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公众意识与文化遗产保护摘要公众的保护意识制约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这一观念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大部分研究者更多从宏观上去把握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工程,这是与国外保护策略的不同之处,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之一。本文从公众的保护意识方面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词公众意识;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11302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两个重要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 ,以及为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而设立的世界遗产名录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公
2、众对遗产的关注。文化遗产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化形态而存在的,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不受当今人们活动的影响而存在于世(天灾和人为毁灭除外) 。如武侯祠、杜甫草堂及各宗教寺庙、道观,先人建造于几百年前,仍立于今世,但其建造工艺流程,包括一些绘画的用料配方,都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再如蜀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物质形态存在,但工艺的绝技、艺术的构思、行规、信仰、禁忌等,还有倾注在作品中的个人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形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2产。中国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
3、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才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他们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关联,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自觉意识,才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所在。一、文化遗产保护及其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2010 中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
4、识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亟待提高。这是国家文物局继 2008 年和 2009 年之后,就不同层级城市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愿与状况”进行的第三次调研。此调研通过对全国城市的多段随机抽样,最终选取了吉林、江西、重庆、辽宁、内蒙古、广东、浙江、陕西、河南和北京 10 个省(区、市)的 10 个城市,共完成 1634 个调查样本。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掌握、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公众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评价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专题研究等。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概念的认知不强,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遗产等同于名胜古迹;仅有一成受访者知道我国正
5、在进行第三次文3物普查。在公众心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远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 17.1%57.6%。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使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逐渐被遗忘,有些艺术种类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年轻人受市场经济和当前就业观念的影响,不愿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特别是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文化遗产的衰微、凋零
6、、消亡速度之快,到了令人心惊的程度,现状十分堪忧。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重申报轻保护” 、 “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仍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许多地方尚没有专门工作人员,理论研究仍落后于保护工作的实践。由于我们的主观认识还存有偏差,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特别是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将其与封建糟粕混为一谈,认识不到其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也是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
7、作面临的困难因素之一。4一个世纪以来,不少研究者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研究之中,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了许多有益、有价值的工作。然而,专家、学者们的保护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热衷于“填补空白” ,戴着“艺术之墨镜”对文化遗产中的某些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以“变异”的形式存在于“象牙塔”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由此使不少人心目中有一个误区,谈到文化遗产保护,似乎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太多关系。造成此问题,除了政府包办得太多,也与民间意识的长时间沉睡、未被激活有关。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具体举措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其实就是一个全民性“文化自觉”的过程。结
8、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有四项举措。首先,保护好文化遗产,必须有公众的参与。政府的政策不但要有利于保护,更要有利于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其关键不是政策的出台有多少前瞻性,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有多重大的意义,而是实际操作中,重视政策、研究成果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协调,告诉人们为什么要保护并热爱这一类型的文化,增进保护紧迫性的认识。资料显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国家,大都与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密不可分。在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虽然由文化部门牵头,但在具体细节的落实上,大都由一些民间组织去完成;韩国更是把民众参与作为文化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遍及全国的民俗博物馆,各种形式
9、的民俗演出队和遍布社区、学校的民族文化学习班,让广大民众充分得到文化遗产参与与分享的机5会。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各种接近生活、趣味性强、易于为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影视剧作品、书籍等,更好地让公众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文物部门可以借助当前发生的文化遗产热点事件,加强引导,更好地告知公众如何去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制作趣味性强的动漫视频或者公益广告,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向公众传达各种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传播渠道上,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新型媒体和社区宣传平台,让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走到公众中去,拉近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其次,青
10、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高,特别是“90 后”青少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更为认可,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群体对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所做的工作也比其他群体多,他们对文化遗产概念、 “文化遗产日”的认知度更高。当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时,他们更愿意挺身而出。因此,教育活动也应成为支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发挥学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桥梁作用。相关教育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等,来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再次,重视和提高相应专业人员,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意识。我国文化遗
11、产保护的任务艰巨,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对濒危形态的抢救,到对消亡形态的搜集、整理、研究,再到活态形式的扶持振兴与开发利用,都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员参与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指导。保护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保护传承人,6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由于传承人的声誉和所处的特殊位置,除了要传授特定的文化外,还需传播延续这类文化的意义。然而,对于部分传承人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我们所认为的文化,这种最直接的能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的途径应是要得以重视的。培养专业人才输入基层、培训地方固有的人才以及成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是有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公众保护
12、意识的有力保障。最后,保存和建立原生态生存环境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这就离不开它的原生态环境。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要想完整地保存和建立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是在有限的条件内相对地实施,设立生态博物馆提供了这一相对的可能性。生态博物馆是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实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又称作“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 这种“博物馆公园”的形式,必然会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及来访者,以其独有的魅力促成和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提升人们的责任感、遗产内聚力和保护意识。综上所述,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更需要每一位公众参与和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