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改革开放 30 年 重庆人口 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 30 年,是 重庆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改革 创新 的 30 年。 30 年的征程 , 重庆 实现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 跨越性 发展 , 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与此同时, 重庆 人口增长势头减缓,人口素质全面提升 , 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 ,人口形势不断向好,为 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 人口总量 变化 呈现阶段性特征 (一 ) 户籍人口总量 过快增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以来, 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户籍人口总量过快增长势头得到
2、了 有效的遏制,自然变动主导的人口增长趋于缓慢 ,形成了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 良好 发展态势 ,为 30年来重庆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全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起 ,面对庞大且不断扩大的人口基数,全国严格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且将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提高到战略高度,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促使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开启了人口增长方式由无计划自发的高生育、高增长向有效控制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 的不断发展,特别是 成为全国 计划单列市、 直辖市
3、 以后, 重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全市人民 希望改善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2 平的需求 更加迫切 ,导致了对自身生育行为的主动和自发的人为控制, 妇女总和生育水平持续降低 。 1982 年,全市妇女的 总和 生育率为 2.37,即按照 1982 年的生育模式度过整个生育期,平均每个妇女将生育 2.37 个小孩。到 1990 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 1.61,已经大大低于 2.1 的更替水平。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 1.26,到 2005 年总和生育率仅为 1.23。从 1982 年到 2005 年,总和生育率共下降 1.14,即平均每个妇女少生育 1.14个
4、孩子。根据 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料, 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 1800 多万人口,直辖以来少生 150 万人。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有效地 遏制 了人口 总量的 过快增长 ,到 2007 年全市 户籍人口总量达到 3235.32 万人,比改革之初的 1978年增加 599.76 万人,年均增幅 仅 为 0.7%,比 1962-1977 年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时年均 2.6%的增幅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 (二) 常住人口总量 从持续减少到缓慢回升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从 20 世纪 80年代 起 ,
5、特别是 1992 年邓小平南 巡 重要讲话之后, 伴随人口迁移流动政策的进一步松动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向城镇务工经商 ,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 ,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致使大量的劳动力人口 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 “民工潮”的 社会经济大背景下 , 向 市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 转移 , 导致 全市 常住 人口总量 在 1990-2004 年间持续下3 降 。 2004 年全市人口总量为 2793.32 万人,比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减少 93.30 万人,年均减少 6.67 万人。 1997 年重庆 直
6、辖后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投资迅速 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能力增强 。与此同时,重庆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在增强, 市外 特别是来自周边的云、贵、川、湘、鄂等省份的 外 来人口 不断 增加 。 2005 年,全市 常住 人口 总量 首次出现了小幅回升 ,常住人口总量 开始 进入上升通道 。2005-2007 年全市人口 总量 分别增长 0.2%、 0.4%和 0.3%。人口 总量的缓慢回升 反映了在重庆 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得到提升, 为和谐重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 人口年龄结构 变化显著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
7、的份额。它决定了人口发展的类型和速度,劳动适龄人口和被扶养人口的比例等 指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自 1976 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重庆市在短时期内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新生人口数量得到明显控制,加之 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 形成的民工迁移浪潮,带走的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劳动适龄人口,促使全市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一) 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通过 计划生育 政策 的 实施 , 重庆 不仅有效地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促进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还促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从而极大地减轻了社会人口抚养负担 ,形成了 一个少儿4 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
8、轻、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 人口红利期 。 1、 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由于计划生育 政策 的有效执行, 总和出生率明显下降,新生人口数量得到严格 控制,少儿抚养负担 显著 降低 。尤其是 进入 21 世纪 后 ,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各项服务措施进一步落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极大地促进了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育观念的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1982-2007 年,全市 少 年 儿 童 比重由33.3%下降到 19.3%,下降 14.0 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 由 53.8%下降到 27.8%,下降 26.0 个百分点。 2、 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
9、。老年人口( 65 岁及以上)比重由 1982年的 4.8%上升到 2007 年的 11.2%, 上升 6.4 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由 1982 年的 7.7%上升到 2007 年的 16.1%, 上升 8.4 个百分点。 3、 总抚养比稳步降低。 虽然 随着重庆市人口进入老龄型社会,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 , 但其上升幅度 小于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少儿抚养比的下降 幅度。因此, 全 市总抚养比 仍然呈稳步 下降的趋势。 2007年全市总抚养比 为 43.9%,比 1982 年降低 17.6 个百分点。 年龄结构转变所形成的 人口红利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得以释放,并且通过重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作
10、为比较优势得以实现,从而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的过程 ,成为改革开放 30 年来重庆 经济 保持 高速增长 的重要因素之一 。 (二 ) 人口 年龄结构迅速老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是现代生育模式下5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标志。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改变着社会的负担构成,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 题,尤其是老年人口的养老和保障问题。 200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 重庆市 人口 已经由 1982 年成年型步入了老龄型 ,并且 呈现出进一步老龄化的趋势。 重庆市 1982-2007 年主要年份年龄结构 单位: %、岁 年龄结构
11、类型 0-14 岁人口 比重 65 岁及以上人口 比重 年龄中位数 国际标准 年轻型 40 7 30 重庆市 1982 年 33.3 4.8 23.6 1990 年 21.7 5.8 26.7 2000 年 23.3 8.8 33.8 2007 年 19.3 11.2 39.3 资料来源: 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重庆市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 、2007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和向高龄化方向发展的特点。 1、 人口老龄化速度 快 。 通过对 1982-1990 年、 1990-2000 年、2000-2007 年三个时间段 人口老龄化相关指标
12、的分析可以看出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从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982-1990 年老年人口数量由 128.56 万人增加至 168.29 万人,年均增 加 4.97 万人; 1990-2000 年, 老年人口由 168.29 万人增加至 250.70万人,年均增加 8.24 万人; 2000-2007 年,老年人口由 250.70 万人增加至 315.39 万人,年均增加 9.24 万人。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 1982-1990 年,老年人口比重由 4.8%上升到 5.8%, 8 年间仅6 上升了 1.0 个百分点,年均上升只有 0.1 个百分点; 1990-200
13、0 年,老年人口比重由 5.8%上升到 8.8%,上升了 3.0 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3 个百分点 ; 2000-2007 年,该比重由 8.8%上升到 11.2%,上升了3.2 个百分点,年均上升 0.5 个百分点。从人口年龄中位数来看,1982-1990 年,年龄中位数由 23.6 岁提高到 26.7 岁, 提高 了 3.1 岁;1990-2000 年,年龄中位数由 26.7 岁提高到 33.8 岁, 提高 了 7.1 岁;2000-2007 年,人口年龄中位数由 33.8 岁提高到 39.3 岁, 提高 了 5.5岁。 2、 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4、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人口寿命 延长 。高龄老人( 80岁及以上 人口 ) 数量增加 ,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 2007 年,重庆市有高龄老人 50.73 万人,比 1982 年的 12.42 万人增加了 38.31万人,增长 3.1 倍。高龄老人 占 总人口的比重也由 1982 年的 0.5%上升到 1.8%。 与国际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重庆的经济发展 水平 还很低,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 老龄化 社会 就提前到来,规模大、速度快, 并且向高龄化方向发展, 是 比较典型的 “ 未富先老 ” 。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促使妇女
15、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人口数量得到严格控制, 从而有效地控制 了人口增长, 0-14 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使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三是由于重庆市大量的劳动适龄7 人口外出,使得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 三、 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 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 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不仅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 标志,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 通常,用城镇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 ( 即城镇化率 ) ,来反
16、映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聚集程度,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 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社会分工的逐渐完善, 人口向城市和 交通网络发达的地区 聚 集,城镇建设规模、范围和城镇地域不断扩大 , 重庆 实现了 人口 城镇化进程 快速 发展 。 1996年 , 重庆 城镇化率仅为 2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 到2007 年全市 城镇化率达到 48.3%, 实现了赶超全国 平均水平 的目标,城镇化率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4 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 12 位, 在 西部 地区 仅次于内蒙古位居第二 。 2007 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化率 单位: % 地 区 城镇化 率 全国排名
17、地 区 城镇化率 全国排名 全 国 44.9 - 江 西 39.8 22 东部地区 55.3 - 河 南 34.3 27 北 京 84.5 2 湖 北 44.3 15 天 津 76.3 3 湖 南 40.5 19 河 北 40.3 20 西部地区 37.0 - 辽 宁 59.2 5 重 庆 48.3 12 上 海 88.7 1 四 川 35.6 26 江 苏 53.2 8 贵 州 28.2 31 浙 江 57.2 6 云 南 31.6 28 福 建 48.7 11 西 藏 28.3 30 山 东 46.8 14 陕 西 40.6 18 8 广 东 63.1 4 甘 肃 31.6 29 海 南
18、47.2 13 青 海 40.1 21 中部地区 41.6 - 宁 夏 44.0 17 山 西 44.0 16 新 疆 39.2 23 吉 林 53.2 9 内蒙古 50.2 10 黑龙江 53.9 7 广 西 36.2 25 安 徽 38.7 24 资料来源: 引用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初步数据 四 、 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方针指引下 ,重庆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 地位 ,坚定不移地 实施“ 科教兴 渝”战略,通过 加大各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水平 、挖掘教育资源 , 实现了 全市 人口文化素质 全面提升 。 (一) 文盲率大幅度
19、下降 2007 年,全市文盲人口( 15 岁及 15 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 ) 为 163.91 万人 ,占同年龄人口的比重(文盲率)为 7.2%。 文盲人口 比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时减少 408.05 万人 ,文盲 率 下降 24.5个 百分点;比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时减少 240.63 万人 ,文盲率 下降 10.7 个百分点;比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时减少 81.80 万人 ,文盲率 下降 4.1个百分点。 重庆市主要年份的文盲人口数和文盲率 单位 :万人 ,% 年 份 文盲人口 文盲率 1982 年 571.96 31.7 1990 年 404.54
20、17.9 2000 年 245.71 11.3 2007 年 163.91 7.2 资料来源: 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重庆市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 、2007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 (二) 高学历人口比重上升 9 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 每 10 万人中拥有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 1982年的 46603人减少到 2007年的 40316人,减少 13.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 17810 人增加到 35685 人,增长 100.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 5205 人增加到 11144 人,增长 114.1%;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由
21、 509 人增加 到 6121 人,增长 11.0 倍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重庆市的教育水平提高很快,特别是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学历人口数量成倍增加。 重庆市 每 10 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 变化情况 单位:人 资料来源: 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重庆市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 、2007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 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 6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来看, 接受小学及以下 教育的占 47.1%,比 1982 年降低了个 29.4 百分点; 接受初中教育的占 35.7%,上升了 17.9 个百分点;接受高中教育的占 11.1%,上升了 5.9
22、个百分点;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 6.1%,上升了 5.6个百分点。 10 重庆市 6 岁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 重庆市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 2007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三) 人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 人均受教育年限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 是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综合指标 ,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内容。 2007 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7.9 年,比 1982 年提高了 2.8 年。 由于重庆市外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因此 ,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将 进一步 提高。 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表明,经过 30 年的发展, 重庆市 在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取得 了 丰硕成果 。 俗话说 ,“ 三十而立 ” 。在改革开放 30 年来临之际 ,巴渝大地上已经奏响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新时代的最强音。重庆未来的发展 ,关键是解放思想 ,核心是扩大开放 ,抓住各种发展机遇 ,利用人口发展形势不断向好的有利时机 ,在新一轮竞争中奋起直追 、 后来居上 ,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