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汉末国家长期分裂原因探析摘要由于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自 189 年董卓之乱开始,中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士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加上异族的入侵混战,这个分裂局面持续了 400 年之久。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各族人民相互杂居,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一汉族,并建立了一个气象一新的政权隋。 关键词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25-02 统一与分裂是我国历史政治发展的两大趋势。在各个朝代的前期,往往政治清明,海内安宁,保持着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态势,但这个时期的种种政策,却也决定了国家进一步的命运。到了后期,政
2、治日趋腐败,国内局势开始动荡不安,这时,或是农民起义,或是外族入侵,使统一的局势被打乱,割据混战的分裂时期也就开始了,这个时期或短至数年、十余年,或长达几十年、数百年。东汉末的分裂局面就持续了 400 年的时间。 一、汉末分裂局面的形成 东汉一朝,豪强势力发展最为显著。光武帝本人即为南阳一大豪族,他所依恃起家的力量,也是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集团。与西汉诸帝杀戮功臣的做法不同,刘秀以“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的做法,2使功臣多得以保全,并通过放弃查田等措施对豪强不断让步,从而使其势力不断扩大。仲长统昌言有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
3、令” ;且“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形成了割据一方的营堑或坞堡,与中央争夺着统治权。 豪强集团本来有上、下层之分,又分为有市籍地主和无市籍地主,各个不同的集团对政权有着激烈的争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就是上、下层豪强相互斗争的结果。 黄巾起义爆发后,各个大小豪强集团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起来。此时,汉室衰落,威信尽失,对各豪族集团完全失去了统御能力,而士大夫集团与阉宦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并没有结束,所以从董卓之乱起,豪强集团间展开了一番残杀互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的坞主、堡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豪强,各大豪强也需要利用坞堡来壮大自己的力量,这就形成了数个相互
4、争夺的豪强集团。经过一番斗争,代表寒族势力的曹操集团打败了儒士豪族的代表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等集团,同时,代表江南强宗大族利益的孙权集团和代表一般士大夫利益的刘备集团又发展起来,他们依据相对可以固守的地理环境,与曹操集团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三大集团各占据着一大片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形成了南北均衡的局面。曹氏所据的中原地区本为当时的经济中心,但经黄巾起义和豪强混战的破坏,中原残破,经济力量有所下降。江东地区则“兵精粮多,将士用命,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 ,刘备所夺取的益州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3荆州之地“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再加上杰出的谋士诸葛亮的
5、协助与治理,也足以与曹、孙相抗。在这种形势下,最终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长期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 (一)三国鼎立长期制衡 三国初期,在各自境内都对东汉末的一些恶政进行了改革,并施行了一些新的稳固统治的措施,如魏百分税一,亩租四升,每户每年纳绢两匹、绵三斤,施行屯田,并通过施行九品官人法而得到士族的支持。明帝又进一步制定了魏律,在各个方面有一些新的气象,人民比较满意。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一向以法度公平见称,成都平原农业得到了发展,境内也较安宁。吴国则得到江南豪族的全力支持。因此,三国初期谁也不能消灭别国,保持了 73 年的分裂割据状态。 (二)西晋统一昙花一现 在三国时期,士族集团与寒族集团
6、的斗争始终没有结束。在魏国,以河内司马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最终战胜了以谯县曹氏为代表的寒族,又一次将政权夺回到自己的手中,并于 265 年建立了西晋政权、280 年统一了全国。但西晋政权却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西晋政权代表着士族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朝廷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无疑是为他们服务的。九品官人法的施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占田制和荫客荫亲属制又进一步保证了大族占有大量土地,人口和免税免服徭役的特权,其在经济、政治上对中央政府的分权自然日盛一日署武帝一反秦汉虚封王侯的惯例,于 256 年大封皇族427 人为王,并给予带兵管民之权,以与士族相抗衡。280 年,晋武帝又罢州郡兵,
7、从而使地方上没有了皇帝可以直接掌握的军队。相反,诸王手中却有大量军队,一有机会,就可以起而分裂割据。290 年,晋武帝死后,士族集团以外戚杨氏为代表专权害国,诸王为争夺皇权而相互攻杀,导致八王之乱,中原又一次陷入分裂与混战。 西晋一朝又最以风习败坏而著称。统治集团的荒淫、贪财、奢侈、酗酒、虚伪自不待说,士族阶层的清谈就足以使国家走向灭亡。经党锢之祸和曹氏、司马氏对不合作士人的残杀,士族集团颇感生死无常、得失不定,心理上变得极其颓废,对人生和现实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一面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一面又侈谈杨朱虚无,对政治的发展毫无益处。国家如何发展对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因此西晋政治日坏,已难逃灭亡
8、的命运。 (三)五胡内乱小国林立 在八王混战中,幽州都督王浚以鲜卑、乌桓人充骑兵,成都王司马颖也请匈奴左贤王刘渊助战,从此北方游牧民族正式参加到中原的战乱之中,五胡之间、胡汉之间更长久、更残烈的分裂割据混战的历史开始了,同时,胡族汉化的历史也开始了,而且这一历史进程用去了将近 300年的时间。 东汉末大乱, “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入居塞内的游牧族受汉文化浸濡熏陶日久,在经济上已由游牧转向农耕,在文化上也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已完全适应了中原内地的定居生活。同时,旧有的部落结构却仍然存在,骁勇善战的传统仍然保存着,可以随时在首领的5带领下由民转为兵,起而作乱。西晋对入居诸族一向抱着“
9、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而且后期又对之“统御失道” ,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在中原一些失意士人的帮助下,各族纷纷参与到割据混战的队伍中。并仿照汉族王朝建立国家,因此 400 年间北方多至二十三国。 但各族进行的基本上是种族战争,其政权除本族外,很难得到他族的支持,政权的维持也基本上靠军事力量的强大,各国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统治者也实行极为残暴的统治政策,基本上得不到国内一般民众的支持。当有更强的异族崛起后,就只有灭亡的命运。各胡族政权忽兴忽灭,统治寿命普遍都很短,往往来不及进行统一战争就被异族所灭,北方也就长期保持了分裂的状态。 西晋末的天下大乱使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形成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
10、民四处求食,或形成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或依附于异族统治集团成为其统治力量的一部分,这也使分裂局势进一步恶化。陈寅恪认为:“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所引起。 ”最早的流民群出现于氐人齐万年起义之后,这支流民后推寅人李特为首,进入益梁二州并建立了成汉政权。永嘉七年(313) ,洛阳陷落以后,从全国范围来看,除随晋室南渡的一批士族庶民外,另有大批士民或流向东北,依附于鲜卑慕容集团,或向西北迁移,归庇于凉州张轨政权之下。在流民群中不乏杰出人才,在他们的协助下,慕容鲜卑得以建国并推行魏晋汉法,为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当时在北方仍然有一大批没有南渡的中下层
11、豪族,在战争中又崛起了许多新兴豪族,他们纠合宗族、部曲,招引流亡人民,据险而守,形6成了大量存在的坞堡势力。胡族统治者对坞堡的存在是向来不敢忽视的,除了对不合作者予以打击甚至攻灭外,各族政权也往往不得不依靠这些坞堡对地方上进行统治,北魏的宗主督护制即是一典型例证。因之,小割据状态坞堡的存在也为大范围异族的割据提供了条件。 各族建立政权后,为了便于对被征服族进行有效的控制,往往利用政权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徙民运动。从刘聪开始就曾驱掠关中十万余户士女至平阳。以后石虎、苻坚、北魏诸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迁徙或掳掠外族的活动。胡族政权灭亡前后,被掠徙的各族人民又往往进行大规模的回徙或回迁,各族被迫进行的迁徙
12、和回徙的活动也是北方分裂局面得以持续的一个因素。 (四)东晋苟安不思北还 在北方胡族之间、胡汉之间不断进行着混战、人民不断地被屠杀的情况下,代表中华正统、本应该承担起统一大业的东晋却无所作为。 当中原战乱,京洛倾覆,中原士族、千万流民相率南渡,侨居荆扬,与吴地大族共同扶植起司马氏政权,士族阶层继续享有特权,过着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在安逸的生活条件和长江天险的保护下,并不打算收复故土。钱穆先生曾有言日:“大抵豪族清流,非主苟安,即谋抗命。 ”当时,祖逖、桓温均进行过北伐,志欲规复国土,收复中原,但在苟安思想占主导的统治集团的牵制与阻挠下,均以失败告终,且王敦、桓氏因手握重兵、晋室威望不著而相与抗命,欲行废立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晋朝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