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集体失语到连篇累牍如今, “非典”一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成为传媒上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然而就在 3 个月前,这个词还从未在传媒上出现过。其实,去冬今春, “非典”已经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横行。2003 年 1 月 21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正式将这种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 ”。然而不知为何,传媒却患上了集体失语症,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居然没有任何声音。通过网上检索, 人民日报第一篇有关非典型肺炎的报道刊发于今年 2 月 12 日,题为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非典型肺炎专家指出只要预防得当不必恐慌 。 但是,近来传媒上有关“非典”的报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其数量之多已到了无法忍受
2、的地步。为了得到量化的数据,笔者抽取了 5 月15 日的人民日报 、 解放日报 、 新民晚报 、 羊城晚报 ,统计有关“非典”文章所占的版面比例(见下表) 。 报名 开张 版数 文章总篇数 有关“非典”文章的篇数 比例 人民日报 对开 16 版 154 篇(幅) 79 篇(幅) 51.3 解放日报 对开 16 版 117 篇(幅) 54 篇(幅) 46.2 新民晚报 四开 32 版 212 篇(幅) 95 篇(幅) 44.8 羊城晚报 对开 32 版 176 篇(幅) 67 篇(幅) 38.1 在这四份报纸上,关于“非典”的文章几乎占到一半。相信其他各报的情况也大抵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抽样
3、的准确性和普遍性,笔2者所选择的 5 月 15 日(星期四)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没有重大新闻发生。而且,这里所说的文章总篇数是指当天该报上所有的文章,包括新闻、副刊、专刊、摄影、美术、股评甚至软广告。因此,如果仅就新闻报道而言,其比例至少要占到 80以上。 众所周知,5 月 15 日,全国“抗非”斗争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病例已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态势下,传媒还用如此多的篇幅予以大量报道,可想而知,在 5 月 1 日前后的“非典”报道高峰期,有关报道占用了多大的篇幅!据说有些地方硬性规定“非典”报道至少要占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人民日报2 月份仅有 8 篇有关“非典”的报
4、道,3 月总共才 4 篇。即使在这些寥寥可数的报道中,新闻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比如 2 月 15 日的报道题为广东非典型肺炎已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病人痊愈出院 。而据羊城晚报报道:“2 月 6 日非典型肺炎进入发病高峰,全省发现病例 218 例,当天增加 45 例,大大超过此前单日新增病例;2 月 12 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宣布至 2003 年 2月 9 日,全省报告病例 305 例,死亡 5 例,其中医务人员发病 105 例;2月 28 日全省累计发生病例 789 例,其中医务人员 222 例,治愈出院 404例,死亡 28 例。 ”(2002 年 11 月2003 年 5 月:广东抗击非典大
5、事记,原载 2003 年 5 月 4 日羊城晚报 )由此可见, 人民日报2 月 15 日的报道不说是虚假报道,至少是极不准确的。更令人发噱的是,2 月 21日人民日报有篇文章的标题竟是谁最应反思评“非典型肺炎”风波过后的舆论反思 。即使是现在,谁敢断言“非典”风波已经过去? 美国著名的新闻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3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然而,在“非典”初起之时,当人民群众最需要了解真实情况以便有效地预防“非典”的时候,我们的传媒却患上了集体失语症,以致一误再误。甚至当解放军总医
6、院(北京 301 医院)老军医蒋彦永 4 月 4 日、5 日分别给香港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发信,披露北京真实疫情以后,我们的传媒依然对此保持沉默。4 月 8 日,国外媒体刊登了蒋彦永的这封信(中新社北京 5 月 15 日电) 。而事实证明, “世界卫生组织对北京疫情的态度和中国政府防疫方针的转向,都与蒋彦永的努力有某种因果关系” (应该奖励蒋彦永 ,原载 2003 年 5 月 14 日中国经济时报 ) 。 毫无疑问,抗击“非典”是我国当前的头等大事,传媒用较大篇幅予以报道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大众传播,必须考虑传播的实际效果。集体失语固然失策,连篇累牍亦不足取。凡事应该有度,过犹不及。这是基于如
7、下判断:首先,抗击“非典”固然重要,但并非我们生活的全部,需要报道的内容还有很多;其次,抗击“非典”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如今就已登峰造极,将来恐怕难以为继;再次,信息时代赋予媒体把关人以更大的责任,要消除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杂音,剔除信息垃圾,而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和盘托出。在“非典”报道中,充斥着不少信息垃圾,比如“一个月内可制成非典疫苗” 、 “非典的致病原因是衣原体”等等。而广大群众迫切关心的不少问题,至今未曾披露,比如被强制隔离者的权益问题,国家是否予以补偿?谁来补偿?等等。 其实,集体失语和连篇累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一4棵树上结出的两个果子,只不过形态不同而已。不独“非典”报道如此,过去我们的不少报道都犯过相同的毛病。实际上,这正是我们媒体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如何根治这一痼疾?最近,李长春同志多次指出:“导向正确既要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也要体现在宣传效果上。要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引导水平,关注群众切身利益,联系群众身边实际,运用群众的语言,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使我们的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 ” 以此对照“非典”报道,传媒将作何改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