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无言的史书”贺兰山岩画岩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它是古人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凿刻下的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图画。 贺兰山岩画载于贺兰山。贺兰山,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 。在这座南北绵亘二百余公里的山脉中,有 46 座大小山峰,72道要隘,最高峰 3556 米。突兀高耸的贺兰山似一道屏障,阻挡和削弱了戈壁滩南侵的寒流和腾格里沙漠的滚滚流沙。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众多的山峦石壁,为古人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进行岩画创作的宽广舞台。 自春秋战国时起,贺兰山一带就是我国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游猎、游牧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繁
2、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吟唱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萆低见牛羊”的古老牧歌,逐水草放牧,钻山林狩猎,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长期的生产活动、严酷的生存斗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都成了他们歌唱吟咏的对象。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置身子社会现实中的游牧民族,受到生活的鼓舞与激励,诱发出创作灵感,凭着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感悟,拿起钢钎、铁凿,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忠实地记录在岩石上,于是就产生了今日的贺兰山岩画。因近手写实,所以贺兰山岩画的表现力极强,它忠实地记载下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和风俗习惯。在这些岩画中,有记录游猎、游牧民族同大自然拼搏的英姿;隆举的画面,有2描绘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社会
3、习俗和生活情趣的图景,还有反映游猎、游牧民族文化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械斗与战争的场面。可以说,贺兰山岩画就是一部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写真集,是研究、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民族关系的教科书,所以,贺兰山岩画又被中外史学界誉为“无言的史书” 。 在世界上, 中国岩画是诞生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考证,早在 1500 年前中国就有了岩画。而贺兰山又是华夏土地上遗存最集中、题材最广泛、保存最完好的岩画地区之一。在南北长二百多公里、东西宽 2060 公里的贺兰山腹地,目前已发现的岩画遗存点就有二十多处,已登记、拓描的有二千余幅。在绿阴如盖、清溪盘绕
4、的贺兰山沟谷间,沿着石壁雕凿的岩画绵延数百公里,随处可见,举目即观,每一个山口两侧的山崖上几乎都镌刻着岩画。据不完全统计,岩画中的个体图案竟达两万幅之多!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罗平县,沿山谷 25 公里范围内就有大西峰沟、汝箕沟、归德沟、白芨沟 4 个岩画分布点,拥有岩画上千幅,登记在册者 386 幅,其中有 36 幅被有关书刊选中,做了专门介绍,还有数幅被选作邮票图案。难以计数(目前正在开发并不断有新的岩画分布点被发现)的密集岩画,多姿多彩的丰富内容,以及令人叹服的精美创作,给贺兰山积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蕴,所以,贺兰山又被称为“艺术之山” 。 在贺兰山腹地二十余处岩画分布点中,贺兰口的岩画是最具代表
5、性的。它以造型奇特、构图简洁、观赏性强著称于世, 1997 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列为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贺兰口岩画地处3山口附近,在一个不足 600 米长的沟谷里,两侧石壁上就雕凿着千余幅岩画! 贺兰口岩画同整个贺兰山岩画一样,写实性强,构图简单,形态逼真自然,艺术特点十分突出。它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集中反映了游猎、游牧民族的现实生活。他们祖祖辈辈以游牧与狩猎为生,擅长放牧与骑射,因此岩画中约有一半以上是狩猎、游牧的内容。不仅在组合画面中有放牧、射猎的宏大场面,有狂奔驰突的各类动物;在个体画面中,牛、马、羊、狼等动物图形居多。人物图形很形象,动物形象最逼真,大都雄健刚烈,桀骜不驯
6、,野性十足。 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再现了古朴苍凉与战乱交织的边塞文化。古贺兰山地处西北戈壁边缘,地势险要,关隘众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边塞烽火连绵,大漠刀兵迭起,烽烟弥漫,战火不断,这自然成为岩画创作的重要内容。贺兰山岩画中的人物立像多体魄健:隆魁伟,顶天立地,一双巨臂弯曲,两条粗腿劈开,衣装威严整齐,腰挂利刃长刀。从造型上分析判断,可能是待命出征,也可能是凯旋而归。还有一些组合画面,则是直面战争,以多幅相连的方式表现征战场面,刀枪相对,械斗搏杀,残酷激烈,惊心动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岩画的再一个特点是追求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几乎每一幅岩画都兼具形神之美。贺兰山岩画构图拙朴,但形象生动,神
7、态各异,寓意深刻。即使是个体图形的小动物,也讲究形态传神。马是奔突驰骋的骏马,狼是张狂嚎叫的恶狼,鸟是振翅飞掠的凶禽,兽是残暴贪婪的猛兽刻凿在粗糙的岩石上的岩画历尽千年沧桑,尚能有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4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贺兰口作为贺兰山东麓的三个山口之一(另两个为滚钟口、拜寺口),其实并不算很大,论景致在贺兰山景区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因为这个山口里面几乎每一处角落都蕴藏着文物,每一片石头上都雕刻有岩画,于是便声名鹊起。2000 年 9 月初,国际岩画委员会曾在这里举办年会,来自意、俄、法、日、韩等 13 个国家的一百余名与会的专家、学者来到贺兰口观赏岩画,探讨世界岩画;贺兰山岩画的保护
8、和利用问题。而世界各地来这里考察、学习、观摩的美术学家、历史学家,更是络绎不绝。为什么贺兰口的岩画会如此集中与精致呢?分析起来,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距银川城五十余公里,山势高峻,谷地幽雅,傍依河谷的两侧石壁平缓光滑,石质较适宜雕凿,且潺潺清水盘山绕谷,为古人岩画创作提供了理想的空间与意境;二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丰富多彩,想像力丰富,形象思维发达,有着强烈的自我展示欲望。 我们是初秋时节进入贺兰口的。初秋的贺兰山,金风送爽,云淡天高。走进山口,就看见一条条小溪蹦跳着从山谷间淌出,不知疲倦地向谷地汇聚。水流不大,水声丁冬,在鹅卵石中钻穿,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一幅幅岩画,就凿刻在这清溪幽谷两
9、侧的山岩石壁上。 徜徉于我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艺术画廊里,时而驻足仰望,时而低头俯瞰,时而评头论足,时而又默默思索。面对古人的雕刻与绘画艺术,我与同伴不时击节喟叹。叹其精美,赞其神奇,敬佩先人的伟大! 进沟口约 200 米处,在一个叫小西峰沟的溪水山石旁,看到了一处画面组合。那是一幅“畜牧图” ,雕凿着牛、马、鹿、狼等五十余种动物,5每一幅是一种动物,多幅组合就是一个动物群。每个动物各具情态,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跃然石上。我在那幅“马”的图像前停住,久久凝视。 笔者曾在军马场工作多年,与马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深知马是游牧民族的翅膀,是生命的依靠,而良骥骏马则更被视为神圣。 相马经上说:尖耳、阔鼻
10、、长尾、圆蹄是骏马。审视岩画上所刻之马,竹叶尖耳,拖地长尾,挺拔四肢,颀长曲颈,具备了良骏的全部特点。而且,马立山崖,拨动双耳,头高昂,眺远方,其雄姿诱人遐想:是曹操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识途老马,还是杜甫诗中所描述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出征战马,抑或是李贺马诗中所言“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名骏?答案虽仁智有不同,但岩画上所刻之马表现出的雄健气质恐怕无可争议。试想,创作者如果缺乏想像力,没有发达的形象思维,对马不是绝对崇拜,断然无此“丹青妙笔” 。除了对马情有独钟、充满赞美与推崇的情感外,作者也是在颂扬自己民族的正气和刚烈的精神! 贺兰口岩画成于何时
11、,已无从查考。但从密集、众多的图像分析,绝大部分作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成于其他年代。这些岩画为研究我国西部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直观史料,堪称国之瑰宝,目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并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在贺兰口观赏岩画,有兴奋亦有隐忧。因为,贺兰山岩画正在遭受着严重破坏。冬有冰雪侵蚀,夏有烈日曝晒,春秋有戈壁风沙吹袭,这使得岩画一年四季都处于大自然的侵害之中,6这是“天灾” ;一些不懂岩画珍贵的人,随意开山炸石,将刻有岩画的石头搬回家做建筑材料;一些不法文物贩子,或钻山入户非法收购岩画,或进山非法盗凿,将岩画撬下偷回家或收藏或贩卖;还有些游人随便踩踏岩画,任意涂抹、拓描,是为“人祸” ,更加剧了岩画的损坏速度。 岩画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无论如何,贺兰山岩画绝不能毁坏在我们的手里,一定要千方百计设法保护。因为,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岩画不可能再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