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猜测 typed by chigre 2008/10/29 16:24:32健康:是指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详见判断脑死亡的标准。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小于 3.5 mmol/L 即为低钾血症。酸碱平衡:生理情况下,机体依靠体液和细胞的缓冲作用及肺、肾等组织器官的调节功能来自动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性的能力,即维持 pH 在恒定范围内的
2、过程称为酸碱平衡。酸碱平衡紊乱:病理情况下,机体出现酸或碱超量负荷、严重不足或(和)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定性被破坏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酸碱失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pH 和 H 浓度:pH 7.357.45,相当于H 3545 nmol/L,pH 是反映血液酸碱度的指标。PaCO2:是指血浆中程物理溶解状态的 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因素的最佳指标。正常值:3346 mmHg,平均值 40mmHg。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 PaCO2 、血氧饱和度及体温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AB 受代谢、呼吸因素影响。SB:是指全血在
3、标准条件下(PaCO 2 为40mmHg、血氧饱和度为 100、温度为 38)所测得的血浆 HCO3-含量。反应代谢性因素的指标。正常人 AB = SB, 2227 mmol/L,平均值为 24 mmol/L 。差值反映了呼吸性因素对酸碱平衡的影响。ABSB,说明 PaCO2 40mmHg,有 CO2潴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碱中毒。AB52,见于代碱。碱剩余(BE):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 pH 等于 7.40 时,所需酸或碱的量。0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122 mmol/L。实际上是反映血浆中固定酸根含量的指标。AG1
4、6, AG 增高型代酸.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 5 g/dl 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现象。1血氧分压(PO 2):指溶解于血浆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或压力) 。正常值:P AO2 80110mmHg(100mmHg,13.3kPa)PVO2 3740mmHg(40mmHg,5.33kPa)2血氧容量(C-O 2max):指100ml血液中的Hb为氧充分饱和时所能携带氧的最大值。正常值:20ml/dl3血氧含量(C- O2):指 100ml 血液中实际的带氧量。包括两部分:与 Hb 结合的 O2和物理溶解的 O2正常值:C AO2 19ml/dl,C VO2 1
5、4ml/dl4血氧饱和度(SO2):指 Hb 与 O2 结合的饱和程度。正常值:SaO 2:93-98% SVO2:70-75%6动-静脉氧差(DA-VO2):C AO2 与 CVO2之间的差值,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值:D A-VO2=CAO2-CVO2=19-14=5 ml/dl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由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发热介质的介导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最终引起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 0.5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猜测 typed by
6、chigre 2008/10/29 16:24:32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此时调定点并未发生变化。发热激活物: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EP):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或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可以产生 EP 的细胞有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主要有:IL-1, IL-6, TNF, IFN, MIP-1热限:发热(非过热时) ,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通常达
7、不到 42,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回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OH 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称氧自由基。自由基是指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各种原子、原子团或分子。活性氧:是指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代谢物,包括氧自由基、单线态氧(1O2) 、H2O2、NO、脂质过氧化物(LOOH)及其裂解产物(LO) 、LOO等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是组织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细胞
8、通过受体感受胞外信号分子的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而影响其生物学功能,该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水溶性信号分子及某些脂溶性信号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通过与膜表面受体相结合而激活细胞内信号分子,经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信号传递至胞浆或核内,调节靶细胞功能,该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受体:指能够识别和特异结合特定的信号(配体)并引起生物效应的蛋白质。核受体:类固醇/ 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等受体是通过核受体转导信号的。核受体大多本身就是转录因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9、【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先发生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 ,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血管系统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内,是最重要的生理性凝血启动因子。当其大量表达释放入血,激活 FIX和 FX,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TFPI 主要由 VEC 产生,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DIC 时循环中红细胞流经
10、纤维蛋白的网孔,或挤出微血管内皮细胞裂隙,使红细胞扭曲、变形和碎裂,外周血涂片中出现畸形红细胞,易发生溶血性贫血。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无复流现象:休克晚期,即使血压回升,但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未能恢复,称为无复流现象,它与白细胞黏附填塞、血管内皮肿胀,及微血栓形成有关。寒冷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低排高阻型休克,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故称为寒冷型休克。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猜测 typed by chigre 200
11、8/10/29 16:24:32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发环节为血容量减少的休克,见于失血性、烧伤性、失液性休克。高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心脏排血量高、外周阻力低的休克,临床表现皮肤温暖干燥、少尿、血压下降、血中乳酸盐含量增高。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的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休克肺。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猜测 typed by chigre 2008/10/29 16:24:32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足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时,常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
12、液的增多,并出现水肿,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改建:是指在持续心室机械负荷过重、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过度激活状态下,心肌组织在结构、功能、代谢、数量及基因表达等方面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又称为心室重塑。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与坏死,基因表达发生改变,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胶原并合成降解胶原的酶,使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降解加快,心肌质量增加、心壁增厚、心室容积扩大和心室形状改变。渐进性过程。向心性肥大:心室受过度压力负荷时,心肌纤维中肌节的并联性增生,使心肌纤维变粗,室壁厚度增加,心腔不明显扩大,称之心肌的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心室受过度容量负荷时,心肌纤维中肌节的串联性增生,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13、,心室腔扩大,称之为心肌离心性肥大。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继发于代谢增高或心脏后负荷降低的疾病,如甲亢、贫血、维生素B1 缺乏、动静脉瘘等引起的心力衰竭,心输出量比心衰以前有所降低,但可稍高于正常水平。呼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障碍,致使动脉血氧降低,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升高的病理过程。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 2低于 60mmHg,或伴有 PaCO2高于 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呼吸衰竭。限制性通气不足:指的是因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部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或气胸。阻塞性通气不足
14、: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通气障碍。根据气道阻塞的部位不同,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弥散障碍:肺泡与血经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一物理性弥散过程,当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厚度增加或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弥散量减少,称为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时,肺泡每分通气量(V)约 4L,肺血流量(Q)约为每分 5L,V/Q为 0.8,在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时,肺泡通气和血流量的改变多不平行,使部分肺泡 V/Q 比率降低或升高,V/Q 比率的变动范围也扩大,因而使肺泡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不能保证有效的换气而导致呼吸衰竭。静脉血掺杂(功能性
15、分流):某些肺部疾患使肺泡通气严重不均,病变部位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症充血使血流增多,V/Q 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气体交换,便渗入动脉血中,因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某些肺部疾患,如肺动脉压降低、肺动脉栓塞、肺血管受压扭曲和肺泡壁毛细血管床减少等时,V/Q 比率增高,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吸入的空气没有或很少参与气体交换,因而与气道的情况类似,即犹如增加了肺泡死腔量,称为死腔样通气。真性分流:生理情况下,肺内也存在解剖分流,即有一小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肺内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肺静脉,以及心内最小筋脉直接流至左心,
16、其分流量约占心排血量的2%3%。这部分血液未经氧合即流入体循环动脉血中,称之为真性分流。急性肺损伤(AL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发生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表现为广泛肺水肿和微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猜测 typed by chigre 2008/10/29 16:24:32小肺不张。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肺内分流增加和肺顺应性下降。临床上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频速和 X 线胸片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ALI有着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重症 ALI 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在某些疾病过程中(例
17、如创伤、烧伤、感染等)特别是在休克初期复苏后,突然出现以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以右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等压点:用力呼气时,肺泡内压、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推动肺泡气沿气道呼出。在此过程中,气道内压从肺泡到鼻、口腔进行性下降。因此,在呼出的气道上必定有一点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这一点就称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的等压点。肝功能不全:各种致肝损害因素作用于肝脏后,一方面可引起肝脏组织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还能导致肝脏的合成、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功能障碍,出现黄疸、
18、出血、继发感染、肾功能障碍、顽固性腹腔积液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肝纤维化: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发生炎症和坏死等变化,进而刺激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平衡失调,导致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肝肾综合征:严重急、慢性肝功能不全患者,在缺乏其他已知肾衰竭病因的临床、实验室及形态学证据的情况下,可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这种继发于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肾衰竭称为肝肾综合征。1.
19、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休克、微血管性贫血、和器官功能障碍。2. SIRS: 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3. MODS: 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在严重创伤、烧伤、感染、休克等急性危重病时或在其复苏后,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障碍的损害,称为MODS。缺氧: 组织氧气供应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4. 乏氧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张性缺
20、氧。10.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11. 循环性缺氧: 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12.组织性缺氧: 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13.氧中毒:长时间吸入氧分压过高气体,则可引起细胞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的毒性作用。14. 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或应激反应。15. 应激原: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16. 急性期蛋白(APP):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
21、,称为 APP17热休克蛋白(HSP):细胞在应激原刺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18. 应激性溃疡:指患者在遭受各类强烈应激原刺激状态下出现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21. 血管反应性:指的是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对缩血管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收缩反应。22.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猜测 typed by chigre 2008/10/29 16:24:32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24. 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肌舒缩功能降低或心室充盈受限所致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25.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2、是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26.呼吸功能不全:静息时虽能维持较为正常的动脉血气水平,但在体力活动、发热等因素致呼吸负荷加重时,PaO2 降低或伴有 PaCO2升高,并出现相应的体征和症状。33.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等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真正神经递质极为相似的一类物质称为假性神经递质。34.肾功能不全: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称为肾功能不全。38原尿返漏:是指肾小管中的原尿经损伤的小管壁渗漏到肾间质。39氮质血症:含氮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在
23、体内蓄积,引起血中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增高,称为氮质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 GFR迅速下降,出现尿量和尿成分的改变、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病情凶险,若及时诊断、治疗,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使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出现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由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尿毒症:急、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