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同济大学九届四次教代会行政工作报告(2014 年 1 月 18 日)2013 年学校工作回顾与总结一、圆满完成三项重要工作(一)顺利进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工作自 2007 年的水平评估以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已经聚焦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上来,对自身办学质量的自信也随着实力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学校自评工作的出发点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学校提出“二梳理三促进”的迎评方针,即系统梳理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梳理办学现状,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促进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促进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促进对本科教学条件的进一步保障。以评估为契机,学校
2、开展各层级的大讨论,凝练出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2013 年 4 月,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来校实地考察,对学校的本科教学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大检查,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导。学校将根据评估反馈逐步启动各项整改和建设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已编制完成同济大学教育教学质保体系发展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年) ,将着力建设一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理念先进、运行有效、同济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二)胜利召开第十次党代会, 开展党
3、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 -十次党代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学校政治生活和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大会选举产生 27 人组成的中共同济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和 9 人组成的中共同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回顾和总结了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确立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任务。大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同济大学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明确了分两个阶段实施的发展战略;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要求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渗透
4、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校园建设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模式,在理念与实践、技术与方法、知识与理论、文化与文明等方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大会确定了学校今后 5 年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创新与保障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等五方面的主要任务,并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工作部署。未来 5 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新一届校党委领导集体将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同舟共济、追求卓越,创造新的辉煌。自 2013 年 7 月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校 39 个基层党组织的各级党员领导干
5、部,围绕群众这个中心,抓住作风建设这个关键,认真组织落实各项工作,通过集中学习、聆听教育宣讲、坦诚谈心交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各项环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成为解决群众反映迫切问题的过程,成为深化作风建设的过程。学校广纳兼听,共征集到师生员工 574 条意见建议,梳理出 59 条整改事项,涵盖战略谋划、服- 3 -务师生、干部管理、节约型校园、监督问责制度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等六大方面,每一条整改事项都明确责任人、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三)推进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经过近两年的着力推进,章程建设
6、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同济大学章程编制完成并提交教育部核准,同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大学治理架构。完善学校领导体制与决策体系。建立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 、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 关于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等重要议事规则,制定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并组建新一届委员会,明确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与程序,凸显学术主导权。健全各项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校务委员会章程 、 董事会章程 ,组建新一届校务委员会,修订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 。学校的重大决策与事项更加充分地听取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机构运行情况与学校发展
7、需要,重新分析和评估各级各类机构的状况,坚持“废、改、立”并举,开展全面的机构梳理工作。梳理完善与校级制度相衔接的部门、院系规章共 1082 项,形成了学校自上而下和基层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局面,形成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机制与制度体系。二、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一)人才培养招考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生源质量显著提升。建立以专业兴趣、学- 4 -科特长、创新潜质和身心健康为导向的自主招生选拔标准。进一步强化:通过 FIRST 科技挑战赛、建造节、结构赛等选拔优秀生源;文理兼收政策拓展到建筑、规划、管理、法学、外语等专业或专业大类;“苗圃计划”深入实施,签约中学增至 18 所,覆盖九省二
8、市。建立中小学合作办学工作委员会和联席工作组,积极推进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高中部、嘉定区合作办学等项目。2013 年,我校本科招生 4340 人。与 2012 年相比,高出一本线 100 分以上省份从 15 个增加到 25 个,文科优秀生源从 30%提高到86%,理科优秀生源首次达到 100%。以“一拔尖、三卓越”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效应逐步显现。2013 年,新增“信息安全” 、 “测绘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3 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 ”计划,参加专业数增加到 20 个;临床医学和法学专业自 2012 年获批进入国家“卓越医师”和“卓越法律人才”计划
9、以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进入稳步建设期。目前,我校进入国家重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人数已超过一半。2013 年又有 31 名新生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 ”学习,有 190 名新生进入 8 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习,在学生社会责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效应开始显现,拔尖班二年级本科生已有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 6 以上的 SCI 论文。系统推进教学质量基础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指南 ,立项 40 个教改项目,资助经费近 1500 万元,其中4 个获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资助。制定涵盖本科和研究生的同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全面开展
10、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13年,我校 3 门课程列入国家 “精品视频公开课 ”名单,14 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15 门课程立项为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 7 门课程立项为高校市级精品课程。积极应对慕课(MOOCs)浪潮,结合国- 5 -家精品开放课程、上海市课程共享中心、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和中国高水平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等各平台的工作,积极筹建一批同济特色课程,展现同济名师风采,扩大同济影响力。我校两门课程在上海市课程共享中心受到欢迎和好评,我校教授获全国微课大赛二等奖。我校与上海城建集团共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6 位专家成为我校兼职
11、教授和兼职教师;与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在新加坡成立首个大学生海外实习基地。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和落实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条件建设第二轮计划,为卓越人才、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支持。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课程、学位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大型公共选修课自 2012 年开设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引导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13 年,吸引了 3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选课。研究生“可持续发展”跨学科辅修专业方向增至 9 个,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已有 96 名学生获得辅修结业证书,2013 年又有来自 29
12、个学院/研究所的 290 名研究生报名参加辅修,面向本科生的可持续发展辅修专业也已开放。尝试博士跨学科联合招生,培养高端复合型研究人才,针对可持续发展交叉学科重要领域,进行联合攻关。国际化教学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本科双学位培养正逐步向非平台学院扩散,并向高水平方向推进。已与 23 个国家的高校签订了 95 个合作协议,包含 204 个项目,覆盖 17 个学院。英语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果。共资助建设 401 门课程(其中全英语课程占 58%) ,覆盖 29 个学院,其中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占 70%,基本构建了多层次的英语课程体系。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不断深化。暑期学校扩大规模,成为直博生选拔重
13、要途径;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选拔比例从 2007 年的 10.6%增- 6 -加到 38%;修订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法,提高培养质量;研究生入学考试启用标准化考场;将研究生考试的复试成绩作为考生综合排名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占权重由全校统一的 41%调整为 40%60%,具体权重则由院系培养单位进行设置,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013 年,我校共录取博士生 901 名,硕士生 4276 名。以贯通式、整体性、差异化为原则,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管理创新。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准确定位本、硕、博三阶段的培养目标,系统梳理课程体系,明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体现贯通式培养理念;将研究生学术行为
14、规范列入必修课程,博士生海外学习经历成为重要学习内容;明确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将实行定期(三年)和日常(每年)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政策。实现全校研究生跨专业/学院选修,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专业复合,828 门跨选课程涵盖所有学院,全校研究生踊跃跨选。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成同济大学研究生收费及奖励办法 ,形成 2014级研究生奖助方案;修订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办法及奖励条例,获评 2012 年度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 9 篇,优秀博士论文 19 篇,3 篇论文获全国优博论文提名。修订同济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工作手册等;修订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完成年度研究生教
15、学状态评估工作,首次对外发布 2012 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多管齐下、校内外联动,构筑起集师资、课程、实训、基金等为一体的“立体型联动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实践教育体系向研究型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的格局初步形成。建设创业社团及创业类校园文化,形成全面的创业意识培育机制;发展大学生创业基金,形成有力的创业孵化保障机制。继续优化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的组织构架,完善学生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造血机制。2013 年我校立项- 7 -并上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15 项,立项并上报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150 项。 “同济创业谷”开工建设,打
16、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公共社区,建设“大学校区与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工程” 。至今,同济创业基金规模已达 2300 多万元,资助设立 90 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同济创业基金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 21 个分基金和专项基金中综合排名第二,获年度优秀“天使基金”表彰。我校毕业生张文标的同臣环保公司,获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资助,并顺利完成 3000 万元的第二轮融资,企业评估价值近 2 亿元;同化新材料公司张楠获 2012 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建功立业单项奖” 。本科生学科竞赛呈现出国际化、跨学科、高水平、多元化等特点。近 3 年来,学校本科生参加的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 900 多人次、
17、省部级一等奖 300 多人次,其他奖项约 400 人次。2013 年,我校 5 件学生作品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等好成绩;同济学子张达丰获“中国好作业”金奖;医学院祁小龙同学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我校师生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志远车队刷新 Honda 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纪录。安全稳妥地逐步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不断完善,排课、选课环节已交付测试使用,培养方案、课程库功能正在调整,跨学院、跨门类选课环节正深入调研。 “研究生自助缴费打印服务系统”上线使用,实现多项功能自助办理,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研究生信息推送服务系统”进入测试阶段,
18、将实现个性化邮件定制群发服务。借助“易班” 、 “微同济”等网络平台推进网络思政教育,丰富育人载体。向 2013 级新生发放同济大学校园安全手册和同济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 ,将安全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上海高校中首家全面建立和实施实验室安全教育网上培训及考试系统。- 8 -学校率先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项目,建立校院两级、全程化、全覆盖、分层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体系,促进部门协同和资源共享,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预评预警制度。2013 届毕业生总就业率超过 96%,保持平稳发展状态和良好就业水平。全面推动体育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促
19、进全体师生身心健康。首个“体育日”在四平路和嘉定校区举行,千余名师生参加健身活动。作为大学生游泳协会主席单位,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2013 年,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获世界性比赛 1 金 1 铜,全国性比赛 9 金 9 银 16 铜等好成绩,足球队进入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前三强。400 多名大学生参加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及锦标赛,在舞蹈、武术、攀岩、游泳等项目中获得 13 个第一名。同济大学获选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工作呈现良好态势。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强化对拟引进人才的学科论证,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高层次人
20、才考核机制,对高层次引进人才在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严格考核,有效促进青年后备人才工作。注重发挥院系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院系加强人才工作的计划性,使人才工作与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完善人才工作服务体系,为人才工作提供制度及组织保障。研究制定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党管人才、校院两级人才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编制同济大学各类人才计划申报指南 ,修订青年英才计划实施细则,人才工作计划性、规范性逐步加强,工作绩效逐步显现。- 9 -2013 年度,我校青年千人入选 11 人,新增量列全国高校第 9;柔性引进环境学科院士 1 名,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 人,讲座教授 2
21、 人,实现文科长江学者零的突破;4 人获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4 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2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4 人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 人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3 人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13 人入选浦江人才计划。严把入口,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水平。制定同济大学教师招聘管理办法 ,对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全职教师实行差异化招聘和管理;实施“助理教授”制,新补充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海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有显著提高;管理、教辅校聘岗位新增人员实施统一公开招聘与竞聘制度,优化人才派遣工作机制,人事工作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着力构建教职
22、工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内涵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宣传、协调、培训四平台,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全方位在职服务。定期开展的“教师午餐沙龙”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沟通交流和能力提升,赢得积极反响;“学科开放日”成为展示学科风采、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中芬教学法培训”项目开展两年成绩斐然,首届教学法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首次将海外培训对象扩展到科级管理干部,实施首批管理骨干赴台高校培训计划。不断完善考核、评聘程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修订同济大学年度考核工作暂行办法 ,完善考评及评优机制,简化考核流程,减轻教师填报各类考核表格的负担,修订教职工处分条例,加强奖惩力度。完善专业
23、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加强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分委员会在教师选聘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过程中的作用;按章建设专技岗位职务评聘组织,完善三级评审体系;强调分类管理,注重学术特长,促进青年才- 10 -俊脱颖而出,继续试行“代表性学术成果专家审核制”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破格晋升制;制定并实施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年度岗位津贴增量以及绩效奖励津贴的发放办法,以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提高教职工待遇。高等研究院努力打破原制度限制,不断探索创新,打造后备人才的蓄水池和过滤器,高层次人才和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共聘用各类科研人员179 名, 2013 年获国家级、市级人才计划 10 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 40 余
24、项,其中 973 课题 1 项。(三)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重人才、强学科、精特色、创一流”的思路,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成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规划、建设、发展、评估、调整等重大事项,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讨论制订相关制度和办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决策的执行与督办机构。精心组织,全面总结,顺利完成“985 工程”阶段检查总结。分别完成“985 工程(2010-2013 年) ”建设情况、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和标志性成果三个方面的总结,并完成对 39 所高校的互评。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绩效考核,顺利通过财政部经费审计。2013 年是 “985 工程 ”三期建设的收官之年,学校大力推进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并接受财政部的专项审计。制定同济大学“985 工程”三期建设绩效管理试行办法 ,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定期评估,学校拨付 3000 万元实行绩效奖励,提高专项经费使用效益。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 1 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 7 个排名前三,13 个排名前十,23 个进入前 30%,土木、建筑、规划、景观、环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