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选择摘 要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娇子今天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结构失调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公共政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1. 劳动力总供给大于需求,绝对过剩。 2006 年,我国的新成长劳动力有 1200 万左右,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后没有安置的 100 万人和年
2、底登记失业人员 840 万人,共计约 2150 万人进入就业市场。然而,2006 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有 900 万个,供给超过需求 1250 万人。另外,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 年) 中的预测显示:2007 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将达到 1752 万人,2008 年达到 1724 万人,2009 年达2到 1744 万人,2010 年达到 1835 万人。这意味着在整个“十一五”时期,我国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不再明显。 2003 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这一年被称为大学生就业元年。
3、2003 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 212 万,2004 年达到280 万,2005 年达到 338 万,2006 年达到 413 万,2007 年将有 495 万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这还不包括往年遗留下来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数量上的急剧增多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3. 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对人才需求空间较大。 一方面是发达地区和城市人才的饱和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却求才若渴。这种区域上的人才资源不合理配置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在广大欠
4、发达地区和农村大有可为。 综上,一个字概括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那就是难!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3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认为:“这其中既有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有人口流动政策、农转非管理和户籍管理等制度上的障碍,更有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束缚的因素,决不能归结为是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而产生人才过剩的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能职业岗位适合就业者的要求。 ”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认为:“就业难的原因,一是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学校
5、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学校没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多技能、高素质人才;二是社会对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积极的引导。他提出,对一些愿意去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社会应给予较高礼遇,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和灵活流动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也是普通劳动者,只不过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应该放到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中来考虑。 1. 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对于失业,经济学有两种界定,一种是自愿性失业,即劳动者认为现行工资太低不愿意接受而放弃工作。另一种是很多劳动者愿意接受较低水平的工资,却仍然找不到工作。对此,凯恩斯(JMKeynes
6、)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非自愿性失业。相信我国大多数找不到工作的应属于非自愿性失业这一类。按照凯恩斯的分析,充分就业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才能达到,而经济繁荣则取决于投资,当储蓄不能被投资吸收时,经济就会由繁荣走向衰退,从而导致大量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4就业职位主要由二、三产业提供,而生产规模的大小由社会的有效需求决定,既由居民的购买力决定,有效需求(购买力)高,则生产规模大,提供的职位就多,反之亦然。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很强,但却大量闲置,企业不敢生产,是因为怕销不出去,生产规模的压缩必然导致岗位减少,由于整个社会的需求不足,社会就难以消化这么多劳动力,当然这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就
7、是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症结之所在。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中国国民储蓄总额由 2002 年底的 86911 亿元到2006 年年底达到 161587 亿元,占 2006 年全国 GDP 的 77.16%。如此高的储蓄率意味着消费和投资的不足,更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再创造。当然,高储蓄率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表现,有效需求不足受以下因素制约: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居民除解决基本温饱外,几乎没有能力消费第三产业产品。第二,区域经济的两极分化。由于我国推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特别是近年来东西部、大城市与小城市、城市与农村差距进一步拉大,落后地区的居民消费能力极低。第三,收入和财富分配的
8、两极分化。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由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和效率优先的政策的推动,社会财富大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大量的财富被少数富人占有,如果这些财富用于投资和消费则罢,可是富人投资要考虑收益,在社会需求不旺的情况下不会轻易投资,同时巨额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也令大多数穷人无钱消费,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总需求造成影响。第四,腐败也会影响有效需求。腐败属于灰色收入,一般很少进入流通领域,且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了国外。胡鞍纲在其著作中国,挑战腐败5一书中提到:中国每年的贪污腐败总数有 1 万多亿人民币。香港学者郎咸平 2004 年估计中国大陆外逃资金总额已达到 3 万
9、亿人民币以上。第五,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城市虽有社保,但面对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大问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明确,为了抵御风险,大多数居民不敢消费,这也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如此之高的原因。 2. 结构失调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第一,专业结构失调。据人事部门统计,2002 年二季度,全国人才市场职位供需比为 2.85:1,电子、机械、建筑等专业最为畅销,而外语、财会、文秘这些几年前曾经热门的专业如今却门庭冷落。专家认为,这种专业供需结构的失调是导致人才相对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地域结构失调。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或大企业、大公司
10、,造成就业压力相对集中。据有关统计,上海市 2002 年四季度人才市场登记用人需求 6.9 万个,登记求职共 39.9 万人,需求比为 1:5.75。深圳市 2002 年四季度人才市场登记用人需求 13.5 万个,登记求职共 40.6 万人,需求比为 1:3.01。而同期西部地区人才市场职位需求比为 1:2.25。第三,知能结构失调,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造成不少用人单位宁愿花大价钱聘用有经验的“熟手” ,也不愿意多招些高校毕业生。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选择 6由于就业难是基于有效需求不足和结构失调造成,那么,要解决此问题促进就业,相关的公共政策选择也应
11、该从这两方面入手。 1.千方百计扩大需求、增加投资,创造职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必须解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凯恩斯认为:当市场无法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时,就必须由政府承担起投资的职能,以保证经济繁荣与社会充分就业。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也是得益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我们所称的“罗斯福新政” 。因为我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因此,要在我国解决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第一,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这一方面是政府直接投资,也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2006 年全国财政收
12、入达 35423.38 亿元,且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这为政府投资和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提供了可能。第二,利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两级分化,加强所得税的征管以及严厉预防和打击腐败。第三,建立科学系统、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如此,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才会得以解决,这样社会有效需求增大了,必然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自然也增加了就业职位。从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传统的农业部门正在萎缩,其可创造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今后新的职位的增加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 2.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7高校发展速度应
13、该循序渐进,重视质量上的发展和提高,力求与国民经济及市场需求的发展相适应。第二,尽快打破现行户籍制度中对人才合理流动的限制,通过财政手段调整各地薪酬标准。第三,建立人才信息库,以便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挑选人才。第四,建立专门的就业调查研究机构,这样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对失业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矛盾。第五,落后地区需要创造和开发适合大学生的职位,以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环境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第六,非正规就业是在正规就业不足情况下的有力补充。 四、结语 就业问题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人们生活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定能妥善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月第一版 2毕世杰,马春文编:发展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7 月第 1 版 3曾湘泉:“世界就业趋势及各国就业政策” ,载于 求是 82003 年第 18 期 4陈淮:“非正规就业:战略与政策” ,载于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 年第 20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