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城镇化是现阶段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来源: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时间:2010 - 09 - 06摘 要: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迫切要求,是现阶段中国有效扩大内需的两全选择,是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现实选择,是当前企业与劳动者都获利共赢的现实需要,因而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需求,即城镇化推动城镇建设从而创造投资需求;城镇化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城镇化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扩充市场需求;城镇化促进郊区转型从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农村需求。推进城镇化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也要遵循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2、,更要结合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实施新型的城镇化战略,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关键词:城镇化,扩大内需,有效途径200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这就把稳步推进城镇化放在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地位上,突出了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意味着城镇化已成为现阶段中国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一、推进城镇化是现阶段中国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一)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迫切要求。本次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弥补了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需衰
3、退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经济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态势。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消费仍然是经济增长中的短板,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究其根源是由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中国当前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使 70%的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而社会结构只有 46%的城市人口。“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以 50 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每转变 1%的农民社会身份,每年需要租售住房 700 万套。如果中国每年转变 1%的农民的社会身份,将会有 2800 万农民进城定居,1800 万人相对
4、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增长。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零,也可以保证每年 GDP10%的增长态势1。因此,如果将扩大内需与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现阶段中国有效扩大内需的两全选择。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中国经济中外需与内需之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状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积极扩大内需。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弥补当前外需减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改变内需与外需的失衡状况,进而构建内需驱动、消费支撑的发展方式的长期战略。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找到并培育足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
5、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能够大量吸引投资;二是它能够有效带动消费。当前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正好能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因而也就成为现阶段中国有效扩大内需的两全选择。(三)是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现实选择。放眼世界,我们发现有一个经济增长 4 模式,凡是投资驱动的国家都是高增长的国家;凡是低增长的发达国家都是消费驱动的国家。就是说,高 GDP 增长率和消费驱动不可兼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像美国这样的,GDP 增长率到3%4%就不错了2。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大多希望投资驱动型经济,即高增长的经济;中央政府希望中国经济增长转到投资驱动和消费驱动并驾齐驱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比较切
6、合中国实际的选择。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既能满足中央政府的希望,也能兼顾地方政府利益,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因而也是现阶段中国有效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四)是当前企业与劳动者都获利共赢的现实需要。扩大内需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而要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就必须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工资谈判机制。但是,由于劳动市场中的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性质,结果是一方面提高了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却减少了就业需求。在当前劳动就业市场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最低工资制度的
7、实施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势必企业增加用工成本,不仅造成劳动力需求的进一萎缩和就业市场紧张状况的进一步加剧,而且最终因为就业岗位的不断减少而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真正提高,最后结果会走向制度设计的反面。而城镇化的推进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进而造成巨大的投资需求和就业需求,形成企业与劳动者都获利共赢的局面。有专家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城市化率提高 1 个百分点,GDP 提高 0.15 个百分点,就业提高 0.33 个百分点。二、推进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需求(一)城镇化推动城镇建设从而创造投资需求。推进城镇化必然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8、房地产业的发展。从短期看,城镇化能够直接带动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等产业的发展;从第三产业看,主要是带动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批发零售、设计规划、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产业链条较长,产业关联效应明显,其发展能够极大的刺激投资需求。据世界银行统计,每投入 100 元的房地产业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70200 元的需求。城镇化与民间投资紧密相联,温州、晋江和苏南地区的城镇化主要就是靠民间投资带动的。民间投资也可以和公共投资合作共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北京地铁 4号线以及杭州跨海大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民间投资都占到了相当比例。
9、有专家通过测算表明,城镇化每新增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投资6.6 万亿,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我国 10 万亿的出口3。长期以来,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较弱,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村镇人均公用设施投资只相当于城市的 5%,全国 28%的镇没有集中供水,63%的镇没有垃圾处理站,81%的镇生活污水没有经过集中处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状况与城市都有较大差距,小城镇建设大大滞后于城镇化进程4。因此,只要加快推进城镇化,确定一批重点小城镇,在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教育、医疗、文化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并依法给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尽快完善城镇功能,使之成
10、为县域经济的中心,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投资需求,带动民间投资。(二)城镇化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城镇与乡村的消费心理开始不断向城市靠拢或趋同,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从不同层面改变着社会消费心理,它与收入提高、消费环境改善等因素共同构成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城市“新移民”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进入城市生活后,收入增长的同时,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也大量增加了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城市化加快带来了生活成本的巨大压力,中低收入居民由于需要把收入的较大比重用于基本生活支出,因此受到更大预算约束,消费内容仍然无法跟上城市化步伐。而高收入居民则出现较大消费升级,除汽车
11、、高档家电等物品外,还注重文化、旅游、休闲类的新型消费产品。城市化带来人口集中,进而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第三产业的变革又从多方面影响着居民消费。城市化带来消费心理与内容的不断更新,进而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商机,旨在改进居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的服务产品层出不穷,在客观上起到了“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5。有专家指出,如果城镇化能提高 10 到 15 个百分点,未来 5-10 年中国居民消费率有望提高 15 个百分点左右,使居民消费率从 35%提高到 50%左右,最终消费率由不到 50%提高到 60%左右。城镇化培育消费需求,使农民变为市民,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
12、角色。伴随着城镇化和非农化,农民总收入显著提高,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 1990 年的 20%上升到 2008 年的接近 40%6。(三)城镇化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扩充市场需求。城镇化是以城市为主体的生产要素的再分配过程。由于城镇相比农村往往具有资本、技术、交通运输、居住条件、人力资源、通讯设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这种再分配过程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活动不断地向城镇聚集,城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于第二、三产业通常比第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高,大城市通常比中小城市具有更高的要素生产率,因而使得农村向城镇化发展,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单一城市向城市群发展。城市群是城市的“极化效应
13、”和“扩散效应”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聚集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镇化的最高级形态。高密集的城市群又可以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进而产生连锁式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拉动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6。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有专家通过计量分析表明,城镇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关系数为 0.933,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 0.968,都呈现高度正相关。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产业也是培育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人群最
14、重要的产业载体,印度就是通过发展服务业使中产阶级数量在 20 年里增加了 4 倍,达到 2.5 亿人。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按照目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到 2025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6%,城镇人口将超过 9 亿,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消费增量足以创造相当于 2007 年德国市场总规模的新市场1。(四)城镇化促进郊区转型从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城市郊区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类型,它位于大城市的周边,又临近乡村,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特征。这种特殊的农村地域的社会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和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结构调整,构成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中城市为了缓解不断增大的人口压力,
15、郊区地带往往成为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从而又极大地促进郊区工业化、城镇化,这样使得郊区地区地产价格上涨,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地产收入,同时也直接催生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7。(五)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农村需求。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工业化、城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只有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才能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依靠力量,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农
16、业人口比重过高,通过迁移城市吸收一部分农村人口是新农村得以建成的前提;建设新农村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投入,是防止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盲目涌入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而为城镇化持续健康推进创造条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表现在,城镇化进程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在当前中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二者都统一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伟大实践中。三、推进城镇化要实施新型的城镇化战略(一)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镇化过程中,
17、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改变城乡分割的体制、城乡分治的做法和重城轻乡的倾向,通过改革城乡体制,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8。城乡统筹首先要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综合运筹。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到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大致均等,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全面实行免费的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8、逐步提高政府和农民个人筹资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全面实施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政策,使农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实现扶贫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二)坚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圈发展农村城镇化是世各国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共同选择,也是适全中国国情促使大量农民迅速非农化,
19、较快进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小城镇规模小,集聚效益低,过高估计其作用将降低城镇要素整体配置的效率,使中国城镇化支付过高的分散化成本。所以,发展小城镇只能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还是大中城市的起始阶段,因此只能是有重点的发展(即以县城为重点)而不是普遍开花的重点发展;只能发挥城市间互补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以大带小,既克服大城市发展中的局限性,使大城市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支撑,又使中小城市获得集聚和增长的动力,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8。城市圈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城镇化布局中可能成为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以大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众多中小
20、城市、小城市发展,形成具有紧密互动关系的城市群或城市带。通过建立若干城市圈,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使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在城市圈范围内,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小城市为城市提供功能配套和支持;既保持城市群落中每个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又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与封闭,组成紧密联系的社会经济网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依靠经济的市场的手段不配置资源,减少行政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城市系统灵少而有生命力。目前中国城市圈主要包括八大城市群,即辽东半岛城市圈,环渤京津城市圈、山东半岛城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城市圈、成渝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厦漳泉城市圈。(三)坚持合
21、理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差别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布局同其本国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呈密切正相关关系。沿海、沿江、沿线布局是世界各国城镇化布局的一般规律,也应当是中国城镇化战略中要坚持的长远战格局。目前,能够首先获得共识的是北起珲春经大连包括环渤海,走烟台、青岛穿连云港到上海,再南下杭州湾经宁波、温州直达台湾海峡沿岸,从厦门绕至汕头连接大亚湾途经香港进入珠江口到达珠海、澳门,最后通过粤西沿岸和湛江到达北海、防城港。数千公里海岸线应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城市带。其次沿长江两岸沿线,沿欧亚大陆桥的沿线(即东起连云港至赫尔果孜口岸)和沿京广、京九、京沪等铁路线,要让内陆的城市向这些线集中,即今后50 年至
22、100 年内的城市发展的百分之七十要靠近这些线。这一战略的要点是沿海和沿江沿路必须加速发展,才能构建起中国未来城市的骨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对于东部地区,可以采取以大都市圈为特征的城市化策略,实行组团式的城市结构,通过大都市的辐射能力,直接把周边的小城镇纳入块状的城市圈内。对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据点式城镇化,在中西部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中小城市。东部三大都市圈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民工,但是大部分中西部的农民工可以在中西部通过县城的发展实现城镇化。对于中西部的县城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建设不同规模的城市:100 万以上人
23、口的大县,把现在的城关镇发展 30-50 万人中等城市,在 50-100 万人的中等县以城关镇为依托建立 20-30 万人的中小城市,50 万以下的小县把县城做大3。(四)坚持集约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进集约型的城镇化,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汲取国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做到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地、节水、节能和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城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重视城镇建设的质量和功能,引导城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好
24、大喜功、互相攀比,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8。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城镇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有机协调起来,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推动城镇发展从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向以内涵增长为主的集约型转变。(五)坚持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建设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尊重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是:城镇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实施城镇化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立
25、足点、作为核心内容。离开经济发展谈城镇化,只能偏离方向。第二,要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功能的转变。如果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展速度,城市规模的扩张超过了城镇设施的增长,必须会带来“城市病”。第三要实现城镇经济结构转变,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第四,城镇化进程应该是人、社会、自然三者不断从不和谐到和谐的动态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就坚持城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9。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就是要尊重城乡居民在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协调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使包括进城农民、失地农民和低收入市民等各类社会群体均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实现
26、进城农民的市民化8。(六)坚持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城镇化的实质意义在于乡村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的非农产业部门,从而使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冲破在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制度障碍,通过体制创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积极推进城镇化,重在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互动发展的制度环境。“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还必须改革就业、住房、教育、社保等阻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其他歧视性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民待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