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浅探(2007-09-07 18:43:18)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提问教学中就表现为:自主设疑、合作答疑、探究拓疑,变学生“被动思考”为“主动求索”。由此,有效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关键词:课堂提问;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传播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2、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以下两种提问模式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模式一,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肢解成若干部分,设计成若干问题,整堂课上教师频繁的提问,学生频繁的回答。模式二,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递性,具有启发意义,也给学生留下了相当大的思维空间。这两种模式均存在弊端。前者教师确实在启发提问,课堂气氛也看似活跃,可频繁的提问干扰和破坏了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内容学完后,学生头脑中只会留下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线索和道具,学生追随这些问题被教师拎来拎去,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后者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根据教学
3、参考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不一定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吻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身所具有的水平和质量并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实际水平,教与学极易出现分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启动,新的课程标准也已颁发,而新课改中确立的几个新的基本理念怎样落实,能否真正得到落实,乃是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极重要的基本理念。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写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4、、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藉此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探索、共进共享的局面。按照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主旨,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可采用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倡导的“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主动学习”就是要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课堂提问教学中就表现为“三疑”,即自主设疑、合作答疑、探究拓疑。一、自主设疑,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实践探究、独立做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必须独立设计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习
5、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章节目录、单元提示、图示注解、课后练习等来设计自己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示学生从课节题目、布局谋篇、事件描述、语言过渡等方面来设疑。在初步了解知识点、能力点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人民解放战争”一单元时,学生在预习单元提示和第一节内容的基础上即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各派政治力量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和主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结果如何?二
6、、合作答疑,即合作讨论,答疑点拨,解决问题。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其讨论交流,解决疑难,交流“自学心得”,阐述不清不透或费解的地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自主设疑里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部分稍难的、解决不了的,教师也不必匆匆上阵,越俎代庖,最好把问题移交给别的小组或全班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给以必要的点拨。如笔者在执教鸦片战争一节时,对于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生甲:“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武器落后,英军使用军舰、大炮和火枪,而我方却是帆船、大刀和长矛。”生乙:“关键在于林则徐被皇帝撤职,换上了不懂军事的将领来指挥。”生丙:“根本原因在于清
7、朝皇帝没有调动大批的军队去作战,中国都是当地的守军与英军打,未集中全力应战。”教师点拨: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要能“一叶知秋”,透过史实表象认识社会本质。在战争过程中,为什么会换上庸将来指挥?中国的武器为什么那么落后,英国又为什么能生产出现代武器?中国为什么不能集中优势兵力作战?这一切都与双方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是社会制度先进与否在军事上的必然反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由此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不仅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与包括军事运行体制在内的整个社会机制的滞后和低效。因此,中国的
8、失败是败在社会制度上,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对此问题的探讨也给我们今后的历史学习带来了一个启示:欲要“论事明史”,必先“知时知世”,联系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三、探究拓疑,即查漏补缺,深层挖掘,拓展延伸。对于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能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提出新的疑点,让学生继续思考、合作、解决。如在执教人教版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单元后,笔者归纳总结:“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都进行了改革,不同程度地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接着设疑:“同学们,请思考一下,社
9、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然后学生发言:“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继续设疑:“那么,联系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改革,我们可以也应该明白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是如何概括的?”学生在提示下立即回答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一步拓疑:“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改革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异的结果?怎样才能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呢?” 学生合作探究后得出:“在改革过程中关键必须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0、,只有这样,改革才可能成功。” “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提问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在“自主设疑”阶段,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引导、提示学生自主设疑。学生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时间,在学生有一定见解和百思不得其解后再鼓励他们讨论,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并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合作答疑”。交流的益处是建立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之上,而非空穴来风。二、学生质疑和教师提问应适时互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性”,有时学生讨论的问题较偏,不足以体现教材重点,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转回教学正轨。由
11、于受年龄、阅历、知识水平限制,学生有时提不出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参与讨论、点拨提示时可相机提出,让学生讨论,以弥补学生提问的缺漏。由于教师的提问是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提出的,因此只是学生学习的补充和深化,而非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注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讨论、交流,无论学生提出多么幼稚、古怪的问题,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提问艺术,在“自主设疑、合作答疑、探究拓疑”的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思考”为“主动求索”,有效增强了他们历史学习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它以学生主体获得发展为目标,创设了最为活跃的历史学习情境。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拙文只是从一个侧面对此进行了些许探讨,期能起引玉之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