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分享活动在团体辅导中的重要性 (下载 DOC 檔)壹、前言分享是一种经验的交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分享,因为人会透过语言、文字、肢体动作与别人互动,在这互动过程中就会产生有一种重要的要元素-情感,透过这个重要元素,分享让人有一种喜悦、成长与减轻负担的感觉,透过分享,人与人的距离更接近了,人与人的心灵彼此更了解了。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乐于与他人分享我的心情、信息、经验或有形的物品,当然我更喜欢他人与我分享他的一切,这是一种我与他人同在的感觉,透过分享,我知道我存在的价值。贰、分享的定义在心理学名词辞典里将分享视为利社会行为的一种型式。利社会行为或亦被称为利他行为,常被定义为自愿行使有利于他
2、人而不求回报亦不受外利胁迫的行为,包括同理心、友善、安慰他人、帮助他人、仁慈、合作、轮流。所以分享是利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分享可以是一种知识经验的传递,更可以是一种心灵情感的交流(林巧芳,民 91)。参、分享活动的定义分享活动是以特定的形式呈现,经过事先设计与安排,有所计划的将分享透过活动方式进行。有特定分享的对象、有特定分享的主题、有时间限制等,分享的对象少至两人、三人,多至上百人,我个人认为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分享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八人,因为在团体活动中的分享主要希望每一位分组成员都有讲话的机会,而且彼此可以互相反应回馈,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一旦人数过多,可能沦为某人自己的心得分享,成员之间的
3、交流就会有限,这样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了。在团体辅导中的分享主题往往是紧扣着整个团体辅导的主题进行,而分享的时间则会依不同的主题、人数、分享在此主题下的重要性与整个团体辅导的时间而定。Housego 和 Burns 提出,在团体活动中,除了分享以外,学生们可以有机会察看内心世界、变成习惯去思考;可以在情绪的、心理的、精神的、认知的或是社会的观点,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换句话说,分享一方面可以促进22学生间的社群感,创造每一个人都同在一起的感觉,藉此分享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感受;一方面也可以发展口说语言的机会(引自林巧芳,民 91)。肆、分享活动的目的与注意事项主要目的是要增进成员的认同感与信
4、任感,成员间透过分享活动可以了解彼此的心里想些什么,大家的情形如何?可能有部分成员的心事与我们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样可以增进彼此间的认同感,此种感觉就如同 Yalom 所说的普同感,Yalom 认为在一个团体中,尤其是初期,成员对自己的问题可能感到焦虑、无助,直到他们听到其它成员自我分享与坦露问题后,成员们会有对这个世界更有共鸣感,这是一种与别人同在的感觉,因此他会对自己的问题比较释怀。同样的道理,我们希望透过团体辅导中的分享活动让同学彼此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增进团体凝聚力,也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方紫薇、马宗洁,民90)。在分享时间的气氛上是必须安全的,这样一来大家比较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跟成员分享,
5、如此可以增加大家的信任感。而在使用时机上也要特别注意,避免在一开始大家都很陌生的时候就冒然使用,必须让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团体活动中已有些基本认识后再分组进行分享,最好的分组可以请学生自己分组,让他们自己找比较相似特质的一群人为一组,这样的分享会比较深入,也比较会有收获。同时可能必须让成员有一个认识,那就是保密的观念,也许分享的内容并不是很严肃或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但是为了让成员能感到安心,能在安全气氛下进行分享,我们要让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非必要时不要将成员间涉及私人隐密事件公开,或让别人知道。我想这样的真诚分享才有效果与意义。伍、分享活动的理论基础一、 社会认知理论在分享活动与彼此回馈
6、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及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会随着年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由懵懂无知到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一)定义33社会认知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处理或面对其社会环境中事物的能力。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任务就是要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去了解自己,进而了解自己以外的其它人的心理状态与人格特质。而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所累积的知识与经验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而影响与他人的互动。因此社会认知的发展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体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认知状态;二是个体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别人的认知来与他人互动
7、(苏利文等,民 81)。(二)利社会行为理论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发现利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发展往往和个体本身能否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着想的能力有正相关。譬如说学生的合作行为( cooperation)、友善行为(friendliness )、慷慨行为(generosity)和利他主义(altruism)的表现都和个体能否站在别人的立场替人着想的能力有显着的相关,一般来说,如果个体越能体认对方所处的情境,感觉出他人在这情境中的窘状,看到对方所有的苦处之后,越能表现出安慰、帮助、分享等行为(苏利文等,民 81)。(三)角色取替能力发展理论角色取替能力,简单的说是指个体将
8、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以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的能力。目前研究角色取替的内容看来角色取替能力可分成三类,一是指认知性或概念性的角色取替能力(cognitive or conceptual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体去考虑他人的思想意图的能力。二是指知觉性或是空间性的角色取替能力 (perceptual or spatial perspective-takingability),通常是指个人考虑以他人的感官知觉来看事物的能力。三是指情感性的角色取代能力 (affective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通常是指个体考虑他人的感觉或情绪
9、的能力,而这类的角色取替能力应包含两种能力,一是指个体辨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如生气、快乐、伤心和害怕等情绪间的区别;二是指个体利用线索来推论他人情绪的能力。情感性的角色取替可分为辨识,推论和行动几个历程,而这个历程和个体同理心(empathy)的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连(苏利文等,民 81)。由前面所述,社会认知发展论可知青少年阶段已具备良好沟通分享的能力,并能开始辨识他人情绪的变化,亦能提供他人情绪支持,因此分享活动在青少年阶段正是训练与发挥的最佳时期。44二、 心理社会发展论依据 Erikson 的社会发展论,人生可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各发展阶段都有其重要发展任务,而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定
10、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亦是自我对自己的看法、角色任务认定与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而其重要的社会环境为同侪团体,因此此阶段的自我概念不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同时透过同侪间彼此的模仿学习、分享与回馈,青少年以此产生另一种的自我映象。三、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家 Maslow 认为社会性是人类基本的需求,人类从与别人的关系及沟通中分享讯息、交流情感、消除歧见,并透过彼此间的回馈及协助而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与发展(引自黄惠惠,民 85,页 2),因此我们希望在团体辅导中透过分享活动的进行协助学生去除防卫、提高自我觉察、学习恰当的自我表露及从建设性的接收
11、回馈中,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进而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一)人际沟通的意义人际沟通是指有意义的互动历程。在此界定中含有三个重要概念:第一,人际沟通是一种历程,它是在一段时间中,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行为。 第二,人际沟通的重点在于它是有意义的历程,意指沟通行为的内容、意图及其被赋予的重要性。第三, 互动 是指双方在沟通历程中彼此对于沟通当时及沟通之后形成的意义均负有责任。(二)自我表露有效的人际沟通需要某些程度上的自我表露,广义来说自我表露为分享个人的相关背景资料、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而且程度由浅到深。自我表露是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的核心概念。这个理论
12、说明人愈互相了解彼此,他们的沟通愈是人际(interpersonal)导向,彼此了解的愈55少,则他们的沟通愈是个人(impersonal )导向的。研究人际关系的主导学者 G. R. Miller 相信人们经由沟通,对别人的认识将从文化讯息层次(一般社交对话表露的信息)发展到社会层次(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有关的信息),再到心理信息层次(了解一个人的特性、感情、态度等)。因此沟通的功能是把人从不亲密的层次推向较亲密的层次(曾端真、曾玲怋,民 85)。(三)人际需求理论人际关系和沟通一样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人际需求理论主张一种关系是否开始、建立或维持,全赖双方所符合的人际需求程度。心理学家Wi
13、lliam Schutz 指出三种我们都需要的人际需求:爱、归属和控制。爱的需求反映出一个人表达和接受爱的欲望;归属的需求是希望存在于别人团体中的欲望;控制的需求是希望成功地影响周遭的人与事的欲望(曾端真、曾玲怋,民 85)。在团体分享中,学生可以透过彼此由人际到亲密层次沟通的经验来满足表达自己的机会、寻求归属感与发挥影响他人的力量,因此可见分享在人际沟理论中是很重要的部分。陆、结论-国中生为什么需要分享活动如前面所述,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定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青少年很在意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此看法亦为青少年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参考之一,而此阶段学生的重要他人渐渐由父母转移到同侪身上,
14、因此同侪在青少年阶段扮演一个很重的角色,透过有组织的分享活动可以拉近学生彼此间有形与无形的距离,让同侪成为彼此支持与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分享活动在团体辅导课程中具有催化的功能,能让辅导活动达到更深一层的目的。柒、分享活动的范例(一)活动名称:学习经验分享(二)活动目的:1. 增进同学获得丰富的学习信息。2. 启迪同学愿意开放自己、接纳他人的胸怀。663. 节省自己苦学的时间与心力。(二)活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经验世界,能藉助团体学习的动力,共同采绘另一片更光彩耀眼的经验世界,贡献于个人周遭的团体、家庭、社会,必能达到学以致用,使读书与生活打成一片,改善生活环境,做个情境主人的梦想,应是可
15、计划的学习历程。本活动的重点在于分享的涵养,个人是否能开放自己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个人能否接纳他人的各个不同经验,则是本活动学习目的达成的关键规准,同学能否做到无私忘我的境界,是学习的最高历练。(三)实施方式1. 订定主题分组讨论之。每次活动可订定一至五个小题,分四到五组研讨之,并设定时间限制,约 20-30 分钟研讨。2. 每组研讨时,先推选主席、纪录各一人,分掌任务,并选出综合报告一人。3. 综合报告:(1 ) 各组代表上台报告,同组同学补充之。纪录可张贴海报说明。(2 ) 同学给予回馈,教师辅导之,并协助解决疑难。4. 印制同学自评量表,亦可评量其它组报告内容的优缺点,并根据此评量表,了
16、解同学在本活动中的学习效果,以做为活动改善的参考,或同学本人应该改进之参考依据。5. 本活动注重同学间彼此互动力的组合,教师如何鼓励同学踊跃发言,训练各组主席的领导催化能力,应是最截近的途径。6. 每位同学都有轮流担任主席、纪录的机会,本活动对于厚植说话能力、撰写能力、精绘海报的训练,都有很好的安排,善用本活动上课,学生获益良多,健全人格之发展,效果奇佳。捌、参考书目林巧芳(民 91)。追寻分享在教室中的意义, 师友月刊 ,9 ,82-83 。段秀玲、蔡彩霞、鄷台英着(民 84)。 全方位班级辅导 。台北市:天马文化。亚罗姆(民 90)。 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方紫薇、马宗洁译)。台北市:桂冠出版社。博得伯、博得伯(民 85)。 人际关系与沟通 (曾端真、曾玲怋译)。台北市:扬智出版社。黄惠惠(民 85)。 自我与人际沟通 。台北市:张老师出版社。77黄德祥(民 89)。 青少年发展与辅导 。台北市:五南出版社。赵居莲译(民 84)。 社会心理学 。台北市:桂冠出版社。苏建文(民 81)。 发展心理学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