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摘 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早在大学里便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是指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则是指德育。而如今,身处和平时代的青少年,却往往忽视了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深刻烙印,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相关的德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历史老师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方法探索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2、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认识: 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
3、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明朝时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忠心报恩、勇赴国难的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共产党
4、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 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
5、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每年的 9 月 18 日,我都会对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目的是让学生勿忘国耻。 (三)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正面诱导 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
6、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岳飞抗金、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邓世昌以身殉国等杰4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
7、爱国主义教育。如为了宣讲向雷锋同志学习,每年的三月我们学校都要组织学生扫街道,去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搞卫生、演文艺节目,给他们讲故事、配他们说说话。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用多媒体播放场景,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 总之,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