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0.50KB ,
资源ID:346906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69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阳明之“乐”的三种境界.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阳明之“乐”的三种境界.doc

1、1王阳明之“乐”的三种境界通读王阳明全集 ,我们可以发现, “乐”被看作“心之本体” ,在王阳明的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就儒家文化的终极取向来看, 乐并不是儒者精神发展的目的,乐只是儒者达到最高人格境界(仁)而自然具有的内心状态之一。仁可以包括乐,但乐却无法包容仁。”1但是在王阳明那里, “乐”不但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境界(分别是山水之乐、义理之乐与万物一体之乐) ,而且这几种“乐”之间互相涵容。伴随着致良知的过程,经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上磨炼,通过对情感欲望不离不滞、无过无不及的操控把持,以及诗书礼乐的多方面熏陶培养,业已成为一种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的审美情怀,是一种自由、充实、活泼

2、的心境的显现。因此我们可以说,乐并不是仁,但是它却是王阳明审美境界的完美体现。 一 王阳明的弟子栾惠曾在悼阳明先生文中用“风月为朋,山水成癖;点瑟回琴,歌咏其侧”2来总结其师的一生。风月、山水、琴瑟、歌咏勾画出的是一个风流蕴藉、潇洒适意的人物形象。王阳明虽然是理学家,但绝非是一个酸儒道学。据钱明先生考证,他精通诗书画乐,与李梦阳等人以才名相驰骋于诗坛;有收藏名人碑刻的爱好,其书法受王羲之、智永禅师、虞世南、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人影响,别具一格,去世后其墨宝成为人们争相收购的珍品;阐发礼记中早已失传2的“九声四气歌法” ,舒芬因服膺其精到的音乐理论见解而投身门下,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昆曲始祖魏

3、良辅亦为其弟子,季本、唐顺之等人的音乐理论均受其影响;他擅长绘画,曾作行乐图 ,现有一幅山水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派画家吴伟、吴派画家唐寅均有交谊。3 王阳明是一个活得很丰富多彩的人。综观其一生,遍览其言论会发现,尽管他在诗、书、画等艺术领域都有颇高的造诣,却很少以此为乐。对于一个理学家来说,寻道方为至乐,其他的都是雕虫小技,过分沉迷反而会妨碍求道之心,但是他却从不讳言对山水的喜好:“淡我平生无一好,独于泉石尚求多。 ”(复用杜韵一首 ) “平生山水已成癖,历深探隐忘饥疲。 ”(江施二生与医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戏作歌 )可以说,对于山水之乐的寻求贯穿了王阳明的一生,而对山水的体悟也恰恰是

4、其一生的痕迹,展现着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和审美诉求的变化。 据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记载:“成化十九年癸卯,龙山公命就塾师,督责过严,先生郁郁不欢,伺塾师出,率同学旷游,体甚轻捷,穷崖乔木攀缘,如履平地。 ”4成化十九年,王阳明 12 岁,在私塾读书。虽然在成化十八年他已经说过“读书学圣贤应为第一等事”的话,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圣贤理义离他还十分遥远。王阳明性格豪放,自幼不喜约束,对其学业督责稍微严厉,他就有了逃学的举动。在一个 12 岁孩子的眼中,穷崖乔木的大自然就是自由的代表,这应该是山水给人生初期的王阳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这种自由是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全身心的放松,一种毫无羁绊的享受

5、,这也应该是一种最纯粹的审美。 在迈出无知懵懂的孩童时代之后,王阳明并未直接踏上立志成贤的3大路,他曾一度任侠使气,也曾流连于佛、道。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开始在山水之中寻找所谓的真意。束景南先生在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收录了王阳明作于弘治九年的一首诗:“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穹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行。 ”5口诀乃是明代论内丹修炼的名著性命圭旨中的一篇。王阳明此处所指的“道在险夷随地乐” ,所乐的并非是对于美景的欣赏,而是在闲观物态之时对于道家修炼的天机的参透。王阳明一直在儒、释、道之间徘徊,直到弘治辛丑年,他与湛若水定交,才共倡圣学。可以说,王阳明从 28 岁初登政坛到正德元年之时,生

6、活一直比较平静。这段时间他的山水诗呈现出一种明快的色调:“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渡管弦声。余情未尽归来晚,杨柳池台月又生。 ”(西湖诗 )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寻春 ) “湖光潋滟暗偏好,此语相传信不诬。景中况有佳宾主,世上更无真画图。溪风欲雨吟堤树,春水新添没渚蒲。南北双峰引高兴,醉携青竹不须扶。 ”(西湖醉中谩书 )湖光山色,美酒歌舞,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湖光、溪风、渚蒲、青峰、翠竹宛如一幅图画。 “吾侪是处皆行乐” ,所乐之处即是湖中泛舟,随意寻春。这三首诗中无一首与所谓的

7、“道” “天机” “义理”相联系,也并无一个晦暗的意象,它们共同传达的是一个醉心于湖光山色之中的青年的一种单纯、明快,以及足以感染他人的愉悦自适。 武宗正德元年是王阳明人生中的重要转折。他因戴铣入狱之事上书弹劾刘瑾,结果却被廷杖下狱,其后又被刘瑾追杀。在狱中他曾作诗4“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表现了对政坛的失望以及意欲归隐阳明麓以图终老的情怀。经过这次打击,王阳明对于政治显现出心灰意冷之意。从此之后,每当政坛失意之时,他的山水诗中便会流露出退隐之意。即便是没有遇到挫折,回归山林的念头也会时不时地显露出来。在江西平定宁王反叛,反被宦官诬陷与宁王

8、私通,这是王阳明所遇到的第二次直接的人生危难。在江西所作的一百二十首诗中,大多数的山水诗都和他的隐逸情结有关。“烟霞有本性,山水乞归骸。崎岖羊肠坂,车轮几倾摧。萧散麋鹿伴,涧谷终追陪。恬愉返真澹,阒寂辞喧?。至乐发天籁,丝竹谢淫哇。千古自同调,岂必时代偕!珍重二三子,兹游非偶来。且从山叟宿,勿受役夫催。东峰上烟月,夜景方徘徊。 ”(青原山次黄山谷韵 )王阳明面对病体堪忧,时事愁人的境况只想如陶渊明一样隐居。经历了无数次征战,在宦海中沉浮了多年的他已对功名利禄看淡了很多。即便是有诸葛亮、田单那样的丰功伟绩又如何?还不如渔翁“一竿明月一蓑烟”来得自在。 “山水乞归骸”并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其平生夙

9、愿。 宿净寺一诗载:“山僧对我笑,长见说归山。如何十年别,依旧不曾闲?”归山之念何止只是十年?山僧笑他有归山之念却一直被尘网羁绊,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王阳明的自嘲?直至嘉靖七年卒于南安,他也终未归隐山林。对于山水之乐的眷念只能成为王阳明毕生的情结。 在对王阳明的山水之乐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阐释之后,也许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何他如此钟爱爬山涉水,寻幽探奇。毋庸置疑,首先是大自然所展现的魅力足以吸引他。或宁静优美或雄齐磅礴的自然景象,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5其次,山水已经成为一个与庙堂相对立的意象,沉淀在他的意识之中。王阳明不但把这种山水之乐写进诗里,还画进画里。在他遭遇挫折时期的诗歌之中,山水所营造的是一种

10、宁静、洒脱、闲旷的意境。如果说,在江西之时沉浸于山水之间可以让他忘怀世俗的烦恼,那么童年和少年时期那些悠游于山水之间的日子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幸福时光。在他的意识中,山水之乐代表的是一种毫无负累的人生,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在努力寻求的东西。 二 王阳明不但喜欢一个人闲观山水,赏玩风月,更喜欢与人相伴游览山川。据年谱载,正德八年王阳明回绍兴“即与徐爱同游台、荡,宗族亲友绊不能行。五月终,与徐爱数友期候黄绾不至,乃从上虞入四明,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华顶” 。 (P1235)王阳明一向反对对于自然情感的过分执着,以防对心之本体造成障碍,但是他却

11、不止一次地承认对山水的眷恋之情,甚至明确表示自己已经达到了痴狂的地步。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言论与他热衷于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呢?钱德洪的一句话道破天机:“盖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间也。 ”(P1236)王阳明也曾在与黄宗贤一文中提到:“滁阳之行,相从者亦二三子;兼复山水清远,胜事闲旷,诚有足乐者。 ”(P150)此乐自然少不了对滁阳山水清远的欣赏,但是也少不了“二三子”的相伴相随。 “二三子”乃是与其志同道合之人,游山玩水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聚会讲学的形式之一。 传习录中多次提到与友人集会讲习之乐:“甘泉近有书来,已卜居萧山之湘湖,6去阳明洞方数十里耳。书屋亦将落成,闻之喜极。

12、诚得良友相聚会,共进此道,人间更复有何乐!区区在外之荣辱得丧,又足挂之齿牙间哉?”“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 (P8182)良友相会,共倡圣学,这种讲习聚会之乐是个人的名利荣耀远远不及的。天地之间的至乐乃是在山清水秀之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 “予有归隐之图,方将与三子就云霞,依泉石,追濂、洛之遗风,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P226227)王阳明常有归隐之念,并寄托于山水之间,那么他在隐居之后干什么呢?写于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巡抚南赣汀漳之时的一封家书

13、提到:“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尊朝夕切?砥砺,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 ”(P987)家书一般是写给亲人的,比较私密、真诚。因此这封信中流露出的强烈的归隐山林读书讲学的念头并非是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心迹,也非惺惺作态。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王阳明不再执着于建功立业的外王之道,个人的荣辱得失也看得比较淡了。 如果说山水之乐承载着王阳明的隐逸情结,那么对于读书讲学的爱好则是他强烈的入世情怀的表现。山水之乐属于悦耳悦目的审美形态,但是王阳明所乐并非只是美景,不单纯是一种感官

14、享受。在观赏山水之际,他体悟的是天理。这种乐是超越了山水之乐的理义之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心灵上的安适,更符合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悦心悦意。所7谓的“乐为心之本体”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而言的。毋庸置疑,体道之乐可以在山水之乐中体现,儒家山水比德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王阳明在大自然中闲观物态能够体悟天理,游览文人遗迹更能发怀古之忧思,慕圣人之高节。他还曾画过一幅山水画行乐图 。其弟子邹守益还写过题阳明夫子行乐图 ,对此画进行了解读:“此阳明夫子行乐而徐曰仁、季惟乾从游图也。青阳施友宗道,宝而藏之。其子良臣携观于化成。敬为之赞曰:郁郁者松,者水。风乎舞雩,从者二子。吾崇吾德,吾修吾慝,吾辨吾惑,庶无负

15、致良知宗旨。 ”6邹守益能够从行乐图中窥见致良知的宗旨并不是自己的臆测。王阳明的确奉行的是“寓教于游”的策略,把山水之乐和理义之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理义之乐并不必然建立在山水之乐之上,恰恰是理义之乐的寻求成为山水之乐不至于成为心之本体的障碍的关键所在。体道,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即是对良知的体悟,而体悟良知并不必然要借助山水,因为“致良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变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P92) 致良知即是要存善去恶,这种稳当快乐来自对天理道义的切实遵从。理义之乐才是

16、真正的至乐。体道的悦心悦意与山水之乐的悦耳悦目有很多区别: 首先,它不仅仅是愉快,更确切地说它源自对身体感官的快感所进行的节制“悦而贞” 。 “悦”为愉快之意,耳目口鼻四肢所追求的感官享受可以称之为“悦” 。 “贞”为正之意。是指对这种感觉需要进行8节制。贞是悦的骨干,悦是贞的枝干。一切的快乐都要符合正道。以这种“悦而贞”的情感来养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事半功倍。也即是说,只有符合正道的悦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良知本体的复归过程并不像对山水的欣赏那样悠闲安适,它甚至充满了各种痛苦,最终才达到“乐”的境界。如果说山水之乐是个人之乐,那么体道则是人生之乐,它是生命存在回复澄明之境的希望所在

17、。寻求理义之乐就是不断去除外界的蒙蔽,逐渐恢复本心良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安闲自在的享受,而是痛加刮磨的努力,伴随着痛苦、徘徊、迷茫,只不过只要最终致得良知便可获得莫大的快乐。 第三,山水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快乐,而理义之乐则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宁。 王阳明全集中载有一段语录:“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P112)王阳明的弟子把哭与乐看作是对立的存在,所以有“当痛哭流涕之时,乐是否还在”的疑惑。王阳明则说,乐是心之本体的乐,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快乐,而是心安。此乐乃是真乐,并不与自然情感的七情之乐形成对立关系。它们之间是不离不滞的。如果对七情有所执着,便会变成对良知的遮蔽,也就得不到真乐。所以如果遭遇重大变故,大哭才是人之常情。否则愁苦的情绪就会郁结;相反,如果哭出来,情绪才能得到宣泄,心也才会重新得到安宁。同时,在哭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宣泄,如果陷入悲苦之中,仍然得不到安宁,这就是“本体未尝动”的真意所在。由此可见,理义之乐已与山水之乐有了相当大的差别,它是依靠对道德伦理9的遵从而超脱了纯粹的感官快乐的一种内心的安宁,属于更高一层的人生境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