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复古。我们需要的,是要从上万年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中,认取那些穿越时空、恒久生辉的伟大精神,并在 21 世纪的今天努力实践和弘扬这些精神。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印度佛教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人释迦牟尼简直加入了中国国籍。近当代中国对西方思想的欢迎,中国成了西方思想的试验田,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开放精神的体现。当然,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
2、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
3、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中庸也意味着虽然能力智慧优胜但是心态平实谦虚,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人可以发明火药,但是不用来制造武器,这就是中庸和平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中庸,“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中庸,“高筑墙、广积粮、不称霸”,也是中庸。时新的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时新,意味着以开放的心面对当下
4、的世界,进行适应当下、造福群生的创造。中华文化的开放、融合,就是时新的表现。今天我们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口号,是与中华文明的时新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化开放和时新精神最突出的宋代,经济、社会、科技、医药等各个领域里的创造层出不穷。即使在清朝前期,中国也保持着时新的心态。康熙当年也乐于学习西洋的技术,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就成为当时国家天文气象局局长(钦天监监正)。清朝中叶中国开始败落,正是丢掉了开放和时新的精神,走上骄傲自大、因循守旧之路而导致的。以民为本的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唐朝的李世民就
5、说过:“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毖。”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传统文化中的“大人之觉”、“内圣外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倡导,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范仲淹、文天祥无数的仁人人士,都有担当天下为民请命的情怀和为历史记诵的感人事功。乃
6、至古代贤明的帝王那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对家国的态度,也都是这种担当天下的文化精神的体现。自信自立、追求真理的浩然正气。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不是如同西方那种信仰神祗的文化,而是自信自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与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人可以“参天地化育”,这是什么样顶天立地的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当仁不让于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都是这种自信自肯的风骨的体现。在古代,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士,对皇帝犯颜直谏而不怕牺牲自己,也是这种不顾一切服膺真理的精神体现。在禅文化的教育中,面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更是有“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勘传授”的精严要求。不屈不挠
7、、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近代的中国,我们也见证了这样的历史。我们的国歌的旋律,就是这种精神的感人体现。抗震救灾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也是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古往今来真正精进的中国人不断修养自身以止于至善的表现。比如唐代德行深厚的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访师问道。实践证明,在这种自我修养的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就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优美的时代。可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伟大精神,并不只是口头的标榜,而是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用切实的身心实践所做的生命诠释。正是因为有这些精神和事迹,中华文明能在无情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虽历尽风雨却始终巍然屹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