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共 40 页 思考题 上卷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编 第一章 1.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一、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二、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三、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 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 有哪些历史性的变化 P15。 答 开端于夏代 发展于商代。 夏代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 奴隶制
2、学校教育的萌芽 是这个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校有庠、校、序。 商代是发展时期 除了习武、敬神外 习礼、习书、习算也是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内容更趋于分化、独立 并出现了新的学校形式 除庠、校、序 又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明人伦、习武、习礼教育是夏商教育的主要内容。西周是中国奴隶制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2.西周“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有何特征 P19。 “ 学在官府”主要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教育状况 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核心 这种教育的特点是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 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官师一体 政教不分。西周学校 西周的官学系统 已有较完备的制度 分两类、两
3、级 一类是国学 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 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 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学在官府”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 3.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P20。 答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 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 书、数作为小艺 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 是大学课程。 礼是大学中的重要课程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指文字 数指计算、算法。 第三章 思考题 1.与西周官学相比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 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其一 社
4、会基础不同。西周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和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础上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在内的阶级联盟基础上的。 其二 管理制度不同。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 以“学在官府”为其主要特征 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 、 “政教结合” 。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设立的 以“学在四夷”为主要特征 政教分设。 其三 施教对象不同。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 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私学的入学则 2 共 40 页 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面向平民。 其四 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西周官学内容 局限于传统的“六艺”
5、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方式 场所固定 有相应的基本设施 制度规范化。私学内容 思想自由 突破了传统的“六艺”教育 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 以及新的知识技能。方式 不固定场所 以教师为中心 流动性较强 设备简单 具较大灵活性。 应用 简析私学兴起的作用和意义。P31。 答 私学的兴起 发端于春秋中后期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直接的因素。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私学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私学的兴起 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人才、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他们成了促进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私学代替官学 是中
6、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 不仅符合历史潮流 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思考题 2、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P46 P3446 。 答 孔子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论述。以教育为根本。其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质及意义。 ) 孔子创办私学后 实行“有教无类” 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国别和种族。打破了“王官之学”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 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 做
7、到“举一反三” 。孔子的启发式仍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用的主要是类比与比喻。 2.因材施教 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 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4.谦虚诚实 要求学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应用 如何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总结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居于重要地位。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 奠定了后世儒家
8、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 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 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总之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墨子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P47。 答 墨子 名翟(d) 鲁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一生主要活动是“上说下教” 门下弟子众多 俨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 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彻底。提出了著名的“染丝说”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主张教育
9、要培养“贤士” 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 故亦称“兼士” 。内容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墨家的自然科学有很高造诣 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 其中以光学最为出色的部分。教育内容论中 还包括“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 即思维方法的教育 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墨子教育内容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3 共 40 页 应用 试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4.在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方面 孟子和荀子各持什么观点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异同 ? 答 共同点 两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都认为培养统
10、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孟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与荀子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 两者是不冲突的 而荀子整理的“五经”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不同点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 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求放心” 即找回散失的本心 发扬天赋的“善端” 。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 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 改造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性。在教育思想上 孟子主张“内发” 荀子倾向“外铄”孟子唯心主义倾向较重 荀子强调学要落到实践上 具唯物主义思想。 5.大学中的教育思想。P65 。 答 是礼记中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
11、道”的一篇论文 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亦称为“三纲领” 。 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明明德” 使人们先天善性得到恢复发扬 达到修己目的 是孟子性善论观点。第二个目标是“亲民” 即推行德治与仁政。 大学最高目标是“至善” 。 为实现三个目标 提出了八个步骤 或称“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 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宋以后 被收入四书 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P67 。 答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其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作
12、用与目的 作用在于 服务政治 提出“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的思想。目的在于 1.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2.要“化民成俗” 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古之教者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 三、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应用 试分析和评价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 1、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 互相促进的。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指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3
13、、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4、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5、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 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 指出“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 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 学习他人的长处。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 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 试比较孔子与学记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4 共 40
14、页 答 孔子注重启发的时机 提出举一反三的启发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 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学记对启发式原则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 将启发式原则表述为“喻” 所谓“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二编 第四章 应用 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简要分析评价之。 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P72。 答 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中国 封建社会确立 至 1840 年鸦片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 2000 多年。在此期间 法家、道家、儒家思想都曾作为政
15、策的指导思想起过重要作用。但自西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 儒家思想基本处于主体地位 多数朝代奉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 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 维护封建帝王统治。 一、 秦朝奉行法家教育思想及维护集权统一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确立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三、魏晋兴起“玄学” 儒学地位下降 文化教育多元化 无法形成统一的文教政策。 四、隋唐确立“尊崇儒术”的文教政策 兼佛重道。 五、宋朝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 南宋朱熹总结后产生了理学。元代采用武力镇压和民族歧视政策的同时 采用“遵用汉法”政策 以理学为官方统治思想 六、明清推崇程朱理学 明朝首创八股取士 实行文化专
16、制。 思考题 1、试述汉代“独尊儒术 ”的政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P74-75。 答 汉武帝继位后 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肯定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其主张的出发点在于加强专制集权 使皇权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不达时宜 好是古非今”的原始儒学改造成夹杂大量迷信成分的神学化儒学。建元五年 前 136年 西汉政府决定专置五经博士 从而结束了延设百家博士的局面 确定儒学独尊政策 以儒术为指导思想 培养人才 对民教化。自此 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经” 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 实行“尊孔读经” 从皇帝到地方官员都会讲经。儒家学说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独
17、尊的地位 除了当时客观需要的原因外 也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 在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强本节用。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 不仅对汉代的教育 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 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 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汉代的学校教育 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儒术的影响 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 选拔经学教师 出版经学书籍 增加学生名额。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为封建制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 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 汉王
18、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 二是从地方官吏中晋升。无论哪种途径 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总之 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 兴官学以养士 重选举以取士 养士皆学儒经 取士皆选儒生。可见“ 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5 共 40 页 思考题 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 答 (1)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 (2)汉武帝即位后出于转变无为政治为有为政治的需要 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政治指导思想。 (3)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适应了政治法纪大一统的要求。 (4)汉武帝于建元元年接纳董仲舒
19、建议 独尊儒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 思考题 2、魏晋时期儒学的演变以及教育理论多元化对教育制度发展的影响。P75 。 答 魏晋南北朝 诸方割据 南北对峙 zh 朝代交迭 di 频繁 无法形成统一的文教政策。魏晋时期形成士族制度 采用“九品中正”制严格控制仕途。在思想上儒学的仁义礼法不再适用 只有代表没落贵族的老庄哲学能满足。正始年间 240249 经何晏 yn 和王弼 bi的研习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得以结合 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这意味着教育思想的发展 冲破了汉代经学的束缚 出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为各地区民族和学派间的文化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现了国子学、四门学、
20、书学、律学、医学以及文学、史学、玄学等多种形式的官学。儒家经学虽然失去了独尊地位 作用有所下降 但在政治上仍有它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教学内容 也主要还是经学 但内容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话变为注重义理 而称为“魏晋经学” 实质上成为了儒、道、佛混合的经学。 思考题 3、宋明时期儒学的演变以及理学的作用和影响。 P77-78。 答 宋代在儒学发展历程中 产生了理学。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 为儒学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 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 要求人们即做一个忠臣孝子 又要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 成为理学的开端。经过
21、 张载、程颢 ho 、程颐的发展 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总结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 明清时期统治者都竭力推崇程朱理学 把它作为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思想。明成祖永乐十三年 1415 年 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 、 四书大全和理性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学校教科书。明王朝在推崇程朱理学的同时 还首创八股取士 从“五经”和“四书”中命题 以八股制义为定式“ 代圣人立言” 并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 思考题 4、历代中央官学的基本设置、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P81 。 答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建立太学 这是封建中央官学之始。汉代太学
22、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汉代太学的建立兴办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家学者。 汉代官学 除太学外 还创立了宫邸学 也称“四姓小侯学” 是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 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年平九年 66 年 。内容以孝经 为主 兼及尚书等儒学。汉灵帝和元年 178 年 创置鸿都门学 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此名 这所学校实际是宦官和官僚集团政治斗争的产物 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尺牍、绘画、书法 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官学 1.西晋初立国子学。门阀士族为享有特权而建立。 2.
23、专门学校的产生。 “独尊儒术”逐渐被“儒释道”并行的局面所代替。 隋文帝创设了管理中央官学的专门机构国子监 下设五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P83。 简答题 唐代中央官学监属“六学”及旁系“二馆”的名称。 P83。 6 共 40 页 答 监属“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 3 分 。 旁系“二馆”“ 崇文馆、弘文馆” 2 分 。 官学制度的特点 1.等级性逐渐放宽 教育对象有所扩大。 2.官学形式有所发展。 3.学校管理和教学制度有所健全和改进。 4.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应用 汉代、唐代中央官学兴盛的原因。 答 汉代中央官学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培养适应政治需
24、求的人才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建立太学 这是封建中央官学之始。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汉代太学的建立兴办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家学者。唐代中央官学 唐初至中叶 是我国封建社会“盛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官学不仅吸取了汉代以来所有官学形式 而且有所创造和革新 学制系统相当完备 各科各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学计划非常具体细密。 思考题 5、历代地方官学的基本设置、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P85 。 答 一、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学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 自汉代开始设立。平帝原始三年始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 规定郡国曰学 县、道、邑、侯国曰校 乡曰庠 聚曰
25、序 学校置经师 1人。序庠置孝经师 1 人。所习内容为儒家经典。东汉时期 官学私学交织发展 形成了“学校如林 庠序盈门”的景象。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由于战乱 造成官学或兴或废。 三、隋唐时期的地方官学 隋代立国较短 隋文帝和隋炀帝虽设庠序郡县之学 却“空有建学之名 而无弘道之实” 。唐代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地方官学除在府州和县设有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 还设有直辖太医署的府州医学 直辖于中央礼部下的词部的府州“崇玄学” 。崇玄学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 、 列子等。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只设州 府、军、监 学和县学两级。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特点 1.自神宗熙宁四年起陆续设置诸路学官。 2.行“三舍法” 。本系王安石熙宁变法改革太学的措施。 3.划拨学田 保障经费。 4.地方官员重视兴学。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 在路、府、州、县四级均设相应学校。学校内容除“五经”外须先修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从此“四书”与“五经”并列 同为各级官学的必习教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