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章一、填空题(30 分)1.血浆蛋白中主要参与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是_;主要担负免疫功能的是_。 2.血浆中无机盐的生理作用主要有_、_、_ 3.当红细胞的表面积容积之比增大时,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将_、其可塑性将_。 4.将血沉增快病人的红细胞置于血沉正常的人的血浆中,此时血沉的速度将_。这说明影响血沉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 5.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约为_,其中中性粒细胞约占_、淋巴细胞约占_。 6.外周血液中出现大量分叶少的中性粒细胞称_,常提示_。 7.血小板具有_ 、_ 、_的生理功能。 8.维生素 K 可促进肝脏合成_ 凝血因子,故可加速机体凝血过程,而柠檬酸钠可_,故具有抗凝作用_。
2、 9.Rh 血型阳性者其血红细胞上有_抗原,Rh 血型的主要特点是 _。 10.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是指_,次侧是指_。 11.正常人血浆的 pH 值为_ 。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_的比值。 12.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_和_,红细胞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子是_和_,调节两个不同阶段红系祖细胞的生长的是_和_。 二、判断题(10 分)1.将红细胞置于某一溶液中,若红细胞出现皱缩,则表明该溶液为低渗溶液。2.血浆中出现大量血红蛋白,提示血液运氧能力增强。3.当红细胞膨胀、膜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小时,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能力将大大降低。4.血液在 4条件下保存 23 周后,其红细胞中的 Na+浓
3、度将降低,血浆中的 K+浓度将升高。5.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于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加。6.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初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主要是骨髓造血功能增强所致。7.血小板第一时相的聚集为不可逆性,第二时相的聚集为可逆性。8.血液凝固的实质为血细胞凝聚成团。9.决定血型的因素是血细胞膜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0.从末接受过他人血液的 Rh 阴性者,首次接受 Rh 阳性供血者血液,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三、单选题(128 分)1.50Kg 的成年男性其血液总量和血浆量分别约为: ( )A 2500ml 和 1000 ml B 5000ml 和 2500ml C 3500m
4、l 和 2000 ml D 4500ml 和2000ml E 60000ml 和 3500ml 2.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与血管容积之比 C 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 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E 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 3.有关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2A 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 B 主要由白蛋白组成 C 与血浆容量有关 D 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红细胞膨胀 E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血量增加 4.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 白蛋白 B 葡萄糖 C 球蛋白 D NaCl E KCl 5.下列溶液中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 0.1NaCl B 葡萄糖 C
5、 尿素 D 葡萄糖盐水 E NaCl 6.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 )A 血浆蛋白含量 B 红细胞数量 C 白细胞数量 D 红细胞的叠连 E NaCl 的浓度 7.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是:( )A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C 血浆晶体渗透压 D 血浆白蛋白浓度 E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 8.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B 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C 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 D 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E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 9.影响血管内外水分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血浆晶体渗透压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C 血浆
6、渗透压 D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 血浆的粘滞性 10.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 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 B 组织液生成增多 C 淋巴回流量减少 D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 有效滤过压下降 11.血浆中何种物质浓度改变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A 血浆 NaCl 浓度升高 B 血浆球蛋白浓度下降 C 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 D 血浆AG 比值增大 E 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 12.与红细胞的许多生理特征有密切关系的是:( )A 红细胞的数量 B 血红蛋白的含量 C 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D 红细胞的比容 E 红细胞的成熟 13.成熟红细胞在下列哪种溶液中易发生溶血:( )A 0.65NaCl B
7、 葡萄糖 C 1.9尿素 D 10葡萄糖盐水 E 0.NaCl 14.易使红细胞发生叠连,导致血沉加快的因素是:( )A 血浆白蛋白增加 B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C 血清卵磷脂增加 D 血浆球蛋白增加 E 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增加 15.关红细胞功能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 )A 运输 O2 与 CO2 B 可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C 其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 D 溶血后的血红蛋白功能不变 E O2 与血红蛋白结合成 HbO2 而运输 16.下例各项中,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 骨髓抑制 B 长期慢性失血 C 肾功能衰竭 D 内因子缺乏 E 脾功能亢进 17.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8、 )A 蛋白质和铁 B 促红细胞生成素 C 内因子 D 维生素12 和叶酸 E 雄激素 18.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 )A 骨髓的造血功能抑制 B 维生素12 和叶酸缺乏 C 蛋白质摄入不足 D 机体缺铁 E 红细胞脆性大 19.缺乏内因子引起贫血是由于( )A 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 B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C 造血原料不足 D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E 红细胞脆性增大 320.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 )A 多能干细胞 B 淋巴系祖细胞 C 髓系干细胞 D 定向祖细胞 E 基质细胞 21.主要调节晚系红细胞、也能调节早系红细胞分裂成熟的是:( )A 爆式促进因子 B 促红细胞生成素 C 雄激素
9、 D 红细胞提取物 E 雌激素 22.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A 肾、肝 B 脾、肝 C 肾、脾 D 胸腺、骨髓 E 骨髓、淋巴结 23.关于白细胞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病原微生物 B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C 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作用 D 嗜酸粒细胞释放肝素、组织胺等 E 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 24.机体化脓性细菌感染时,血中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单核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25.在患某些寄生虫病或过敏反应时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
10、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26.白细胞中数量最少、能合成组织胺和肝素的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27.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免疫应答中抗原信息传递的白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28.血小板参与:( )A 吞噬作用 B 生理止血 C 细胞免疫 D 体液免疫 E 运输 29.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的重要原因是:( )A 血小板不易粘着 B 血小板不易聚集 C 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受损 D 血管收缩功能障碍 E 凝血功能减弱 30.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
11、要物质是:( )A 肾上腺素 B 5羟色胺 C ADP 组胺 D 凝血酶 E 胶原 31.血液凝固的本质变化是:( )A 血小扳聚集 B 红细胞叠连 C 血细胞凝聚 D 纤维蛋白形成 E 红细胞凝集 32.血液凝固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A 血浆 B 体液 C 血清 D 细胞外液 E 细胞内液 33.血清成分的特点是:( )A 血液去掉纤维蛋白原 B 抗凝血液经离心沉淀的上清液 C 血浆除去血浆蛋白的液体 D 全血除去血细胞后的液 E 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 34.维生素参与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当维生素 K 缺乏时,可能引起:( )A 因子、 、缺乏 B 因子、缺乏 C 因子、
12、缺乏 D 因子、 缺乏 E 因子、缺乏 35.抗血友病因子是:(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E 因子 36.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A 因子 被激活 B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C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D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E 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7.与血液凝固无关的因素是:( )A 血小板数量 B 肝脏功能 C 血浆 NaCl 浓度 D 红细胞凝集原有关 E 凝血因子多少 38.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4A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 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 D 前者由因子启动,后者由因子
13、启动 E 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 39.柠檬酸钠抗凝血的机理是:( )A 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B 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 C 加强抗凝血酶作用 D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 E 与血浆中 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40.血型的分型依据是:( )A 血清中的凝集素 B 红细胞膜上抗原 C 血浆中的凝集原 D 白细胞膜上抗原 E 血小板上的凝集原 41.静脉注射 1 升 0.9%NaCl 溶液,1 小时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 循环血量增加 B 血浆渗透压下降 C 出现血红蛋白尿 D 动脉血压升高 E 于注射开始后 10 分钟尿量增加 42.输入经低温保存较长时间的库存血,可能引起:( )A 血氧分
14、压升高 B 血钾浓度升高 C 血钠浓度下降 D 输入的红细胞随即发生溶血 E 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43.在一般情况下血型之间相互输血,主要考虑给血者的:( )A 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 C 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 E 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44.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A 型输给型 B 型输给型 C 型输给型 D 型输给型 E 型输给型 45.献血者为型,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 )A 型 B 型 C 型 D 型 E 型或型 46.某人红细胞与型及型标准血清均有凝集反应
15、,其血型应为:( )A 型 B 型 C 型 D 型 E 型或型 47.关于 Rh 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 )A 血清中含 RH 抗体者为 Rh 阳性 B 红细胞中含抗原者为 Rh 阳性 C Rh 阴性者血清中含 Rh 抗体 D Rh 阴性血不能输给 Rh 阳性 E 汉人 Rh 阴性率高达 48.下列关于 Rh 血型中的 Rh 抗体的内容错误的是:( )A RH 抗体为天然抗体 B Rh 抗体属于 IgG C Rh 抗体可以通过胎盘 D Rh 抗体能凝集 Rh 阳性红细胞 E 以上都错 49.Rh 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一般发生在:( )A Rh 阳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 Rh 阴性胎儿
16、B Rh 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二胎 Rh 阴性胎儿 C Rh 阳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 Rh 阳性胎儿 D Rh 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 Rh 阴性胎儿 E Rh 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二胎 Rh 阳性胎儿 50.男性患者 56 岁,血液常规检查结果为:红细胞数量 3.0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gL、红细胞平均直径为 8.5m;白细胞总数 5.5109L;血小板 10.5109/L。提示该患者最大可能是:( )A 各项指标均正常 B 患有缺铁性贫血 C 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 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E 患有血小板减少 51.有一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有大量液体渗出,血液常规检查结果为:红细胞数量5.510
17、12L 、血红蛋白浓度为 160gL、红细胞比容为 56%;血液粘滞性为水的 6 倍。血压为 90/80mmHg,需要补液。您认为:( )5A 宜输全血 B 宜输入血浆 C 宜输入红细胞浓缩液 D 宜输入生理盐水 E 宜输入 10%葡萄糖溶液 52.已知甲某的血型为 B 型,通过交叉配合试验发现其红细胞可被乙某的血清所凝集,但甲的血清不能凝集乙某的红细胞,乙的血型可能是:( )A B 型 B A 型 C AB 型 D O 型 E Rh 阴性 AB 型 53.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 白蛋白 B 球蛋白 C 纤维蛋白原 D 氯化钠 E HCO3 54.承担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物质是
18、( )A 白蛋白 B 球蛋白 C 纤维蛋白原 D 氯化钠 E HCO3 55.小细胞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是( )A 骨髓抑制 B Fe2+摄入量不足 C 内因子缺乏 D 脾功能亢进 E 慢性肾功能衰竭 56.大细胞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是( )A 骨髓抑制 B Fe2+摄入量不足 C 内因子缺乏 D 脾功能亢进 E 慢性肾功能衰竭 57.A 型血红细胞与 B 型血血清混合后会发生( )A 凝固 B 凝集 C 聚集 D 叠连 E 粘附 58.在 ADP 的作用下,血小板可发生( )A 凝固 B 凝集 C 聚集 D 叠连 E 粘附 59.内源性凝血激活途径的启动因子是(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19、因子 E 因子 60.引起血友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 )A 因子 B 因子 C 因子 D 因子 E 因子 61.主要抑制凝血因子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的物质是( )A 抗凝血酶 B 蛋白质 C C TFPI D 肝素 E 纤溶酶 62.能灭活a- 复合物活性的是( )A A 抗凝血酶 B 蛋白质 C C TFPI D 肝素 E 纤溶酶 63.构成 A 抗原的寡糖链是( )A H 抗原+半乳糖 B H 抗原+半乳糖+岩藻糖 C H 抗原 +N 乙酰半乳糖胺 D H 抗原+葡萄糖 E H 抗原+ N 乙酰葡萄糖胺 64.构成 B 抗原的寡糖链是( )A H 抗原+半乳糖 B H 抗原+半乳糖+岩藻糖 C
20、 H 抗原 +N 乙酰半乳糖胺 D H 抗原+葡萄糖 E H 抗原+ N 乙酰葡萄糖胺 四、名词解释(13 分)1.红细胞比容:(1 分)2.等渗溶液:(1 分)3.红细胞渗透脆性:(1 分)4.促红细胞生成素:(1 分)65.白细胞趋化性:(1 分)6.生理止血:(1 分)7.血液凝固:(1 分)8.表面激活:(1 分)9.血清:(1 分)10.纤维蛋白溶解:(1 分)11.血型:(1 分)12.凝血因子:(1 分)13.红细胞沉降率:(1 分)五、简答题(45 分)1.血液有何生理功能?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有何关系?(5 分)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5 分)3.分析引起贫血的
21、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原则。(5 分)4.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5 分)5.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5 分)6.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5 分)7.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5 分)8.试述 ABO 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5 分)9.简述 Rh 血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5 分)7参考答案1.白蛋白 球蛋白2.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 缓冲酸碱平衡 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3.下降 增加 4.正常 血浆成分5.(4.010.0)109L 5070 20306.核左移 有严重感染7.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促进生理止血 参与血液凝固8.、 与血浆中
22、 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降低 Ca2+浓度9.D Rh 阳性或阴性者体内均无天然抗 Rh 抗体10.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 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11.7.357.45 NaHCO3/H2CO312. 蛋白质 铁 维生素 B12 叶酸 爆式促进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15 CDDDB 610 BCEBB 1115 CCCDD 1620 BDAAA 2125 BBDAB 2630 CDBCC3135 DCEBE 3640 BCDEB 4145 AEBBC 4650 CBAEC 5155BDABB 5660 CBCEC 6164 ACCA1.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
23、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 3748。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2.在临床或生理实验室工作中常将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 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1.9%尿素溶液等。3.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渗透脆性试验可反映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大小,正常红细胞在 0.450.40%NaCl 溶液中开始出现部分溶血,0.350.30%NaCl 溶液中出现完全溶血。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分子量为 34000 的糖蛋白,主要
24、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上的 EPO 受体,促进其增殖并向可识别的红系前体细胞分化,也能加速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EPO 还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EPO 通过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5.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趋化性。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及细菌毒素等。白细胞可按照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将异物包围并通过入胞作用吞噬异物。6.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流出,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临床上
25、常用小针刺破指尖或耳垂使血液自然流出,测定出血的延续时间,称出血时间。正常约为 13 分钟。出血时间的长短可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87.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8.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异物(如玻璃、胶原、白陶土等)表面接触,使之激活的过程称表面激活。9.血液凝固 12 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10.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
26、白溶解,简称纤溶。11.血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称为血型。人类有许多血型系统,包括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和血小板血型,其中 ABO 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12.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13.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男性为 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愈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1.血液的基本功能有: (1)运输功能 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都需通过血液运输,以满足细胞代谢活动的需要。 (2)调节功能 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27、如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活动。血细胞亦可合成分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血液可吸收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3)防御功能 白细胞和血浆中的抗体、补体等物质,可对抗或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防止小血管破裂时发生大量出血。 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如运输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红细胞、血浆蛋白、水分等;血液的调节功能主要借助于血液中含有的激素及血细胞自身合成分泌的激素、细胞因子等;血液的防御功能主要通过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小板、凝血因子等2.血浆渗透压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
28、、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正常值约为 300mOsm/L(300mmol/L,相当于 770kPa) ,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占 99以上。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主要由 NaCl 等小分子物质构成。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水分子的跨膜移动保持平衡。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吸引红细胞内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引起红细胞皱缩。反之,当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使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加,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红细胞膜破裂而致血红蛋白逸出,引起溶血。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
29、正常形态和功能。 (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值约 1.5mOsm/L(25mmHg或 3.3kPa) ,主要由血浆白蛋白构成。由于血浆蛋白分子量较大,难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而且血浆蛋白浓度远高于组织液。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能够吸引组织液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维持血容量。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3.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其数量多、变形能力强,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其数量常明显增加。当炎症发生时,中性粒细胞受细菌或细菌毒素等趋化性物质的吸引,游走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并利用细胞内含有的大量溶
30、酶体酶分解细菌。 (2)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 23 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其吞噬能力大大增强。在某些慢性炎症时,其数量常常增加。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并在抗原信息传递、特异9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吞噬、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嗜酸性粒细胞还可通过释放碱性蛋白和过氧化酶损伤蠕虫体,参与对蠕虫感染时的免疫反应。当机体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蠕虫感染时,其数量常增
31、加。 (4)嗜碱性粒细胞能合成并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等,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寻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5)淋巴细胞具有后天获得性特异性免疫功能,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其中 T 细胞可通过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完成细胞免疫;B 细胞可通过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完成体液免疫。NK 细胞,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作用。4.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其数量多、变形能力强,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其数量常明显增加。当炎症发生时,
32、中性粒细胞受细菌或细菌毒素等趋化性物质的吸引,游走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并利用细胞内含有的大量溶酶体酶分解细菌。 (2)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 23 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其吞噬能力大大增强。在某些慢性炎症时,其数量常常增加。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并在抗原信息传递、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吞噬、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嗜酸性粒细胞还可通过释放碱性蛋白和过氧
33、化酶损伤蠕虫体,参与对蠕虫感染时的免疫反应。当机体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蠕虫感染时,其数量常增加。 (4)嗜碱性粒细胞能合成并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等,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寻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5)淋巴细胞具有后天获得性特异性免疫功能,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其中 T 细胞可通过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完成细胞免疫;B 细胞可通过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完成体液免疫。NK 细胞,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作用。5.正常成人血小板的数
34、量约为 100300109L(10 万30 万mm3)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有: (1 )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血小板粘附。当血管受损后,血管壁下的胶原纤维暴露,血浆中的某些成分首先与胶原纤维结合,再引起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形成胶原-血浆成分-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 (2)聚集: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统称为致聚剂,ADP 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血小板聚集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聚集由局部组织释放的致聚剂引起(可逆性聚集)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 ADP 引起不可逆的第二时相聚集。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
35、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血小板的释放。这些物质主要有:ADP、ATP、5羟色胺、血小板因子 4、纤维蛋白原、Ca2+等。 (4)收缩:血小板含有收缩蛋白 A 和 M,其作用类似于肌原纤维中的肌纤蛋白和肌凝蛋白,在 Ca2+的参与下可发生收缩,可使血凝块回缩,挤出血清。 (5)吸附:在血小板膜表面可吸附一些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 等。当血管破损时,大量血小板可粘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小板发挥其生理止血的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可以融入血管内皮细胞,成为血管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2)促进生理
36、性止血 当小血管破损出血后,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10原组织的血小板释放一些缩血管物质,使血管破损口缩小或封闭;同时血管内膜下组织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塞破损口实现初步止血;与此同时,血浆中的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血凝块。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变硬,形成牢固的止血栓,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膜表面可吸附一些凝血因子。同时,在血小板内还含有一些血小板因子(PF) ,如 PF2、PF3、PF4、PF6 等。当发生血管破损时,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可使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的进程;血小板
37、所提供的磷脂表面(PF3 ) ,可大大提高凝血酶原的激活速度。6.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据此可将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其中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和外源性凝血(启动凝血的因子来自组织)两条途径。 在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中,Ca2+ 担负着重要作用,若去除血浆中的 Ca2+,则血液凝固不能进行。在实验室工作中常用的抗凝剂草酸盐、柠檬酸钠,可使血浆中游离的 Ca
38、2+浓度降低,达到抗凝的目的。由于血液凝固是一酶促反应过程,因而适当加温可提高酶的活性,促进酶促反应,加速凝血,而低温则能使凝血延缓。此外,利用粗糙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保持光滑完整,因子不易激活,因子不易进入血管内启动凝血过程。在血液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的吞噬灭活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限制血液凝固的形成和发展。体液抗凝系统主要有: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TFPI 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糖蛋白。目前认为 TFP
39、I 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蛋白质系统:包括蛋白质 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的抑制物。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肝素: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这此抗凝物质的基本作用是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7.纤维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原的激活物和抑制物。纤溶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是一个有限水解的过程,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通过内源性凝血
40、系统中的有关凝血因子,如a、激肽释放酶等激活纤溶酶原。外源性激活途径是通过来自各种组织,如由肾合成的尿激酶和血管内皮细胞所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被激活成纤溶酶后,可作用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分子中的赖氨酸精氨酸肽键,使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水解为可溶性的小肽,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 纤溶对于保持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动的动态平衡,使凝血和纤溶局限于创伤局部具有8.ABO 血型是以红细胞膜表面 A、B 凝集原(抗原)的有无及其种类来作为其分类依据的。凡红细胞膜上只有 A 凝集原的为 A 型;只有 B 凝集原的为 B 型;A、B 凝集原均有的为AB 型;A、B 凝集原均无的为 O 型。人类 ABO 血型系统中,还有溶解在血浆中不同的凝集素(抗体) 。A 型血血浆中含抗 B 凝集素;B 型血血浆中含抗 A 凝集素;O 型血血浆中含抗 A 和抗 B 凝集素;AB 型血血浆中既不含有抗 A 也不含有抗 B 凝集素。由于抗原的抗原性较弱,故血浆中无抗 H 凝集素。在 ABO 血型系统中还存在着亚型,其中与临床较为密切的是 A 型血的 A1、A2 亚型。A1 型:红细胞膜上有 A 和 A1 凝集原,血浆中只含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