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孔子哲学思想,主要内容,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认知理论 孔子及儒家的“孝道”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孔子的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 孔子的贡献与历史地位,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奠基者之一,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世界文化名人。,(一)孔子名称的由来,“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2、姓孔氏。” 孔子世家孔子出生的具体月日,史记上没有明确记载,按照春秋谷梁传所载是“十月庚子”,换算为现在通行的公历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二)孔子人生际遇三落三起,一落:人生无望,悲惨的童年,屈辱的青年。 一起:发愤自学,创办私学,扩大影响,终官费留学,实现人生第一次辉煌。 二落:鲁昭公倒台,失去靠山,又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二起:51岁时来运转,一年之内,连升三级,成为人生最辉煌时期。 三落:“堕三都”失败,被迫流亡,周游列国,开始了人生最低谷时期。 三起:安享晚年,整理古代典籍,终成大器。,二、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
3、(四)正名(五)对礼的损益,(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守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qin),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
4、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四)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其手足。” 论语子路,(五)对礼的损益,“人而不仁,其如礼何”?“礼之用,和为贵”;他重视礼的实质,而不是它
5、的形式:“礼哉礼哉,玉帛云乎哉” 论语阳货。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周备)也,宁戚。” 论语八佾,Have A Break!,三、孔子的天命观,天是商朝时期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最高权威,商天子便代表着天在人世间的职权。 文武革命,人们发现天命原来是不可靠的,可以改变的,社会不能光靠天、命来维持。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直接导致了对天命的怀疑。孔子时代,天命观的统治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天命的绝对权威发生动摇,这样才有可能对天进行客观的观察与思考。,昭公十八年郑国裨灶根据天象预言郑国将要大火,子产批评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
6、” 伯阳父用阳阴之气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孔子承认天命的存在及其作用,“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之言”。“商闻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五十而知天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尞其如命何?”,天能够赏善罚恶,“天生德于予,桓魋(zhu)其如予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并不完全受天命观的制约,而是有所修正,有时把天视为自然之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有时对虚无缥缈的神灵持怀疑
7、的态度。“赐不受命,亿则屡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罕言利,与命与神。”,重人事轻鬼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如果重神而轻人,则是放弃主体的努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天命鬼神安排,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在鬼神问题上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儒家重礼,讲究祭祀,祭天、祭祖先神、祭各类神祗,如果否定神灵的存在,这种礼仪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
8、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因袭与革新,孔子承认天命是因袭,修正天命是革新。过去总是过于强调前一方面。其实,孔子天命观的意义在于后者。他强调敬天畏天,反对盲目听从天的安排,是要求人们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这一点正是后来儒家的精神所在。学术界有人以儒学为宗教,孔子为教主,并没有获得认同。因为宗教是非理性的,只要求人们服从和信仰超自然的力量,一切听从上帝的安排,而儒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理性自觉和主观努力。,四、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9、和前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孔子“仁”的基本含义,从字源看,“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仁,说文云:“从人从二”,段玉裁注释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从人二”。在论语中,“仁”字涉及五十八章,共出现109处。“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1、仁爱的对象,(1)亲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泛爱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爱物。“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2、“仁爱”的基本特征,1、爱有差等2、爱憎分明“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仁民为本,(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10、,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1)道德义务的意识。“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2)道德责任的意识。“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道德自律的意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孝悌”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忠恕”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刚、毅、木、讷仁”;“温、良、恭、俭、让”;君义臣直。(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3
11、、“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1)“求之于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内省不疚”。(2)“笃信好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3)“躬行实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听其言而观其行”。 最终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四)“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学而优则仕”。“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2、2、“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孔子所理解的“最小的领导行为”,一是“修己”,二是“用人”。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五人:禹、社稷、契、皋陶、伯益。”,3、“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苟正其身矣,干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安民的三部曲: “庶富教”孔子到卫国去,看到稠密的人口,感叹道:“庶矣哉!”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
13、?”孔子冉回答:“教之。”,五、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1、承认先验的知识,从认识论上把人先验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的是极少数圣人。学而知之的是贵族统治者,困而学之的是士阶层,困而不学的则是庶民百姓。孔子认为这种等级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下愚不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便说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此,他十分注重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十家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4、子入太庙,每事问”。,2、重视学而知之,第一,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第二,在求知的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三,学习知识要多闻多见,去伪存真,在广泛的比较中获得真的认识。“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5,第五,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四,不主张读死书,死读书,而强调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教学方法
15、:“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揣测、不全盘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驼背翁捕蝉,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j)偻者承蜩(tio),犹掇(du)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
16、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六、孔子及儒家的孝道,(一)“儒”的含义何谓儒?班固的汉书:“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说文解字对“儒”作了“柔”的解释,“儒者,柔也。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两相比较,礼治比较温柔,法治严刑峻法。,儒有三义,章太炎原儒,胡适说儒认为儒有三义:达名概括程度最高的概念,最早的儒者,是一批方术之士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知;类名懂得“六艺”之人,即既有知识又有教养之人;私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一个学术派别,由孔子创立。,(二)儒家的孝道,
17、1、孝的地位仁之本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也者” 孝经:“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首”。,2、孝的基本含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的字面意义: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其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孝的基本含义,一是赡养父母,使父母生活没有问题。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二是尊敬父母,论
18、语为政。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三是孝顺父母,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儒家的孝道把
19、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因此,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
20、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这是孔子就如何孝顺父母的一个最全面的论述。,“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在周代丧葬有一套严格的礼的规定,社会不同等级和不同阶层的人葬礼是不同的,孔子强调丧葬之礼必须合乎与死者自身的身份相当的礼的规定来下葬,才算合乎礼。如果死者的儿女违背了礼规定来安葬自己的父母,那就是不“孝”,这就是“葬之以礼”。,
21、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有一次,宰我向孔子提问“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孔子批评说:“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办理丧事,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不应重形式,而应该重实质。,四是“尊老”、“爱生”,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
22、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尚书:“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3、孝的原则对应性,父慈子孝君仁臣直夫义妇随兄友弟恭孝讲求报答、回报,类似于礼尚往来,但跟西方的“等价交换说”不同。,孝不是绝对的顺从,荀子子道篇:当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 “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 奚臣贞?”,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
23、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大不孝!”,4、不孝之表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讲于礼有不孝的有三:“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
24、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5、孝的始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不同地位的人孝不同,天子的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的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老百姓的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孔子讲孝是“天之经,地之义”。“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
25、有也。”,孝经.圣治章:曾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孔子说:“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十三经注疏:“孝,礼之始也,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内外有别,“门之内,亲掩义”“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门之外,义断亲”“几谏”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6、孝的影响,汉代的孝治天下,举孝廉,皇帝的谥号加个孝字。元代人编的二十四孝,
26、影响很大,但编得不是很好,有许多愚孝。 1999年,民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评选出“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4年山东省嘉祥县选出了24个孝星,举办了国际孝文化论坛。日本的玄武洞文库,里面有483种版本的孝经是日本最全的。,七、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一)何谓中庸1、“中庸”在儒家的地位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毕达哥拉斯曾说:“在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2、“中庸”的经典性的表述,“子贡问:师(颛孙师 )与商也孰贤?子曰:
27、师也过,商(卜商 )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3、中庸代表性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这种解释使人容易望文生义,以为中就是遇事折中,避免矛盾,抱常守庸,四平八稳,这就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孔子把那种凡事不出头也不落后,不前不后,不左不右,处世圆滑之人斥为“乡愿”,而且认为乡愿乃“德之贼”。,4、“中庸”当代性的解释,“中”本意原为“旗帜”,后引申为“箭矢中靶”,再后引申为“正、中正”。“庸” 有理解为恒常、平常或不易,也有解释为“用”。 “中庸”就是“用中”、“持中”。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揣测、绝对肯定、
28、拘泥固执、唯我独尊四种毛病,这是很中肯的。孔子曾明确表示“疾固”, 即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他在推行中庸之道时,也主张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来, 把审时度势视为执中的要件。,(二)何谓中行?,中行就是 “中道而行”。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n,急躁)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中庸狷;再如“鲁莽勇敢怯弱”。中庸强调的是行为和情感的度,即对质的量的把握,过与不及皆为恶,惟有适中才是善。中庸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否定过与不及的两种极端而达到,即所谓“叩其两端”、“执两用中”。,(三)何谓“时中”,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朱熹中庸章句:“中无定体,随时而在”,讲的就是君子
29、能随时保持中道。中庸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孟子曾对孔子言行进行评论:“孔子, 圣之时者也。”所谓“圣之时者”, 即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四)何谓“中和”,1、中和”,就是整体的和谐,就是多样的统一,就是复杂的平衡。2、“中和”与“中庸”关系“中庸”是手段,“中和”是目的。要实现中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中庸,就是要用适度的行为来实现和谐。,3、中和的地位,“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4、如何理解“和”,最早对“和”的阐发是周朝史官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晏子的“和同之辩” 羹和:“和如羹焉,水、火、醯(x,醋)、
30、醢(hi,肉酱)、盐、梅,以烹鱼肉,燀(ch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和,“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君臣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和”而不“同”:“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五)
31、 “中庸、中和”的人生启迪,对中庸的误解与批判:历史上,中庸的美好理念曾被歪曲成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乡愿、和稀泥、随大溜、党同伐异、追风赶潮、不讲原则、滑头主义的处世哲学、民族劣根性而遭到批判和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的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遭到鄙视。,中庸、中和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有其合理性(和为贵),它小可以使个人行止得体,进退有度;大则有助于国家的方针大略避免畸重畸轻,忽左忽右。,可以用中庸之道解决利害冲突,一是追求双赢互利二是彼此妥协互让三是单方面忍让。,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
32、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2008年,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心胸宽广、包容忍让、平等待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提倡“半半”的生活态度,“半半”是一种精神境界。古人说:“做事不能做到十分,享福也不要享到十分。”如果能自足知足,自然就有“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的境界。所以说缺胜过圆,半胜过全。万事全多缺,人生半最佳。半贫半富半安足,半命半天半偶然;半痴半聋半糊涂,半真半假半疯癫;半用半舍半行藏,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梦半神仙;半有半无半苦乐,半荣半辱半因
33、缘。一半尽在于我,一半听任自然。人生不过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若能领悟半的玄机,人世间到处悠然自在。,追求“半半”的生活理想,看破浮生如梦, 半的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 半里乾坤半宽展。半廓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纶, 半士半姻半民眷。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半实庭轩。裘衣半素半鲜, 佳肴半丰半俭。僮仆半能半拙, 妻儿半朴半贤。心神半佛半仙, 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给天地, 留将一半人间。半半歌常言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如果要到花开灿烂、酒醉如泥的地步,便要陷入恶劣的处境。际遇顺畅、志得意满的人,不妨想想这个道理。,趋向“和”的境界,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
34、、“和衷共济” 、“天人和谐” 、“敦亲睦邻”、“和以处众”、“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总之,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六)中和、中庸对中华文化创造的作用,强调准确性。 如“庖丁解牛”,“卖油翁”重视含蓄性。反对火气、霸气、俗气、匠气。实现多样性。,深山藏古寺,宋代的徽宗赵佶(ji)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 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是“魁选”之作。,踏花归来马蹄香,八、孔子的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一)孔子的理想人格1、仁人的不同层次最高层次叫“圣”、“圣人”、“圣王”。第二层次叫“成人”或“全人”。其标准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
35、言”。即集智慧、清廉、勇敢、多才多艺于一身,再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其外。该层次的仁具有现实性,通过实践可以达到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人”。,第三层次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贤人与君子都是现实人,都有自然欲求,只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超越了自然与功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成人”之道,“知”、“仁”、“勇”是一个仁者的必备品质,“仁”是核心;“知”是前提;“
36、勇”是手段。,(二)孔子的精神境界,1、孔子进学及境界进升之阶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情怀。“世之不可救,乃時也,命也,然君子又不可因此而放弃,心有所不忍也。故,君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3、体道之乐与孔颜之乐,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祈雨活动),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叶公问子路于孔子,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之云尔。论语述而,九、孔子的贡献与历
37、史地位,(一)孔子的贡献1、创立儒家学说2、开创古代私学教育先河3、全面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二)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学派,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发扬者,他整理了不少古代文献,使这些宝贵遗产得以流传。孔子在奴隶社会末期提出仁爱哲学,顺应了历史潮流,但又主张复礼,表现出严重的两重性。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学大师钱穆指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二千五百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二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
38、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纪念孔子的重要遗址,“三孔”:孔府(衍圣公府)孔庙孔林,孔 府,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孔 庙,孔 林,杏 坛,大学校园的第一座孔子塑像,天安门前的孔子雕像,2011年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高9.5米、重10吨的孔子青铜塑雕像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的广场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国学文化、复兴中华的重大精神体现。这也是对中国孔子传播促进会和中国国学院大学在全世界传承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国学教
39、育,给予巨大的精神鼓舞。,孔子的青铜塑雕像面对天安门的东长安街,双手合于胸前,目瞻正前方,身体左侧佩戴一把宝剑。以简朴、概括的艺术手法,将人体结构融入自然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为全世界树立灿烂正大的万世师表大气象。,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
40、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孔子学院总部”在京成立,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 “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的标识,标识使用简体中文“汉”字的变体,融合昂首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两种图案。简洁明快,刚柔并蓄,动感有力,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又体现了快速向现代化迈进的时代步伐,与目前中国国家语言推广机构-国家汉办的标志有一定的传承性,是国家汉办“创新、集成、跨越”工作方针的生动体现。,孔子学院在世界分布,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84国共282所,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思考题,1、“儒”的含义2、“中庸之道”3、孔子的仁学思想4、孔子的天命观5、试对孔子及儒家的“孝道”加以评述6、如何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