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管理学基础第 1 章:绪论1、信息的概念(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 、 “负熵”等。 (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 (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 。 (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 a 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 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
2、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2、信息的属性(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2)多样性。(3)可识
3、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信息与知识、情报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
4、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 、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2)信息与数据数据是信息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且可被接受者(人或机器)识别的物理符号。这些物理符号可以使数字、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信息是数据所包含或反映的内容,而数据则是信息的表现形式。4、信息管理的概念(未划入重点)(1)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或者说是狭义的信息资源,而不是广义的信息资源,更不是信息活动。(2)信
5、息管理的主体:狭义的信息管理主体是指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和信息管理机构。广义的信息管理主体是指所有参与信息管理活动的个人和社会组织。(3)信息管理的活动内容信息管理不同于信息活动,是信息活动的一个子集。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采集、整理、提炼、表述、编辑、出版、发布、搜集、组织、研究、提供利用、获取、阅读和吸收等内容。信息生产活动:采集、整理、提炼、表述信息传播活动:编辑、出版、发布信息管理活动:搜集、组织、研究、提供利用信息利用活动:获取、阅读、吸收信息管理就是个人与社会组织对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分析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如果单从信息服务机构的角度考虑,信息管理就是信息机构从信息源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
6、信息进行组织和分析后,提供给信息用户利用的活动。5、信息管理的性质和任务(1)信息管理的性质a、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b、专业性(主要表现在知识性、技术性和学术性)知识性是指从事信息搜集、组织和提供利用工作,不仅需要信息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性是这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利用到专门的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还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学术性是指信息分析工作是一项学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利用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c、服务性(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搜集、组织和分析后形成的信息产品
7、提供给信息用户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2)信息管理的任务基本任务:将信息资源与信息用户联系起来,科学的管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具体任务:a、 “化分散为集中”是信息搜集的任务b、 “化无序为有序”是信息组织的任务c、 “化量大、质杂为浓缩、质优”是信息研究的任务d、 “化收藏为利用”是信息提供利用的任务6、信息管理学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信息管理。理由:1.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每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作为某学科的研究对象。2.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信息管理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3.是一个表述精炼,外延适度的概念,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不泛化。信息管理学(研究信息
8、管理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组织管理的一门学科)的研究内容:1.学科理论研究 2.基本理论研究 3.技术方法研究 4.组织管理研究信息管理学体系结构:信息管理学知识元素构成的整体中各个只是元素之间的联系形式,且随着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和研究深化而变化。体系结构:1. 理论信息管理学(研究 X 和 X 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a) X 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学 信息计量学 信息用户学)b) X 学应用理论(信息社会学 信息经济学 信息心理学 信息法学)2. 信息管理技术方法学(研究 X 原则 程序 方法 技术)a) 信息管理方法学(研究信息搜集组织分析利用的原则,包括信息组织学、信息检索学、信息分析与预测学
9、、信息服务学等)b) 信息管理技术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范围、系统开发、技术创新、应用技能,包括 X 系统、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组织与存储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3. 应用 X 学(将上面的 1,2 及相关学科原理方法应用到 X 实践中)a) 专门的 X 学(1,2)b)专科的 X 学 c)部门的 X 学第 2 章:信息资源1、信息资源的概念(1)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含义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态。广义的信息资源是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是与信息活
10、动相关的信息资源的总称。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用来创造财富的各种信息。(2)信息与信息资源的关系a、信息与广义信息资源的关系信息与广义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因外延不同但都包含部分相同的内涵所形成的关系) ,且两者交叉的部分为即狭义的信息资源。b、信息与狭义信息资源的关系信息与狭义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即信息包含信息资源(包含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因一个概念的内涵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内涵之中所构成的关系)(3)信息资源提出的背景a、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物质资源日益缺乏;能源资源日益枯竭)b、人类社会经济模式的转换(劳力经济的萎缩;物质经济的衰落;信息经济的发展;知
11、识经济的兴起)2、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1)不同发生领域的信息资源a、物理信息资源:无生命世界的信息资源。 (其主要特点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依附于无生命物体,在没有通过人的主观加工以前都是零次信息资源。 )b、生物信息资源:生命世界的信息。 (其主要特点是广泛分布于生物界,其主要载体的生物本身,基本上是零次信息资源。 )c、社会信息资源: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状态的描述。(社会信息资源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主要特点是范围广,层次多,变化快,载体多样化)(2)不同载体和存储方式的信息资源a、天然型信息资源:是以天然物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其主要特点:是物质世界的
12、运动及其属性的反应;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先决条件;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较慢)b、实物型信息资源:是以人造物质产品为载体的信息资源,如新研制的产品的模型、样品等。 (其主要特点:直观形象,真实可靠,不易失真,但传递和保存不易)c、智力型信息资源:是以人脑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其主要特点:信息资源主要存储在人脑中,更新速度快,信息资源易失真;信息资源内容难以掌控,是一种隐性知识)d、文献型信息资源:是指以纸张等传统介质和磁盘、光盘、胶卷等现代介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其主要特点:质量较高,更新较快;具有不同的加工深度;范围较广;便于利用)(Ps:文献是信息的载体(错) 文献是信息的一种类型。 )e、网
13、络型信息资源:是一切投入因特网的电子化资源的总称。 (由以下内容组成:以网络联接起来的信息资源;以网络形式出版的信息资源;网上交流的信息资源)与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内容丰富,数量大,增长快; 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可跨国界流动和传递,容易获取; 多媒体,多语种;质量高低不一;分布无序;(3)不同内容性质的信息资源a、政治信息资源:主要由政治制度、国内外政治态势、国家方针政策等构成。b、法律信息资源:主要由法律制度、法律体系、立法、司法和各种法规信息构成。c、科技信息资源:是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有关的信息。d、经济信息资源:是指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信息总和,它随经济
14、活动而产生、发展。(4)不同加工深度的信息资源a、零次信息资源:是没有经过人脑加工的信息资源。b、一次信息资源:是对零次信息资源进行审核、筛选、汇总、统计、图表化了的信息资源。c、二次信息资源:是对一次信息资源经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的信息资源,如文件、报告、论著等。d、三次信息资源:是对二次信息资源进行浓缩、编排、综合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包括书目、文摘、索引、综述、述评等。第 3 章:信息用户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1)信息用户的概念广义的信息用户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通过信息交流活动汲取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狭义的信息用户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从信息机构获取信息的个人或团
15、体。是否从信息机构获取信息,是区分广义信息用户和狭义信息用户的关键。信息用户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a、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这是信息用户区别于物质用户的根本标志。b、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利用能力。用户在信息方面的多重身份: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创造者。(2)信息用户的类型从大的方面来说,信息用户可分为个人用户和社会用户。按其与信息机构的关系,或者说按其利用信息机构的程度,可分为正式用户、临时用户、和潜在用户。a、个人信息用户:是指以个人的名义独立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按其职业不同,可划分为科学研究用户、工程技术用户、教师用户、管理用户、学生用户、工农兵用户、其他专门职业用户等。按其
16、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可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b、团体信息用户:小组用户和单位用户c、正式用户、临时用户和潜在用户正式用户:也成编内用户,是指信息机构登记注册的用户。临时用户:也成非在册编外用户,是指未与信息机构建立正式关系、没有在信息机构登记注册而临时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潜在用户:是指应该或有可能与信息机构联系且尚未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2、用户的信息需求(1)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简单地说,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用户对信息的需要和要求。具体地说,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信息用户对信息内容、数量、质量和形式的需要和具体要求。(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是用户对信息本身的要求,而不能包括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用
17、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使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一个方面)(2)用户信息需求的层次按用户所需信息的隐显程度来区分:a、深层信息需求:即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是指由用户的组成形式、工作性质、生存环境、知识结构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信息需求,使用户为达到某一目的所需信息的全部,包括意识需求和无意识需求。b、中层信息用户:即用户认识到的信息需求,不包括未被用户认识和发现的信息需求。c、表层信息需求:即用户表达出的信息需求,是指用户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表达出的信息需求与认识到的信息需求相一致,也可能大于、小于、相交于认识到的信息需求,甚至可能无关。三者的关系:相互交叉。(3)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a
18、、环境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教育水平、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b、组织因素:组织的性质、组织的规模、组织的结构、组织的运作机制、组织文化。c、个人因素:用户的职业与任务、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年龄与性别、爱好与专长、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4)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与特点规律:a、用户信息需求的递进性(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成就的需要)b、用户信息需求的多重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目的、不同内容性质、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存)c、用户信息需求的阶段性(用户所需的主要信息内容随时间推移而呈现阶段性的变化
19、)d、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用户信息量较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将愈来愈高于平均水平;用户信息量很小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将愈来愈低于平均水平,而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量总是比较平衡的)不同类型个人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a、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科研人员所需信息的内容主要是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科研人员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要求高;科研人员所需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天然型信息、文献型信息和智力型信息;b、技术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技术人员所需信息内容的综合性较强,需要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法规信息等;技术人员十分强调信息的准确可靠性、新颖及时性和具体实用
20、性,而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要求则不高;技术人员所需信息的表现形式以文献型信息和实物性信息为主;c、管理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管理人员所需信息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全面系统性、准确可靠性、新颖及时性和简明易懂性的要求都很高;管理人员所需信息的表现形式以智力型信息、文献型信息为主,对网络型信息也有较多的需求;d、教师信息需求的特点教师所需信息内容的专业性较强,主要是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信息;教师对信息的全面系统性和成熟可靠性要求较高;教师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主要是图书、期刊和教学档案等文献型信息和网络信息;e、学生信息需求的特点学生所需信息的范围较窄,内容明确,专业性强,主要是与所学有关的
21、知识型信息;学生对信息通俗易懂性、生动有趣性和准确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学生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主要是智力型信息、文献型信息,其次是网络型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个人信息用户需求的变化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增加;从学术研究到社会生活全方位信息需求;从完备信息趋向到新颖实用信息的需求;从一般信息到信息精品需求;从文本资料到多媒体信息的需求;从注重信息载体到信息内容本身3、用户的信息行为(1)用户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机制信息获取行为与信息需求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是由其信息需求决定的,没有信息需求,就不会有信息获取行为。只有有了信息需求,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信息需求,才有可能转化
22、为信息获取行为。但是,用户有了信息需求以后,并非将所有的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一般情况下,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信息需求只是用户全部信息需求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就是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决定用户将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a、用户所需信息价值的大小(是决定用户是否将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最主要的因素)b、用户所需信息的急缓程度c、用户的信息意识d、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2)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用户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式a、通过个人资料库获取信息。即用户从自己收藏的资料中获取信息。b、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息。即用户自发的从熟人那里获取信息,其主要方式是文献资料的交换、借阅文献资料
23、、提出咨询等。c、通过正式渠道获取信息。即用户利用信息机构的各种服务项目获取信息。d、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决定用户采用何种信息获取途径和方式的因素a、获取途径和方式的易用性(首要影响因素)b、获取途径和方式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c、获取途径和方式提供信息的经济性d、获取途径和方式的新颖性e、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用户选用信息获取途径的顺序在传统信息环境下:首先从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中获取信息,然后转向非正式渠道,最后专转向正式渠道。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首先从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中获取信息,其次转向因特网,再次转向非正式渠道,最后专转向正式渠道。各类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a、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
24、:个人资料库、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和因特网并用b、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实际工作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正式渠道为主,以因特网和非正式渠道为辅c、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正式渠道,也有使用到因特网d、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并用,对本系资料室的利用多于本校图书馆,也注重使用因特网e、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本校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第 4 章:信息交流1、信息交流的概念简单地说,信息交流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具体地说,信息交流是社会生活中信息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递通道而实现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传递和反馈。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信息传播之间的区
25、别:信息交流,是相互影响的双向性信息传递或信息传播。信息传递,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信息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外多点移动的行为。2、信息交流的特点a、目的性(信息交流的目的性就是是交流的双方彼此分享对方的信息,并在交流的过程获益) ;b、双向性(单向的信息传递不能称为信息交流)c、针对性(信息交流是针对交流双方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的)d、及时性(及时是信息交流的催化剂,及时的反馈有时会使交流不断深入)e、易理解性(信息交流的前提是首先要是对方明白你的意思)f、实义性(信息载体的交流是信息交流的外在躯壳,信息内涵的交流才是其实质
26、所在)3、信息交流的构成要素(1)信源信源,也可以称其为信息发送者或信息原来持有者,是指参与信息交流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社会信源的种类:个人,学术团体,公司企业,其他职业结构,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团体,报刊、图书出版社、信息部门信源的特征:发散性(指信息源具有向外辐射发散信息的属性)多样性(信息源可以是由多种载体类型、多种记录手段、多种传播方式的信息源组成的体系和集合)互补性(互补性是信息源之间信息交换的基础,也是信息源生存的条件)(2)信宿信宿,即信息接收者,或接收信息的人或物。在社会信息管理活动中,通常把一切可以接收并且需要信息的人称为信息用户。信宿的地位和作用:信息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用
27、户的信息需求,信息交流的效果、效率最终都要由用户来评价。信宿的特点:类型的多样性(用户有不同类型)需求的差异性(不同的信息用户具有信息需求的差异,个体用户和组织用户也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3)信道信道,就是信息交流的渠道、通道。它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物理过程。信道是传递信息的介质。信道的种类:(按历史发展来分,可分为自然信道、纸类载体信道和电子信道)信道的特征:信源互联性(特定的信息和信息源的有效传递需要运用特定的信息通道,特定的信息接收者往往也对信息通道有特定的要求)效率高低(不同的信息通道具有不同的传递效率)(4)信息符号符号就是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记号或标志,是用以表达信息、进行指挥或者表达
28、愿望的一种标记、行为和姿态等。符号是人类认知和社会信息交流的基本手段。符号的类型:(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符号的特征:符号的表意性(符号能够表达意义)符号的随意性(一切符号在形式上都带有随意性和偶然性)符号的约定性(某人创造出的符号,一经信息交流的社会群体所公认,将变成“约定俗成” )符号形式的一致性(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在逻辑上是互为依存的关系)符号内容的不一致性(对于符号内容的理解,由于个人的学历、经验、所处的环境等不同,他们对同一个词的理解肯定有差异)4、信息交流的过程(1)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控件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广义的信息传递包括信息传播,即
29、包括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外多点移动的行为。信息传递的类型从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最常见和最一般的关系来考察,信息传递有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以信息发送者事先有无确定的信息接收者来划分,信息发送者把信息交付给事先已确定的接受者的传递,称为有向传递或单向传递;信息发送者把信息传给事先没有确定的接受者而只有广泛的传递者的传递,称为信息的无向传递或多向传递。以信息发送者主动传递信息还是被动传递信息来划分,信息发送者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进行的信息传递,称为信息的主动传递;信息发送者根据信息接受者提出的课题和要求进行的信息传递,称为信息的被动传递。将以上两种情形组合,可以得到四中最常见的的信
30、息传递方式:a、多向主动信息传递多向主动信息传递(即无向主动信息传递)就是信息发送者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对信息进行处理后传递给整个社会或事先没有确定的接受者。其主要形式:信息管理机构的情报报道服务;企业发放广告资料;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等。特点:信息传递面广、服务范围大、最新信息的传递比较及时、信息传递的针对性不强。要求:信息发送者不断的了解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系统的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深入研究广大信息接受者的普遍需求。b、单向主动信息传递单行主动信息传递(即有向主动信息传递)就是信息发送者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将信息主动地传递给事先确定的信息接受者。其主要形式:信息管理机构的“定题信
31、息服务” ;为有关领导机关和决策机构提供动态性的信息资料等;某企业为了获得另一个企业的订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特点:针对性强,提供信息非常及时,服务对象单一,服务范围不广。要求:信息发送者正确的选择和确定服务对象,确切了解服务对象的特定要求,及时掌握服务对象利用信息后所产生的效果。c、多向被动信息传递多向被动信息传递(无向被动信息传递)就是信息发送者根据广泛的接受者的要求,向他们提供信息资料的传递。其最主要的形式是信息管理机构的借阅服务。特点:事先没有确定的接受者,只有广泛地接受者,从而服务范围较广;传递信息的速度较慢;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求:信息发送者掌握信息接受者的结构和需求规
32、律,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料检索系统,以便接受者查找和利用信息。d、单向被动信息传递单向被动信息传递(有向被动信息传递)就是信息发送者根据个别信息接受者提出的课题和要求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其主要形式是信息管理机构所进行的信息咨询服务。特点:信息传递范围小;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强;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要求:信息发送者有较高的知识素养,熟悉信息资料的状况,掌握信息咨询的原理和方法,善于与信息接受者合作。这四种方式相互联系,长期共存,不能相互替代,原因如下:a、信息接受者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有功能全面的信息传递方式;b、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存在功能上的局限性;c、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a、拉斯韦尔模型(5W 模型)b、香农-韦弗模型c、施拉姆模型(2)信息反馈所谓反馈,简单地说,就是将输出端的信息返送到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在控制论中,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 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输入信息方向相同的反馈,其作用是加强系统正在进行的运动,引起系统运行的振荡状态和不稳定,直到达到系统的工作能力极限,乃至破坏系统的稳定状产生什么效果对谁(接收者)通过什么渠道(媒介)谁(传播者)说什么(信息)信源 发射 信道 接收 信宿噪声信源 编码 信号 译码 目的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