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从教的生涯中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当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的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的师德观是大有裨益的。1“仁”是孔子师德观的哲学基础。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的斗争此起彼伏的大变革、大转化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的年代。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 缺乏人伦道德的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 仁”的哲学思想。他讲的“ 仁”从
2、论语中看包括做人的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 仁” 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 ”。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的方法,行“ 仁”的表现,仁与智、能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评述。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就是说,仁是什么呢? 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他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他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在他看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日常生活中
3、,他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 或是“仁德”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的话,可以谓近乎仁德。他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意思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当学生樊迟问他作为一个人仁德的表现时,他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平日容貌态度要端庄,办事情严肃认真,为别人做事要诚心实意。这几项,即使去到边远地区,后进部落也是不可丢弃的。学生子张问孔子何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
4、惠。恭则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仁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劳、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劳工作就有成绩,慈惠就能很好使唤别人。为了捍卫仁,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豁仁有杀身以成仁 ”。并提倡面对仁德之事,要争先恐后,“当仁不让于师 ”。他深刻地认识到仁德与学业的关系,他认为确定了高尚的道德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有远大的学习志向、端正学习态度,就能把学习推向前进。不然,就会造成“智及之,仁不能之;虽得之,必失之” 的结果,即凭着增进学业和智慧而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用高尚远大的理想和德行来保持和发扬它,就是
5、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不会内化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反之,如果人不能学习,不但不能真正形成优良的品德,就是已有好的品德,也会丧失。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出狂。”大意是即使爱好仁、知、信、直、勇、刚等道德品质,也会因不好学,而产生愚、荡、纹、乱、狂等流弊。因此,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徙,闻善不能改”的人感到忧虑。 孔子的“仁” 学思想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涵义就是“尚贤”。“ 尚贤”就是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要论其出身高低微贱。因此,他提出“学而优则仕”,孔子所说的优,不
6、仅是学习知识方面成绩优秀,而且是德、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了他这样的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告诉人们即使读过三百篇诗经的人,把政务交给他,完成不了,叫他出国办外交,又不能独立应酬和谈判,这样,即使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如何才能有仁德思想,孔子赞称这样的说法:“君子学道则爱人” ,他认为人可以把“道” 的思想发扬光大,提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的这种仁德的思想,在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2孔子的师德观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仁是他最高的道德原则。由此,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斥着“仁爱”思想
7、,在他的教学过程中饱含着“仁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育对象上,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仁爱”思想。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使广大的自由民得到受教育的资格。为了使那些经济上并不富裕的人得到教育,他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即“只要主动给我一点见面礼,我就不会不教他的。”他的这一思想充满了“爱人”的仁德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具体表现,他要用自己拥有的知识、道德人格及能力去影响别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这也是他“有教无类”的目的。在“有教无类”这种“仁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的局面。其弟
8、子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歇叔,有“居陋巷”的颜回,“贱人”之子子张,父亲种瓜的曾参。他不嫌弃无文化的“鄙主”,不拒绝“难与言”的童子。在年龄上有比他小四岁的秦高,也有比他小五十三岁的公孙宠。在地区上,不仅有鲁国的,还有卫国的子贡,卞地的子路,陈国的子张,宋国的司马牛,齐国的梁 ,晋国的子夏,蔡国的漆雕开,还有南方吴国的言偃等。在德行上,有颜回、闵子骞那样德行较高的人,也有坐过牢的公冶长,在性格上,有欲望多的申枨、愚笨的高柴、迟钝的曾参、偏激的孙师、鲁莽的仲由等。在教学态度上,始终坚持“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 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是孔子对学生仁爱的又一种表现。为了教好学生,他倾心于每个学生,
9、把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论语中曾不止一次地记载了孔子对弟子的教学态度。“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为:他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一件言行能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坚持身体力行的示范精神。孔子从来主张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空许愿。他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自己也能做到身体力行。如要学生“崇德”,他自己首先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他要弟子们努力学习,自己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地奋发,起到示范的作用,表现了他对弟子的仁爱之心。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观察掌握
10、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孔子在教学中善于分析他所教育对象的性格、才能、兴趣、特点,然后再进行施教。他准确地分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看到“师也过,也不及”的特点。当几个学生一起来到他身旁时,他能清楚地说出:“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他正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施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对一个仁字的解释,回答颜回是“克己复礼”,回答司马牛是“其言也”,回答仲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如在对“闻斯行诸”的问答中,极力鼓励平日畏缩不前的冉求“进之”,教育平日不加思索勇于行动的子路,不要轻举妄动。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是他对学生关心备至
11、的仁爱思想的表现。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是,能够耐心而恰如其分地启发教育学生。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有了学习的要求后,去打开他的心扉;在他对问题考虑差不多的时候,再对他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这样,学生得知一点后,便能联系到许多点,而不是孤立地在读书、硬记忆。孔子这种充满爱心的教育方法,深得学生们的敬仰。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为了掌握真知灼见发愤学习,为学生做出勤学、勤思、多闻的示范。 在学习态度上孔
12、子从来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那种以学为乐的人才能学业有成。为了学习和锻炼自己,他提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法。他钻研知识竟达到了“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将至”的程度。这种精神所表现出的是孔子求知的品格,但在这种品格的背后,其动力因素就是一颗火热的热爱教育事业的心,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3用仁爱之心和谐师生关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对弟子从来严格要求,关心备至。他不仅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而且也很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子贡较好的表现
13、感到由衷的高兴,厚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专程去看望。颜渊、子路死后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人敢骂他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即爱学生能够不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们吗?他批评弟子们时很注意分寸和方法。如当批评子路弹瑟“奚为于丘之门”后,一些弟子便不敬爱子路了,于是他又当着大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说他弹的不是很不好,而是不很好,在弟子中为子路挽回了面子。他平易近人的态度,诚恳关切弟子们的生活,不仅为他的学生所敬重,而且也为后世处理师生关系做出了典范。孔子所创立的师德观,充满了仁爱的哲学思想,正如他的学生子贡所赞颂的那样:“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他高尚的师德,不仅是过去为师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