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原理练习理解1、哲学的基本问题C例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 例 2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C 例 3 在下例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E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ABDE例 4 在下例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
2、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C例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2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对立统一规律ABDE 例 2 在下例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维的有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ABDE例 3 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了“双赢”的协义,它将对两国经
3、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例 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中。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才能存在。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4、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例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例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3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定,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
5、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正面效应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3质变和量变B例 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关,以致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E主从关系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ABCD 例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例 2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案要点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实践对认识的导向作用BD例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7、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B例 4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例 5 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的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答案要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
8、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5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理论有正确有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 “带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人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
9、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例 7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提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外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例 8 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10、。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答案要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5客观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6D例 9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的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D例
11、10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人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例 11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例 12 诺贝尔奖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 3 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 3 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 3 种
12、夸克,认为 3 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约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 年到 1974 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 3 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观念改变了。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 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
13、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7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实验,提出了由 4 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 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有 5 夸克、6 夸克等等新理论。(4)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底线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 DE例 1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C实
14、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例 2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 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 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 24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均占有量的 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 80%,长江以北占 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20。1999 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 606 亿立方米,其 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 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
15、1 年 5 月 21 日材料 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效益之后,就往往偏受于眼前利润,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8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 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 20 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
16、。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 2700 万立方米,并以 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 38 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 1 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然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 40 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 10 年之久。1958 年起步,1965 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 年建设日产 300 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 年建成舟山日产 500 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
17、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释,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华工报2001 年 3 月 10 日材料 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 。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 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曾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请回答:(1)结合材料 1、2 运用马克思主
18、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9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 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 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
19、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 3 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生产力的构成A 例 3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例 4
20、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10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4生产关系的构成例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答案要点在各种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产在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5社会的政治结构BCD例 6 在下例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E社会风俗习惯6社会的观念结构例 7 “一切历史都有思想” 。答案要点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例 8 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