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甚至达到濒危的程度,进而危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些,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如何趋利避害,更好的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成为问题的焦点。【关键词】 西部地区 生态建设 制约因素 发展思路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和自治区,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地理环境中,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都十分脆弱,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西部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严酷(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容量相对较小、局部地区生态环境
2、恶劣) ,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和敏感带,对外界的扰动承受能力差。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气候变异、水资源匮乏等方面。为此,西部地区必须针对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理适宜的生态建设策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制约西部生态建设的影响因素(一)掠夺式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破坏严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代价巨大。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其开发潜能很大,但生态因素的制约性更大。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实行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忽视甚至无视生态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考虑眼前利益
3、,不计生态破坏带来的负面效益,掠夺式开发各类资源,使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任意地、无限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导致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这对生态建设的破坏是严重的,而且是具有累积效应和连锁反应的,其结果使得生态建设步伐的进上一步放缓。(二)西部人口与贫困压力过大,超出了生态建设的承载能力。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贫困是生态及其他灾难的根源。贫困程度越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越强,对生态的破坏力就越大。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承载力较低。建国以来,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已经无法承载过高的人口增长,便只能直接或间接消耗资源基础
4、本身,出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西部地区人口过度增长而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比较满后,必然导致土地开发和其他经济开发活动范围扩大,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陷入恶性循环,制约西部生态建设的发展,进而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顺利实施。(三)决策者生态意识的缺乏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决策者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经常会忽视生态效益,急功近利,这样的失误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选择以生态破坏换取高收益。另外,生态建设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部门协调合作困难,各项措施综而不合,建、管、用脱节,责、权、利不明,造成生态建设的成效不大的现状。如,有些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以权代法或执
5、法不严违法不究,人治现象严重,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就有的作用。二、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原则(一)全面规划,尽快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切实转变以前的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统筹兼顾,充分论证,在生态脆弱地带构建重大生态工程,如现在的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建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尽快开展大型工程的生态评价工作,保证工程和生态保护同步实施。加强应用技术和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以往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整合,建设有效的推广机制。(二)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西部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白日提供科学依据。(三)以加快西部地区的法制化进程来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
6、步伐。把观念更新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基础条件来抓。(四)加强生态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的力度。公民参与是环境管理公开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使生态建设真正做到人人动手,人人有责。三、推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思路(一)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科学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科学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国家应设立专项科研计划,加强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力度,处理好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指导作用,加强科学理论研究与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借鉴国际建设项目的成功经验,改革生态建设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切入生态建设的全过程,
7、对生态 建设中迫切需要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适时研究,强化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力度,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科技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率。只有加强科技的投入,才能 克服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三一”(规划模式单一、人工林草结构单一、品种单一 )、“三低”(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二)建立生态建设的统一协调管理机制 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优先战略地位。生态建设涉及到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金融、国土资源和科研等许多相关部 门,为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工合作,有必要建立生态建设的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如,成立西北、西南地区生态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目的
8、是制定生态 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实施方案;监督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进程、评估生态建设实施效果;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方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加大对生态环境建 设的投资力度,有重点、分步骤、科学推进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 (三)对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采取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 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应针对区内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寒区、长江中上游地区等不同生态危机区或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因地制宜,采取基于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的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 (四).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防范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9、 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开展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审计,尽量减少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应建立和完善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必须同时规划、同时决策、同时实施。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要有良好的处理预案和资金投入;对那些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而又无良好处理预案的开发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严格防范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五)充分认识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的战略重要性,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对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极为重要,西部地区更是中东部地
10、区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维 护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对维护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进行立 法。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搞经济建设,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 、 “先破坏、后恢复 ”的老路,必须 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在西部大开发中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任何人为污染和破坏。探索和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建设的新的有效驱动机制与配套政策体系, 理顺生态建设中的土地责、权、利关系,实行更加积极的土地政策,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六)提高生态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程度。公民参与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民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执行者和最终受益者,其参与程度与参与方式将最终决定生态建设的最终成效。所以,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并保护公民在生态建设中的参与行为。参考文献1 国家环保总局 西部地区生态形势严峻J.环境保护,2002, (2)2 易正. 关于中国生存条件下的报告M.北京:中国石油出版社,20013 夏光.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趋势及环境战略J.世界环境,2002,(2)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节计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05 李边江.土地利用与生态关系研究J.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