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舆论监督健康发展需注意的问题媒体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力量,要突破“补充监督”的观念,与人大、信访等监督力量一起形成互动,建构起立体的监督体系,如此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新年伊始,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变脸了,除了增加直接表达观点的评论版之外,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分量。自元旦改版以来, 人民日报头版多次刊登舆论监督报道。这,显然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从元旦起首次大改版,改版后每期节目不再拘泥于一个焦点,且更加亲民。央视新闻联播也加大了民生新闻以及舆论监督报道的分量,收视率上涨近两成,这是令人惊喜的变化。 媒体的这种变化,有着深刻的背景。近些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
2、舆论监督方面,一直起着引领作用,舆论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传统媒体自然不能失声和缺位,缺位就意味着话语权的丧失。媒体纷纷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以打捞“沉没的声音” 。 以往舆论监督多是市场类媒体的强项,主流党报则有所克制,这与其说是慎重,不如说是畏缩,其结果是读者流失、影响力下降。现在,人民日报和央视等主流党报(台)舆论监督力度加大,无疑是顺应形势和民意的明智之举。舆论监督在推动社会改革、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社会文明进步的特殊利器。中共中央政治局2常委刘云山最近说:“要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
3、题,研究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只有拿起舆论监督的利器疗伤,割去毒瘤,才会有利于社会肌体的健康,这,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而在最近召开的河南省两会上, “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被写入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获得了普遍好评。 舆论监督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媒介生态发生剧变、改革开放到了重要关口的当下,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如监督主体更加多元、监督渠道更加多样、监督范围更加深入、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可以说,舆论监督在规范公权、凝聚共识、反腐倡廉、释放正能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予以正确认识,则会消解舆论监督的力量,不利
4、于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舆论监督如何传递正能量 传统的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但在人们的印象中,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报道的同义语,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舆论监督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员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论辩、辩驳乃至争论。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它不同于西方新闻史上的揭黑报道,也不同于所谓的扒粪运动,其出发点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用时下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传递正能量。只有澄清舆论监督就是批评
5、报道这3个误区,才能让舆论监督更加深入人心,更易于让人接受。 当然,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确实是批评报道,但这不是全部。即便是批评报道,也不是为了“破坏” ,而应该是带有建设性的批评。只有这样,舆论监督才能真正传递正能量。 为什么说舆论监督能够传递正能量?这是因为,舆论监督批评社会丑恶现象,有利于塑造核心价值观;舆论监督制约滥用公权;舆论监督能够直面社会现实、顺应民意,从而弘扬社会正气;舆论监督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弘扬社会民主。因此,舆论监督能不能发挥正确作用,能不能释放和传递正能量,关乎社会稳定,更关乎改革开放大业。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要有
6、更大的作为,必须打通民间话语和主流话语这两个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正能量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弘扬社会正气,体现真善美;其二是倒逼舆论监督的主流舆论场不敢懈怠;其三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话语革命。主流媒体必须与民意话语进行互动,并以报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保证舆论监督的正确方向,也才能保证舆论监督不走偏、不过线、不失衡。 舆论监督如何不越边界 应该说,当前公众虽然对舆论监督的期望值较高,公民监督公权力的热情高涨,但舆论监督的整体环境并不乐观,舆论监督的效用还不甚理想。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说情现象盛行,舆论监督易夭折, “断头”监督较多。新闻批评4报道总会触及一些单位
7、或个人的利益,因此这些被批评的单位或个人在被曝光或批评后,常常会寻找各种关系动用多种手段来“摆平”或阻止正在进行的监督报道。很多舆论监督的节目或稿件有始无终,难以持续。二是异地监督受阻,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因为中国媒体的条块分隔现状,各地盛行地方保护主义,如果媒体不能跨地域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范围则严重受限。 三是新闻官司频发,媒体的积极性受影响。一些部门和单位,滥用行政力量,打压媒体的舆论监督。对媒体记者软硬兼施,要么实施公关、收买,要么“跨省追捕” 、威胁恐吓。滥用隐私权、名誉权保护,动辄诉媒体诽谤,给新闻舆论监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滥用舆论监督权的现
8、象。一些媒体记者,没有受过严格的新闻专业训练,偏听偏信,甚至选择性报道批评对象的言行,根据需要任意剪裁,断章取义,歪曲报道,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造成新闻伤害。有的媒体甚至为了发行量、收视率而制造假新闻。一些媒体没有严守舆论的边界,迎合一些网民的泄愤心理,对当事人造成新闻伤害。比如近期发生的对柴静私生活的报道和不当评论,就让很多人反感,这是典型的越界。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对信源不加甄别,偏听偏信,以至于成为一些官员构陷竞争对手的打手和工具。至于网络舆论监督滥用人肉搜索,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的情况更是常见。此外,还存在着不当暗访、误导报道对象、媒体审判干预司法等现象。这些现象,让媒体的声誉受损
9、,媒体公信力下降。 5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当,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如果失位、越位和错位,则会伤害新闻当事人,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从而损害社会公正,这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因此,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应接受社会对媒体的监督,两者不可偏废。 舆论监督权怎样才能得以保障 如果政府部门不愿意虚心接受监督,那该怎么办?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会不会虚置和悬空?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宪法赋予的固有权利,不管政府部门愿不愿意,是否“虚心” ,都必须接受监督才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是权力部门的恩赐,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政治伦理和政治逻辑。 但在现实中,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存在着分寸不易把握、受制于官
10、员的新闻理念和政治开明度、受制于权力意志甚至经济操纵等现象,对舆论监督的管理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因此,舆论监督权要想得以保障,媒体的舆论监督要想获得常态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建章立制,既规范媒体的舆论监督不逾矩、不过线,又保障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不虚置、不悬空。 首先,需要制定专门的新闻舆论监督法。目前,新闻舆论监督所遵循的是宪法、民法等现成法,同时也出台了一些零散的宣传纪律和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存在着弹性过大甚至互相矛盾的条文。操作起来往往还要依靠政策来规范和支持,所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新闻舆论监督只有走法治道路,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运行,发挥
11、其作用。因此,需要尽快制定专门法律保障6公民和新闻机构的舆论监督权利,让新闻舆论在监督不良行为、发挥自身作用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应赋予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独立身份。当下,如果要进一步发挥包括网络在内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就需要进一步理顺媒体与政治体系的关系,给媒体松绑。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前提下,给新闻媒体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空间,使它们在确保政治方向正确的语境中,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再次,必须加强对新闻工作者权益的保护。新闻记者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是公众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直接代表,记者不是以个人身份来进行舆论监督的,他代表了公众的
12、利益和诉求,满足的是公众的知情权,因此应该赋予记者更多更大的权利。西方国家,在保护媒体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有许多明确规定,明确了新闻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空间,值得借鉴。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最终是需要依靠新闻记者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是为了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发挥舆论监督的威力,也是为了让公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最后,必须建构立体的舆论监督体系。在新形势下,舆论监督的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草根记者渐成气候,公民依托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成为潮流。传统的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互通声气,互动频繁。就舆论监督而言,要深入开展下去,就必须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这也是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在新形势下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权,既包括媒体记者的监督权,也应该包括网民自发的监督权。此外,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7的监督力量,要突破“补充监督”的观念,与人大、信访等监督力量一起形成互动,建构起立体的监督体系,如此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王传宝: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张双弓弓: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