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内部人”视角中的电视节目趋同现象本文缘起于笔者最近的一次“被研究”经历某位友人准备做电视生产流程与内容产品之间的关系研究,由于笔者经常参加各地、各级电视机构的节目策划会,于是就成为其访谈的对象。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要细致梳理电视节目策划会的流程与规则,让笔者找到了从电视策划的运作机制理解当前中国电视节目趋同现象严重的一条路径。 电视节目趋同的典型性解释及“内部人”视角 在针对电视节目趋同现象的学术探讨及媒介批评当中,有两种解释颇具典型性。 第一种解释,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带给电视传媒的结构性限制,提出:“赢利倾向”是所有大众媒介的核心,这为媒体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决策的基本前提。在电视领域,为了追
2、求赢利,特别是相对稳定的赢利,电视业者往往会遵循一种“安全逻辑”来将风险降到最低。于是,为了“安全”,他们往往会避免自己决定播放哪个节目,而直接从最近流行的节目中选择或者模仿出类似的节目“电视节目的趋同,是由社会经济力量决定的媒介生态与机制所造成的结果。该种解释强调大环境,强调结构限制,通俗地讲,也就是强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这样的2“江湖”中,也就不难理解在美国,为什么老友记附带出 20 多部模仿它的电视剧集;而在中国,为什么湖南卫视智勇大冲关引发 60 多档竞技冲关节目的出台。 第二种解释,基于观众的视角,将电视节目主要视为电视生产线上的终端产品。提出:观众作为电视
3、产品的直接消费者,面对其同质化趋势,首先会因为不断重复的节目内容与形态而出现审美疲劳。其次,同质的节目增多,相应的就是异质的节目减少,观众通过电视接受的异质事件、问题、视角在减少,观众社会媒介认知的同质化程度在提升。再次,虽然部分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可能是“积极”的,但必须承认,“骂骂咧咧、凑合着看”仍是一种收视常态。于是,在某种程度上,观众也与同质化的电视节目形成了一种潜在“共谋”该种解释,一般在媒介批评类的报章文字中经常看到,往往还会对节目趋同的个案与格局提出规范性的建议,“应该”与“不应该”是常见的表达语态。 上述两种典型性解释,是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节目趋同现象,各有理由与价值。本文选择不同
4、的视角切入分析,并非是因为上述结构性的或观众的视角“不成熟”,而恰恰是因为其“很成熟” 。由此,从上述视角展开的解释往往也会得出趋同的结论。 鉴于此,笔者将采取一种“内部人”视角,从电视策划机制透视其对于节目产品趋同的操作性影响。而所谓“内部人”视角,指的是以笔者亲3身参与或直接观察到的策划活动为分析基础,并且此处的参与和观察,不是为了研究目的而进行通过这样的视角,本文能够进入并再现策划机制运作的真实情境,进而理解并解释:节目策划为什么会以创新开头,却以模仿结尾? 当前的电视策划机制导致了节目趋同 电视策划机制,包括了参与者、流程、惯例等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从“内部人”视角来看,在标榜创新
5、、创意与突破的同时,它们也时刻制造出模式与内容趋同的可能性。接下来,笔者就将对其整个运作过程及相关规则做一“深描” 。 当前,中国几家主要的电视机构,为了提升创新力与市场竞争力,皆设立了专门的策划研发部门。比如央视、上海文广、北京、湖南等,该部门作为电视节目生产的“硬件智库”,其主要工作是搜集、分析海外热门、前沿节目。不过,策划研发部门的专职人员在整个电视机构中的地位并不高,与业务一线的记者、编辑相比,工作也较为轻松。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他们的工作几乎已经与世界“同步”:一个新的节目模式在西方刚刚出现,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样片库当中。甚至某档新近出现的节目,可能在诞生地还未走红,在国内却已经
6、可以看到。于是,国内电视机构的借鉴、模仿范围变广了,借鉴、模仿速度也变快了。 4可是,面对着大量的西方先进节目样片,反而容易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到底需要借鉴、模仿哪些节目呢?此时,国内收视市场领先者的借鉴、模仿选择,一般就会成为广大本土跟随者的“参考答案”或起码是“答题范围” 。这样一来,模仿制造出再模仿,借鉴引发再度借鉴不难看出,作为“硬件智库”的策划研发部门,在本质上并不能解决节目趋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趋同现象的潜在制造者之一。 接着,我们来看创立新节目或改版旧节目的具体电视策划流程。一般来说,该节目的制作人在一开始会有一个粗略的新节目轮廓,此一新节目轮廓从何而来呢?笔者
7、以为,因人而异,其中的偶然性很大。比如,某位制作人之前是做晚会的,于是,他会自然想再做一档新的晚会节目。或者,某位制作人之前是做访谈节目的,那么,他也会自然想再做一档脱口秀节目。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本来是做访谈节目的,做着做着就绝望了,于是想转型去研发一档舞蹈选秀节目。 然后,根据脑海中的新节目轮廓,制作人一般会请电视台策划研发等部门或通过各种关系,广泛提供相关的节目样片。拿到各种样片之后,进行广泛的观摩,由此,这位制作人对于新节目要做成什么样子,就更有数了。此时,如果节目经费充足,那么,这位制作人就要准备邀请专家来开策划会了(往往还不只是一场)。那么,究竟邀请哪些专家来参加策划会呢?5
8、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因为节目策划会是电视策划活动中的关键,除了制造激荡的“头脑风暴”之外,它也制造出趋同的可能性。 节目策划会的与会者,其构成基本是由制作人的媒体资源决定或进一步拓展开来。通俗地说,其中包括“媒体圈的朋友”以及“媒体圈朋友的朋友” 。所以,找人开策划会,也是一件比较社会化的私人事务。并且,中国电视的圈子不大,甚至中国传媒的圈子也并不大,这位制作人只要稍稍动员一下自己的媒体资源,总归能找到若干达人与智囊,不过这其中的选择标准往往不是量化而是取决于口碑、关系等软性要素。 诚然,电视圈(乃至整个媒体圈)除了不大之外,这一行业本身就是容易形成圈子的行业。这是因为,首先,电视业者本身
9、就是在电视媒体平台上从事社会性的传播、交流工作,为此要求,且需要多交些圈子内外的朋友;其次,电视业者相对来说流动性较大,他们可能今天在央视,明天在凤凰;或者今天在湖南,明天可能跳到上海于是,一个职业性的社会人际网络就此交织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圈子中,如何来设一个策划会的“局”呢?习惯之中有深意,在此把这种习惯推演一下。比如,某位制作人想要做一档新的新闻节目,邀请笔者参加策划会。他/她为什么会想到来找我参加会议呢?可能是因为大概了解“此人是 80 后讲师,虽然之前了解不多,但是估计想法不旧”;也可能完全不了解,只是因为其他参会者的推荐。而我在6被“点将”且确认参加后,这位制作人很可能会让
10、我去找几位合适的朋友参与策划。那么,我可能会推荐给他/她业内的一些朋友,也可能会推荐电视业外的,但对于未来栏目选题较为熟悉的一些朋友,比如在城市研究、军事、历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综上,在一个策划会的“局”当中,可能只有核心的两三个人是制作人自己找来的,此外可能还有若干参会者是由这两三个人引荐而来。 接着,换一个角度思考:被列入邀请名单的人,是如何决定参与策划会的呢?首先,要考虑时间的因素。电视圈里的人,往往很忙、档期较满,所以时间要合适;其次,要考虑空间的因素。其中包括地域的接近性、便捷度等问题;最后,要考虑费用的因素。钱的问题很关键,但也较为隐晦。好在电视圈子并不大,合作了几次,若感觉某位制作
11、人、某家电视机构很抠门,以后自然就可以找各种理由婉拒邀约综上三个因素,对于某位制作人或某家电视机构而言,彼此经常合作的策划专家,也就是某几位多次合作愉快、互相印象良好的人士和他们的朋友了。 策划会专家,及时间、地点确定了之后就可以开会了。而策划会上形成的建议与意见,与之前观摩的节目样片观感一整合,新节目的模式、内容一般就有些雏形了。再往后,需要制作新节目的样片,并拿给频道总监以及台里更高层审看。审看之后,往往会需要再修改若干次。接下来一切顺利的话,就可以择日定版推出了。 7再梳理一下上述策划机制的运作全过程,可以得出,哪怕尚未成型,新节目就有同质化的趋向。首先,制作人之前观摩的中外节目样片往往
12、特色鲜明,它们极易对制作人的节目轮廓产生影响;其次,想要创立新节目或改版旧节目的电视业者,往往也带有自己的思维定势与创作模板,让他们天天想着标新立异、突破自我,也是相当困难的;再次,参加节目策划会的专家们,一般也都有自己推崇的节目模式与典型节目。而且为了把自己的节目建议与意见表达清楚,几种常见的语态比如“就像某某节目那种感觉”,或者“演播室就和某某节目差不多,效果才好”,以及“主持人要和某某差不多,整个场子才热闹”的确,凭空将很难想象且阐明一个全新的节目模式;再说,在中国的电视圈里,节目策划会的“常客”一般也就是几乎“打遍天下”的那几位或十几位专家,为此难免会有较多同质化的观点,并且还极有可能
13、出现一种“节目趋同的循环”,把节目甲的模式在节目乙的策划会上设为样板,而参加节目丙的策划时又把节目乙作为范本 中国电视节目趋同是一种过渡性状态 基于对电视策划机制的“深描”,上文从“内部人”的视角解释了节目趋同的若干原因。而从电视媒介生产及其节目产品延伸开来,趋同现象在不同的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整个媒体领域,趋同现象发生于全国各地、各级的都市报、晚报以及门户网站的版式设计、内容处理等方面,而在汽车、手机、服饰、电器、快餐等诸多行业,产品趋同也比比皆是。其中最突出的案例,可能就是比亚迪该品牌几乎每一车款都能找8到某款世界经典车型的影子。比亚迪就是通过巧妙甚至狡猾的方式,规避版权雷区,赢得销
14、售佳绩所谓“模仿性创新”,甚至“病毒式复制”,或许正是处于后发位置的各类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与策略选择。 笔者认为,中国电视节目生产中的模仿与趋同,同样是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与策略选择,更是一种过渡性状态。在电视媒体领域,或许直到有一天“只要趋同,就会吃官司”,或者“只要趋同,观众就换台”那么,趋同现象自然会马上消失。我们需要演进的时间,而在今天,我们也看到了若干演进的结果。比如当下中国电视机构(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已经开始逐渐从抄袭(即“非法的趋同”)走向了版权的购买以及合作版权(即“合法的趋同”)。 更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处于优势阶位的中国电视业者也已经逐渐开始对西方所谓先进、复杂的节目模式进行反思。比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其模式就较为传统,但在主持团队、内容设计上很下功夫,为此传播效果“很强大” 。比如东方卫视的全家都来赛,其模式也很普通,但由于加入了“中国式家庭”与世博会的理念,在收视率与影响力方面获得双丰收。再比如改版后央视新闻频道的运作模式,也是“轻节目形态,重新闻质与量”,全天新闻节目基本上保持一种形态(除了少数时段、少数节目之外),反而节目观感较以往更为纯粹且有锐气了。 9(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