,否则,单单是规划意义或形式上的组团难以形成真正的聚合力。(2)奉化 鄞南纳入中心城区组团。多中心式网络组团结构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心”越多越好。 “中心”过多会造成市域发展重点模糊,各中心城市框架拉不开,影响 “中心”的辐射、集聚能力的发挥。

12、“中心”的多与少应该基于市域当前发展基础,取决于市域总体发展战略需要,并顺应市域发展的未来趋势。目前来看,奉化 鄞南组团由于地理位置上与中心城区组团十分接近,又有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鄞州中心区向南扩展的势头不断增强,产业、人口各方面与中心城区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同时,中心城区组团也亟需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扩大辐射范围。因此,奉化鄞南组团并入中心城区组团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未来发展之必然结果。(3)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组团的核心服务功能,加强组团之间的网络联系。目前的中心城区、余慈、象山港三大组团之间交互联系协作还比较少,尚未形成真正的“网络”,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各组团之间的交通基础条件还不够完善,

13、例如象山港大桥、甬台温铁路等尚未通车,部分交通道路关卡甚多,收费过高。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优化调整交通网络,通过适当财政补贴的形式降低某些重要交通卡口的收费标准,鼓励刺激区域间的物资、人口交流。二是中心城区组团的综合服务功能能级还不够高,对其它组团的辐射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心城区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把单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业链末端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积极实施“中提升”战略,加快建设“十大功能区块”和“八大功能系统”,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4)积极推动甬 舟一体化发展。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调动一

14、切积极力量,推动宁波舟山物流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交通一体化、金融一体化。从中长期来看,当经济一体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经济基础条件愈加成熟,可选择恰当时机向中央和浙江省有关部门争取宁波与舟山在行政区划上的合并。(5)加快推动四明山生态组团发展。四明山区域主要由余姚南部山区、鄞州西部和奉化西北部山区组成。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政策制度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四明山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该地区也有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人为破坏较少等优势条件。促进四明山生态组团科学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拓展我市“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内涵,适时地实施“西延

15、伸”战略,这正符合新型城市化“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内在发展要求。四明山区域的发展要按照该区域自然资源属性、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区域功能等进行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统筹谋划,着力解决好财政转移支付、高山移民安置、建设资金来源、产业和功能定位等问题,充分发挥该区域的优势条件,促进该区域又好又快发展。2、宁波城镇体系布局及功能优化宁波城镇体系布局优化要着眼于市域整体,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的城镇组团,提高市域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以五级城镇体系为构成层次,形成功能互补、互相促进的城镇体系格局。目前,宁波市按照总体规划将整个市城分为北部都市区和南部生态发展区南北两大部分,规划

16、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城镇密集的北部都市区、城镇相对分散的南部生态发展区) ,T 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基于前文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加强南北区域、东西区域和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宁波市南北区域、东西区域和城乡区域差距日益明显,并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并不是单纯追求两者经济总量、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的统一,实际上两者因资源禀赋、发展环境机遇,产业基础的差异,也不可能实现发展的同步进行;而是努力追求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成果。(2)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对“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

17、升 ”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战略适当加以调整扩充,建议增加“西延伸”的内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对城市西部城镇空间的建设投入,以加快推动市域统筹和谐发展。(3)对各城镇实现分类指导,差异化发展,尽快推行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相邻城镇发展合作制度,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明确市域内各级城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4)对联接中心城区与广大农村地区的重要节点中心镇(重点城镇) ,加强空间的组织引导和建设投入,强化中心镇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各镇乡(街道)产业和人口沿主要发展轴线集聚,使中心镇形成以“新城区镇区、园区中心村”为空间集聚主体的格局,根据发展实

18、际需要打破城镇行政界线,构建片区统筹发展的新格局。(二)宁波城市功能支撑要素配置优化城市功能关系结构的调整优化,关键在于企业、人口、土地等各类城市生产要素按照其所服务功能区的要求而在空间、结构上的优化配置。1、产业配置优化(1)根据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和生态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三区”、 “五带”的总体结构布局。 (2)优化整合“三带、六区、13+1”的宁波工业经济布局,逐步形成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3)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立足于宁波港口城市特色,面向区域,大力集聚临港型产业及其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功能机构和人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

19、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以服务为产品差异化手段创造新商机、新优势,在竞争中占据高点。2、人口配置优化(1)加快拉大中心城区框架,在规划、产业、土地、户籍、房地产、基础设施等方面采取适当鼓励措施,推动三江片人口向鄞州区的扩散转移。 (2)进一步扩大各县(市、区)城区建成区范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就业,以产业发展和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3)近郊农村承接城区经济辐射,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而远郊农村则积极培育专业村和特色镇,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开发农村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使本地企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 (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

20、技术教育,完善社会化培训体系,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以适应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三)宁波重点功能和独特功能的培育及优化立足于发展实际并着眼于发展未来,本研究认为未来宁波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进程中,要着力培育和提升两种重要的特色城市功能区域资源配置中心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1、全方位构建区域资源配置中心功能的支撑体系,既包括交通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物流企业、人才、相关中介等要素方面,也包括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政府服务、制度环境、发展机遇等发展环境方面。2、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抓手,努力使宁波成为各类服务机构和人才高度集中的城市,大力提升宁波城市吸引力和控制力。3、大力加强重点功

21、能区域的集中和集聚开发。高强度建设中心城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余慈产业集聚区、象山港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域,以带动市域整体统筹全面发展。最后,在体制机制方面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即建立和确定以全域都市化理念指导下的规划建设和标准时序;创设和完善市域公共产品(含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机制;构建区域多样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发展区与都市区协调发展;完善土地综合利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城郊一体化发展机制。只要我们对任何一座城市稍加考察便会发现,那种作为商业都会的、风景如画的抑或静谧

22、安详的、喧器噪杂的种种特征,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其城市的整体形态表现出来。城市形态是人类各种活动在时间维度中叠合拼接而构成的。每一次城市建设都构成一种人为调整城市形态的活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或强化之,或逐步改造之,其中,经济的发展贯穿于整个建设活动的始终。如果我们不很好地认识经济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关系,那么,任何一次城市形态的建设就可能出现败笔、甚至是沙基建楼之举。 调整形态布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必须看到,前二十年宁波的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主导因素,是资本投入和体制改变所释放的生产力。由于市场经济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增强,市场由生产型转向需求型,使得宁波传统的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对

23、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将有所减弱。要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宁波必须为城市的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深圳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借鉴:深圳总体规划彻底放弃了蔓延式发展的模式,提出“带状” 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将城市形态规划为由一个个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组成,既各自完善,又维系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换句话说,这种城市形态使得深圳不是由一个“发动机” ,而由几个平行的 “发动机”同时驱动。宁波当然不能照搬深圳的做法,因为无论是基础还是背景都不一样,但可以吸取为城市安放多个“发动机” 的原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选择或预留可安放“发动机” 的地域范围。并根据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段内集中发展一个新中

24、心,当新的发展动力到来时,也有充分的余地来迎接,避免再出现诸如“台塑”落户宁波时规划上的尴尬和被动局面。以此形成一种与变化多端的经济形式相适应的动态的城市形态空间布局。 高速经济发展条件下宁波城市增长模式 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可分为“外溢” 和“跨越” 式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济南、广州、沈阳、福州等,第二类包括青岛、厦门、中山、上海等快速崛起的明星城市。实践证明,无论是城市形象还是经济发展上,后一类都普遍比前一类来得出色,都显得更有活力。同样是人口快速增长,同样是城市面积的大规模扩张,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和结构不一样,运行的效率大不相同。 宁波的发展模式,决不能照搬别人

25、走过的路,要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依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燕菁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大都采取 “外溢一回波”式的发展模式,并以此渐进发展。当城市规模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至临界值时,如果仍采用“外溢一回波” 发展模式,其发展的边际成本就会急剧增加,对城市的发展造成约束和不利影响。这时,就需要考虑新的发展模式。这个观点大约出现在人口年均增长率 3%(对应的经济增长大约在 10%) ,并维持 25 年左右的持续增长的时期。根据宁波的统计,1981-1999 年,城市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5.5%,年均人口增长率为 1.7%,且连续时间达 20 年。按理论分析,应

26、该是接近此临界值。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宁波老城建设中,城市发展的成本急升,各种功能在狭小的空间里重叠发展,历史名城遭到破坏,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形象特色逐步丧失, “城市病”问题已经发生或初现端倪。种种迹象表明,是到了我们对下一步城市发展策略作出科学选择的时候了。摆脱老城的束缚,集中精力建设一个新的市中心,走跨跃式发展的道路,宁波城市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城市化进程对宁波城市形态的调整带来了契机 宁波的城市化水平目前为 51.2%,按照人口规模的预见,2010 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65%,城镇人口将增加 125 万。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增长,要求宁波在城市空间布局上需有新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入

27、加速阶段,城市化滞后的“补偿效应”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共同作用,使得城市超常规扩张,将成为今后 10-20 年宁波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 宁波已给自身定位为一个特大城市,其中心城人口将达到 250-280 万。而现状中心城人口仅 98 万。也就是说,人口规模要扩大 2-3 倍。为了达到这一规模,就必须调整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以相应的用地规模容纳短期内剧增的城市人口。按照我们现在的布局发展,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中心城的城市形态布局,必须跳出原来的框架,把目光放到更广的区域去考虑。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高增长并存的历史机遇,决非偶然,一旦错过,也就失去了大规模调整城市空间生态结构的机会。 综观种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极为密切。经济是决定城市形态布局的主导因素,反过来,城市形态科学与否,则是关乎城市能否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回首过去,我们为宁波已经取得的经济腾飞和辉煌建设感到骄傲,但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认清严峻的竞争形势,不能盲目乐观。是否选择科学的战略决策,及时调整城市形态布局,将决定宁波今后能否真正成为一个特大城市并发挥她应起的作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