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呼唤审美人文价值的回归冷静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谢广辉内容提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几年来比较令人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美学现象。它以后现代主义消费为表征,以求得符号价值的分类与认同为指归。以感官享乐为指归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久被压抑的感性的解放,但它就不意味着无功利的审美活动和带有精神超越的审美统统过时。我们既没必要对其全面否定,更没有理由对其竭力宣扬。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韦尔施审美四层次 工具理性 审美现代性“日常生活审美化”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被提出以来,至今可谓方兴未艾,不仅有一些教授学者们一以贯之的理论支撑,更有众多“时尚人士”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
2、体力行,大有将日常生活无边审美化之势。如果把这种现象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 ,似不为过。它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文艺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是当下文艺学、文化研究者需直面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概说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容“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英语术语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中译名。从理论资源上来看,主要来自两部著作,它们一是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 1998 年出版的重构美学 ,二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 1991 年出版的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 。 (张扬大
3、众文化理论 ) 。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一战以来产生的艺术类亚文化。其二,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其三,指深深渗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主要包含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两方面互动的内容:一是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物品,使之变成艺术对象;二是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成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 (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 ) 。如果前者可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那么后者则对应了 “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 。这两方面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悦耳悦目的感官享受。2、
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它的两个主要理论来源我们可以看出,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谓后现代主义?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兴起于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它不再象现实主义那样张扬理想、建立中心、推崇英雄,以雅为终极目标;而是注重凡夫俗子的本我,消解中心,探讨平面的精神模式,以粗俗坦荡为自我追求。费瑟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三个层面的含义,都表征了审美、艺术向日常生活大举进军的后现代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厘头式的“大话西游” ,插科打诨式的戏说红色经典(如新编沙家浜 、 林海雪原 ) ,只图博君一笑式的所谓轻松古装戏(如武林外传 、 十全九美 ) ,都被编剧们勇气十足地以“
5、六经注我”的方式加以审美包装,为的都是突出那个本色粗俗不堪的 “本我” ,最终成为理想缺失、英雄不在场的文化快餐。而那些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奇形怪状的红男绿女,自以为是紧跟风尚、标举自我、个性十足,殊不知在盲从中迷失了自己。3、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唯美主义我们知道,英国的唯美主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 “为艺术而艺术” ;二是唯美主义者的生活实践, “为艺术而生活” (周小仪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 ) 。而这唯美主义第二条的应有之义,是王尔德大力提倡并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的。这就暗合了费瑟斯通所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第二个层面的含义,也与周宪所解释的日常生活
6、审美化相符。由此可见,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唯美主义者生活艺术化实践不无干系。2唯美主义者生活艺术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生活当作艺术品,对之进行审美观赏;二是对生活的参与和改造,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艺术化的“人格” (周小仪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 ) 。这是一种唯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人生” ,是王尔德式的“为艺术而生活 ”的主张。王尔德手持百合或向日葵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其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表明的是一种高雅脱俗的生活态度。然而,唯美主义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一尘不染,纯粹是象牙塔里的杰作。相反,唯美主义十分贴近生活,十分通俗,也非常时尚。它既有高雅文化的一面,还
7、有通俗文化的一面。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春哥(李宇春)的长裤、 “纯爷们”小沈阳的“英格兰情调”的长裙,这些后现代色彩浓厚的意象,无一不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象征,一种显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性象征,虽然难以称得上大雅,但足以称得上大俗。一个崇尚艺术自律的文艺思潮却在日常生活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能不让人惊愕。二、韦尔施的审美四层次在重构美学一书中,韦尔施提出了审美化的四个层次:1、锦上添花式的日常生活表层审美化;2、技术和传媒对我们物质和社会现实的审美化;3、生活实践和道德方向的审美化;4、彼此相关联的认识论的审美化。韦氏的观点十分清楚,他对前两个层面的审美化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审美的第一个
8、层次,尽施批评与嘲讽。他认为日常生活表层审美化“只是从艺术当中抽取了最肤浅的成分,然后用一种粗滥的形式把它表征出来。美的整体充其量变成了漂亮,崇高降格成了滑稽。 ”这种审美化注重的只是感官享受,追求的是一种快感, “在表面的审美化中,一统天下的是最肤浅的审美价值: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 ”而这种持续不断、无处不在的过度的审美化,消解了美的本质,导致了审美的麻木和冷漠,“使每样东西都变美的做法破坏了美的本质,普遍存在的美已失去了其特性而仅仅堕落成为漂亮,或干脆就变得毫无意义。 ”在第二个层次上,韦尔施指出,由于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的介入,现实被“软化” ,被“悬置” ,“真实日渐失去其本
9、真、操守和严肃性”而成为“存在之轻” 。技术和传媒使得我们的生活渐趋完美和透明,然而,正如博德里亚在透明的罪恶中所言,完美本身就是罪行, “完美的罪行就是创造一个无缺陷的世界并不留痕迹地离开这个世界的罪行。 ”在第三个层次上,韦尔施看到了美学与伦理学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伦理/美学这一概念,直接指向推崇压抑、空阔、裂隙和另类的“盲点文化” 。韦氏非常看重伦理/美学的道德规范作用,指出美学对于生活不应只是一种装饰关系,而应是伦理/美学的权威。美学的表面可能作为设计的外形,但其内核却是伦理/美学,它追求的目标是公正。在最后一个层次上,韦尔施认为认识论的审美化是“一切审美化中最根本的一种” ,它是一种
10、“原型美学” ,是“当代的美学立场” 。认识论的审美化,就是“认知的审美化” ,它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起点,表明“我们的认知就此根本特征而言,是审美地构成的” ,如其本然把生活现象表现出来,这本身就是审美的,而认知的审美化也只能在生活现象上表现出来。在这里,盲点文化与认识论的审美化结为一体。由以上可以看出,韦尔施所极力倡导的既非浅层次的日常生活表层的审美化,亦非技术和传媒所带来的审美化。而国内至今依然勃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把韦尔施拉入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阵营,却在这两个层面上逗留不前,不肯跨入到第三乃至第四个层面上,这就有点让人颇费思量。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工具理性的内在扩张在当下市场经济中,
11、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实现的,没有商品消费,审美也就无所依附。在博德里亚看来, “我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更确切地说消费的应当是商品所具有的那种“符号价值” 。符号图像通过广告等媒介的商业操纵,不断重构当代都市的欲望。博德里亚认为何商品化消费(包括文化艺术) ,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标示其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准高下的文化符号。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已经不再取决于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是否具有交换价值,而是取决于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码。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经不是仅仅是消费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而且是在消费物品所代表的
12、社会身份符号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表面上是对人的感性的解放,实质上却是在盲目歌颂技术的力量的同时,将自由与个性定位在消费能力上面,是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媾合。3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文理性对于人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资本的参与和渗透之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艺术化表现出工具理性对人更为彻底的操控。比如,同样是遮羞蔽体的功能,已经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了的消费宁愿花大把的钞票买名牌衣服,而不愿选择更为便宜的非名牌。他们所看重的就是名牌商品本身所代表的一种“符号价值” 。所以,韦尔施也说“你实际上得到的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购买到广告所宣扬的生活方式。 ” 消费者在一种被动迷醉状态下被物化成
13、社会存在中的符号自我身份确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正是资本对审美感性全面渗透并加以重新控制的表现。正如阿多诺的“审美物化”观念所提示的那样,在消费主义弥漫的“物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审美的人文精神变成了文化,而文化却被商品化,最终被消费者消费(消费化) 。人们被广告所提供的虚假的承诺(如幸福、民主等)所包围,如博德里亚所言, “广告既不是让人去理解,也不让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 。商品过度消费和刺激消费只会导致社会机体和心理慢性堕落。无论是纯粹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象,总是以美丽诱人的方式遮蔽了资本扩张所造成的感性物化这一残酷现实,并以普遍主义的
14、姿态强化了强势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不平等结构。审美就是要以艺术的方式,把人从物化的过程中解救出来。四、呼唤审美人文价值的回归勿庸讳言,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社会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我国已明显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借助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引发的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艺产品跨文化营销态势,构成我们时代特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景观。它将市场和消费机制引入审美和艺术领域,意味着评判文化艺术作品高下优劣的权威不再仅仅是少数专家或行政部门,而让大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利。如以票房和收视率为标准考量影视剧的成功与否,这显然是大众文化深入普及的直接结果。当然,过分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性亦不足取。其实,作为对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
15、影响十分深远的道家文化对此早已有了比较清醒的体认。道家的思想是建立在以超自然的“道”作为宇宙本原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老庄反对人为的、现世的、以牺牲为代价的装饰美。在老庄看来,现实生活中的美丑都是现世的、有限的,无所谓美丑。所以他们不追求现世的美,而追求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越现实的永恒之美,也就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的美。从道法自然的原则出发,老庄提出了“素朴”的审美原则,以自然之美作为最高的美学理想。老子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庄子则提出了“明白入素,无为复朴” ,强调的都是不加人工,不用文饰,让事物以本来的自然之美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韦尔施的
16、审美四层次中的最后一个层次。日常生活审美化更为看重的是悦耳悦目的感官享受,审美的目光只是停留在经过巧妙装饰的事物的浅表之上。在这些“审美化”了的事物背后,隐藏着人被工具理性所操控的现实。很显然,要想把人从物化的过程中解救出来,走“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路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它非但不能让人得到解救,反而却有被工具理性招安的危险。一般认为现代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它的物质和工具层面,它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前所未有地大提高;二是它的价值和道德层面,它是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也是康德鼎力鼓吹而不人云亦云的人文精神。 (张场大众文化理论 ) 。在商品社会中,人为物役,工具理性堂而皇之地湮没了现代性
17、重视人文价值的一面。因此,高扬审美的现代人文价值,注重道德的弘扬,以认识论的审美化而来指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前进方向,应是人类超然物外的正道坦途。总之,以感官享乐为指归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久被压抑的感性的解放,但它就不意味着无功利的审美活动和带有精神超越的审美统统过时。我们既没必要对其全面否定,更没有理由对其竭力宣扬。毕竟,正如童庆炳教授所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 ”为代表的新美学只是已经进入消费时代的“部分城里人的美学,绝非人民大众的美学” 。我们审美的目光不应当只停留在表层上,而应当更进一步,深入到道德和价值层面,高扬审美的人文价值,利用韦尔施所倡导的认识论审美化来观照世
18、界,因为如其本然把生活现象表现出来,这本身就是审美的。参考书目:1.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第 1 版42. 救赎与消费 ,陈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1 版3. 审美现代性批判 ,周宪,商务印书馆,2005 年 3 月第 1 版4. 重构美学 ,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 4 月第 1 版5. 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 ,张未民、朱竞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年 1 月第 1 版6.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7 年 7 月第 1 版7. 文化研究关键词 ,周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1 月第 1 版8. 大众文化理论 ,陆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 月第 1 版9. 当代西方文论最新教程 ,王岳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2 月第 1 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