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346KB ,
资源ID:3245285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2452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doc

1、1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广东工业大学 朱静君)本章重点阐述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归根到底就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解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把握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通过把握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基本理论,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类的进步、自由和解放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是前进还是倒退,这是一切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

2、史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唯心史观要么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曲折迂回不断循环的过程,要么认为人类社会是倒退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出发,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是由社会内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深刻根源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由此决定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物质过程。唯物史观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不仅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和基础,而且也指明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如果离开生产力标准来考察社会进步,用抽象原则和空想模式来裁决生活,那就实际上陷入了唯心史观。一个社会是否进

3、步和进步到何种程度?首先要看它的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程度。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其次要看它的社会政治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成正比。社会文明的程度高,社会进步的趋势明显,相反,社会文明程度低,社会进步的趋势就不太明显,甚至会出现停滞和个别的倒退现象。其三要看人的解放程度。解放与自由同义,人的解放就是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理解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方法是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的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且是一个推陈出新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

4、进步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的。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过程。它包括社会制度的革新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程度的外在标识。党的十六大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调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经济的进步的思想。任何社会时代的进步都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的提高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表现为社会经济

5、发展速度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社会进步其次表现为社会制度的进步。社会制度的进步是以更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取代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主要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制度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具体形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因此必须进行不改变根本制度前提下的具体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社会改革。十

6、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2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提出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时,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就是改革社会政治体制,使政治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社会进步其三表现为社会精神的进步。社会精神领域主要包括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社会精神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公民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不断丰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文化。 “

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进步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精神的进步与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进步的趋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改善,把社会历史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而社会形态的变化和飞跃又使社会生产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放和发展。社会形态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社会进步的新的里程碑,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推向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一 社会发展过程的

8、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的客观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永不停歇的,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总是一个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从基本不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运动发展过程。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循环往复,川流不息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趋势必须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出来,每一个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都起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都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同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历史

9、上几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在它们产生以后的一定时期内,都曾经是上升的,前进的,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都是如此。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而当它们逐渐丧失了历史的进步性,沿着下降的道路运动时,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停滞、倒退甚至腐朽的现象。当然,随着社会生产的不间断进行,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的日益雄厚,社会的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仍会有所进步和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改良,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根本矛盾无法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从根本上

10、得于解决,各种停滞和倒退的现象都包含着自身否定的因素和条件,随着社会进步趋势的新生力量的日益壮大,从而准备着和预示着历史的新的进步和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社会进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首先是从社会的客观物质存在特别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评价,而不是从人的观念或者社会意识中去寻找。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和基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它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和最高尺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尺度。社会进步既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又表现为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在于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于它能够决定生产力的成果怎样利用。生产力只提供改善物3质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获得物质利益的可能;而生产关系则决定这种可能是否能变成现实,或者在多大的程度上变为现实。因此评价社会进步时,生产力水平是重要标准,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要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起来,既看生产力水平如何,又看生产关系的性质怎样,才能对社会进步作出客观评价。社会进步不仅表现在以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创造物质财富的数量为标志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上。一般来说,社会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越高。以

12、物质文明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的时候,不能把它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割裂。社会进步是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与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二)社会发展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决定的,但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又离不开人的历史活动,离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就没有社会运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非脱离或超越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的神秘力量。马克思认为,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也就是说,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社会发展,实际上就

13、是人的能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际上也就是人的能动的社会活动的规律。在这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对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一方面,社会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制约着人类的活动,人们不能改变它,也不能违背它,否则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另方面,在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又自始至终贯穿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存在于人的能动的社会活动过程之中。作为主体的人可以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利用它,避免或减少它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促使社会沿着前进上升的路线有规律地发展,从而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

14、如果把社会发展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绝对对立起来,就会在肯定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时完全否认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自觉能动的创造作用;或者在肯定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时就不能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是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社会发展过程的主体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发挥历史作用的同时,是能够有意识和目的地向着社会发展的某种可能的目标努力,并使之变成现实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既受人类社会共同规律的制约,又受特殊规律的影响。在某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发展中,其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与外部各种矛盾和条件交织在一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选择空间

15、” 。尤其是某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社会发展往往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觉选择。因此,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对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就出现了历史“跳跃性前进”和暂时倒退的现象。选择性是社会主体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人自觉能动地创造历史的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包括选择行为的方向、目的和手段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常是以客观规律作用的多种可能性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正是首先通过对多种可能性进行比较、选择、取舍来显示自身的自觉能动作用,来确定自身的主体地位的。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在长远趋势上决定历

16、史进程,而社会历史变迁的具体实现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认识、抉择、意志力等等。在社会发展趋势提供的契机面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还是那种可能性,具体历史进程表现为这种态势还是那种态势,其时间持续或空间延伸是长是短,或曲或直,都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人的选择紧密相关。当然,社会主体的选择性不是主观随意的。首先,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如果不以客观必然性为基础,或超越了现实可能性的范围,选择就势4必落空,无法实现。历史选择的可能性空间是由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规定的。其次,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历史地形成的素质。人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是主体自身

17、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主体能否作出正确选择的决定性条件。这种依附于历史主体的文明程度,同时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因素制约着社会主体的选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自觉能动地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同一过程,并遵循同一的社会规律而展开。当人们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自身的历史责任,自觉地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确地选择个人的人生道路,坚定地为远大的社会理想而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时,就可以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大有可为。一 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进步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既受

18、客观规律性的支配又离不开人的历史活动,离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就没有社会运动。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了解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一)社会进步的前进性首先社会进步的趋势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的客观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趋势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都起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都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无论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还是质变的过程,都表现出社会进步的前进性,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其次社会进步符合人

19、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代表了社会进步的前进性的历史趋势。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力的代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代表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是不会容许开历史倒车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是调动广大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代表最广大的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体,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

20、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其三社会形态更替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虽然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社会进步总是要通过反复的斗争、迂回的道路、暂时的偏离甚至倒退才能具体实现。但社会进步的辩证否定过程说明,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每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社会已经达到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抛弃了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留和发扬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成果。通过辩证的否定出现的社会制度总是优于它先前的社会制度。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进步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是新制度、新观念战胜旧制度、旧观念的

21、斗争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交替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也可以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但前进与上升是基本趋势。(二)社会进步的曲折性社会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新旧交替来实现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的必然表现。从人类社会经历的社会形态看,前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5社会形态都比前一种社会形态更发达,更进步。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由社

22、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决定的。但是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过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新的社会形态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不可避免要遭受到反动阶级和旧势力的抵御和反抗。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反动阶级退出历史舞台,被推翻和打倒,他们决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进行持久的顽固的反抗和抵御,这种反抗和抵御有时会表现为社会历史暂时性的倒退和颠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往往要经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反复较量。中国的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历时八百多年;欧洲的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也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这些都是以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社会进步的道路就如此艰难曲折,如果是消灭剥削制度的新社会的

23、建立,社会进步的道路就更加艰难曲折,也更具有复杂性。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到 20 世纪后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巨大挫折,也充分说明社会进步的复杂性。邓小平对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做了科学的说明:“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的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

24、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小时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决定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过程是曲折发展的。社会进步的曲折性还表现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历史跳跃性。我们通常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定义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上,但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出现历史跳跃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经常出现的现象。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俄国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沙皇统治的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在列宁的领导下经过十月革命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

25、国也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既受一般规律的制约,又受特殊规律的影响,表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社会发展往往呈现出多种可能性的途径,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内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外部国际大环境的各种条件交织在一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由许多可能性构成的可选择空间。我们理解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必须注重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历史主动性结合起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中出现的跳跃性,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只有在国际大环境下某种社会制度已经

26、开始走向腐朽,某些国家和民族才有可能实现历史的跳跃跨越这种在国际大范围已经开始出现腐朽性与反动性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出现,不可能在马恩时代,因为马恩时代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革命性表现得比较明显,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的,落后国家率先建成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碰到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是马恩年代无法设想的。只有到了列宁阶段,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日益表现出腐朽性和反动性,才能进行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的跳跃。也就是说,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并没有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共同大道。三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与多 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错

27、综复杂的。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社会历史的具体进程又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历史和现实条件6的差异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有规律可循的客观物质过程,存在共同大道和共同规律,这是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的表现。从社会形态的更替次序看,社会运动在总体上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这也是历史必然性和总趋势的表现。虽然同样的社会形态表现出各国的特色,但是各种社会形态有着共同的本质。任何一个奴隶社会都是奴隶

28、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的奴隶对奴隶主等级森严的绝对隶属的阶级关系;任何一个封建社会都是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基础的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的阶级关系关系;奴隶制和封建制都包括了世袭制、血统制、等级制以及宗教神权与世俗君权的配合,但两者又可以相互区别。资本主义制虽然各国有自己不同的政体,但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共同的,表现为工人阶级受资产阶级剥削奴役的阶级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的过渡,再向更高阶段的无阶级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变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的表现。(二)社会发展道路

29、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存在共性统一性,同时也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要通过各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来表现。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出现的历史跳跃或者暂时的倒退,可见社会发展并不排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发展顺序上的独特性。其次表现在同样的社会形态下也会因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各种因素的不同各有特色。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就存在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和总统共和制等多种形式;社会主义也存在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差异。每种社会形态都会因为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其三从实现社会进步的手段看,也表现出多样性。社会进步是通过社

30、会变革来实现的,但是社会变革的过程和解决矛盾的方式有些隐蔽有些公开,有些激烈有些缓和,也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矛盾的必然表现。统一性体现了历史进步的要求,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前进性;多样性则体现了人类社会不同的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自身矛盾的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同样强调各国特色,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总是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创造适合自己的社会结构,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从 21 世纪的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的实践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

31、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在 21 世纪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一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过程出发,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人们怎样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自己的价值,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是古今中外许多哲人和学者长期探讨研究的主题之一。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 ,文学家则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 。什么是人与动

32、物的区别?这在哲学上就构成了人的本质的问题。中国古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况的“性恶论”之争。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他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为了论证他的“人的7天性都是善良的”的观点,他进一步提出从四端发展到四德的观点: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到发展“仁” (仁者爱人) ;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发展到“义” ;从“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发展到“礼” ;从“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发展到“智” 。在这里“仁义礼智”是从与生俱来的“四端”发展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理论经过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为三纲五常,再经过宋代的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论证,完成了中国封建伦

33、理纲常之大成。这种人性论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国古代礼仪之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他提出人的天性是恶的,因为人的天性是好利、疾恶、好声色,让人的天性自然发展,只能是争夺、残杀、淫乱。善是圣人为了改造人的本性发明的仁义道德,不是天生的。在中国古代两大人性论争论不休,统治者的倡导使性善论传播更为广泛,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从伦理道德观的范畴去探讨人的本质的,都属于抽象的人性论。西方的人性论起源也很早,古希腊哲学家就很关心人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欧洲的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费尔巴哈说“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

34、,人就成为无” 。西方的人性论形成完善的体系是在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人性反对神性(反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建国的三大理论是“天赋人权,生而平等” (伏尔泰) 、 “社会契约” (卢梭) 、 “分权制衡” (孟德斯鸠) 。仍然是抽象的人性论,但与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人的生物性,不是伦理道德观。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人的生物性出发去探讨人的本质,他们认为人都有生理生存的本能要求,因此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权利,鼓吹绝对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有平等的剥削工人的权

35、利,工人阶级有平等的受资产阶级剥削的出卖劳动力的权利,有私有制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平等。在现代社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也是极不平等的,以所谓人权问题为幌子,动不动就是经济制裁、军事干涉。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经济关系中,都要表现他们的霸权主义。从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到现在,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人性论,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即生物性)去论证人的本质的。(二)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认为要确定人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属性入手。恩格斯认为,纯粹人性的人和纯粹兽性的人只有在基督教中才找得到。恩格斯在这里的所谓“兽性” ,指的是人的生物性即自然属性,并不含贬义。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

36、在人的身上,永远不可能摆脱某些动物性的需要,这就是人的生物性。如饮食、性欲、繁殖后代、生存和防卫的本能等自然属性。这种属性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延续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但是,人类与动物又有质的不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猎食和繁殖都是以生存为唯一目的,不会考虑明天和将来,动物没有意识。人类的劳动首先是为了生存,但还有其他目的,人类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是唯一的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高级动物,人类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社会属性,这就是恩格斯提到的人性。(1) 人的存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唯物辩证法

37、告诉我们,事物的质表现为多种属性,但事物的质是由最根本的属性决定的。把握人的本质必须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从事的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劳动,而动物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活动。人类的劳动恰好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唯物史观从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活动生产劳动入手探讨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类共生关系的依存性、人际关系中在物质、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性、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和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从伦理道德观给人下定义,没有抓住人类的社会劳动这一根本特征,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只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界定人8的本质都是自私的,更是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现实中的人是自然属性与

38、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但界定人的本质就必须把握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即人的社会性。(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是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去揭示人的本质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关系、民族关系、血缘关系、政治关系、阶级关系、社团关系、法律关系、思想关系、心理情绪状态、健康状况等。每个人都是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纽结。要把握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有阶

39、级社会,阶级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直观表现。(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现实中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因此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也是具体的,历史的。首先,人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同时人又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他总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与群体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他所属某种层次群体的共性。其次,人是自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主体,又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一个现实中的人,他的举止言谈都要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对生产关系、血缘关系、政治关系等首先是继承,无法自我选择,人的自觉能动性要发挥作用,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

40、区别就在于人能够创造生产工具,能够通过劳动改变世界和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第三,人的本质又是发展的。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伴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关系,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伴随着人的社会实践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变化。二人的价值价值是表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的一对范畴,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这种效益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一方面是人即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方面是客观事物即客体的本质和属性。所以谈到价值离不开主体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属性。根据事物对人类满足的方面和程度,可以分为:满足人类的物

41、质需求的价值(衣食住行如粮食、住房、衣鞋等) ;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价值(精神食粮如书本、音乐、绘画等) 。物的价值的大小表现为对人的有用性。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不同。(一)人的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的实践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人的社会价值;社会赋予人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存在、发展的意义)是人的个人价值。普通个人与伟大人物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作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每个人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不同

42、,社会价值也就有大小之分。人的个人价值是通过社会价值来体现的。正如歌德所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个人价值是社会根据个人对社会的满足程度赋予个人的贡献的评价,有劳动报酬和荣誉的表彰、社会地位的肯定等的形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肯定。人的价值体现在贡献和满足的统一。人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表现为特殊的价值类型。从价值客体的意义说,他与其他客体的价值一样,也是以能否满足主体(社9会与他人)需要为标志的。但是这种满足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体现的,这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说,人的实践活动对他人和社会作

43、出的贡献越大,他的价值就越大。黑格尔认为“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 。爱因斯坦说“看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一切,也是价值的必然表现。从价值主体看,我们也不否认社会满足人的正当需要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体脑倒挂”的现象,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在“科教兴国”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形成后,这种状况已经得到了改善。人的价值还是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大都是功利性的,人的价值当然也

44、有功利性的一面。由于人的功利活动的目的不同,有为自己的功利和为社会的功利的区别;有为剥削阶级的功利和为无产阶级的功利的区别;有为狭隘集团的功利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功利的区别。我们追求的功利价值,是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功利。因此这种功利价值的追求主要是社会功利价值或者人民功利价值,人的社会功利价值是社会进步的动因。对功利价值的追求的伦理道德评价就是人的伦理道德价值。它也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能够使一个社会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因此,人的价值也是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统一。(二)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的价值的条件人的价值不是靠金钱来

45、衡量,而是看其对社会的满足程度和贡献,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相互作用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实现人的价值必须具备如下条件:首先,客观条件社会必须为个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场所和机会,对个人的贡献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酬劳。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为了营造使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大环境。其次,主观条件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付出,才有索取。在科学技术迅速发的今天,我们要现实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必须努力完善个人发展自

46、己的本质力量,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创造更多的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生的评价,即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问题。对社会贡献的有无、大小,是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的价值的标准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标准。唯物史观认为,人生价值的标准,首先在于个人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劳动成为人生价值的自我确证,人不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也在劳动中获得和表现自己的价值。劳动作为人生价值的尺度,就是通过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来表现人生价值。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推动社会发展做贡献。所以,劳

47、动的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尺度的中心内容。一切有益的劳动都能对社会作出或大或小的贡献。由于人在劳动中的主观努力和付出的心血的不同,劳动的贡献也是有差别的。无数英雄模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就在于通过他们卓越的劳动贡献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福人类和社会,显示了高尚的人生价值。对社会贡献的有无和大小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不仅取决于主观愿望和主观努力,还要受制于许多主客观因素,不能简单地以贡献大小评价人生价值。此外,完善和发展自我也是人生的重要职责。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不仅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作贡献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人10生价值的重要尺度。在奉

48、献和索取的关系上,要自觉地提倡奉献精神。我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的思想极为丰富,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等等。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他们主张“三纲八目”的修养论,倡导仁义礼智和修身养性是理想人格的基调。就社会理想来说,儒家追求的是“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 。 “大同”的概念出自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为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乎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世界是儒家追

49、求的理想世界。要实现大同,就必须从修养自己做起,即被称为“三纲”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他们主张“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由己推人之道,以及“正己”就能“正人” , “成己”就能“成物”的思想。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 。道家的思想从对原始质朴的人性的崇尚和追求出发,憎恨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出现的争夺、奸诈等品行,主张无为不争、少私寡欲、绝学弃智,以恢复人性和社会原始质朴的状态。老子追求的“尊天道” 、 “法自然” 、 “清净无为”的品格,实际上是不与世俗同流,不为外界所动的心境。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罪恶都是由于人的欲望过多所致。因此道家强调不以物累形和返朴归真;老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见素抱朴” ,淡泊其志:“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墨家的理想人格是“义侠” ,强调兼相爱,交互利,视人为同怀,相互帮助。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下 ) 。人人发扬兼爱之心,实行互利之法,就可以走向天下尚同的正途。法家的理想人格则是“英雄” 。他们强调遵守法令和纪律,不靠他人庇护而生活,以自己的力量争得人生的地位。法家主张杀敌报国,立功受奖,靠个人努力去争取人生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