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探析舞蹈表演训练方法之“情绪分类训练法”摘 要本文把研究范围限定在职业舞蹈表演教育的范畴。由于舞蹈艺术表现工具的特殊性,让我们不得不注重对舞者身体素质的训练;也由于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我们绝不能忽视对舞者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本文尝试对“舞蹈表演中情绪的表达”做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即所谓的“情” 。全文中所指关于“情绪”或“情感”的表演,并非是单纯的“面部表演” ,还包括我所理解到的“肢体情绪” 。我所分析的“情绪分类训练法”是一套力图将情绪与肢体做高度融合及相互关联的综合性训练法。尝试从心理学、生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寻找针对舞蹈表演训练方法的可行途径,力求探索一套科学的、有据可依的舞蹈表演
2、训练方法,为舞蹈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职业舞蹈表演教育 舞蹈表演训练方法 “动因” 情绪分类训练法 肢体情绪 心理学 生理学 引言 作为一名学习舞蹈十年有余的专业舞者,我对当下的舞蹈教学的不完善产生了一些思考。这些年,舞蹈教师对学生的训练重心越发的偏向技术技巧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针对“如何利用肢体语言准确传递情绪思想”的训练。 从教育方面而言,舞蹈教学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物质训练,二是情感训练。中专教育主要以“物质训练”为侧重点,挖掘人体的最大潜2力和可能性,毕竟职业舞蹈表演对舞者身体的基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样的肢体能力训练本无可厚非;然而,到了高等教育的阶段,对学生的训练层
3、次必须有所提高,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再进行“如何用物质载体去体现精神内涵”训练。目前来看,无论从正规教材方面,亦或是诸如“高等职业教育中,舞蹈训练改如何规划”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方面,都长期处于空缺或稀有状态。这意味着,舞蹈学科在高等教育时期的训练,实质上在重复着中专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有的学校甚至就是完全重复。当然,舞者身体能力的保持十分重要,但这绝不能成为舞蹈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舞蹈表演中,如果无法通过肢体的运用准确表达“表情性动作”和“表意性动作”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讯息,那么即使是掌握了非凡的技术技巧也顶多只能称之为“艺术体操”或“杂技”罢了。肢体语言或者说是肢体情绪
4、能带给人最直观的理解与最真实的解读,把舞蹈艺术最核心的“情”提取出来,做放大性训练,也是遵循舞蹈的特性所决定的。 舞蹈艺术讲究“从心而发” ,这其中必然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可以从心理学与舞蹈学这两个学科寻找相同理念的东西。此文初衷在于摸索舞蹈艺术表演训练的科学方法,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钻研一套针对舞蹈表演有据可依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另外,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已经有老师开始了以“情绪”为训练主题的教学实践,这一消息的得知,更使得我对自己的研究树立了信心。我坚信“情绪分类训练法”一定有它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一、情绪与动作 3“情绪”的研究者们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
5、研究结论众说纷纭,其中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体验所产生的相应的行为反应” ,从此结论可得知,情绪至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内心的感受,即此结论中的“态度体验” ,这是情绪形成的本质;二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结论中的“行为反应” 。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时刻伴随着我们,情绪往往左右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及行为表现。在舞蹈表演中,人物情绪如何表现,直接影响观众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1.情绪的产生及分类 “情绪”是多种思想、感觉、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人的认真思考,但实际上,意识
6、是产生情绪的关键环节。由于人的性格差异,即使在遇到相同场景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说,情绪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内在性格。情绪的准确表现,在舞蹈表演中得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格,起到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深刻的关键作用。 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称之为“七情说” ,以及各类学科对情绪分类有不同的见解,虽类别繁多,但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则是“四大基本情绪说” ,即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情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则会衍生出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复杂且微妙的情绪。 2.情绪引发的人体动作动因 4日常体语,它具有三种特性,一是它具有可
7、靠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人的身体不会说谎” 。例如一个偷吃糖果的小孩说谎时,他背在身后拧扭的手会道出真相,因为人体语言多出于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二是感染性, “人是万物之灵” ,人的身体比任何其他信息媒介更具有魅力,每个人的举手投足、移眉动目、站立姿势,就连服装穿戴都能表情达意,引人注目。当一个人抱着想要逃跑或离开的心态时,他脚尖一定是对着门的方向,这是受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影响,当事人一般很难发现自己的这一举动,但发现这一举动的旁观者却能读懂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这既是日常动作的第三个特性隐喻性。 从这三个特性不难看出,我们的日常行为离不开自己的所思所想,情绪只是这“所思所想”构成的一个因素
8、,其他因素还有性格、目的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的“动因” 。 舞蹈动作,即舞蹈体语,它延续了日常动作的特性,与日常动作相比较,它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审美性,二是文化感。 在作品红梅赞中,江姐一幕舞段,把日常动作“跌倒” “爬起”通过艺术手段加工,运用到舞台。从动作特性看, “跌倒”就隐喻地象征着困境或阻碍, “爬起”就隐喻地象征着一种信念和坚持。从情绪上看,重复的“跌倒” “爬起” ,人物一定是悲苦的、挣扎的。动作与情绪的融合,直观且准确的展现了江姐这位悲壮的、顽强的、生生不息的革命人物性格。可见,动作与情绪的高度统一,对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重要至极。 二、情绪分类训练法 对舞蹈艺术的表演而
9、言,无论舞者内心5情感何其的丰富也必须用肢体去表现,所以肢体运用一定是贯穿教学始终。 “情绪分类训练法”是一套综合的训练模式,是对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对肢体的探索。传统的训练组合是利用的动作元素作为支撑去编排组合,例如胶州秧歌的“绕扇组合” ;藏族的“屈伸组合” ;古典身韵中的“圆场组合” “提沉组合”等等。其侧重点是局部性肢体能力训练、综合性协调能力训练、对风格基调的把握、技术技巧能力的掌握,这些能力的训练应该在中专教育阶段予以解决。另外,以“动作”为支撑的组合训练,往往会导致老师对动作本身所谓的规范性过于严苛,忽视了动作本身究竟要传递怎样的情感讯息的引导。 1、 情绪分类训练法的结构分
10、析 “情绪分类训练法”是以“喜、怒、哀、惧”这四个基本情绪及其衍生出的其他情绪为主题去编排,以情感为支撑点,讲究动作发生的真实性,情绪与肢体的协调统一性。 第一部分是“情绪的生理唤醒训练” ,属于情绪认知训练和情绪体验阶段。根据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曾提出“情绪归因论”为训练依据。他们认为情绪产生决定于两个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因素,他认为对于某个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上述结论表明,一些特定的情绪可以通过对生理的刺激而被唤醒。把两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与成果
11、运用到对情绪训练法中,通过对生理的外在刺激,从而唤醒内在情绪,这对于无法通过思维想象调动情绪的6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得以快速体验情绪的方法之一。例如:直立身体,伴随某些身体的运动,如跑步、慢走、蹲起,使得血液加速流回心脏,再刻意的让呼吸变得急促,实际上这时身体已经具备了某些情绪出现的生理状态,在情绪的生理状态达到之后,通过对面部表情上的引导,可让学生去体验某一特定的情绪。如愤怒,愤怒时一般都是用鼻子呼吸,面部表情特征多为眉头紧锁、瞳孔放大;或恐惧,恐惧时一般是用嘴呼吸,面部表情特征较多是瞳孔放大、眉毛上扬拉紧、嘴巴开放状态;再例如通过假定的场景,通过特定场景引导学生的情绪;再就是适当的借助音乐
12、去营造既定的氛围,通过听觉调动、引导情绪。 在情绪的生理唤醒训练中体验情绪,仔细感受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身体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四肢会发生何种条件反应,把它标记、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对情绪的调动就会有相当的敏感程度。情绪体验这一环节不只限定在教室内进行,在生活中有情绪出现时,也可以进行记录和观察。以“情绪归因论”为训练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课堂。 第二部分是“情绪的外化训练” ,是核心训练部分。它将着重训练我们肢体与情绪“协调度” ,并非传统组合训练的四肢协调能力;它还能训练我们的由情绪为基准的“肌肉控制能力” ,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向度都是服务于肢体表达情绪的“精准度” ,并不是传统组
13、合训练单纯的肌肉素质掌控能力。这样的训练对表达更细微、更复杂的情绪,能体现其更大的训练价值。 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生理反映与情绪的关联训练之后。老师可随机给出一个舞蹈短句,要求学生用不同情绪重新处理此短句。检验依据则7是,该舞蹈短句的呼吸处理、肌肉的张弛度、动作力度幅度的处理是否贴近该情绪出现时的某些生理特征。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也符合演员对编导给出的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规律。这一部分的训练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支撑,在以后的学习及实践中继续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继续挖掘。 2、情绪分类训练法的训练价值 第一部分的“情绪的生理唤醒训练”的价值在于“体验” ,体验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的,却未曾被正在“体验
14、”的情绪,换而言之,就是体验自己在生活中,情绪产生时被忽略的生理及心理的微妙变化与肢体状态,让学生先“懂”情绪。 第二部分的“情绪的外化训练”的价值在于“表现” , “表现情绪”的目的即是让人从你的肢体展现中,读懂你的心理状态。这里的“情绪外化动作”不是胡编乱造的,是有依据的,是能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一系列动作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舞蹈动作,这才让学生进入到“演”情绪的学习阶段。然而,这样有依据的、有思想态度的衍生动作,对学生的编创能力的帮助也是深刻明显的。 情绪分类训练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用肢体语言表达人物情绪的能力。去发现某种情绪状态下的生理状态,在长期的训练中,通过对情绪的理解,增强对
15、各种情绪的敏感度,以及在情绪影响下,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的变化与差异,能够在舞蹈表演中迅速准确的调动情绪,快速的进入到表演状态里,并准确的向观众传达“语言信息” 、人物性格。8“情绪外化训练”不仅对情绪表演有针对性,对编导方向的学生也有其训练价值。动作本身与情绪状态相冲突,会产生表达上的不准确,观众也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心理学表明,生活中的情绪外化体现在“人害羞时会挠头、犯错或惭愧时会压低头部、焦虑时会咬嘴唇、昂头挺胸表示有自信”等动作,把这些赋有隐喻性的动作经过艺术的加工,在不失真实感的基础下进行美化,能让观众更准确的感受到舞蹈中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内容。 3、情绪分类训练法对舞蹈表演教育
16、发展的意义 从教育方面而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物质训练,二是情感训练。舞蹈情感的表达需要良好的肢体能力去支撑,因此肢体的训练是不容忽视且非常关键的部分,中专教育应当着重采用物质训练为主;然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训练的层次应该有所提高,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掌握如何用物质条件去体现精神内涵。把“物质”与“精神”看成是相辅相成的内循环关系并融入到教学理念中,才是舞蹈教育的科研者们的成功。 “情绪分类训练法”明确的区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侧重点与目标。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让学生不再处于简单地模仿的低级学习阶段;肢体语言或者说是肢体情绪能带给人最直观的理解与最真实的解读,把舞蹈最核心的“情
17、” ,提取出来做放大性训练,这也是遵循舞蹈特性所决定的。这必然使舞蹈表演艺术教育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语 “在舞蹈表演的舞台上,那些过于热衷于追求各自的技术能力的人9们和他们装模做样的姿态、表情的意义与艺术家的肉体能力不相吻合,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当今的舞蹈教育、创编和表演中依然没有减弱,我们的舞蹈演员的四肢还不能像演说家的舌头那样我口说我心 。 ”这是当今舞蹈发展的一大瓶颈,面对这样的一个瓶颈,我们应该也必须从教育抓起,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与否,必定跟它的传承与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衷心的希望我们不要与真正的舞蹈艺术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释: (中)刘建 著, 无声的言说 ,民族出版社,2012 年 9,第 3 版,ISBN9787105046300/J .418,第 275 页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艾克曼著.情绪的解析.南海出版公司,2008 2刘建.无声的言说.民族出版社,2012 年 9,第 3 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