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67KB ,
资源ID:3280691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2806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doc

1、论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上)内容摘要: 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被誉为心理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先锋;“美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在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最为有特点,特别是在他那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中,诡魅幽婉的文风,以及对血腥和死亡的迷恋都不仅吸引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注意,读者们更是为之侧目、流连忘返。爱伦坡是哥特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时的哥特小说家,他善于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可谓在凄美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魂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本文将从爱伦坡本人的身

2、平着手,对其哥特小说创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哥特式风格的特点进行剖析,浅析其对文学文本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此风格的美学意义。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恐怖;荒诞;死亡The Gothic Style in Allan Poes NovelsAbstract: Allan Poe is an exceptional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poet,novelist and literature critic.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y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cien

3、ce fiction;the pioneer of aestheticism and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literature critics.So he has become an immort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llan Poe is recognized for his language and form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dark and mysterious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ascination for blood and

4、death he exhibited in his gothic novels.Those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a literature critic,it also deeply impressed ordinary readers. Allan Poe is a gotjic novelist,when gothic novels began to revive as a half orthodox style.He is good at depicting peoples inner thoughts,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

5、f moral exploration and humanity controversy.It describes the struggle of good and evil in everybodys soul and the fear of punishment and death.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Allan Po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for Allan Poe to creat gothic novels.Then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cha

6、ractistics of gothic novels.Finally,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how to evaluate gothic novels in general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novels;fearful;fantastic;death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爱伦坡的作品有着在任何时代都可称之为是“独一无二的”的艺术风格。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

7、最为有特点:精致且优美;而他涉及的文学类型丰富、内容多样。因此,对于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他也拥有不少头衔,他是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文学家众多,其中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难怪乎英国著名的大文学家萧伯纳也曾说过:“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在今天看来,对于爱伦坡,一位开辟了新的文学道路并影响几代人文学创作的文学家来说,萧伯纳这样的评价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但在爱伦坡的有生之年,他却未能得到与他文学创作地位相符的评价。他

8、在被人盛赞之时同样也饱受非议。由于爱伦坡对于晦暗阴森的哥特风格的偏好,以及他对死亡奇幻题材的大肆描写,他的作品在国内一度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之作,外界评论更是对他褒贬不一。直到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也就是爱伦坡去世之后将近五十多年,他的创作才逐渐被世界文坛所接受认可,并赋予其相应的文学地位。爱伦坡在文学领域涉及面极广,从小说、诗歌到文学论著无所不能,且在各个领域都占得一席之位,出版过乌鸦及其它诗等四部诗集和诗歌原理等具有独创性的评论性文章。在短篇小说领域,爱伦坡更是达到了一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由于他开创了诸多先河,以致于虽然华盛顿欧文写短篇小说的时间比他早,但是有不少人认定他

9、才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在短篇小说创作中,爱伦坡擅长写恐怖心理小说。由于受到自 18 世纪末开始由英伦兴起的哥特小说的影响,他的此类小说中充满了离奇怪诞、邪魅阴暗的哥特式风格。但爱伦坡并没有一味地去模仿前人的作品,在他的此类著作中他又融入了自己擅长的心理冲突描写以及他对美学的理解和追求,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哥特式风格,并对后世很多文学流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爱伦坡在文学史上能获得“开拓者”称号的原因,获此殊荣,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爱伦坡小说哥特式特征的体现哥特小说源于英国,其最大的特点即是怪诞与恐怖,小说通常“把人和非人的东西怪异的结合”,多用人鬼相通、现实与异境相连和死

10、而复活等情节突出小说的怪诞;而被痛苦的叙事风格紧紧地控制住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那一个个血淋淋的黑暗世界,则是哥特小说中的恐怖的最佳体现。爱伦坡一生四十年大约写了将近 70 篇小说,其种类大致可分为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这四种。虽然种类不同,各有所长,但其中仍以他的死亡恐怖类小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正是这类小说,充满了爱伦坡独有的道德探索意味的哥特风格。下面本文将以丽姬娅、威廉威尔逊、泄密的心、黑猫、提前埋葬等短篇小说为例从渲染恐怖气氛的第一人称叙事与人格缺失、死而复活以及“恶棍”与“少女”的经典模式三个方面的特点对爱伦坡的死亡恐怖小说的哥特风格进行分析。(

11、一) 渲染恐怖气氛的第一人称叙事与人格缺失主观性叙事一直都是哥特小说中的叙事特征之一。这种特征体现在叙述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毫不掩饰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的看法、感受在小说中得到最大的暴露和展现,对小说本身具有强烈的评论和干预,使读者在接受故事的同时始终感受到讲叙者的见解,这种叙事方法极具主观性,因此被称为主观性叙事。纵览爱伦坡的死亡恐怖小说,在叙述方法上有一个很直观的特点,就是这些小说基本全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描写的。爱伦坡的第一人称叙事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英国哥特小说的主观性叙事,但使用第一人称的记叙方法同主观性叙事一样,也是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受并通过文中的“我”以极其主观的语言和方式引导读者,同属

12、于主观性强的叙事方法。爱伦坡就是用这种手法将他小说中的哥特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更加标显出了邪魅而幽暗的哥特气息。众所周知,第一人称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章中的故事都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在读者看来,小说中所有的内容似乎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方面,第一人称的述说能更好地显现主人公的心理,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另一方面,这种写法也更容易使读者将自己代入故事,在恐怖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会让小说更有悬疑感,使故事能更好地瓦解读者的心理防线,能将虚拟的恐怖场景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界限最大程度地稀释掉,并在最大程度上引导读者的阅读心理,让读者融入到小说的世界中去,使虚幻的故

13、事更加有现实性,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读者会因这种叙事方法产生小说中的故事是真实现实的“错觉”;但在理性上,读者又会拒绝承认这种“真实感”,这种矛盾的情绪之间形成的张力关系,增添了小说中的怪诞感。从读者对于文本接受时的心理来看,虽然第一人称的写法其中的“我”虽然并不是作者本人,但这种描写方式很容易让读者将故事中的“我”同作者本人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小说中的“我”跟作者本人也确实有着不少的共同点和联系。而实际上,爱伦坡的此类小说中也多多少少让我们看到他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和他本人的一些人格特征。在爱伦坡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威廉威尔逊中,他笔下的自称“威尔逊”的主人公上了他当年在英国就读的学校

14、,跟他本人拥有基本相同的性格和生活作风,更为甚者,威廉威尔逊还是个拥有双重人格的“怪人”。小说中的“两个”威尔逊拥有相同的相貌、声音,甚至在任何时刻都穿着相同的着装,这样外表相同的“两个人”相互厌恶却又不得不相依相随:当一个“威尔逊”丧尽天良、干尽荒淫的坏勾当时,另一个“威尔逊”则高尚智慧、孜孜不倦地用忠告折磨着纠缠着彻底放荡的“我”。小说的结尾,恶的威尔逊杀死了善的威尔逊,但让读者不能忘怀的是,善的威尔逊对“我”的最后的耳语:从今往后,你也死了。瞧你把自己毁得多彻底啊。“我”在挣脱了“善”的束缚后终于完全走向了毁灭,这不仅让“我”感到痛苦无助,也让读者感到措手不及,思索着两个威尔逊的产生源流

15、和依存关系,回味无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威尔逊应该是个人格分裂的病人。威尔逊的自我和超我缺乏自我的调和,得不到统一,最终演变成两个分裂的人格,即“善的威尔逊”和“恶的威尔逊”,使得威尔逊痛苦不堪。除了威廉威尔逊,爱伦坡的其他哥特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有着类似人格分裂或是表里完全不一等自我没有统一的精神问题。如泄密的心中的“我”平时对老人表现得和蔼可亲,关心得无微不至,但最后却以残忍的方式杀死了老人;而黑猫中的“我”曾是一个温顺善良得被人嘲笑的人,但后来竟演变为虐杀黑猫和妻子的凶手。爱伦坡这对于这种安排的偏好自有他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说这样的安排也透露出爱伦坡本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体现了他

16、本人在人格上的分裂与缺失,而这种分裂与缺失是和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关于这一点将在后文关于其哥特风格的成因中再详细分析。爱伦坡死亡恐怖小说中的人格分裂的主人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病态人格的体现,而爱伦坡具有主观叙事特点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更加突显了这种分裂人格的斗争,使小说本身显得更加荒诞奇异、引人入胜,令小说哥特风格更浓。(二)从恐怖怪诞的死而复生到死亡超越无论在哪个时期,灵异事件可谓是哥特小说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情节之一。而在灵异事件中最常用的“死而复活”的故事内容不仅作为哥特小说中的常见情节也是爱伦坡经常使用的恐怖手法。在“死而复活”中,爱伦坡让读者感受到的不单单是恐惧,更重要

17、的是其中带来的震撼。死亡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基本上,他的每篇哥特风格的小说都脱离不了死亡带来的恐惧和阴影,在他的小说中处处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弥漫着癫狂和毁灭的气息。爱伦坡如此偏爱这种题材,除了他本身个性阴郁孤僻喜爱思考外,还因为在他的一生中,历经了太多的无奈的死亡,其中有好几次都可以说是让他痛不欲生的。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死亡题材情有独钟。在这些小说中,主人公常常生活在肉体灭亡和精神恐惧的双重压力之下, 无论做何努力, 总是难逃灰飞烟灭的结局。肉体的死亡结局是不可抗拒的,而内心中对死的本能的冲动又左右着人的心智,这些都让身处在生存困境中的人们感觉呼吸困难、步履维艰,同时经受着肉

18、体和精神的巨大折磨。这种深受死亡阴影折磨的苦楚甚至比死亡本身更令人难以忍受;更“致命”的是,爱伦坡第一人称的描写方法、对恐怖气氛的不断渲染,让读者也随着主人公们一起深陷压迫之中, 和主人公们一起经受着这世界上最痛苦的煎熬。除了单纯的恐怖之外,在对死亡的表现上,读爱伦坡的小说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死亡带来的压力时人体本身会感受到的快感,即强烈地体会到人性中的“死的本能”。单纯的死亡并不是爱伦坡目的,也不能完全代表爱伦坡独特的哥特风格。在爱伦坡的死亡恐怖小说中,取单纯的“死”而代之的是“生来死去、死去活来”的情节。不愿归去的身体、生生不息的灵魂,在传统的荒谬、诡秘之中透露出爱伦坡对生命的信仰和执着,同时

19、也让读者备受惊吓之时又感受着心灵上震撼。“死去活来”在爱伦坡的很多小说中都有体现,其中丽姬娅和提前埋葬都是此类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意思的是,丽姬娅和提前埋葬虽都有“死去活来”的情节,却分别反映了爱伦坡对于死和生的看法。小说丽姬娅的“我”拥有一个完美到几近让人感到可怕的妻子丽姬娅。丽姬娅美丽、聪慧,几乎无所不能,但她竟然因病去世了,这使得“我”在思念妻子的美好时痛苦万分,对现任妻子也鲜少投入感情。就在“我”不断回忆死去的前妻时,“我”的现任妻子也患上了重病,并逐渐衰弱,文末,让“我”惊异的是丽姬娅竟然将“我”的第二任妻子取而代之,真真正正地在她的体内复活了。小说在此戛然而止,在达到完美的惊悚效果

20、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爱伦坡对死亡的看法。在丽姬娅文前的题词中,爱伦坡假借约瑟夫格兰维尔之口说出了“凡人若无意志薄弱之缺陷,绝不臣服于天使,亦不屈从于死神。”,小说中丽姬娅更是对此的最好写照,而这句话可以说也是爱伦坡本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生中见过多次死亡的爱伦坡,对于死亡他可以说是有种说不明的情结。他在畏惧死亡的同时,也想积极地挑战死亡,渴望着能体验战胜死亡和超越死亡时的快感与美感。由此看来,丽姬娅无疑是爱伦坡这一想法的最佳代言,在怪异的复活背后表现的是爱伦坡对战胜死亡的希冀。也无怪爱伦坡曾自言丽姬娅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相较于 1838 年的充满瑰丽诡魅风格的丽姬娅,写于 1844 年的提前

21、埋葬显得相对朴实很多,但爱伦坡对死亡可谓是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看法,他将视角从死后复活转向生前求生上,亦是从“对抗死亡”向“超越死亡”上转变。在小说提前埋葬中,“我”因听闻一些“假死”、“活埋”的古怪事例导致自己陷入了害怕同样被“活埋”而在痛苦中死去的恐惧。小说中的“我”怪病缠身,会突然陷入半昏迷半晕厥的假死状态,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越来越久让“我”对在“睡眠”时被埋葬的恐惧也日益加深。“我”在这种苦闷中得不到解脱,日益消沉。可在佛吉尼亚州的一次意外经历,令“我”真正体会到了死亡的逼近,神奇地医好了“我”的怪病,也医好了“我”对死亡的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此时的爱伦坡变得更为深沉了,他从与死亡激烈的

22、抗衡中逐渐走出,走向一个接纳并超越生死的境界。在小说中,爱伦坡提出了“生死的界限是混沌的”的想法,认为要想死后不被“深深地、深深地埋进一座普普通通的无名无姓的坟墓,永远不见天日”,就应该思考生的问题而不是终日思考死的问题,以理性眼光看待生与死的共性,无惧无畏。从丽姬娅到提前埋葬,同时面对死亡,从对抗到超越,重点也从死转向生,是爱伦坡哥特小说的进步,也体现了他思想境界上的蜕变。爱伦坡热爱死亡题材,除了死亡这种“永恒睡眠”给人带来极大的恐怖冲击而产生另类的美感之外,对爱伦坡来说,死亡同时又是庄严而充满历练感的存在。爱伦坡曾说过“只有在死亡中才有可能新生”。仿佛如佛教中的“凤凰涅盘”一样,他相信死亡

23、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意味着泯灭, 而是灵魂获得自由、获得重生的开始,对他来说死亡后的世界可能才是美好的伊甸园,而等待死亡时的恐惧和煎熬则是对人类进入“庄严世界”的一种考验,亦是人类的必经之路, 在经历考验后,人类的灵魂就能得到升华, 超越现实世界,获得永恒的美好的新生。为此,爱伦坡在他的作品中直面死亡,向死亡抗争、与死亡搏击,并最终想要超越死亡。此种毁灭终极毁灭的激情和抗争不可抗争事物的勇气,不觉中散发出逆行倒事的癫狂与悲剧之美,也令他的哥特小说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三)“恶棍”与“少女”经典模式的延展“暴虐的恶棍”和“柔弱的少女”一直是哥特小说的主要人物类型,前者残暴专横、冷酷无

24、情,为了满足个人贪欲几乎可以是无恶不作,他们经常是哥特小说中血腥、恐怖时间的制造者;而哥特小说中的另一经典形象“柔弱的少女”则是和那些 “暴虐的恶棍”处在相对的极端位置,显得善良而楚楚可怜,这些女人们身处阴森的古宅之中,演绎着凄美的爱情故事,她们或柔美、或苍白,通常是小说中的受害者,而在一些仅以恐怖情节来吸引读者的小说中,这种若女形象甚至有着增添恐怖气氛的花瓶之嫌。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在沿袭传统的经典模式时,加入了他自己的特殊风格,特别是对于“少女”的定位上,虽然爱伦坡笔下的女人依旧是有着美丽的面孔、惨白的肤色,但她们不再处于绝对弱势,反而平添了一丝邪魅幽异,让人不禁毛骨悚然,甚至有时取得了事件发

25、展的主动权,或者干脆成为恐怖的制造者。爱伦坡哥特小说中有些强势,共有美貌与智慧的女性角色的诞生不能不说与那些在他的生命中留有印迹的女性有关,他生命中的那些让他钦慕并激发他灵感的女人多多少少成为了他哥特小说中女主角的原型。丽姬娅中的丽姬娅,一个完美的女人,亦是爱伦坡心目中美好的象征。她能过死而复活,最终超脱于生死之外使生命得以永恒的延续。这样的女人合并了爱伦坡生命中对曾经逝去或正在病痛中的女人的特点和爱。丽姬娅貌美无瑕,尤其是她的一双黑眸更是能“夺魄勾魂”,她学识渊博,外表沉静而内心狂热,这样的女人在遭遇死神时虽顽强搏斗但还是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折磨充满了求生的美感。文末,爱伦坡让丽姬娅复

26、活除了体现了上文中所说的他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也弥补了对他影响至深的母亲及斯坦纳德夫人去世给他的遗憾。丽姬娅这个形象几乎满足了爱伦坡对于女性的所有要求与幻想;同时,这一形象也作为一个不同于传统哥特女主角的女性角色深深烙印在了哥特文学史上,并让后人为之震撼着。爱伦坡生命中的那些重要女性使得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充满魅力。但另一方面,她们的死亡也在爱伦坡的灵魂上种下了不可磨灭的阴霾。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阴霾有对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恶棍”塑造产生了影响。自小缺乏的母爱体现在在他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都缺乏正常男性身上应具备的女性人格(如:忍耐、包容)从而导致了他们的疯狂与偏激。同传统的哥特小说中的“恶棍”形

27、象一样,爱伦坡小说中那些暴虐的男性角色在进行犯罪时都显得冷酷、凶残、毫无人性。不同的是,爱伦坡小说中的“恶棍”显得更为癫狂:假如传统的“恶棍”在行凶时是为了对贪欲或利益的执着,那么在爱伦坡小说中的“恶棍”行凶多显得毫无道理,更多时更像是不能调解自我的人的本能冲动的爆发,他们平时尽量显得温文尔雅,一旦失控,则演变成专行虐杀之刑的刽子手。前文中亦提到爱伦坡在小说中体现出的“死亡的本能”是非常强烈的:对内,这种本能标现为自我残害;而对外,这种本能就表现为破坏外物。在爱伦坡另一哥特代表作黑猫中,爱伦坡就将此种心理“外倾的死的本能”体现得淋漓尽致。黑猫中的“我”本来善良温顺,但后来却慢慢变得越来越爱酗酒

28、、粗暴,以致最后完全丧失了人性,不单虐杀黑猫了还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黑猫中的“我”显然是一派有虐待癖的精神病人的作风,进一步说,“我”的暴虐也是人格不健全的标现,不同于人格分裂,而是“男性人格”中“女性人格”的逐渐缺失最终导致了“我”的暴虐成性。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男性和女性的人格中均有不同于生理性别的“异性人格”,只有当这种“异性人格”稳定的存在时,个人的精神状况才可能是健康的。文中原来“温良的我”可看做是“我”性格中“阿尼玛”(荣格的理论,男性心理中的女性人格)的投射,当“我”对于善良沦为“笑柄”而感到不满,自主迫使这种女性人格日渐消失时,“我”开始越来越疯狂,直至最后变成杀人凶

29、手。这种不顾一切毁坏的冲动(死的本能的极度体现)是人格中的异性人格被过度压抑后导致人格失衡而造成的,更确切地说是由于女性人格的缺失造成的。同前文的没有形成统一自我的特征的威廉威尔逊一样,爱伦坡在黑猫中的“我”也夹杂了他本人的一点特征,如嗜酒和暴躁。爱伦坡生命中重要的女性过早的过逝(包括他的养母)导致了他缺乏“阿尼玛”人格,反映在他的小说中,承担着哥特小说中“少女”一位置的女性角色中包含着正常的“阿尼姆斯”(女性心理中的男性人格)显得坚毅而沉着;而作为传统中的“恶棍”的男性角色则因缺失“阿尼玛”而有着毁灭一切的冲动(死的本能),显出莫名的疯狂。这些原因使他哥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不再流于表面,显得过

30、于简单或直露化,对原来传统的“恶棍”“弱女”模式是一种扬弃,演变出了一种新的形态。二、爱伦坡哥特小说的审美意义一直以来,哥特小说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恐怖与怪诞的存在特征。其间人鬼相通的离奇情节、亦真亦幻的故事背景、紧凑致密的叙述节奏激发着人们对其的阅读渴望。但也因为其自身过多的恐怖表现手法,小说中充满了暴力、凶杀、乱伦、贪欲等各种邪恶,这使得一些哥特小说流于表面的感官刺激,沦为低俗。因此,怪诞阴暗的哥特小说一时曾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小说,也曾因其中反映的消极颓废现象而被唾弃批判,被划分在非正统文学的范围内。随着文学艺术审美的发展,人们才在界定哥特小说的审美功能上做出了颇有建树的见解,

31、逐渐能接受并欣赏这种文学样式,肯定了其具备的审美意义。前文已就爱伦坡死亡恐怖小说中的哥特风格进行了分析,爱伦坡的此类小说无疑是哥特文学中的经典代表作品,其中无论是诡异的文风还是死而复生的情节,都是哥特文学的表现特征。但在对爱伦坡的小说进行审美性阅读时,光注意它表面浮现的哥特特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一)寓真于幻、虚实相依哥特小说以奇幻为取胜特点就决定了其中必定含有大量的非现实、幻想性的情节。这些特点在爱伦坡的小说中有充足的体现,如丽姬娅、鄂榭府崩溃记等小说中均有死而复活的情节;泄密的心和黑猫中充满着神经质般的虐杀与残害;威廉威尔逊中则是分裂人格的自我对抗与挣扎。这些情节甫一看来或荒谬或远离大众世

32、界,充满了作者本人的奇思妙想,而非现实。但只要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小说中的奇幻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异化,爱伦坡通过疏离化的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放大,增加使人恐惧的元素令这个我们原本熟知的世界陌生化。一旦还原,我们即可清楚地看到其中折射的社会现实的丑陋与黑暗以及爱伦坡对驱遣邪恶的尝试。丽姬娅和提前埋葬中表现的是不甘死去后面对永恒黑暗并被遗忘的人们千方百计地求以生存,企图超越死亡得到永生;泄密的心和黑猫及其夸张地体现了人格失衡后最原始的动物攻击性的爆发;而威廉威尔逊中的人格分裂导致的两个人格相互抵抗冲撞,从个人方面可以看作是个人内心善恶双方的牵制斗争,从更广的角度看,则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如

33、同爱伦坡在题记中所“诅咒”的“冷酷的良心阻止着我作恶”。从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哥特小说虽然表面上是非理性非现实的,但真正优秀的哥特小说并非是那些仅仅沉醉于空虚无谓的感官刺激上的庸俗之作,相反,在这些刻意而为的“黑色”非理性背后,内藏着深刻而具内涵的理性思考。正如哥特小说的因素最早出现在主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也正是在恐怖的外在下蕴含着他个人的人生思考(如上文所提到的生死、善恶问题),通过对人物详尽的内心描写将内心探索和道德探索结合起来,体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一些本性、斗争与冲突,将现实寓于虚构的故事之中,虚实相依。也由于这个原因,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不仅能满足读者的感官

34、刺激,是对读者愿望中的幻想的满足,同时也能让读者回味其中隐藏的意境,看到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本质上解决了现实存在的某种具体问题,令人余韵无穷。(二)寓美于丑、善恶并存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多写血性暴力等恐怖的情节,其渲染的气氛总是神秘晦暗的,而主角也脱不离肆虐的残暴者,这些意象与传统意义上的美好事物完全处于相反的一端,按照传统的审美观来说,这些意象透露出来的都是丑陋与邪恶,与美无关。可这样的“丑”与“邪”却紧抓了读者的眼球,也让众多文学评论者为之侧目,甚至影响了后世的众多文学流派。在这种“审丑”的同时,读者同样获得了阅读的快感,殊不知,此般的“审丑”可谓是另一个角度的审美。在艺术世界里,丑与美在内

35、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同一性,丑在前进中,就会越来越接近美的边界,丑的东西在艺术的加工下是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的,这种“愉悦”并不因为丑的事物本身产生,而是艺术的技巧给人带来的快感,爱伦坡就是这样给读者带来另类“审美”快感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技巧则是他小说中的恐怖氛围以及其中引发的思索。爱伦坡擅于进行环境与心理的描写,在“黑色的场景”中配以“黑色的人物”,加之其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的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叙述,无一不在强烈地肆虐着读者的神经,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强化了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在黑猫、泄密的心等作品中,爱伦坡塑造的主人公都是精神变态者,他们的行为极具攻击性,将人类最原始的动物性中的破坏欲展现

36、无疑,带有外在表现的死的本能倾向。这样的形象虽然是疯狂的,却使得读者能跟随主角一起放纵,让灵魂一瞬间除去压抑和限制,尽情地宣泄发散淤积的情感,从而达到一种阅读的快感。而那些血腥的情节最大限度地引起了人们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其中不合理的残杀更能产生“悲剧”效果,当读者从暴力中开始反思暴力,得到道德的净化并能向往“美德”,可以说其中“暴力美学”也提供了审美价值。不同于暴力的悲剧带来的审美快感,丽姬娅则从超人般的人格力量体现了爱伦坡希望达到的“美”,这是一种因“崇高感”而产生的审美快感。丽姬娅死而复活本是令人胆寒的故事,但爱伦坡却给了丽姬娅对抗死亡这一人类永恒的敌人的能力。她用非凡的意志战胜死亡,得以

37、复活,这种威严和她复活时的阴森参差交缠在一起,让读者在产生恐惧时进而产生崇高感,这种崇高感除了为丽姬娅无限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折服,同时还有惊惧时导致的直觉与非理性情感造成的心理上的痛感与快感。这种崇高感带来的美感是深刻而持久的,比单纯的美更具力量,也使爱伦坡的作品在“审美”上别有风味。爱伦坡虽不直接写实写美,但他借怪诞奇异之事来反映社会与人生,用艺术化丑为美,将美寓于丑与邪之中,探讨人性善恶、生死话题等人生中每个人都要直面的话题,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美感。三、爱伦坡哥特小说的成因论究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风格的成因,大致有当时文学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爱伦坡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性格以及他个人的艺术追求四个方

38、面的原因,其中后两方面的原因对爱伦坡小说风格倾向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方面的成因并对其他成因进行简要的阐述。(一)成长经历与性格决定爱伦坡自幼失去父母,虽然养父母的养育使他的童年时生活过得较为富裕,但实际上,作为商人的约翰爱伦(爱伦坡之养父)在性格和思想方面都很难与爱伦坡进行深入的沟通,这种亲子依恋的缺失对他形成完整的人格带来了不易发现的影响。加之爱伦坡生性敏感内向,不善与人交际,缺乏双亲和社会的指引使爱伦坡难以形成完全的自我统一体,他的自我流于本我之中,无法起到连接协调本我与超我的作用,令他的本我与超我显得不可调和,加重了他的精神痛苦,也令他在人格上难以统一。后来,因为

39、追求不同和性格相左,爱伦坡彻底跟他的养父决裂并离家出走。爱伦坡在养父过逝后没有得到丝毫的遗产,只能靠自己写作的稿费负担自己的生活,过低的稿费使得爱伦坡的生活也愈发贫苦。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下,爱伦坡一生大多数时间可以说是不幸和痛苦的,这也导致了他一生都酗酒不断,更甚者,他还有吸毒的恶习。在爱伦坡临死前不久曾说过:“我经常沉湎杯中物,但喝酒并没使我感到半点儿乐趣。我不惜生命和名声,不顾理智,一味喝酒,并非追求乐趣,而是竭力逃避令人痛苦的回忆,逃避无法忍受的孤寂,逃避迫在眼睫的大限。”虽然我们并不能肯定爱伦坡患有精神上的疾病,但他那不完整的人格和酒精、药物造出病态的幻觉确实为他的小说提供了灵感,这些我们都可从他的小说中追寻出踪迹(如前文分析的人格分裂的威廉威尔逊)。值得注意的是,爱伦坡一生多受死亡的困扰,不仅自己经常经受疾病的折磨,其身边亲友去世的也颇多,而且这些对他影响甚深的去世者多为女性。在爱伦坡短短的一生中,有几位女性出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的离去对他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首先是他早逝的母亲,虽然爱伦坡对她的记忆甚少,映像并不深刻,可她那双乌黑深邃的眼睛却烙印在了爱伦坡的心中。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爱伦坡在他最满意的作品丽姬娅中对丽姬娅眼睛的描写,“眸子黑得熠亮”。在丽姬娅这个“完美”的女人的身上,爱伦坡不自觉地给了她自己母亲的影子,可见母亲对他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