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面向应用的“射频识别 RFID”课程改革探索摘 要:“射频识别 RFID 原理与应用”课程是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文章针对传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以“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原理与应用”为例,阐述了该课程的建设背景,设计了培养目标,并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实验设计和课程考核等方面介绍了教学改革情况与目标。 关键词:射频识别 RFID 教学改革 双创人才无培养 2009 年 11 月 3 日,温家宝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并指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2016 年
2、3 月,我国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推进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在国家大力提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课程地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RFID 简称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是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
3、FID 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和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优点。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 RFID 电子标签技术。RFID 是承载物联网应用的一种载体,也是应用最广泛的。RFID 具备自动识别的能力,而且能够应用到任何物体上,所以在物联网应用上采用的最多。 2012 年西南林业大学正式招收“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物联网工程人才。并把“射频识别 RFID 原理与应用”作为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建设 本校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物联网人才为原则,侧重学生的
4、动手实践能力,从创新、创业的实际应用出发,对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要求较高。 (一)课程定位 在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射频识别 RFID 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必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物联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以及实验内容,以及学生的储备知识。 (二)课程设计 本门课程应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进行。开课之前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电波与天线、信号处理以及面向对象程序3设计等课程的储备知识。理论教学部分应主要讲解 RFID 基本原理(如ISO1443、ISO15693) 、系统构建方式以及应用场合,开拓学生的工程应用视野。 实验教学部分以“基础加综合”形
5、式进行。基础部分主要让学生体验在不同频段下射频卡的工作原理与数据采集、写入方式。采用我校购买的 RFID 实验箱为主。如图 1 所示。 综合部分主要是让每位学生运用实验箱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物联网RFID 系统。 除此之外,课程最后加入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每 3 人一组,设计一个复杂 RFID 应用系统。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软、硬件,可以通过上位机对 RFID 系统进行信息的读写操作。 (三)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四小部分。第一大部分为占总评成绩 50%的基础知识考核,主要包含理论知识闭卷考核(20%)以及学生基本操作考核(30%)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所有考核。 第二大部分为占总
6、评成绩 50%的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含软件开发考核(20%)以及硬件设计考核(30%) 。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答辩。 三、结语 面向应用的“射频识别 RFID”课程改革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出发,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初步探索出一套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结构。达到了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4参考文献: 1 利节,向毅等.物联网专业“RFID 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实践.重庆科技学院报,2015, (3):107-108. 2 马荣飞.高职物联网专业“RFID 技术应用与实践”课程探究.福建电脑,2014,30(3):53-56 3 张沪寅,黄建忠等.RFID 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建设.计算机教育,2014, (12):76-80 作者简介: 王晓锐(1986?)男,山西繁峙人,硕士,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图像处理,物联网。通信作者:刘畅(1987?)女,吉林四平人,博士,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森林经理。 备注: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b2015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